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過去幾天,網際網路上一場自發的大型解謎遊戲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而遊戲唯一的任務就是——觀看諾蘭新上映的電影《信條》。

    這位熱衷於燒腦敘事的導演,每次新片上映都會在各大影評平臺上掀起一股“大腦被燒成爆炒腦花”的哀嘆。

    閱片量極大的硬科幻愛好者,試圖從導演的設定出發,在頭腦中建立完整自洽的世界觀;

    而一些邏輯嚴謹的“強迫症患者”,則開始認真分析片中出現的每一個人物的行動軌跡;

    雖然結果可能是……

    當然更多的人在看完電影的反應則是——我為什麼要浪費下班後寶貴的兩個小時,來看這部不僅沒看懂,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哪裡不懂的電影?

    甚至會像秦昊一樣產生自我懷疑:如果我承認我沒看明白,會不會顯得智商很低?

    但其實也不必如此擔心。

    畢竟每次一部打著“燒腦”旗號的電影上映,本質上都是一次大型網際網路智商測試專案。

    走進影院的觀眾們明顯也很清楚這點。

    據某位不具名的燒腦電影愛好者反饋,觀影時坐在自己左邊的一對情侶,就花了3小時玩命兒地學習熱力學第二定律;

    而根據他們打情罵俏時傳過來的隻言片語也可以判斷,6年前觀看《星際穿越》的時候,他們同樣惡補過黑洞與四維空間相關知識。

    至於為什麼這位愛好者能對人家情侶的每一個行蹤都瞭如指掌——

    “我一直在試圖聽清身邊人說的每一個字,因為我自己實在是看不懂這個電影是在講什麼。”

    說來也奇怪,很多人平時聽到學術詞彙就頭疼。

    但一旦聽說最近又有了新的燒腦電影上映,就會迅速化身學霸。

    甚至會對“熵增和熵減”“黑洞視界”“單電子宇宙”“光子逆行”等關鍵詞彙進行快速搜尋。

    你簡直都想不通這到底是去電影院看電影,還是趕著去上一節半個月沒複習的物理網課。

    搜尋影片關鍵詞只是觀影準備的第一步,如果有更豐富的時間能提前重溫兩部電影史上著名的“燒腦神作”,那就更好了。

    或者乾脆先看上十幾篇影評和賞析,美其名曰“預熱一下腦子”。

    而假如你問他劇情都知道了大概,看電影還有什麼樂趣,得到的回答多半是——

    “在燒腦電影的領域裡,劇透這個概念是不存在的,閱讀影評只是為了更好地看懂電影。”

    這境界,已經達到了高屋建瓴的水準。

    相比之下,下面這類觀眾就明顯務實了很多。

    觀影之前做了萬全的準備,包括但不限於睡足12小時,帶了咖啡、綠豆糕、清涼油,還穿上長袖長裙抵禦冷氣。

    所有的措施都為了一個目的:防止自己在中途不小心睡過去。

    不過話說回來,面對任何一部標榜自己“很難理解”的電影,無論是資深燒腦電影愛好者,還是湊熱鬧的普通觀眾,都很難不擺出嚴陣以待的架勢。

    儘管葛優大爺早就已經告訴我們“在電影中追求高雅是不可能的”,但人們總是難以避免一種證明自己的衝動。

    甚至單單隻看這些極其具有儀式感的觀影準備,就基本可以斷定,很多人並不是對電影本身有多大的興趣。

    而是純粹想檢驗一下,自己的智商在全人類的範疇中究竟處於什麼水平。

    在這種心態支配下,連電影院裡都多了幾絲高考考場的緊張氣氛。

    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是,如果你在電影開場只有10分鐘時還對基本設定一無所知,心中都會不由自主地湧上不安。

    然而還沒等你反應過來,電影開場了。

    在黑暗中,旁邊的女孩緊鎖起眉頭,一邊看一邊在手機備忘錄上記錄關鍵資訊;

    前排的格子襯衫男則正在把手機螢幕調到最暗,然後偷偷開啟豆瓣,在搜尋欄裡輸入片名;

    而就在1分鐘之前,你還聽到他跟同伴拍著胸脯說:“這個導演的電影我就沒有看不懂的!”

    這時你突然發現,自己在劇情理解上居然沒有遇到任何的問題。

    你為自己感到驕傲,甚至油然而生出了一種明明沒複習但還是考了全班第一的快樂。

    直到5分鐘後劇中人物突然開始介紹起世界觀——你就突然什麼都不懂了。

    然後接下來的1個半小時,你的大腦都處在“這是哪個時間線上的主角”“為什麼突然跳回了上一個場景”“我為什麼還坐在這兒”“看完電影去吃點什麼”的狀態下,不斷輪迴往復。

    甚至開始懷疑,是不是因為遲到錯過了開頭5分鐘,才會整場都處在一種困到不行的狀態之中。

    有網友形容,這就好像是再一次回到了高中數學課堂。

    老師站在講臺上說,最後一道大題雖然難,但是我給大家講完,只要聽懂,高考分數能上140分。

    你也抖擻了精神打開了筆記本,結果老師講到第二步就已經聽不懂了。

    更可怕的是在整個過程中,你會無數次覺得自己弄明白了。

    但是不斷會有新的情節和細節告訴你——不,你只是理解錯了。

    與“被爛片逼到中途離開”的情況不同,大多數人即使整部電影下來連主角是誰都分不清楚,也會堅持在電影院裡一直坐到散場。

    甚至連廁所也不敢上,就生怕錯過了什麼關鍵性細節影響了自己對於全域性的掌控。

    只可惜並沒有什麼用——即使膀胱憋到快要爆炸,仍然是昂首挺胸地進場,一頭霧水地出來。

    仔細一想,這滿頭的“霧水”可能是為了澆滅影片在自己大腦上燒的那團火吧。

    編輯部一位多次試圖與諾蘭達成靈魂共振的同事,已經在屢戰屢敗中為自己找到了合理的藉口:

    “致命魔術是初中物理,盜夢空間是高中物理,信條是大學物理。難怪我看不懂,高二以後我就沒再碰物理了。

    我們甚至有理由懷疑,一切燒腦片的導演都是外星人的間諜,專門用拍電影的方式吸取觀眾的邏輯思維能力。

    不然無法解釋為什麼有人看完《盜夢空間》後,腦海中剩下的只有那個不會停下的陀螺;

    而看了《信條》後,唯一能無障礙理解的則是男一與男二之間穿越時空的兄弟情深

    甚至能硬生生從一部科幻大片中看出《想見你》的效果:

    “雖然很多地方看不懂,但是這種時間鉗型運動正如一把愛情的鉗子鉗住我的心。

    其實很多非推理愛好者很難理解“燒腦片”的存在,因為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電影本質上還是一項業餘消遣的運動。

    但也有一些人,是真心實意地來電影院感受解謎遊戲的快樂。

    因此我們總能在電影院看到這樣一種觀眾,明明看上去平平無奇,舉手投足間卻帶著“我不是在看電影,而是要用這兩小時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氣勢。

    我知道這不是哥德巴赫。

    有些人甚至會產生莫名其妙的神聖感和使命感。

    “看這個片子怎麼能吃東西呢?這是對藝術的褻瀆!”

    或許對於那些沒有理由的燒腦片導演粉絲來說,秀優越感是比較容易的。

    “諾蘭怎麼可能拍爛片呢?如果看不懂,那一定是觀眾的問題。”

    然而對於真正的解題愛好者來說,把電影完整地看完一遍只能算是入門級別。

    影片二刷起跳、文字解析二十頁、影片解析一小時,還要用英文原版和字幕翻譯做筆記學習……

    有時候還要親身體驗電影中的奇特理論;

    “看完信條,電影院裡每個男人都是倒退著出來的。”(誤)

    也不知道對於他們進一步理解內涵有多大幫助。

    當人們抱怨網上影評“寫的比電影還難懂”時,燒腦片愛好者們卻只會嫌棄劇情分析中的資訊量還不夠多。

    有時候你都會詫異,是什麼支援著他們動輒就寫出幾萬字的劇情分析。

    不僅自己研究的起勁,甚至還要熱心地分享給對這個片子毫不關心的人。

    聽朋友講完一部燒腦片劇情的我。

    有個平時只看爆米花電影的朋友就曾經抱怨,中午吃飯時同桌的大哥一直滔滔不絕地跟他分析《信條》的故事線。

    那個嚴肅而神秘的樣子,像極了跟病人介紹病情的醫生。彷彿你不認真聽他說完,下一秒就會倒地身亡。

    而他自己則全程都在忍著想白眼的衝動:“那麼愛講解,怎麼不去博物館應聘講解員啊!”

    我們必須承認,向別人解讀劇情的首要動力是來自於分享的快樂。

    對方不說話就代表不明白,只聊情節不談世界觀就是沒看懂;

    這就類似大家考完試在對答案——當發現自己比別人多做對一道題時,誰又能不偷著樂呢?

    普通觀眾會吐槽燒腦片愛好者“故作深沉”,反過來又會被對方嫌棄“不求甚解”。

    正因如此,如今“愛不愛看燒腦片”已經像“吃不吃辣”“睡覺打不打呼嚕”一樣,成為了阻礙情侶感情的重要因素。

    我們看多了這樣的故事:約會時結伴去看了一部燒腦片,一個看的熱血沸騰,一個睡得比誰都香。

    有人被迫聽男/女朋友滔滔不絕分析劇情到12點,自己恨不得在腦門上紋四個字“下次不看”;

    也有人抱怨自己的另一半“看了個寂寞”,2個小時連人物關係都沒搞清楚。

    我們只能去猜想,或許單純把電影當成消遣方式的人,與那些痴迷於在導演設定的迷宮中完成解謎遊戲的人,原本就無法互相理解。

    對電影的審美當然是件私人的事情,也無需強求彼此達成共識;

    不過考慮到電影已經成為重要社交談資,至少“選擇一個合適觀影同伴”,應該成為當代青年人所具備的基本素養。

    只是有時候,即使同為燒腦片十級學者,也難保不會因為對劇情的理解不同而反目成仇。

    正像一位網友特地約了同樣愛好燒腦片的朋友,結果兩個人為了證明到底是誰沒看懂追車戲吵了一個多小時。

    或許可以說,只要依然對燒腦片擁有解讀和表達的慾望,爭論就永遠不會停止。

    只有兩個人都徹底放下“看懂”這件事情,才能真正達成精神上的和諧。

    當走出電影院時,他們將會不約而同地發出了同樣略帶迷茫,但又不乏平靜的感慨——

    “我覺得我是個傻子。”

    “我覺得我也是。”

    · END ·8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開車禁止打手機卻不禁止喝水?它們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