首頁>Club>
他們都有軍籍嗎?
14
回覆列表
  • 1 # 度度狼gg

    作為第74軍主力師的第58師,其前身是投誠北伐軍的張宗昌“直魯聯軍”一部,從底子上看,跟後來施中誠的第57師差不多。但是第58師能夠在短時間內被俞濟時整頓改編為嫡系中央軍,與他帶去的三個浙江保安團戰鬥力較強很有關係,番號分別是浙保第3團、第4團和第7團。

    直魯聯軍殘部陳耀漢的第58師下轄兩旅四團,1935年被調去圍追堵截賀老總的紅二、六軍團,結果在陳家河戰鬥中被紅軍予以迎頭重創:三個團被徹底打垮,師屬山炮營也全部損失,陳耀漢帶傷逃跑,1萬多人的第58師僅剩不足5000人。老蔣大怒將其撤職,旋以浙江保安處長俞濟時率領三個保安團接收第58師殘部,就這樣重建了該師,裝備也更換一新。

    浙江保安團的戰鬥力是比較強的,粟裕將軍率領紅軍挺進師在浙西南打游擊時,經常要跟這些保安團發生激戰,直到七個保安團調走三個情況才稍有改觀。一來浙江是南京政府統治的中心區域,二來又是老蔣的家鄉,所以保安團訓練和裝備較好(由南京軍政部直接提供餉械),看看浙江省保安處的配置就知道了:保安處長俞濟時,副處長宣鐵吾,都是黃埔一期的鐵桿嫡系。

    “保安團”是民國時期保甲制度的產物,但是要將其類比為如今的武警部隊,又並不準確,因為民國時期已有“警察隊”這樣的準軍事武裝,所以保安團的正確定義就是“省屬地方武裝”。尤其是在沒有正規健全預備役制度的情況下,保安團承擔了維持轄區治安、戰時補充正規軍的雙重任務,就比如前面介紹的浙江三個保安團,直接升格為正規軍了。

    至於說到保安團官兵的軍籍,則肯定是在役的,因為有軍銜有正規編制(比如保安處長們都是現役將領),但是銜級比正規軍偏低,正規軍的步兵團長多為少校,保安團長也就是個少校銜,資格老的最多中校。並且由於其訓練、編制、人事和經費多由地方政府負責,所以各省保安團的素質是否較高、裝備是否精良,完全依靠各省的實際能力和財力。

    但是在戰時補入野戰部隊時,則需要軍政部的正式命令,那麼被編進正規軍的保安團官兵,銜級待遇就要重新計算了,這是需要手續和程式的。前段熱播的電影《八佰》,主角隊伍第88師就是由於傷亡慘重,在淞滬會戰期間進行了五次補充,其中所屬第262旅就整建制補入了湖北保安第5團。

    根據史料,第524團所補充的,是湖北保安第5團的第一營數百人,那麼這些士兵就搖身一變,從保安團身份升格為正規軍,畢竟保安團有一定的軍事訓練甚至作戰經驗,遠比那些臨時徵來的壯丁好用,淞滬會戰期間,江蘇的四個保安團乾脆原建制直接參戰。

    民國時期國民政府直接控制的地區,其實也就閩、浙、贛、蘇、皖、湘、鄂等省,根據“每省劃若干行政區、每區培訓一個保安團”的命令,對原來的民團、自衛團進行了整編,同時把保安團的指揮權收歸省級政府。所以保安團是建在在行政區級而並非縣級,有的行政區下轄多達11個縣,設行政專員和保安司令,比如小蔣就曾經擔任贛南第四行政區的專員兼保安司令。

    而其他由各地方實力派控制的各省,保安團就是其正規軍“藏兵於民”的補充力量,既可以擔負維持地方治安的任務,也可以用來應付南京政府的“裁軍”命令,即把一些戰鬥力較弱的正規部隊直接改製為保安團,一旦爆發戰爭再用來迅速擴充正規部隊,廣西、四川都是這麼幹的。比如抗戰爆發時桂系擴軍,番號從兩個軍擴編為三個集團軍,一傢伙就塞進了多達20個保安團。

    至於保安團的編制和兵力,當然也是亂七八糟,由國民政府直接控制的各省,在整理保安團隊的過程中還能夠遵循一定的原則,下轄三個營1000人左右的樣子(肯定不如正規軍的團級員額,同時缺乏重武器),而其他各省那就是從幾百人到千餘人不等了。

    1936年5月,南京政府通過了《裁團改警案》,這個方案的中心意思,是計劃在三年內逐步把各級保安團裁撤改編為警察隊(這才是武裝警察的意思),但是由於抗戰爆發,“裁團改警”最終不了了之。抗戰爆發後,未淪陷區的保安團大多補充進了正規軍,比如湘軍李覺的預備第5師,就是由三個保安團直接編成的,而淪陷區的一些保安團,則被日本鬼子改編成為了偽軍。

  • 2 # 電影中的歷史

    民國保安團,本質是國軍用於對付紅軍及其游擊隊的正規地方武裝,所以有紅軍活動的地方,保安團戰鬥力較強,反之則較弱。

    1931年以前,湖南各縣有形形色色的地方武裝:聯防自衛隊、團防局、義勇隊等,其中大多數都是土豪劣紳控制的,魚肉百姓還行,但打仗不是紅軍及其游擊隊的對手。

    自1930年夏紅軍兩次攻打長沙後,湖南大部分地區都被紅軍控制,湖南軍閥、第四路軍總司令何鍵深感地方武裝戰力之不足,讓正規軍疲於奔命,於是在1931年3月下令將湖南地方武裝整編為24個保安團又5個獨立營,統歸全省8個行政區指揮,何鍵自兼保安司令,第28軍軍長劉建緒兼保安副司令,何鍵女婿、第19師師長李覺兼保安處長,負責統一保安團隊的整編、人事、經理和指揮調遣之權。

    這些保安團的編制人數和武器裝備,僅次於第四路軍的正規步兵團,幹部有的是從各師調來,有的是經過第四路軍教導總隊培訓過的,軍事素質不遜於正規軍。

    可以說經過整編補訓後的保安團,等於又給何鍵增加了四個三旅六團制乙種步兵師的兵力,可以用於維持地方治安,多付紅軍地方武裝,便於第四路軍主力騰出手來對付紅軍主力部隊。

    本來湘鄂贛蘇區在1930年末是全國面積最大的蘇區,比洪湖蘇區、大別山蘇區和江西蘇區都還大,還一度是中央蘇區的備選地址,但在第四路軍和湖南保安團的圍剿下,被逐漸分割縮小,原本1.6萬人紅16軍到1934年下只剩1000餘人,軍長孔荷寵叛變投降。之所以江西蘇區後來成為中央蘇區,就是因為湖南反動勢力過於強大,紅軍除了保持現有地盤外無法再開啟新局面。

    同理,保安團戰力比較強的還有浙江、湖北、廣西,這也是抗戰中這些省份的保安團首先被補充入正規軍的原因,因為擁有和紅軍作戰的經驗,是不可多得的即戰力。

  • 3 # 葭明通半瓶歷史

    民國保安團是“保甲制度”的衍生品。

    保安團沒有軍籍。

    保安團都是地方豪紳出錢創辦,任用的指揮人員一般也都是地方豪紳的私人。

    縣長在保安團的職務只是“總監督”,掛個虛名而已,指揮不動保安團一兵一卒。

    縣長和地方豪紳的關係建議去看看《讓子彈飛》,佛光掠影一下也看得出來地方豪紳勢力什麼樣,縣長又什麼狀態。

    所有保安團丁的衣食住行,兵器餉銀都是地方豪紳富商所出,民國政府不出一文錢。

    至多發個委任狀就了不得了,一般保安團的軍官,是連個委任狀也混不上的。

    豪紳富商辦保安團是要賺錢的。

    他們打著發展生產,自給自足的幌子,憑著保安團武力做後盾,壟斷行業,鎮壓百姓。

    有的公然販賣鴉片牟取暴利;有的甚至套購正規軍的武器裝備高價轉手;有的甚至敢於私辦印鈔廠,壟斷某一地區的金融;至於強取豪奪更是無時無有。

    但是,天下事都有但是。

    有壞人,也有好人;有壞保安團,也就有好保安團。

    不可一棍子打翻全船人。

    有的保安團有時候也掌握在開明紳士或者正義之士手裡 的。

    這時候,保安團就變成了保護地方的武裝。

    他們護佑百姓安全,打擊土匪,保護商旅,在亂世中圈起一片小小“樂土”,當地人民得其利。

    這也符合北洋政府頒佈《地方保衛團條例》的初衷。

    民國一開始,鄉村地區是沒有警察的,警察都在大城市,為了維護地方治安,北洋政府規定:

    全國組織保安團,縣知事任總監督,地方鄉老紳士富商協辦,每戶必須出一男丁參加保衛團,十戶為一牌,設牌長;十牌為一甲,設甲長;五甲為一保,設保長,此保長就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保長了;保長之上就是團總,一般都是有地方豪紳富商們指定的強梁霸道之人充任,有的甚至是幫派人士。

    一時間,地方武裝力量遍佈中國。

    國民黨南京政府成立之後,為了收攏控制武裝力量,進行了“改革”。

    首先是所有二十歲至四十歲的男子必須參加保安團,不再是一家出一人了,這無形地就增加了人民的勞役負擔。

    再則,指揮權上提,在省級政府設定了省“保安處”,取消了縣級機構,縣級另外設定了壯丁隊。

    這時候,國民黨政府也拿出了專門經費辦保安團,但是,這些經費不多,主要是用在省級保安團部隊以及機關單位。

    下面的保安團還是自己想辦法養活自己。

    依然是地方豪紳的武裝,作惡還是為善,全憑他們一己之念。

    無論如何,在國民黨政府的架構裡面,保安團升級成了“準軍事武裝”。

    那麼,就要上戰場打仗了。

    當年,各級保安團是向紅軍“輸送”過很多武器彈藥的。

    抗戰起,全國聯合抗戰。

    儘管有不少保安團投降了日寇。

    但是,還是那句話,天下事都有但是。也有保安團在與日寇死戰。比如駐守在安徽壽縣的安徽省第九保安團,在抗戰戰場上就打了一場可歌可泣的戰鬥。

    安徽第九保安團團長趙達源是雲南大理人,本來讀書讀的是“雲南省省立高階農科中學”,意圖興農救國。受孫中山影響,棄農從軍,考入雲南講武堂第十九期步兵科。後來又考入黃埔第四期。

    1934年(民國23年)隨軍隊來到安徽,任第九保安團中校團副,駐守安慶,這時候安慶是安徽省會。

    抗戰起,升任第九保安團團長。

    安徽蕪湖、安慶淪陷後,第九保安團奉命轉戰江淮,有勝有敗,總體表現不錯,屢獲嘉獎。

    1940年,趙達源奉命率部駐守壽縣,迎來來他一生最後的戰鬥。

    日寇佔領合肥後,為了擴充套件淮南和蚌埠的外圍,決心要拿下壽縣縣城。

    此時趙達源正在生病,然而,聞日寇來侵,奮然躍起,召集各級軍官說:“此戰我們必須與壽縣共存亡。”

    另一邊也向壽縣城外附近的國民黨軍一三八師四一二旅旅長龍炎武發去了求援資訊。

    戰鬥開始,日軍首先派了飛機猛烈轟炸,隨後三路日軍1000餘人圍攻進抵壽縣城外圍,日寇又發揮了炮火優勢,狂轟濫炸了一遍。

    炮火猛烈,第九保衛團傷亡不小,外圍阻擊線相繼失守。

    日軍已經到了城牆下,傳來了龍炎武的命令,“請貴部勇猛作戰,一埃日軍彈藥耗盡,我部定當活捉日軍。”

    好大的口氣,好卑劣的軍人。

    不得已,但也沒逃走,趙達源開始了孤軍奮戰,憑藉城牆擊退了日軍數次攻城,殲滅了700餘日軍,可謂戰果輝煌了,只要有外援,馬上就可大獲全勝了。

    可是沒有外援,戰鬥繼續。

    這時候,趙達源的人馬已經傷亡過半,幸虧壽縣城內百姓支援,百姓們運傷員,送飲食,搬彈藥,修工事,趙達源終於支撐了下來。

    到下午3時,日軍又調來了新的炮火,開始集中轟擊城牆拐角樓。

    駐守拐角樓的是第九保安團第三營,第三營浴血奮戰,奈何炮火不如人,彈藥又耗盡,全營陣亡,無一生還。

    這個時候,趙達源正帶著早就只剩了不到兩個排的特務連來支援。

    正面遭遇日軍。

    日軍火力強大,瘋狂掃射。

    趙達源其時明白壽縣已經不保,決心成仁。

    趙達源大喊一聲:“殺盡日寇,為國雪恥。”領著特務連冒著日軍的槍林彈雨就衝了上去。

    身中數彈,掉入了城壕,犧牲了。

    特務連也傷亡殆盡,全部成仁。

    日寇破城後,第九保安團僅剩20餘名士兵,被壽縣百姓藏了起來,倒是沒有被俘。

    算是安慰。

  • 4 # 讀書是福

    保安團性質:也稱靖衛團,都是國民黨縣級地方政權組建的武裝部隊,和封建時代的團練(參考蘇軾曾任黃州副團練使)是一個性質(按現代人的理解,不是警察,不是軍人,但履行兩者的部分職責,類似武裝城管和武警的聯合部隊,或者武裝城管+民兵這樣的性質), 屬於國家承認其編制、合法地位,但不發正式軍餉的團級單位,經費主要有當地縣政府籌集的財政資金,也存在縣政府向縣內商會或商戶攤派的經費(這裡就存在相當部分保安團對境內商戶的欺壓和巧取豪奪,以及當地大戶的貢金,這在很多影視劇中得以體現,真實性可靠。因為沒有軍餉,還要保境衛民,對於當時的情況來講,極難生存下來)。

    保安團編制:各省屬保安部隊、稅警財經保安部隊、水運保安部隊、交通運輸保安部隊、鐵路保安部隊、城市保安部隊、礦業保安部隊、空軍機場保安部隊、防空保安部隊、裝甲保安師。(這些都是有編制的保安部隊,大量無編制部隊在抗戰中被日本人改編為皇協軍,命運較為悲慘,他們一方面無能懦弱做了漢奸,一方面實在是隨波逐流無能為力。)

  • 5 # 蕭武

    《八佰》裡面把湖北省保安團黑得很慘,破衣爛衫的,完全是一群剛被拉壯丁拉上前線的農民的樣子,去上海根本不是什麼保家衛國,而是為了去看一眼上海是什麼樣子。還有老算盤,也是浙江省保安團的文職,根本不想打仗,就想著回家娶媳婦兒。這是對抗戰初期國軍千千萬萬付出犧牲的普通士兵的極大汙衊和不尊重。

    理論上說,保安團是地方武裝,是由各省自己用自己的財政籌建和裝備起來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地方治安。但一般意義上的地方治安,尤其是城市治安,主要是警察和憲兵隊負責的,保安團則是保甲制基礎上形成的,主要用來剿匪的地方武裝。比如井岡山初期的鬥爭,主要敵人就是江西的地方保安團,一直到1930年以後,才開始面對正規軍。

    在1930年中原大戰之後,各地軍閥大體上進入均勢狀態,正規軍的番號也基本上都是由南京統一給的番號。但各地軍閥的實力有大小強弱,和中央的關係也有好壞區別,所以各省都會在自己的財政負擔能夠允許的範圍內大量擴充保安團,作為自己的後備武裝力量。南京直接控制的江浙皖和湖北,都是南京直接掏錢武裝的保安團,裝備和訓練水平也是各地保安團裡比較高的。

    在抗戰開始的時候,一般估計全國正規軍的數量大約在200萬左右,但也有隻有130萬人的說法。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就是因為當時如果只是按照南京軍委會發的番號的正規部隊的編制員額來估算,那麼就只有130萬人的正規軍。但實際上各地都有自己私自擴編的地方部隊,雖然名義上叫保安團,但實際上各地的保安團差距相當大。

    在抗戰開始之後,國軍在華北戰場和淞滬戰場兩線作戰,部隊消耗非常快。用郭汝瑰的說法就是,當時國軍中第一流的部隊,也就是中央軍的嫡系精銳,一個師在淞滬戰場可以堅持一個星期,地方部隊裝備差一點的,一個師一般一天到三天就會被日軍打垮,失去戰鬥力。真正能夠在第一線堅持住的,實際上只有很少的幾個嫡系中央軍精銳,也就是幾個德械師,以及裝備比較好的十八軍、第一軍等部隊。

    按照德國軍事顧問法肯豪斯給國軍統帥部的意見,國軍一開始在淞滬戰場的做法就是,第一線的87師、88師和36師這些部隊始終堅持在第一線,後面上來的部隊分批補充到這幾個師作戰,這樣可以把這幾個師之前積累的對日軍作戰的經驗最大化的利用起來。但在實際操作中,用於補充第一線部隊的,主要就是各地增援上來的保安團。

    比如我們現在看四行倉庫八百壯士的名單,就會發現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湖北人,就是因為湖北省保安團是由陳誠親自指導訓練和武裝過的,所以在各地保安團裡算是戰鬥力比較強的,才會用來大量補充第一線的幾個德械師。這幾個部隊都是國軍嫡系中的嫡系,如果不是信得過的後備部隊,是不會用來補充的,一般的保安團想補充到這幾個師,還未必能有這個機會。

    而且,在抗戰爆發之前,因為全國始終處在戰亂狀態,軍閥割據混戰,所以各地都沒有實行普遍兵役制,也沒有建立起非戰時狀態下的動員和組織體系,只有廣西在中原大戰之後保境自守,進行了普遍兵役制的訓練,所以,在抗戰開始之後,能夠用於補充前線作戰部隊的損失的,只有各地的保安團,只有廣西戰爭一開始,馬上從一個軍擴編成了四個軍。

    順便也在這裡說一下當時普遍存在的民團。雖然相對於正規軍來說,保安團算是地方部隊,但保安團在每個軍閥自己的地盤裡,也算是半正規軍,還不是完全的地方保甲制的產物,真正的地方保甲制的產物是民團,也就是在沒有正規軍,或者正規軍、保安團數量比較少,不足以應付地方治安的地區,當地政府會組織當地豪紳湊錢,建立民團武裝,用於對付小股的土匪。但民團的裝備和戰鬥力要比保安團差很多,實際上主要是用來欺負老百姓,真正需要對付比較大一點的土匪勢力,都要出動保安團。

  • 6 # KYDZ

    保安團是地方政府出錢組建的軍隊,主要從事地方治安,抗戰全面爆發後,保安團現行重組,組成保安總團,用來作為正規軍的後備兵源,除保安團外,還有童子軍,都是抗戰全面爆發後的後備力量。淞滬會戰開始後,江蘇保安總團及稅警總團,由於裝備精良,人員素質較高,被全部整建制地參戰,經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後,幾全員犧牲,後江蘇省時任主席韓徳勤於鹽城重組保安總團,稅警總團後重組為新三十八師。另電影八佰裡的楊女士就是童子軍。

  • 7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在電視劇《亮劍》裡,李雲龍曾經說過:“國民黨保安團那也叫軍隊?比土匪強不到哪兒去!”由此可見,民國時期的保安團戰鬥力是非常差的。那麼,民國時期的保安團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呢?

    北洋政府時期

    保安團並不是“國民政府出品”,北洋政府才是保安團的“原始生產商”。因為北洋政府時期,警察局大多隻設置於城市,甚至連不少縣城都沒有設定警察局。為了維護地方治安,北洋政府想出了一個折中方案,讓當地鄉紳出資、百姓出人,組織一支隊伍,負責維持地方治安,這就是最早的保安團雛形。

    北洋政府時期,雖然各縣縣長(最初叫縣知事)掛著保安團總監督的虛銜,但保安團的經費卻全靠當地鄉紳資助。正所謂“吃誰的飯、聽誰的吆喝”,縣裡面不給錢,縣長也指揮不動保安團……久而久之,北洋政府的保安團實際淪為了為地主、鄉紳們的看家護院的打手一般的存在。既不是軍隊,連警察也算不上!用後來的話說,那就是徹頭徹尾的“地主武裝”。

    國民政府時期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之後,尤其是北伐勝利、基本統一全國之後,國民政府接管了北洋政府的保安團並對其按照軍隊的編制框架進行了改編。對於保安團的指揮權,也作出了新的調整,在省政府下設立保安處,統一管轄各省的保安團。保安團的經費也改由財政撥款,但因為長期戰亂,不少邊遠地區的保安團實際上還是靠在當地自籌經費解決後勤補給問題……唯一的好處,恐怕也就是有國家給統一發武器裝備了……但保安團的武器裝備依然只是軍隊系統的淘汰貨或者庫存的過時裝備。話又說回來了,他們的作用也就是嚇唬嚇唬老百姓,根本用不著多麼先進的武器裝備。

    後來,為了“剿共”的需要,老蔣給鄰近紅區的保安團增發了一些新式裝備、也增加了後勤補給,但這是有代價的,那就是讓他們去當炮灰、攻打紅軍部隊。可這些保安團哪裡能算軍隊?最後基本淪為了紅軍的“運輸大隊”,給紅軍“送”武器、“送”給養……當然,還有一個用處,那就是在紅軍長征、撤離根據地之後,去根據地佔地盤。電影《閃閃的紅星》裡的胡漢三其實就是這樣一種存在。保安團到底是個什麼玩意,不言而喻。

    抗戰時期

    抗戰爆發之後,各地保安團紛紛倒戈,爭先恐後投降日偽、當起了漢奸!彼時中國廣大農村地區的偽軍,其實根本不是原來國軍的雜牌軍,而是這些保安團和一些國民政府的警察。投降日偽的雜牌軍大多被小鬼子送到正面現戰場當炮灰或者送去大中城市“看家護院”去了,在農村為非作惡的大多都是這些原先的保安團。如電影《地道戰》裡那位“高、實在是高”的湯司令,差不多就是這樣一種情況。

    當然,我們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一船人,保安團的名聲雖然不好,但也有好的。同樣是抗戰期間,也有與小鬼子死戰到底的保安團。比如安徽省第九保安團,在團長趙達源的帶領下與小鬼子戰至了最後一兵一卒!團長趙達源以身殉國,第九保安團無一人投降、被俘,全團最後僅剩二十餘人倖存,在當地群眾的掩護下逃過了小鬼子的搜捕。

    保安團到底是什麼性質的組裝?北洋政府時期的保安團就是徹頭徹尾的“地主武裝”。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保安團應該算是“準軍隊”吧,編制等參照軍隊、授予相應軍銜,經費也由財政撥給。但保安團不隸屬於民國的軍隊系統,它是隸屬於民國各省省政府保安處的。後來為了便於管理,國民政府還設立了保安司令部等機構,但都不完全隸屬於軍隊系統,充其量也就是“雙重領導”。而且,保安團的預算也不列入軍費開支,基本都是由地方財政撥款,這也是他與軍隊最大的區別所在。

  • 8 # 硝煙中的歷史

    剿匪兩年以後,身居南京城的蔣校長深感江西和湖南的匪患越來越嚴重。他選擇了江西作為試點,推行古老而有效的保甲制度,加強對地方基層民眾的控制。保甲制度裡面有一部分,講的就是如何強化地方自衛力量,從而逐步演化出了保安團。

    前四次反圍剿失敗以後,蔣氏痛定思痛,也對四次剿匪失敗做了深刻反省。其中,蔣氏在繼續強化對地方的控制以外,還重視起了地方民團的建設。他命令南方8省剿匪區的各個縣都要建立地方民團,又可稱為保安團。

    至於名字,亂七八糟的都有,什麼靖衛團,還鄉團,安境保民團各種各樣。截止到1934年9月,南方8省的擁有的地方民團人數達到了170多萬人。

    地方民團按照人數規模可以分為中隊、大隊、總隊三個級別。蔣氏還規定民團指揮官由當地很有威望的人士擔任,基本都是地主或者鄉紳。政府撥付一部分武器裝備,剩餘自行籌集。從正規軍選派優秀人才擔任民團軍事教官進行訓練。五個縣的民團組成一個聯防區域,共同防禦紅軍的襲擾或者攻擊。

    換言之,地方民團是沒有軍籍的,只是蔣氏的民兵武裝。他們的主要作用就是協助蔣氏的正規軍圍剿紅軍,給正規軍提供兵員補充,還有幫助蔣氏加強地方控制力。

    地方民團雖然戰鬥力不怎麼樣,但是勝在佔據地利,他們熟悉縣域周邊的地理環境。有時候,紅軍在他們的手上都要吃虧,毛教員的第一愛將伍中豪就是在經過江西安福縣遭遇當地民團襲擊,伍中豪本人和警衛排戰士於戰鬥中全體犧牲。

  • 9 # 燎原史說

    我是芃麥,我來回答。

    民國時期,為了鎮壓民間起義,同時為了補充警察力量,南京政府採取以前的保甲制度,讓各地的鄉紳富豪籌款,來捐錢招募民眾,創設民國保安團。

    那麼一個民國保安團共有多少人數,內部又怎麼劃分職位?他們平時做什麼事?又有沒有正當的軍籍呢?

    一個民國保安團的人數有多少

    1914年,首個《地方保衛團條例》成立,因此正式組織保衛團。在每個縣設立保安團部。每戶人家按規定選出一人參加,十戶人家作為一牌。而十牌為一甲,五甲為一保。即一個保安團共有50人左右,並且有四個職位。分別是,10人一隊的牌長;10人一隊的甲長;500人一隊的保長,和管理保安團的團總。

    保安團平時幹啥?

    因為保安團的目的是為了保護當地,所以他們除了幫助縣長和鄉長維護縣裡鄉里的治理工作。他們有的成為了地主、土豪的打手,欺壓當地百姓,專幹壞事兒;有的加入了抗日紅軍,為民族抗日做出貢獻;有的加入了當地軍閥勢力,為後來的軍閥混戰拼命;還有的成為了佔山為王的土匪,成天搶錢搶糧,胡作非為。

    保安團有無正規軍籍?

    他們其實是沒有正規軍籍的,因為是為了維護當地統治,所以最主要是屬於警察力量。

    在後來省政府的武裝保安處成立之後,上層就下達命令取消了縣內的保衛團。保衛團因此就變成了壯丁隊,作為警察力量的補充以維持治安;另組建省保安團作為警備地方的常備武裝。

    結語

    民國保安團在全國各地都有很多,然而政府為了鎮壓起義,組建各地保安團,配備他們武裝力量的同時,也為各地的匪亂以及軍閥坐大埋下伏筆。

  • 10 # 哨兵小虎

    保安團顧名思義,就是民團性質的地方組裝。

    說白了,這一制度在我國源遠流長,尤其是在清朝,從鄉勇到團練,再到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湘軍和淮軍,已經基本描繪了“保安團”的發展之路。

    北洋時期

    而其真正作為政府政令發展起來要從北洋政府時期的《地方保衛團條例》說起。由於北洋政府政權疲軟,軍事羸弱,為了保衛地方的安寧,維持社會的治安,就在地方以““十戶為一牌,十牌為一甲,五甲為一保”,設立保甲制度。

    每個縣成立保衛團,用以輔佐軍隊和警察,維護地方的治安。

    當然,這個時期的“保衛團”純粹還是民間武裝,看過《茶館》都知道,裡面有“巡警”,這個時期的“保衛團”還夠不上“巡警”,只能算是鄉勇。

    民國時期

    民國成立後,國家只是形式上統一了,但各地軍閥割據,土匪猖獗,政令不通、匪患不絕,所以政府為了維持各地的治安,在原來“保衛團”的基礎上,又設立了“保安團”。

    當然,這些保安團說白了還是民團性質的武裝,兵源、裝備、訓練都很差,一般也就用來維持下地方的秩序。

    這個我們在電視劇《王保長》裡就可見一斑。

    到日本侵略東三省後,國民政府又加大了對保安團的建設,在“每省劃設若干區,每區編訓一個保安團”的政令下,對原來的“保衛團、民團、甚至巡警”進行整編。

    這點我們在小說《白鹿原》裡就能看到,白孝文當的就是保衛團的營長。

    三、保安團的分類。

    1、民國政府控制省的保安團力量

    保安團大約分為三類,分別是國民政府直接控制的東南幾省,如閩、浙、贛、蘇、皖、湘、鄂等地,這些省在國民政府改革時,比如我們在電影《八佰》開頭聽到的湖北保安第五團。

    此類保安團裝備統一由南京軍政部提供,軍政和軍令由軍事委員會和省保安處共同負責,這類保安團的軍裝與國民黨正規軍都基本相同,戰鬥力也相對較強。

    又比如號稱國軍五大主力的74軍,其下的58師也是由三個浙江保安團組建的。

    而湖北保安第五團之所以能一抽調就能參加抗日,也足見這類保安團的軍隊屬性。

    2、地方軍閥的保安團。

    地方保安團當以廣西保安團、馬家軍最具有代表性,這些軍閥的私人培植的“保安團”戰鬥力十分強悍,當然這也得益於有地方軍閥渾厚的經濟實力,當然這些錢怎麼來的,大家都心知肚明。

    比如當年的馬家軍,打敗了我黨的西路軍,致使西路軍2萬多人,幾乎全軍覆沒,再加上馬家軍對西路軍俘虜的殘忍,解放軍一直到解放甘青時,還對馬家軍的殘忍耿耿於懷!

    3、純粹的地方保安團

    純地方的保安團大多是由鄉紳、地方民團組建的。其戰鬥力往往一般,不知有國,只為自己的利益集團服務。戰鬥力和裝備都一般。

  • 11 # 國平軍史

    保安團,是民國時期,具有當時中國特色的武裝力量,儘管不是正規的作戰單位,但是對於這支遊離於正規軍隊,也不同於軍事警察的武裝,是不容小覷的存在,可以說是非常時期,軍隊力量的有力補充渠道。

    早在北洋政府時代,就頒佈了《地方保衛團條例》,全國各地就開始陸續組織保衛團,由縣知事任總監督,地方豪紳富商任協辦,在縣設團部和團總,經費由各地就地籌款,其職責是輔助軍警維持地方治安,其實,為日後的保安團,打下一定的物質基礎。

    南京政府成立,為了維護各地的治安,頒佈了《縣保衛團法》,決定在原保衛團的基礎上成立保安團,鄉(鎮)、區縣長分任各級長官,20-24歲男子必須參加受訓。

    在各省設立一個保安處,處長一般有軍方背景的陸軍少將擔任;另設上校副處長一人,上校參謀長一人;或者設副處長兩人,其中,一名副處長兼任參謀長。

    省保安處,成了省政府下的一個常設機構,日常管理並指揮各市縣的保安組織,將省保安團視為警備地方的常備武裝,作為警察的補充以維持社會治安。

    抗戰前夕,南京政府又通過了《裁團改警案》,計劃在三年內逐步把各級保安團裁撤改編為警察;但僅有江蘇、浙江兩省將保安團隊改編警察。

    7·7事變以後,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國軍作戰單位需要大量增加兵源,因此各地保安團都成建制地補充到了正規作戰單位,參與了對日軍的作戰,於是,國府原定爭取三年內將各級保安團改變成警察的設想,最終,也就不了了之了。

    總之,保安團,最初就是民團性質的武裝力量,歷史上有所謂“十戶為一牌,十牌為一甲,五甲為一保”的保甲制度,其兵源、裝備大都來自農村鄉鎮,城市居民都很少願意進入保安團。

    此外,保安團平常的軍事訓練,一般也是很馬虎的,槍械是以漢陽造為主,甚至不乏有大量老舊不堪的老套筒,重機槍、迫擊炮絕對是奢侈品,只配有極少量的輕機槍,因此,保安團的戰鬥力,實際上是非常有限的。

    保安團,基本上是以維持當地的社會治安和秩序為主,也有少量的保安團被派往蘇區參與了所謂的“剿匪”,被英雄的紅軍戰士打得滿地找牙,實際上充當了正規國軍的炮灰。

    抗戰時期,被編入正規軍的各地保安團,顯示了一定的戰鬥力,馬步芳,這個曾沾滿了紅軍西路軍將士鮮血的軍閥,就將西北地區的保安團整編成了2個正規師,在對日軍事鬥爭中,卻表現非常出色,比一般弱雞保安團,有更高的戰鬥力。

  • 12 # 不沉的經遠

    民國時期的保安團早期主要是維持地方治安的武裝團體,後來也作為準正規軍或者是正規軍的後備力量。

    保安團最早建立於1914年,當時北洋政府頒佈了《地方保衛團條例》,下令各地以縣為單位組建保衛團,主要是協助軍警綏靖地方治安。此後各地陸續組建了保衛團。因為保衛團的經費全部是地方自籌,所以各地的保衛團裝備、編制各不相同。

    南京政府成立以後,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於是把地方上原有的保衛團、農團、人民自衛軍、商團等各種武裝統一整理收編成保安隊。其職責還是維持地方治安,並配合正規軍執行剿匪等軍事任務。

    這一時期的保安隊編制也是差別巨大,而且不同時期也不盡相同。比如湖北通城的保安隊開始下轄3箇中隊,後來擴充到4箇中隊,不久又縮編為3箇中隊。

    到了1932年,國民政府又推出了《剿匪區內各省民團整紀條例》,將各省劃分成為若干個區,每區編練一個保安團,平時協助維持地方治安,戰時則作為正規軍的補充。

    比如在淞滬會戰後期,湖北保安第5團調到上海,成建制補充到了88師524團。後來因為駐守四行倉庫而出名的524團1營就分到了4箇中隊,人數約有300多人。所以八百壯士裡大部分都是湖北籍的戰士。

    此外保安團也有不少直接參加戰鬥的戰例。

    比如粟裕將軍在浙西南打游擊時,就沒少和保安團打。此外在抗戰時期,不少保安團也直接參加了對日軍的戰鬥。像淞滬會戰最後一戰南市之戰時,守軍除了少量正規軍外,大部分就是上海的警察和保安團。

    另外要說一句的是,抗戰期間不少保安團的表現不錯。像棗宜會戰的白河作戰中,日軍第233聯隊在渡過白河時遭到湖北保安第4團痛擊,損失慘重,聯隊長都被擊斃。

    所以在民國時期也不要小瞧保安團。

  • 13 # 雲車動影

    武裝力量的劃分的幾條槓;

    ----------軍隊---------

    ----------城市,武裝公安隊(省內管理的、由城市警察局領導的公安武警) -------

    農村,保安團(省內管理的農村武警,沒有公安兩個字)-------

    以上的公安武裝隊和保安團,地位是同等並列,但是農村武警的人數遠多於城市公安分局下轄的武裝公安隊;

    農村武警更靠近軍隊的編制和管理,城市警察分局管理的武裝公安隊類似於幹部是職業化警察,士兵是現役的模式(多年前消防就這樣)。

    ----------民團---------

    ----------壯丁,預備役---------

    這個問題看起來複雜,但其實也簡單,就是在正規軍和職業化的公安幹部之間,還需要存在一支力量,這支力量時而往上靠,就多一些“軍”的類似;往下靠,就多一些“警”的特色。想通了這點之後,看各個時代對這種力量搖擺不定的劃分就會很明白了。

    那時候保安團的定義,還可以從衣服顏色上來進行分辨,他們的衣服更接近“警”的黑色,而不是“軍”的黃色。

  • 14 # 唯戀無名

    保安保安也就是我們現在口中的那種保安,我們現在所說的保安就是保衛一個地方的保衛人員,就比如學校裡面的也可以叫做保安,那種小區裡面的保衛人員也可以叫做保安,反正就是說,保安的性質就是保衛人們的安全,然後他們被安排在某個特定的地位,履行他們自己的職業,這就是保安的概念。那麼在民國時期,口中的保安和我們現在口中所說的保安性質會一樣嗎?因為年代不一樣,所以很多東西也都發生了改變,包括保安的性質也就是這樣,不同時期當然也就不一樣了,我們來分析一下民國保安到底有什麼樣的性質呢?

    一,保安團是民國時期的地方武裝制度的衍生品,是作為警察力量的重要補充而設立的。

    這樣的話就和我們現在的保安是差不多的,因為在我們現在的保安團也差不多是這樣,也和那些警察是差不多的,他們的任務也都是保衛人民的安全,只是說保安保衛的範圍要比警察的小一點,警察管轄的範圍要大一點,只要你屬於這個地方的警察,那麼你就可以管理很多東西,可是保安就有點不一樣了,他是一個小區、一個住所的保安,這樣子的話他管轄的範圍就比較小,這就是他和警察的區別。

    二,尤其是在沒有正規健全預備役制度的情況下,保安團承擔了維持轄區治安、戰時補充正規軍的雙重任務。

    就比如前面介紹的浙江三個保安團,直接升格為正規軍了。那時候的保安團,他們的任務要比現在的保安多的,為什麼會這麼說呢?我們知道以前是個戰爭年代,所以很多隊伍都是為了抗戰而建立的,包括民國的保安團也是這樣,他們的建立就是為了在有必要的時候起到補充主力的作用,畢竟在那個時候常常發生戰爭,保安團就是起到了一個保障作用。現在是和平年代,保安團就不會這麼複雜了,他們現在就是保護某個小區等等,任務沒有之前那麼多了,畢竟年代不一樣了。

    綜上所述,民國時期的保安團實際上是一股由當地組建的地方武裝,用來維持轄區內治安,到了後期保安團也會把保安團升格為正規團或者作為預備役補充團。

  • 15 # 小約翰

    民國保安團有縣級和區級兩種,前者屬於民間武裝,後者屬於政府武裝。

    說到保安團,看過電影《閃閃的紅星》的朋友不會不記得裡面那個大壞蛋胡漢三,他說過的那句臺詞“我胡漢三又回來了”讓很多人記憶深刻。

    電影裡的胡漢三,是還鄉團團長,還鄉團是地主武裝,跟保安團性質差不多。

    只不過還鄉團是在紅軍建立根據地的時候出逃了,後來跟著國民黨正規軍狐假虎威、捲土重來;而還鄉團平時的名字,就叫保安團。

    保安團跟現在的民兵有點相似,等同於古代的團練。

    團練古已有之,宋代的時候團練制度最為完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宋代的大詩人蘇軾就當過團練副使。水滸裡給黑社會老大蔣門神當保護傘,死在武松拳腳之下的張某人就是團練使。

    清朝的團練更是了得,太平天國起義後,曾國藩曾於1852年(清咸豐二年)奉命幫辦湖南團練,他建立的團練,成為湘軍的前身,成為清朝統治者鎮壓洪秀全太平天國的得力助手。清朝滅亡後,團練壽終正寢,保安團卻應運而生。

    1914年北洋政府出臺了《地方保衛團條例》,開始組織保衛團。通常情況下,保衛團由各縣知事任總監督,地方豪紳富商出面擔任協辦,團部設在縣裡,團裡成員都是老百姓。

    原則上每戶指定一人參加,以十戶為一牌,十牌為一甲,五甲為一保,分設牌、甲、保長,團的最高領導人叫團總。其職責是輔助軍警維持地方治安,經費由各該地處就地籌款。這是保安團的前身。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保衛團改名保安團,其建設得到加強。1

    932年開始,每省都必須劃成若干區,每區都有具體任務,每年至少對1個保安團進行訓練,只要是18—45歲的男子都必須在當地接受一段時間的軍事化培訓。1934年頒佈的《各省保安制度改進大綱》進一步完善了保安團體制。

    民國時期的縣一級的保安團,有甲乙兩種。甲種下轄9箇中隊,乙種保安總隊下轄6箇中隊。

    基層的保安團性質就是民間武裝,跟古代的團練相似,其主要成員來自老百姓,一般負責人都是當地的土豪劣紳,他們對縣長負責,由縣長管理。

    縣級保安團不在國軍(即政府軍)的編制內,也不屬於警察部隊,政府也不負責其軍餉。

    他們的主要職責就是幫助警察緝拿盜賊,維護地方治安,還負責剿匪。在國民黨統治時期,所謂的剿匪,就是鎮壓代表百姓利益的中國工農紅軍。

    不僅如此,很多地方的保安團成員非作歹,欺男霸女,敲詐勒索,禍害百姓,當地百姓對他們恨得咬牙切齒。

    因為基層的保安團,沒有哪個部門監督,而且自己要解決軍餉,當地土豪劣紳的資助有限,除了魚肉百姓,他們還真沒有別的辦法。

    再說在民國時期,老實本分的人沒有人加入民團,其成員大多是遊手好閒之徒組成烏合之眾,不禍害百姓的不多。

    還有一種保安團由國民政府控制,這些保安團不同於基層的保安團,他們是有番號的,例如“福建保安第三團”、“湖南保安第一團”等就是以區為單位組建的,直屬行政區而並非縣級。

    行政區範圍比較大,有的行政區下轄多達十幾個縣,區一級的保安團一把手叫保安司令。區一級的保安團,已經是在編的武裝,性質跟現在的武裝警察相似,已經不能算是民團和民間武裝了。

    基層的保安團,裝備很差,成員素質差,戰鬥力也不行。在《亮劍》中,保安團連當地土豪的黑雲寨都打不下來,可見戰鬥力真的不敢恭維。

    而區一級的保安團則由政府進行訓練,直接歸省保安處或保安司令部領導,下屬部門有情報處、軍法處、總務處、參謀處,跟軍隊沒有多大區別。保安團職責範圍很廣,稅務、水運、交通、礦業、甚至防控,可以說是無所不包。

    他們的武器由政府配發,軍餉是政府發放,負責人由國軍高層委派,性質已經是政府軍的性質,戰鬥力跟政府軍也差不多。

    1938年7月,江西保安第三團和第十一團在九江一旦阻擊日軍,掩護國軍撤離,還憑藉對地形熟悉,跟日軍周旋,打得日軍暈頭轉向。

  • 16 # 薩沙

    什麼叫做保安團?

    不同時期是不同的。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建立了地方保安團制度。

    這主要是清末實行嚴格的保甲制度,地方基本是自治的,皇權不下鄉,只到縣城。

    而鄉下都是鄉紳管理,壯丁以宗族為單位,有的則是村子為單位,自行組織起來防匪防盜,實行自衛。

    民國時期也沿用了這個制度,1914年5月20日,北京北洋政府頒佈《地方保衛團條例》,組織保衛團。

    保衛團以縣為單位,本縣副縣長負責監督,地方鄉紳負責協同辦理,保衛團部設在縣城。

    具體為鄉民每家都要1人參加,10家為1牌,10牌為1甲,5甲為1保。

    也就是說,1個牌大約10個壯丁,1個甲大概100人,1保大概500人。

    牌、甲、保分為設定牌長、甲長、保長,最上面的團則設定團總。

    保衛團的目的只有一個,輔助軍警維持地方治安,對付地方的匪盜。

    至於經費和武器基本是自籌,政府只提供少量費用和武器。

    為什麼會這樣?

    這是因為清末國家很亂,清朝滅亡之前10年前,全國有1200多起大規模民變,全國亂成一團。

    而且國家經濟幾乎崩潰,政府連維持運轉的費用也拿不出,很多農民破產後上山作土匪。

    當時的東北、四川、河南、山東、廣西、湖南都是匪患極為猖獗的地區,土匪敢於攻打縣城,鄉下就更別說了。

    這種情況下,北洋政府腐敗,剿匪不力,軍閥忙著混戰,所以民眾還是靠自己,保衛團也就是必須存在的。

    當時中國不禁槍,地方保安團多讓退伍軍官擔任保安團的軍官,農閒時訓練本地壯丁形成戰鬥力。一旦遭遇土匪洗劫時,保安團就會操槍自衛,堅持到縣城的正規軍趕來救援。

    所以,保安團對於鄉民是極為重要的,可以說是保命團。

    而且這和當時參加軍閥部隊混口飯吃不同,保安團壯丁都是本土本鄉的青壯年男人,作戰是保衛家鄉、家庭,避免匪盜、潰兵的燒殺姦淫,他們的戰鬥意識很強。

    而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後,也保持了舊例。

    1929年7月,中華民國政府公佈了《縣保衛團法》,將保衛團略有改變。

    主要是每二十五家設為一牌,每個鄉鎮為一甲,每個區為一個區團,每個縣為一個總團,這種設定更為合理。

    而各級的軍官由政府指派,所有20到40歲男子在農閒時候必須接受訓練,平時則各自在家務農,遇到緊急事件就立即集中起來作戰,保衛家鄉。

    1934年,又釋出了《各省保安制度改進大綱》。

    這個制度釋出以後,保安團就有了巨大的變化。

    保衛團的名字變為保安團,保安團從此不再是民團鄉勇組織,而成為以省為單位的警備地方的常備武裝。

    省政府主席一般兼任全省保安司令,對各地保安部隊有指揮權。

    從此,保安團和民團就區別開。

    民團還是以往的保甲性質的保衛團,由鄉民自行武裝自衛。

    而保安團則是類似於今天的武警部隊,雖不是解放軍野戰部隊,仍然裝備大量武器,成為準正規軍。

    他們也是軍隊編組模式,需要徵兵、訓練、委派軍官等等。

    保安團的武器裝備也相對較好,輕武器制式較為統一,也有機槍等武器裝備,制式缺乏火炮。

    這雖然和正規軍有很大差距,比拿著清末雜牌火槍的民團,要厲害多了。

    原則上,保安團在防禦作戰中,是完全可以守城和正規軍對抗的,並不是民團那種烏合之眾。

    抗戰爆發前,僅僅一個山東省民間有槍30萬支,大部分為地方保安團隊所擁有,由此可見保安團的規模。

    當然,保安團其實也分為幾類,上面說到的是正規保安團,是省政府組織的準軍事武裝,國家是給軍費的,也提供武器。

    另一種則是軍閥的保安團,這種其實就是正規軍,只是為了躲避政府要求軍閥裁軍的壓力,故弄玄虛而已。

    比如四川各地的保安團,很多就是正規軍改編而來,隊伍還是那個隊伍,換了個名字而已。

    1936年12月,由於中日戰爭爆發已經不可避免,政府又釋出了《各省區保安司令部組織規程》。

    必要時候,保安團直接改為正規軍即可。

    民團武裝仍然是存在的,他們的目的仍然是防匪防盜,並不是正規軍,屬於民眾自衛武裝。

    簡而言之,保安團必要時候是可以打鬼子的。比如《八百》中,四行倉庫裡面很多軍人,就是湖北省的保安團士兵,他們來到前線就和正規軍一起作戰。

    具體為:湖北保安第5團成建制補充到了88師524團,四行倉庫守軍524團1營就分到了4箇中隊,人數約有300多人。八百壯士很多都是湖北籍的保安團戰士。

    民團則原則上不能和鬼子正規軍作戰,因為是民眾自衛武裝,一個連100人可能有七八種步槍,每人有個幾發子彈。他們可以對付小股土匪或者潰兵,對付不了正規軍。

    抗戰中,保安團發揮很大作用,也保持了很大規模。

    以山東省為例,1942年的山東省保安司令部,下轄9萬1514人,槍61734支,編成4個保安師,35個保安旅,21個保安團。

  • 17 # 四川達州人

    保安團,其實有兩個解釋。

    第一個,是北京民國政府命令組建,地方上以縣為單位設定武裝,保甲為編制,彙總到縣,維護治安,抵禦盜匪,從事類似於武警,但又遠不及武警標準的準軍事組織,首領叫團總。

    第二個,國民政府1929年開始對民團、保衛團、商團等民間武裝進行整頓,在各省建立保安處或保安司令部,以縣為單位進行編制,按兵員多少分保安總隊和保安大隊兩個級別。

    保安團也是正規軍,與國軍是一樣的軍服。但縣級以下單位允許自備服裝

    甲類保安總隊最少9箇中隊,1500兵員以上。乙類保安總隊6~8箇中隊,900~1500兵員。甲類保安大隊4~6箇中隊,600~900兵員。乙類保安大隊轄2~4箇中隊,500兵員以下。

    後期,保安團逐步成為兼有預備役與武警性質的正規軍事組織。比如1935年11月四川軍閥整編,裁撤的部隊被劉湘編組成為24個保安團,歸省保安處管轄。所以此後保安團又分為兩種情況,比如某保安團擔任守備地方任務的時候是武警,執行兵役任務就是預備役,常被國民政府軍政部以團為單位編補入正規軍。

  • 18 # 新馨1

    1929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頒佈《縣保衛團法》,把保衛團的編制改為:每閭為一牌,每鄉(鎮)為一甲,每區為一區團,每縣為一總團,閭、鄉(鎮)、區、縣長分任各級長官,二十至四十歲男子必須參加受訓。保安團是民國時期的地方武裝,是保甲制度的衍生品,是作為警察力量的重要補充而設立的。保衛團由縣知事任總監督,地方豪紳富商任協辦,在縣設團部,每戶指定一人參加,以十戶為一牌,十牌為一甲,五甲為一保,分設牌、甲、保長,團設團總。其職責是輔助軍警維持地方治安,經費由各該地處就地籌款,此為後日保安團的前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朗普會獲得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