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天碧玉音

    王陽明的一生處處是逆境,可是王陽明能在逆境把所與到的大事件做到極致,王陽明就是高人 就是經典更是聖人

  • 2 # 無M中M生M一

    有啥好的。可以複製嗎?不能複製說明是個例,沒有普適性,屬於他個人的道,和其它人不太相干。只是歷史長河裡某個階段屬性的載體。

  • 3 # 雅礱江邊的漂石

    陽明心學到底好在哪裡?好在返璞歸真,好在迴歸本性、迴歸自然,能夠讓人同自己的心同自己的靈魂對話,讓人活得自在自然,看清自己與周圍世界的區別與認同。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實在太累了,每天都在憂心焦慮之中壓力重重地度過原本輕鬆快樂的日子,可是生存的需要,人們又怎麼能夠輕鬆快活地過日子呢?

    記得抖音裡有一個段子:Q這個東西好用是好用,就是經常缺貨。這雖然是個搞笑的段子,但充分說明了大多數人每天都得面對匱乏的窘迫境遇。

    讀書要Q,買房要Q,買車要Q,日常生活更是需要Q,人們為錢所困,整天愁眉苦臉地過日子,沒有多少人生的樂趣可言。

    在這樣的生活環境裡,人們就需要回歸自我,理清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只要認清了自我,看到了真實的自己的影子所處的位置,那麼就能給自己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遠離好高騖遠,遠離空靈虛幻,務實肯幹地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賺取本該屬於自己的生活養料,從從容容、平平淡淡地把日子過下去。

    陽光心學並非高深難懂,其實任何一門偉大的學問都是作者悲天憫人的情懷關照下突然得到的頓悟。像陽明先生那樣不斷地、反覆地思考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思考天地萬物之間有沒有一條永恆的規律或是法則可尋的問題,陽明先生甚至可以不吃不喝地對著院子裡的竹子和物,天真地想像萬事萬物都有著相通的道理,執著與專一表現得淋漓盡致,結果卻在竹子面前乾瞪眼幹了七天後由於體力不支倒下了。這也有點像佛陀找佛那樣剛開始時利用周圍惡劣的環境條件折磨自己的肉體,磨礪自己的意志,找尋世間永恆的真理和正道,終於在一棵菩提樹下尋得智慧之果,修得人生正道,並得到了廣大民眾的信奉,使自己的學說得以延續千年,而且還將繼續延續下去。

    陽明心學到底好在哪裡?好在一切的真理和正義均在心裡,不要在心外去尋找所謂的道義,不要利重蹈自己和竹子尋找事物規律的覆轍,一切都像山間開的一束鮮花,你沒有去看那朵花時,山間的那朵花與你同歸於寂,大家素不相識、互不相干,毫無瓜葛牽連,當你來山中看此花時,此花頓時明白起來:噢,原來是那樣一朵花。

    花是心,花是性,花是靈,花是魂,花是世間最美好的事物,花是永恆的真理的寄託,花是紛繁複雜的人類社會得以繁衍生息的法則。

    花是你,你是花,花外無理,花外無物,就像莊周是蝴蝶還是蝴蝶是莊周那樣分不清。

  • 4 # 獵獵風11

    王陽明心學是要你保持本心,一個善心,助人之心,一顆好學之心,一顆常懷感念,真誠之心,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些並不是憑空就能出來的,要練習。書中有方法,整本書都是方法,但是又沒有直接告訴你方法。就像你吃飯的時候,是否有感受過你拿筷子的感受,是否有牙齒咀嚼的感受,是否有拿碗的感受,你可能更多的是有這個菜的味道的感受,而未去體會其它的感受。方法就在其中。方法在王陽明中,但方法又不僅僅在其中,方法更在你的生活中,在你的日常起居中,在你的工作中,在你獨處中。

    其實學習王陽明心學,你只想從字面裡去學到些什麼,估計是很難的,你要用你的心去想,去試,去練,最終這些東西才能真的是你的。

  • 5 # 弘道

    關於陽明心學到底好在哪裡?這樣的問題,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答案。原因很簡單,這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讀者的內心體驗問題。

    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不曾認真閱讀過陽明心學,而多是透過他人的講座或講演等途徑瞭解陽明心學的。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就會根據講座人或講演者的觀點給陽明心學做出各種不同的判斷和結論,而這樣的結論是不會對人們的內心產生實質性影響的。

    多數人都瞭解到王陽明是一個具有大智慧的人,也多承認自己是一個而普通人。所以,多數人都會自認自己是無資格評價陽明心學的。所以,關於陽明心學到底好在哪裡這樣的問題對於普通人來說是無甚意義和價值的。

    對於多數人來講,認真地閱讀王陽明的原著和直覺地去實踐和體驗自己能夠理解的陽明心學思想可能是更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正所謂,空談無益,實行為上。

  • 6 # 我是誰11586

    陽明“心學”好就好在教導我們怎樣認識事物的本質!萬事萬物的一切事理從我們的心出發,所以我們要從修心開始,努力去除我們的私慾和主觀臆斷,放空自己的心靈,用一顆赤子之心去感應萬事萬物,透過現象去感應事物的本質。

  • 7 # ceit

    王陽明活得太累,解決問題的效率太低。王陽明研究竹子是對的,可惜半途而廢,“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竹子不就是碳嗎,碳不爭,不爭之謂德。王陽明累死累活也遠未能達到老子的高度。說王陽明是聖人,那麼王陽明的聖人有太大的泡沫。研究心純屬浪費生命。你心的善惡你決定不了,你心的善惡必須由他人來決定,利他之謂道,不爭之謂德,利他不爭之謂道德,道德就是善。只要他人認為你是善的,你就是善的,他人認為你是惡的,你就是說破了大天也沒用。這就是王陽明及整個儒家者流的病根,有病得治,唯一有效的藥

  • 8 # 文城觀點

    要知道王陽明心學到底好在哪裡,要從多方面去分析,從比較高的理論方面分析,是必須闡述王陽明心學在宋明理學發展中的理論貢獻和重要意義;從王陽明理論體系本身來看,是要闡明他對心學有什麼理論貢獻和創新見解;而從實際王陽明心學學說給人們的哲學啟發來看,是要說明王陽明的心學,特別是他的“致良知”理論對於現代人有什麼哲理方面和方法方面的用處,即心學的實際啟迪意義。

    所以,“好在哪裡”是要具體分析的。

    先說第一方面,王陽明的心學是全面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思想,所以,歷史上有“陸王心學”之說。當然,王陽明所繼承的陸九淵的思想只是主要的方面,而他所繼承和發揮的是整個兩宋理學家們的思想,特別是揚棄了二程(程頤、程顥)和朱熹的思想。

    據說,王陽明在十五、六歲的時候便開始閱讀朱熹的著作,開始鑽研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論,他曾在他的朋友的院子裡對著竹子“格物”了七天,病倒了,但依然並沒有能悟到物的道理,弄不清“理”在哪兒。知道他三十幾歲時,因上書要求制止宦官專權而被貶到貴州龍場任驛丞,王陽明在龍場日夜靜思,才悟出了心學的真正道理。這就叫“龍場悟道”。

    “龍場悟道”

    由此,王陽明認為按朱熹說的方法去“格物”,是行不通的,只有按他自己的悟,才能悟出道理,“格”竹子是錯的,“竹子”裡沒有“理”,“理”其實就在自己心中,依此,王陽明提出了他的哲學的基本理念——“心即理”。這就是王陽明心學的理論基點。

    所以,在王陽明看來,“理”不在外部事物,而在人的心中,是心中的道德良知。王陽明說:“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傳習錄》)他認為,理不是朱熹說的“天理”而是人心中的道德意識。

    王陽明據此而把他的理論傳播給他的學生,建立了新的心學,並提出了“知行合一”理論。他認為,真正的“知”,是一定能夠“行”的;而真正的“行”,也一定是包含“知”的。王陽明說:“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傳習錄》)知與行其實都是一種功夫,他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當然,二者既有區別,又是本質一致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知和行是不能隔離的,先知而後行是不對的。

    陽明講學

    在王陽明看來,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不可分離;知識行的出發點,是用以指導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已在行中;行是知的歸宿,是知的實現,而真切篤實的行已自明察知在起作用;知行工夫統一的目的,就是去除“不善的念”,使心恢復善性,因而,知行統一就是“致良知”,而“吾心良知”即是“天理”,“知行合一”其實是“致良知”這一功夫的兩個環節。

    王陽明主張依照自己的本心去做事,而本心就是人在遇事時心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他說:“爾那一點良知 ,是爾自家的準則。爾意念著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爾只要不欺他,實實落落依著他做去,善便存,惡便去,他這裡何等穩當快樂。此便是‘格物"的真訣,‘致知"的實功。若不靠著這些真機,如何去格物?”(《傳習錄》)

    日常生活中,看到小偷偷東西,會去制止;看到孤寡老人行動艱難,會去幫忙等,這即是依本心而行,是良知的表現。

    王陽明把他的“致良知”學說概括為“四句訣”:“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傳習錄》第256頁)指出了“致良知”的真諦。

    可見,王陽明的心學的第一個“好”,就在於繼承和發揮了陸九淵的思想,揚棄了“二程”、朱熹等人的思想,提出了新的心學學說,重新解釋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說法,創造性地提出了“致良知”學說。

    王陽明的心學代表了宋明理學發展到成熟透徹的階段,同時也“終結”了宋明理學,他以“心即理”的根本觀點使理學發展透徹,認為“天理”就在“心中”,這其實是從內部否定了理學,為明清實學的興起提供了理論前提。“務虛”理論熟透了,便迎來對“務實”的追求。這是王陽明心學在理學史上發展的“好”處。

    再說第二方面,王陽明有什麼理論創新呢?就是說,他的哲學有什麼特別的“好”呢?

    筆者認為,王陽明對《尚書·大禹謨》所記載的帝舜傳給大禹的“十六個字訣”從心學方面的創新性解釋,最能體現他的理論貢獻。王陽明明確地解釋說:

    “夫聖人之學,心學也。學以求盡其心而已。堯、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道心者,率性之謂,而未雜於人。無聲無臭,至微而顯,誠之源也。人心,則雜於人而危矣,偽之端矣。見孺子之入井而惻隱,率性之道也;從而內交於其父母焉,要譽於鄉黨焉,則人心矣。飢而食,渴而飲,率性之道也;從而極滋味之美焉,恣口腹之饕焉,則人心矣。惟一者,一於道心也。惟精者,慮道心之不一,而或二之以人心也。道無不中,一於道心而不息,是謂‘允執厥中"矣。”(王陽明《重修山陰縣學記》)

    “十六字訣”中的允執厥中

    在這一段話中,王陽明有兩個解釋是很有創見的:其一,他確定了聖人之學乃是“心學”,其學的主旨是“求盡其心而已”,這其實是把“心學”理論看成是“十六字訣”的前提;其二,他區分了“道心”與“人心”,“道心”所指的是率性,即沒有雜念參與其中,“至微而顯,誠之源也”;而“人心”則是雜念邪念滲於其中,很危險,“偽之端矣”。這就拒絕了朱熹關於“道心”是“天理”的說法,因而以“心學”取代了“理學”。

    對於“惟精惟一”,王陽明解釋說:“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工夫,非惟精之外復有惟一也”。這就是說,“惟一”與“惟精”的關係是主意和功夫的關係,二者是不可分離的,事物的本質是唯一的,因而探究事物的本質的態度必須是精純專一的。在他看來,“惟精惟一”的態度和方法在各種學習、修養中具有普遍適用性,王陽明在回答弟子的提問時說:“……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者,皆所以為惟精而求惟一也。”(《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3頁)

    他認為,精純專一,便能體現精妙,便能達到澄明狀態,便能知其精一,便能知其神妙,便能精誠如神,其實,也就是能悟己之心,到達“致良知”的境界。

    而正是王陽明這種精純專一的態度,才使能以“心”的範疇去取代“理”的範疇,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這三位一體的理論建構,王陽明“心”來統攝他的整個理論體系。這就是“惟精惟一”。

    最後,說說王陽明心學對於現代人的啟發價值,即有什麼實際的“好”。

    首先,王陽明的心學突破了朱熹理學對人的心靈的主動性創造性的束縛,反對以“天理”來統攝“人心”,主張“心即理”,這便大大解放了人的創造心理,把長期被傳統禮教和僵化陳舊道德觀念所壓制的人心的創造性釋放出來,肯定人的自由創造性,肯定人的“初心”的積極意義,讓人更相信自己的內心而不是“道統”“仁政”等,有了王陽明的心學才會有後來李贄的“童心說”,才會有明清實學和後來的啟蒙思想。王陽明讓人們更相信自己而不是“天理”(儒家神化了的道德原則),人能自覺地體驗自己心靈的自由。

    其次,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反對知與行分離,這勸告人們不要忽略思想上的不善念頭,以免導致惡行出現;同時,他主張“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這就告訴人們,知、思與踐行是統一的,有好主意才會有好的行動,而好行動體現了好的主意。

    這提醒人們,在行動中要注重經驗的合理性,在認知中注重與行動的結合。中國古人似乎一直都不喜歡高高在上的抽象理論,不喜歡浮誇地談理論,而是非常重視理論施行的實際效果,注重認知、理論與實際行動的結合,以及理論的踐行效果,重視思而後行,又重視動中的智慧,知行結合才是聰明的行為方式。

    王陽明雕像

    再次,王陽明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惡,聖人只是既有智慧又有德性的凡人而已,而每個人出生時,都具有善心,都是潛在的聖人,只要能依良知去思考和行事,都能成為聖人。致良知就是把人的本心和善性實行、推廣,以惠及社會,他說:“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

    其實,在王陽明看來,良知在人,不在天,是人的”初心“,不會消失,即使是盜賊,也有潛在的良知,重要的是讓良知顯現,而不要使良知被物慾遮遮蔽。這實際上是指出了人具有善心本性,而在這一點上人人是平等的,誰也不要扮演道德教官來訓斥人,只有能發現自己心靈原本的善良心境,便能行善去惡,自己行善事,並惠及別人。這是一種自由的道德觀,是對人的”初心“的深刻闡述,在當代仍具有重要意義。

  • 9 # 春臺96245986

    陽明心學好在:

    1、陽明心學是完整唯心主義哲學。中國古來認為“心是君主之官,主神明,神明出焉”,故說陽明心學就是唯心主義哲學;所謂完整是指其:反映了長期生存精神與短期精神魄力”長短相形”陰陽辯證法理哲學規律。

    2、陽明心學在“中國陰陽五行哲學與社會科學”中佔有:主導統領整體人與社會發展方向性質;註定人與萬物一生命運與運勢規矩;為經濟社會發展新週期新增精神動活力,就像人手大拇指因有”對掌對指”能力而佔全手功能的一半以上一樣,即是在“陰陽五行哲學”中佔有的主導統領與加油給力等大半個作用。不是很重要又更好嗎?

    3、陽明心學格言: “心外無物”是指除長期生存精神之心道產生註定的人與萬物之外,就無其它事物了。“心即理”是指:短期精神心理運勢也必是中國陰陽五行辯證法理。 “無善無噁心之體” 是指心理運勢就是由善與惡對立統一 ”善惡五行”運勢組成的,善惡就是心之本體。“有善有惡意之動”是指:之所有有善有惡都是人們心意認識上的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是指:人的認識只有達到認命從運、無不及不過度是善,抗命運違序度會消亡遭災而為惡,即知“中庸”之道方為良知,你能夠致良知了嗎?“為善去惡是格物”指用陰陽五行哲學法理去框格善惡,能做到順天道法理”序度連結迴圈”,就是為善去惡而實現長治久安和平發展了。簡單概括是“(心)道生萬物命運,(心)運有善惡法理,順逆中庸分善惡,為善而能生善、新善生於去惡”等精神心理“善惡四序度、五循行”哲學法理。

    參考文獻見圖。

  • 10 # 大嘴爸爸的教育日記

    您說得對

    任何一種學問,其實都有它適合的人群。

    有放之天下皆準的道理,但是這道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體會得到。

    孔子的思想有人認同,有人反對;西方心理學有人認同有人反對;中醫有人認同有人反對;西醫也有人認同有人反對。

    這就是人類社會。

    列寧說過,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可以把全世界優秀的文化拿來所用的。

    但這樣的人,放眼全球又有幾人?

    而我們卻又清楚地知道,真正的道,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因為只有這少數人,才能理解並應用真正的道。

    我是陽明心學的傳承和踐行者,我也是個末學,只能從自身的感受來做分享。

    學習陽明心學8年來,我的收入、人脈關係、社會地位和工作環境,每年都有一個大的進步。性格脾氣也變得更加豁達,格局也變得更大,很多以前覺得為難、委屈的事情,現在已經完全不在意了。而且能力有了明顯提升,解決問題的辦法也更多,面對各種情況也能很好地應變。

    這是我體會的的陽明心學的好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友是游泳教練,想送他一臺手機,有什麼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