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遊民思
-
2 # 叢中笑6603
諸葛亮最大的失敗,在用人上面。舉二個例子:
一,赤壁之戰,諸葛亮算到曹操會敗走華容道,如果,諸葛亮沒有派關羽去,而是用張飛,趙雲,曹操的結果就很難預料了,說不定曹操及其部下死傷大半或損失大部,劉備的對手就不是曹操,或者說對手的力量要小很多很多了。
二,街亭之戰,諸葛亮明明知道街亭難守,也知道馬謖守不住街亭,仍然派馬謖前去,結果可想而知,蜀軍不得不向後撤軍。
-
3 # 使用者一筆名為陳先覺
諸葛亮最大的失敗,是在其性格,太自負,自認為自已能力可與天鬥,與地鬥,且認為按自已能力,可扭轉乾坤,且確實他也有扭轉乾坤的能力,為什麼說他如此,因在曹操打敗袁紹,收復荊州,準備滅吳時便知,其實,如諸葛亮按其能力,順大勢而為,投靠曹操,則吳不久將滅,天下便一統,他也一下成魏國功臣,有官有祿,但他不這樣做,卻反其道而行,給自已找難走的路,去助弱而鋤強,扭轉乾坤,讓天下三分,這不是自負,是強為,是自待自已能力嗎?正是此,是他最大缺點,也造成後六出伐魏,無果而終!!。哪是太自負,本有好路可走卻不去走,而反其道,自已專選難走的路來走。
-
4 # 鄺生24
諸葛亮最大的弱點是:髙傲,自尊,目中無人。
綜觀諸葛亮一生,除了同床異夢的野心家揚儀之外,沒有一個知心朋友。不管他有多少多偉大的理想和行動,無人相助一定會一事無成。須知,好漢還需三人幫,象諸葛亮那樣孤寡一人,最後只能是一個失敗者。
或許有人問,他在荊卅有很多朋友和姐夫嗎,那是演義說的,如果是的話,又有何人幫他?
二,過高估計自己,做事力不從心。如在軍事上,明知自己沒有什麼常識還誇自己有樂毅之才,結果北伐打得一榻糊塗,全部以失敗告終,連自己也死在北伐途中,成為千古唯一的常敗統帥。
-
5 # 我要嘗試一下
諸葛亮最大的失敗就是不敢放權用人、不會培養接班人,正因如此,凡事都親力親為,以致自己最後累死在工作崗位上,可悲呀!
還有諸葛亮輔佐劉禪,卻不讓劉禪親政,以至於劉禪治理國家的能力很弱,整天只知吃喝玩樂,他死後,當曹魏三路大軍攻蜀,鄧艾出現在益州城下時,君主劉禪和文武百官不知如何是好,派出的抵抗鄧艾的軍隊—諸葛亮兒子率領的,竟然不堪一擊,連諸葛瞻也讓人家殺了,太失敗了!
諸葛亮當丞相,把國家權力全攥在自己手裡,他就是沒想明白怎樣活,硬是要把自己累死!
-
6 # 野草的沉思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諸葛亮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最傑出的人物了。他輔助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又把蜀國治理得令當時和後世人稱讚,在劉備死後,又廉潔奉公,繼承劉備遺志,堅持北伐,直至勞死軍中。人能如諸葛亮這樣,應當說是相當完美了。
但諸葛亮也是有缺點和弱點的。
比如,在留關羽守荊州這件事上,他是心存猶豫的。但還是依從了劉備的意願。
關羽看不起黃忠,對封黃忠為五虎將有意見,另外要與馬超比武。對這些錯誤,諸葛亮沒有正面批評,反而以善言敷衍,助長了關羽的驕傲自大,釀成後來的大錯。
劉備伐吳,諸葛亮明知其不正確,卻未能堅決阻止。
以上三點,雖然諸葛亮都是出於不得已,但也不能不說是他有軟弱的一面,還未能做到象唐朝魏徵和明朝海瑞那樣,誓死堅持原則的地步。
另外,諸葛亮擔心別人辦事不似他的忠心,凡事必躬親過問,連刑杖二十以上的事都要管。雖是出於愛兵愛民,但身為一國丞相,管得如此之細,即勞累自己,也於事弊大於利。
古人說,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諸葛亮可謂是大智之人了,卻也有所失而不能自覺。而況他人呢?
-
7 # 思考的五爺
孔明最大失敗只有戰略意圖,沒有戰略規劃,只能算戰術戰役專家,出兵五丈原是戰略敗筆。
最大弱點是事必親躬,不會放權,不會用人,沒有培養人才,死後蜀國立馬被滅。
-
8 # 乘風兮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諸葛亮最大失敗跟個扶不起的阿斗,劉備一仗拼去百分之七十戰力,餘下老弱病殘,青黃不接的人才體系,國內兵力空虛,以進攻代替防守,內憂外患。
好在司馬懿給嚇破了膽,不然早就結束蜀漢政權,半年征戰半年回國家收拾爛攤子,倒黴。
-
9 # 曉東筆談
諸葛亮敗就敗在四點:投機取巧、空想主義、事必躬親、人際失調。。一、品格之敗:
諸葛亮有大才,這是毫無疑問的,否則就不可能有火燒曹操、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等經典成就,也有如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等妙計。
但同時,諸葛亮“小聰明有餘,大智慧不足”。
在劉備弱小之時,諸葛亮利用小聰明幫助劉備在亂世安身立命未嘗不可;可到了劉備有足夠的實力,該用大智慧幫其撐起江山時,還玩小聰明就不算明智了。
諸葛亮借荊州時的無賴說辭,為孫劉聯盟的解體埋下禍根;支援劉備娶孫小妹,調戲了整個江東。那一句“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就算遇到度量大的孫權,照樣恨得牙癢。
但是,諸葛亮並沒有吸取教訓,他堅持要把小聰明玩到底,這才有後來空城計之類的險境。
二、心態之敗:本質上,諸葛亮是一個文人,而不是政治家。文人都是浪漫的,善於聯想的,都多少有點空想主義。
躬耕隆中時,諸葛亮還很務實,三分天下的戰略規劃後面都附帶有實施方案。也正因為如此,劉備十分重視諸葛亮,甚至把諸葛亮的地位放在兩個南征北戰的拜把子兄弟關羽和張飛之上。而諸葛亮確實不辱使命,幫助劉備度過了滅頂之災,並逐漸立住了腳。或許是成功來得太快了,之後諸葛亮的戰略眼光和想象空間就變成了空想主義。
這種空想主義主要表現在不可為而偏要為之,輕視對手。
諸葛亮的隆中對策是佔據荊、益兩州之後,以益州為主,從西面進攻曹操,遣一上將以荊州為輔,從南面進攻曹操,兩面夾擊,大勢可定。而在關羽失去荊州後,劉備的軍力和地盤都損失一半。這時候從漢中單方面出兵,既實力不濟,又因戰線過長而運輸不便,硬打下去,只能是勞民傷財。
結果也恰是如此,司馬懿僅僅用一個“拖”字,就讓諸葛亮毫無辦法,他六出祁山有一半都是因為糧草問題而被迫退兵。
那麼,為什麼諸葛亮明明知道不可為而非要為之呢?因為他在取得之前的巨大成功之後,變得自大起來,認為天下沒有他解決不了的難題,也沒有他對付不了的人。
三、管理之敗:諸葛亮過於自大,不相信對手的能力,也不相信下屬的能力。事無鉅細、事必躬親就是他的領導風格。
在戰場上,諸葛亮一會兒放水,一會兒放火,戰局的瞬息萬變讓人眼花繚亂。但是,仗打贏了,將領們卻不知道為什麼要放水、為什麼要放火,自然也就不知道這仗為什麼會贏。
諸葛亮凡事事必躬親,手下的文臣武將就沒有了鍛鍊的機會,這也直接導致蜀國後來無人可用。正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後來諸葛亮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始培連養降將姜維,但為時已晚。
四、人際之敗:盟友處理不好關係:他出使東吳,促成孫劉聯盟,舌戰群儒,一副好口才。但仔細想想,諸葛亮出使東吳不假,但在此之前孫權已派魯肅會見劉備,聯盟早成定局,很難說諸葛亮到底發揮了多大作用。到後來,諸葛亮與周瑜之間的爭鬥遠比赤壁江面的硝煙更激烈。周瑜幾次要殺了諸葛亮,嚴重影響了孫劉同盟關係。
與同事處理不好關係:舉個例子,劉備集團中最主要的將領關羽、魏延,他們與照諸葛亮的關係都不好。
與領導處理不好關係:劉備與諸葛亮確實有一段蜜月期,但是從在荊州站穩腳跟後,二人的內心就開始分道揚鑣。理由其實很簡單。諸葛亮匡扶漢室的理想是真,劉備卻不過是把漢室的旗幟拿來搖一搖,為自己爭取道義資本。諸葛亮說的是義,想的也是義;劉備說的是義,想的卻是利。下屬與領導思路和方法不一致時,應該調整的是下屬。但諸葛亮的清高卻不允許他調整自己。
所以,劉備就一直在尋找諸葛亮的替代品。徵益州,劉備帶的軍師是龐統;定漢中,劉備帶的軍師是法正。伐東吳,龐統和法正都已經死了,劉備沒有一個合格的軍師,依然不帶諸葛亮,二人的矛盾可見一斑。
而一個與盟友、與同事、與領導都處理不好關係的人,落得失敗的下場也就不難理解了。
不管怎麼說,諸葛亮的才能還是無法否認的,他被後人稱為智慧的象徵並不為過。但是,一個不懂品格、心態、管理和人際交往的人,說到底,終擺脫不了失敗的命運。 -
10 # 中國美6220
諸葛亮,草船借箭,火燒赤壁,可見其雄才大略,足智多謀,敢打勝仗。由於劉備不相信,不信任諸葛亮,多次試探,其目的告誡諸葛亮必忠臣蜀漢政權和劉備。劉備利用皇權,大於諸葛亮,諸葛亮臣服得五體投地。劉備出兵東吳,誓為關羽,張飛報仇。諸葛亮苦苦相勸,劉備就是不聽。比打仗,劉備遠遠不如諸葛亮。如是劉備汳諸葛亮去打東吳,雖打不敗東吳,也不致於那麼慘敗而歸。諸葛亮最大失誤和失敗,就是沒阻止住蜀國大軍伐東吳報仇雪恨。這徹徹底底破壞蜀漢與東吳聯盟,以至於被魏各個殲破,蜀漢和東吳都面臨滅亡的危險和危機。劉備短視,個人仇恨凌駕於國仇家恨之上,沒有戰略眼光和戰術頭腦,以至於被東吳打得大敗而歸。
-
11 # 燕趙節度使
諸葛亮最大的失敗就是軍事才能不足,但仍然掌握軍權,主持軍事,多次伐魏。
最大的弱點就是事必躬親,說難聽點就是專權獨斷,忽略對人才的培養,還有就是識人不明。
勝績寥寥的諸葛亮。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克復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五次兵出漢中,北伐曹魏,但勝績聊聊,甚至遭到慘敗。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設疑兵於斜谷,自己率大軍攻祁山。但由於諸葛亮識人不明,重用馬謖,結果張郃大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被迫撤軍返回漢中。
這場大敗,諸葛亮難辭其咎。
因為劉備在臨終前就曾警告諸葛亮,:“馬謖說的話大過實際的本領,不可以委以重任,請丞相務必好好觀察他。”但諸葛亮不認同此看法,任命馬謖為參軍,經常和他日夜談論軍議 。
諸葛亮對劉備的警告當成耳旁風,依然重用馬謖,才造成了街亭大敗,導致第一次北伐匆匆收場。
事後,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己連貶三級。不過卻依然行丞相事。
由此可見諸葛亮對權力的痴迷。
即使自己的才能完全才不配位,也緊抓著權力不放手。
建興六年(228年)年冬,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散關,包圍只有一千魏兵守衛的陳倉,數萬蜀軍攻打二十多天,始終無法攻克,最終糧盡退軍。
數萬大軍無法攻克一千人守衛的城池,由此可見諸葛亮的軍事水平是如何的渣。
坦白說,諸葛亮最多是個張良式的人物,是個優秀的軍師、參謀,可以運籌帷幄之中,乾點出謀劃策的事,但絕不是韓信式的人物,攻必克,戰必勝。
其實蜀國後期最具有軍事才能的人是魏延。魏延是劉備的親信,跟隨劉備身經百戰,曾得到劉備的重用,被任命為漢中太守,坐鎮一方。以劉備的看人的眼光,絕對不會錯的。
但諸葛亮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對魏延處處打壓,致使魏延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最終也使得蜀國無法復興。
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攻佔武都、陰平。魏將郭淮帶兵援救,諸葛亮親自率軍抵抗,郭淮被迫撤退,蜀軍獲勝。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軍包圍祁山,司馬懿和張郃帶兵援救。但不久蜀軍糧盡退軍。蜀軍在撤退時,伏殺魏將張郃。
我們都知道到打仗就是大後勤,諸葛亮多次北伐都是因為糧盡退兵,那麼請問,為什麼諸葛亮不吸取教訓,為什麼不提早將儲備好糧食,做持久戰的打算?
總是糧盡退兵,搞得數萬蜀軍好想去魏國旅遊一樣。結果是勞師動眾,一無所獲,空耗國力。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因未能成功搶佔戰略要地北原而與魏軍僵持達百餘日。不久諸葛亮逝世,蜀軍退軍。
至此諸葛北伐結束。
半生功名在夢中,一生事業總成空。
諸葛亮北伐多年,勞師動眾,最終只佔領了武都、陰平二郡,射殺了幾個魏國大將而已,可謂戰績聊聊,敗績不少,甚至還有陳倉的慘敗,更不要說克復中原了,由此可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非常一般。
諸葛亮之所以名氣大,不過是由於《三國演義》對其的藝術化的描寫,其實真實的諸葛亮遠不是讀者想象的那樣。
-
12 # 眾173770026
本可以跟著當時實力最強,也比較聖明的曹操實行全國統一,解救大眾於水深火熱之中。他卻使盡心智,向天借命,累死在軍營之中,也算是也得善終,最大的失敗是逆天而行,違背天意。
-
13 # 火星隱士
保守謹慎太過、膽魄和創造性不足。提兵50萬,國不可謂不富,鄰不可謂不友,主上信賴,屬下從服,六出祁山終無進展,北圖中原盡成畫餅,一把好牌打得稀爛。用兵水平與韓信、李世明、朱毛等戰無不勝、奇謀異策、經天緯地相差甚遠。
蓋諸葛心性及所長,守成型人才。定國安邦有餘,開疆拓土不足。
-
14 # 虛空幻史
益州就是四川範圍加上重慶一點,戰略縱深狹小,從陝西過漢中,佔領四川在秦朝就有了,其中最難得是翻越巴蜀山脈,但只有夠膽有魄力並不是那麼難過去,再往後就是一馬平川的成都平原,鄧艾幾千人就直接攻到了成都,最大的傷亡還是翻山越嶺的時候,還有蜀中在五胡之前都是人口稀少,蜀國根本沒有底蘊打持久戰,你再看看吳國佔據最肥沃的土地,稻米一年兩熟,魏國佔據了當時的整個北方,兵源充足,蜀國還有什麼。
-
15 # 歷史的天空絢麗多彩
諸葛亮最大的弱點就是事無鉅細,很小的事情都要自己親自處理,作為一個處理國家大事的丞相,不僅沒有必要這麼做,而且這樣的做法還亂了國家的章法。
諸葛亮為激怒司馬懿,派使者給司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和首飾,司馬懿不僅沒有生氣,還和蜀國使者聊起了家常,問了諸葛亮的身體和飲食情況。在說道諸葛亮的工作情況時使者說:“丞相諸葛亮每天早起晚睡,所有的事情都想自己去做,甚至罰二十的事情他都要親自過目,”司馬懿聽道後說:“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諸葛亮一國丞相,需要處理的大事也不少,這些小事也自己去管,不累死才怪。
主薄楊顒曾經勸過諸葛亮,他的一番話說得十分有道理,楊顒對諸葛亮說:“我覺得一些事情應該由各級官員去管理,你什麼事都親自去做沒有必要,應該是各司其職才對。比方拿一個家庭來說吧,上下要有分工,種地該誰管,做飯該誰管,就像公雞就負責報曉,狗負責看門,牛負責耕田,這些不能家庭的主人都去做,主人都去做累得筋疲力盡,還失去了做主人的章法。”
他還拿漢宣帝時的丞相丙吉舉例,說丙吉外出體察民情,看見有民眾鬥毆打架,死了好幾個人,他也沒有過去問一下,當走到田裡看見一頭牛呼呼喘氣,他就找人來問長問短,有人就說了,打架死了那麼多人你都不問一聲,怎麼看見牛喘不過氣來你就這樣關心呢?丙吉說:“打架鬥毆死了人自然有官員去管,他們的職責就是幹那個的,牛喘就不一樣了,現在天還不是那麼熱,這牛喘是不是天時不正,搞不好可能會影響莊稼的收成。”
漢文帝問丞相陳平:“全國一年審判多少案件,收入和支出的錢糧是多少?”陳平回答:“,這些事都有專人去管,審判案件的事應該去問廷尉,錢糧的事有治粟內史去管,想知道這些事應該去問他們。”漢文帝說:“這些事都有人管了,你作為丞相應該乾點什麼,”陳平回答:“作為丞相負責官員的任用,如果任用的官員不稱職,那就是丞相的責任,丞相的職責就是輔佐皇帝對外鎮撫四夷諸侯,對內親附百姓,使各級官員盡職盡責。”楊顒的一番話說明,諸葛亮事必躬親是一個錯誤,應該讓各級官員對自己該管得事負起責任,
諸葛亮的做事風格,對培養人才是沒有好處的,就像一個孩子,你從小到大把他的事都給他做了,那他就很難獨立,可能到大啥事也做不了。作為一個集團老闆,你什麼事都自己去做,經理,包括一個小組長有點事都不做主,都給你彙報由你來決定,那這些經理,組長也就沒有了主觀能動性,也就不是什麼集團精英了,不僅老闆耗盡精力,最後還什麼也做不好。
總結:諸葛亮最大的失敗,也是他最大的弱點就是事必躬親,讓手下人沒有發揮才能的機會,直接導致蜀國人才缺乏。
-
16 # 愛在心中散落
我個人是比較欣賞和推崇諸葛亮的,也反對現在各種針對諸葛亮軍事能力的詆譭以及針對他事必躬親的吐槽。我個人認為,對於古人,尤其是歷史記載相對比較少的早期歷史,我們其實應該站在當時的帶有歷史侷限性的條件下來做分析。比方說諸葛亮的軍事實力,歷史是給了諸葛亮一個很明確的定義的: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所以,我認為對於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不必再多做辯論,沒有意義,除非有新的顛覆性的歷史證據來推翻這一切論斷。關於諸葛亮事必躬親的問題,我想,這正是應驗了那一句,受人之託忠人之事。這更從側面去渲染了諸葛亮光明磊落的君子形象。諸葛亮的《出師表》寫得很清楚,“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益州一州之地,要和曹魏對抗,哪怕諸葛亮是全才,我相信他的壓力其實是很大的。所以諸葛亮一生謹小慎微,我更願意相信他不是沒有這個能力去想一些奇謀妙策,而是他不敢賭上蜀國的國運;諸葛亮事必躬親,我更願意相信他是怕別人不如他盡心盡力,怕有負先帝所託。
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諸葛亮肯定有他的缺陷,但瑕不掩瑜,諸葛亮還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一位古人。而《三國演義》對他的神機妙算刻畫得過了,我也相信是因為作者羅貫中確實喜愛諸葛亮這個人物,所以這也不是諸葛亮的過錯,沒必要因反感《三國演義》一些虛構的情節而對諸葛亮有所遷怒。
-
17 # 百代千秋史
感謝這個好問題!那我的回答就不僅僅侷限於《三國演義》了。判斷一個人的優缺點,要放在具體的時空和場景中,對歷史人物尤其如此,對諸葛亮更不例外。
(諸葛亮在小說《三國演義》當中是作為“智絕”存在的。因此,他的智慧值是頂格和滿分的。可現實中不是如此。)
很明顯,在作戰指揮上,諸葛亮有短板。
在劉備離世後,諸葛亮在執掌蜀漢政權大權的同時,站到了作戰指揮的第一線。無論是南征平叛還是北伐中原。而諸葛亮五伐曹魏、兩出祁山卻大業未成。因此,他的作戰指揮能力,自然成為當時的對手和旁邊的東吳的有識之士討論的話題。其中,很有代表性的就是張儼袁準圍繞諸葛亮的“七問七答”,關於這一點他們是這樣討論的:
(張儼)曰:子之論諸葛亮,則有證也。以亮之才而少其功,何也?
袁子曰:亮,持本者也,其於應變,則非所長也,故不敢用其短。
前面張儼和袁準圍繞諸葛亮交流了很多話題,主旨就是無論是治國還是治軍,諸葛亮很厲害、很有作為,完全合乎孔子的標準。但正因為如此,張儼就問到為什麼北伐曹魏很少取勝,此時,作為曹魏官員和大學者的袁準說,應變,不是諸葛亮的長處。這裡的應變就是具體的作戰指揮。
(星落秋風五丈原,是有原因的。而且和蜀漢的國力有關係,但相關性並不大。戰場上的臨機決斷,真不是諸葛亮所長。)
無獨有偶,他的老對手司馬懿在給魏明帝曹叡的書信中,是這樣評價諸葛亮的:
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很明顯這裡的“權”,指的是權變,是現場的作戰指揮。
再結合諸葛亮的任職經歷來看,劉備在世時,諸葛亮的角色是“主內”,從事後方經營和後勤保障工作。似乎印證了這一點。
最要緊的是,對於蜀漢後備人才梯隊建設,諸葛亮成效不明顯。
毋庸置疑,任何組織和國家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傑出人才的競爭。三國鼎立,是個接力賽,需要持續的人才、特別是傑出人才的供給。而這當面是蜀漢政權的明顯短板,諸葛亮難辭其咎。
(諸葛亮身故29年後,蜀漢亡。29年,耗盡了蜀漢“貞良死節之臣”一代人。他們離世後,譙周就當道了。)
在《前出師表》中,對於人才梯隊,諸葛亮是有提到的: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這說明在這方面諸葛亮平時是有關注的,然而問題是他們之後呢?蜀漢的大業誰可堪重任?結果,當鄧艾這支偏師兵臨成都城下的時候,該怎麼辦?群臣除了吵來吵去,沒有一位能挺身而出,對於是走還是戰,拿出定見。結果給譙周提供了機會。當此之時,勸降的反而堅定無比,蜀漢的朝堂上再不見“貞良死節之臣”。
同時,後世對諸葛亮的積極評價太多太多,但在後備人才培養上,卻幾乎未見任何正面褒獎和讚揚,這從側面說明了這一點。
綜上,作戰指揮上的短板,決定了諸葛亮在世時未有重大戰果;後備人才培養的缺失,決定了諸葛亮身故29年後,蜀漢政權就走向滅亡。
(不光是21世紀!任何世紀,人才,都是最貴的!)
-
18 # 寒松722
諸葛亮是我國家喻戶曉的三國曆史人物。許多人即使沒有看過《三國演義》這本書,也聽過“三顧茅廬”、“草船借箭”和“三氣周瑜”等等與諸葛亮有關的歷史典故。
諸葛亮勤政愛民,忠於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而,他也是一個既有功勞,也存在一些過失或缺點的歷史人物。那麼,他有什麼缺點或過失呢?
諸葛亮
一、諸葛亮主政期間不重視人才的發掘與培養,導致蜀國後期人才急缺,甚至已經處於人才斷層的危險局面。只有姜維、蔣琬和費禕等少數人獲得諸葛亮的提拔和重用。
在三國後期,由於蜀國內部人才急缺,所以年邁的蜀國大將廖化毅然承擔重任,擔任蜀國的前鋒大將,帶領蜀軍討伐魏國。有人嘲諷說“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說明廖化有勇有謀,足以承擔重任;另一方面說明蜀國幾乎已經處於“國中無人,朝中無將”的尷尬局面。
廖化
二、諸葛亮事無鉅細,事必躬親。只要是蜀國達到刑杖二十以上的事情,諸葛亮都親自處理。諸葛亮的首要職責是輔佐皇帝與讓百官各司其職,而不是什麼事都大包大攬。這樣做也產生了一些消極作用。
① 完全架空了蜀國皇帝劉禪的權力。劉禪沒有實權,整天無事可做,只能把精力放在吃喝玩樂上面,沉迷於酒色之中。
② 在客觀上侵佔其他朝廷官員的職權,導致許多蜀漢朝廷官員無法正常完成自己的工作。即使他們有真才實學,但卻空有一身才華,缺乏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
三、 不顧蜀國的實際情況,諸葛亮多次帶兵北伐,最終卻收穫甚微。
在蜀國皇帝劉備統治時期,蜀國先後遭受兩次沉重的打擊,就是“大意失荊州”和“夷陵之戰”。蜀國失去了荊州,實際控制的地盤大幅減小。蜀軍將士們多數戰死沙場。蜀國已經元氣大傷。
然而諸葛亮一生始終以“匡扶漢室,統一中原”為己任。因此,在蜀國經過短暫休養生息之後,諸葛亮親自帶領蜀軍多次討伐魏國。頻繁的戰爭嚴重損耗了蜀國的各種資源,加重了蜀國人民的負擔。可惜諸葛亮帶領的蜀國北伐大軍,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魏延
四、諸葛亮過於謹慎,聽不進別人大膽激進的建議。蜀國大將魏延向諸葛亮建議“出奇兵偷襲魏國長安”。諸葛亮認為這樣做過於冒險,果斷反對魏延提出的建議。
雖然諸葛亮有一些缺點,但是他對蜀國也做出許多卓越的貢獻。例如:諸葛亮堅持以法治國,嚴厲打擊蜀國地方豪強的不法勢力,有效地捍衛了蜀國朝廷和平民百姓的合法權益。並且,諸葛亮愛護百姓,高度重視農業與生產,組織人力興建農田水利灌溉設施,促使蜀國的糧食產量顯著增長。因此,諸葛亮一生功大於過,多才多藝,對國家忠誠。他一生的作為值得後人尊敬和敬仰。
回覆列表
知其不可而為之。
弈棋求勝負,形勢判斷是關鍵。舉蜀之力北上伐魏,甚是勉強。莫不如釆取蠶食策略,積小勝為大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