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散人哥談人生修行
-
2 # 素顏示人
孩子有沒有孝心?自不自私?不在孩子本身而在教育者和家長。
以身作則是最好的教育,你怎麼對待長輩?你的孩子都看在眼裡,身教勝言傳。自己做的好,再加以引導,孩子自然會有孝心的。
家長自不自私?會不會斤斤計較?孩子一樣是看在眼裡。只要自己懂得取捨,知道難得糊塗孩子自然會模仿。
多帶孩子去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比如當義工,到養老院去看孤寡老人,到孤兒院去和小朋友玩耍,使你的孩子,懂得分享,懂得敬老愛幼。
那你的孩子還會自私?還會不孝順嗎?
-
3 # 百里屠劍
孩子的教育不單單是指望送到學校交給老師就完事的,老師是教知識為主,孝道賢良還是要靠家風和父母的言傳身教。我們身邊的現象是,教師家庭起碼是百分之八十的孩子能成才,幹部家庭百分之五十上下,農民的孩子也多在百分之三十上下。但是要切記,現在的孩子教育是相當難的,棍棒式皮鞭式都不起效了,唯有多講道理加以身作則才是王道。
-
4 # 李大王顯坤
主要從思想方面,先端正孩子的思想,講道理,論理是主要,一個孩首先要知道感恩,大人要嚴格要求自己,讓她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嚴傳身教比督促的作用大,要讓他多參加有意義的活動,要知道奉獻,多講革命故事,使她慬得大人多麼不容易,她慢慢才會感恩你,不會自私,心靈受到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孝心,方向定位才能培養出好孩子,久而久之大人的典範,她就知道了不能自私,要有孝心,要感謝父母!
-
5 # 慶言漫語
要想教育出有孝心、不自私的孩子,很容易,也不容易,為什麼這樣說呢?說容易,那是說孩子的父母首先是孝順、不自私的人;說不容易,那是說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日的事,必需是持之以恆、長期堅持言傳身教,潛默移化慢慢影響孩子才行。如果父母本身就是一個有孝順心、又豁達開朗不自私的人,孩子必然從小受父母的一言一行影響,自然而然形成一個對父母孝順、又不自私的性格,而無需家長刻意去費大力氣去多教育孩子。
-
6 # 實言守真
育人是人人都必須面對和重視的一份無法推卸的責任和義務!更是一門科學技術智慧!教育的好必一勞永逸事半功倍令人欣喜若狂!
有孝心是能擺正位置尊老愛幼尊規守紀自律向上謙卑好學,更是未來發展能力的考驗!
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從孩子的孕育開始教育就業已存在,關鍵是否重視修身長技借鑑學習操作實施!
俗話說:孩子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教育即重要又該應時順為科學有法有道!
教育是個長線系統嚴肅技術的工程,育子必當早下手,在教管育引啟勵組伴…下即講環境舉止言行的薰陶於無聲處的潛移默化,又要注重組織協助陪伴交流引導糾錯激勵…!
應當是從立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作入手,適時的導引糾啟發揮,而在換位體驗上要知道感恩有體驗生情素出愛心憐憫,比如家長帶孩子看艱苦勞作揮汗如雨,“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講自己工作家務的快樂幸福艱辛,並換位體驗,在體感中理解尊重與關愛!又比如做好事示範獻愛心,憐惜一切生命生憐憫之情,又比如讓孩子為老人家長做些力所能及的服務並時時肯定表揚,最最簡單買好吃的先讓老人父母嘗一口,這個太重要了,有利於削弱自私唯我,還有孩子做了好事與家人講講共同分享還有什麼不足改進發揮的空間,…!
教學則是更難的事情,應在培養孩子理想自律守時習慣禮藐上很下功夫,一但養成,便事半功倍!
家長是後勤是組織者也是監督糾錯開導扶持協助引領者,比如找教輔尋名師參觀訪問…,應有表率示範不讓孩子玩遊戲看手機,家長首先要做到,學生獨立作業,家長要學習做事!…!
難,要有心有技有方有範。難要知心有誠慈嚴相濟獎懲有度。難知己知彼知孩子的興趣能力品性。難從小到大不放鬆不放棄。難早開始立規矩養習慣一切都不難了!
要讓孩子孝,首先自己孝!再者培養孩子的同情心憐憫心愛心責任心勤儉自律心!
懂事是引導表勵出來的,懂事的孩子有孝心事半功倍!勤奮自免向上奮進堅韌充滿朝氣!
願努力教子的家長都能收穫孩子的成才孝心!
-
7 # 劉虎池
毛主席親自題名,樹立起來的學習雷鋒好榜樣。從小教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愛國家,愛人民,愛憎分明的階級力場。
-
8 # 廣安徐君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育孩子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身正為範!歪竹子怎麼發得出直筍子來呢?一個自己都沒有孝心的人,卻想把孩子教育成有孝心的人,這怕是痴人說夢,這怕是己所不欲,要施於人了!必須要自己體現出對父母的孝心,必須要自己能夠大公無私,做孩子的榜樣,讓孩子受到實在的薰陶。同時發現生活中不講孝心的人,發現自私的人和行為,要和孩子討論,要讓孩子明辯是非,要讓孩子明白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
-
9 # 第三代嬰幼教育
今天的中國,處三種文化交融之態:交織纏繞、糾結衝突,分別是古之傳統文化、當代馬列毛思想、全球化下的西方文化。
此時,在探討問題時,嚴謹態度就需要對每個概念進行辨析,否則交流起來必各說各話。
表達以上觀點,是因為題主的問題,涉及兩個需要重新認識的概念,一是“孝”,二是“私”。
先說“孝”。
孝是三綱社會秩序的重要規範,有三重含義,一是尊重,二是順從,三是反哺。我們講去糟粕,就要去孝中的順從糟粕。當此糟粕去除,留下的就是尊重和反哺。反哺的任務,在福利高社會,其中的經濟項已由子女承擔轉化為社會承擔,關懷項主要還是由子女承擔。所以孝中的精華就是尊重和精神關懷,在福利不夠時,還有反哺的含義。
以上分析完成了對“孝”的去糟粕存精華的工作,也就是完成了“孝”從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的重生。
如何使下一代具備這種“孝”的觀念呢?
根本上還是從事教育工作的人,還有天下所有父母,首先得更新“孝”的觀念,並在實際生活中踐行,對下一代起到言幫行導的教育效果。
再說“私”
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欲”是打擊態度,而“欲”的背後,便是“私”。非常有趣的問題是,中國歷史上是私有制社會,為什麼會對“私”深惡痛絕呢?
事實上,人儘管是生存在群體環境中,但首先是個體存在,可以談“公”“私”分明,但不可以因“公”廢“私”,這個理應該好達成共識。
既然不可以因“公”廢“私”,那自然也不可以因“私”傷“公”。
就如夫妻之間,現在也提倡給對方一定的私人空間一樣,無論是民族文化還是國家意志,都應該給“私”留下本該擁有的空間。
如果能認同上述看法,那麼,有“私心”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應該得到肯定和鼓勵,只要“私心”不損害他人。
相反,如果一個人沒有了“私”心,從成長角度來看,這個人很可能是個隨大流的、人云亦云的無主見之人,因為他沒有自己私下的想法,自然也就不會有什麼主見可言。試問,天下哪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這樣的?
但現在的情況是,父母們常常是“想得美做得差”,一方面希望孩子有主見、獨立 性強,另一方面希望孩子聽話,沒“私心”。二者完全是不同的價值導向。
因此,為使孩子有主見,獨立性強,教育方面需要下大功夫扭轉不恰當的導向問題。
-
10 # 使用者張安民
1:從小培養友愛團結意識,如讓小朋友深刻體會到團隊的力量是無窮的。2:培養互相幫助的意識思想,如攀登險路,要互相幫助才能到達目的地,一定要從實踐出發,才能達到深刻教育永記的目的。3課堂可講一些愛國愛家且較生動的教材。4讓小朋友到醫院去觀聽母親生產孩子的痛苦。5父母是所有人的第一個高階教師,他們的日常話事會影響到人的一生,加強他們教育孩子行孝的意識。6觀看一些共產黨人在抗戰時期的艱苦過程。
-
11 # 眾妙大學
難。父母一般都是自私的,不知不覺中孩子就被教成自私的了。比如:你要好好學習,給爸爸媽媽長臉。爸爸媽媽說這種話本身就是自私的,那孩子接到的就是以自私為人的根本。再如:你要孝敬父母,這樣,別人才會喜歡你。這話的意思是,孝敬父母的目的是為了自己受到別人的喜歡。這種目的本身就是自私的。
同樣的事情,目的不同,教育的效果不同:
你要好好學習,長大才能為國家,為社會做出自己最大貢獻。
你要好好孝敬父母,這樣父母就會心情愉快地在他們的工作崗位上為人民服務。
孩子從中體驗到的,是人活著,為人民服務才是自然,才是理所當然,才是根本。
-
12 # 純正農家蜂蜜
作為怎樣才能夠教育出來有孝心,不自私的孩子,父母就是自己孩子的最好榜樣和老師。
為什麼說父母就是自己孩子的最好榜樣和老師,這和農村那句諺語是分不開的,就是什麼樹發什麼芽,什麼果樹結什麼果完全是一個道理。因為自己的孩子天天生長生活在自己的家庭環境中,他的心靈處處都在受著深處道德教育和影響。如果要是自己對待自己的父母就是個孝子,處處想著自己的父母生活上的幸福,並且自己孝敬父母的事情,交給自己的孩子去做。比如說好吃的東西讓自己的孩子親自給他的爺爺奶奶送過去,給父母花的錢,讓自己的孩子去給他的爺爺奶奶親自送過去。時時處處關心著自己父母的生活,用這樣的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孝心,要比把孩子,親自送到那些教育孩子孝心培育的學校,效果還要好的多。
所以說父母就是教育自己孩子的最好老師和學校,只有自己的家庭自然環境,教育出來的孩子心靈上的東西和知識,是最牢固的,永遠也丟失不了。等到自己老了以後,絕對自己的孩子就是孝心的孩子,百分之百錯不了。因為這樣的例子農村太多了,切記父母就是自己孩子最好的榜樣。
-
13 # 明明白白一顆蔥
一方面是受父母的言傳身教,一方面是受周圍人的影響。父母的言傳身教很重要,父母對祖輩人孝敬有加,日後直接影響孩子對父母的孝心,這種身教比空洞的言傳更具有說服力。孩子走上社會,周圍環境以及接觸的人,對孩子的影響不可小覷,如果所接觸的人,聊的都是正能量和孝敬父母,而不是父母,對兒女哪哪不公平等自私自利的話題,會對孩子孝敬父母之心,產生積極的影響。
-
14 # 巧藝可觀心
長輩不慣,不寵,不溺愛兒孫;家長知恩孝敬父母,加上以身作則的引導,孩子就會耳濡目染,一言一行,日復一日,從心底埋下孝道的種子,一旦年齡,思想,環境適宜便會開花結果受用一生,因此孝道需要一代傳一代,代代相傳才會在心底紮根;而不是平時半個小時的訓教。
-
15 # 何必問
教育,是一個古往今來都被人們所關注和研究的主題,關於教育也有很多觀點和實踐,適合他人的實踐未必適合你,因為每個人生活不同。
孔子對於教育的目的界定很明確“學而優則仕”,但他把“仁”和“禮”作為道德教育的重點,在孔子的教育理念和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不仁不義的人是被左鄰右舍唾棄的,所以絕大部分的孩子都有孝心。
至於自私問題,荀子提出人性本惡論,他認為每個人天生都是自私的,爭生存而棄死亡,但教育可以化幸起偽,發展擴充人的善性。
對於教育,縱觀古今中外,都離不開以身作則和實踐兩個關鍵要素。
-
16 # 情感大視野
教育是“教”和“育”,相對而言,教可以立竿見影,而育卻需要過程。也就是說,有些知識一教就會,有些知識需要不斷地轉化才可能學以致用。
怎樣教育孩子有孝心、不自私?
這顯然是一個“育”的過程,而不是一教就能見效的。這就需要我們立足長遠,從孩子小時候起就將理念灌輸給他們,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消化與自覺行為。
這裡列出幾個方面,供你參考!
自己要有孝心、不自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榜樣。因為孩子長期生活在我們身邊,我們自身的行為必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與理念。
即使孩子在學校或書本中知道孝心與不自私是一個人的基本品質,但如果父母不孝順爺爺奶奶,待人接物都比較自私的話,孩子長大後也很難做到有孝心與不自私。
除了行為上以身作則之外,還要經常與孩子進行溝通。孩子還小,不可能知曉與理解我們的每一個行為,所以要以身邊的事例不斷與孩子保持溝通。
我的做法是:孩子幾歲的時候我就告訴他,你是爸爸的寶貝,爸爸肯定會關心你、保護你、愛你,但在爸爸心目中,你是第二位的,奶奶(他爺爺在他三歲多就走了)才是第一位的。因為沒有奶奶就沒有爸爸,沒有爸爸就沒有你。所以吃飯的時候,第一碗飯是盛給奶奶的,第二碗飯才是給你的。有好吃的東西也是這樣,你不能跟奶奶搶,也不能心裡有不滿意;平時更不能對奶奶大喊大叫。
另外,比方看電視、上網、學習以及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特別事例,我也會與孩子一起分析,讓他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理解事例中所涉及人和事的對與錯。
學習歷史與傳統文化知識也是教育孩子的重要通道,尤其能夠化解其自私心理。這些年我一直在編撰分類成語辭典,過程中每碰到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成語,我就會將孩子叫過來,告訴他這個成語的意思與出處,然後再以典故與例句對他做進一步說明。
因為從他二歲半時我就教他識字,識字後又開始不斷培養他的閱讀興趣,讀小學一年級時他就能夠自行閱讀《三國演義》原本。因為他記憶力好,又引導他對照翻譯文與解釋,自行學習“四書五經”。如《大學》《中庸》裡面一些很長的章節,又十分艱澀難懂,他都能通順地背下來,而且能說出其中的大致意思。
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核心價值就是“孝“,孩子學習了之後,自然也能大致明白”孝”的重要性。
另外,他自己會學習“二十五史”,我也會例舉“二十五史”中的一些具有影響力的人物給他講解個人能力的發揮以及個人與情感、家庭、社會以及國家的關係。並著重給他講解“解放戰爭”中的英雄人物,告訴他一個人活著絕不是僅為自己活著,解放戰爭中的英雄之所以英勇地獻出生命,他們為的是子孫後代,為的是我們的幸福。藉此我要求他必須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必須具備知識與責任,而且不能太過自私,也不能有太多的享受。
培養孩子學習的習性,促使他從書本中學習到更多知識,增強其對事物的理解力與邏輯分析能力。前面已提到了此點。這裡著重講一下“學習習性”的重要性。
學習習性不是天生的。我們首先要發現孩子的興趣,然後培養與延續其興趣,再在其興趣上引導其進入學習之中。當我讓孩子養成了學習習性之後,他閒著沒事就會找書看,十歲時《莎士比亞全集》中的大部分篇章都已閱讀過了。
總之,當孩子養成了學習習性之後,很多的道理、觀念與行為對錯,他們都能慢慢領悟與體會。可以肯定的是:一個愛學習的孩子長大後基本上不可能沒有孝心,也不可能是一個特別自私的人。一個愛好學習的人,其個人品質也差不到哪裡去。一個具有學習習性的人,其它各方面的素養也會齊頭並進!
這裡提醒一點:不要讓孩子看一些亂七八糟的書,也不要自認為哪本書對孩子特別有益就讓孩子去學習。要多讓孩子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多讓孩子掌握歷史知識。而鑑於現在出版物的魚目混雜,至少要保證孩子的閱讀書籍是由正規而且較有名氣的出版社出版的。
我們常說“路是靠自己走的”,這話不錯,但如果我們自身不具備能力,很多路單靠我們自己是走不通的!比方說一個人沒有孝心而且非常自私,他充其量也不過是為求生存的螻蟻而已,再怎麼折騰也是一死了結一切,如風之過,如霧之散。
一個連父母都不孝順的人,一個對親朋好友都自私自利、錙銖必較的人,以禽獸來形容,也確實擬非其倫,事實上也是對禽獸的不公與不尊重!
-
17 # 墨藍飄香
教育~乃教導培育之意。但人的孝心不是說教出來的,不自私也不是說教出來的,而是環境的潛移默化,長時間的耳濡目染而形成的品格。
我們常說的家教,不單單是對孩子,而是整個家族中每個人自發地展現出來的家風底蘊。敬老愛幼,子孝孫賢,兄弟姐妹友愛,叔伯妯娌和睦,每個人身上都有一股正氣又善良以及陽光向上的優良品質,家風清爽,同甘共苦。每個人,不論老幼、不論男女,都需要接受教導培育,讓良好的家風成為習慣。
所以每一代人以身作則的榜樣作用就是最好的教育,而榜樣簡單說來就是家教!有錯必糾,情理並重。在這樣的家庭裡成長起來的孩子絕對有愛心、有擔當、有孝心、不自私。
-
18 # 郅小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啥叫老師?教知識做樣子。只知孝心,必有私心。因為孝,孝誰?父母,誰的父母?自已的。對呀!自已有公意嗎?所以,孝是私,忠是公。我們培養孩子要從公心出發,為國盡忠。有公心,有忠心必然有孝心和不自私。
-
19 # 沃若123
很好辦!
言傳身教,耳濡目染。一個不懂孝順為何的人,永遠培養不出孝順子女。一個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的人,不可能養出忤逆的孩子。上行下效,想讓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首先自己去做怎樣的人。
從我們的傳統文化裡找幫助,把《三字經》《弟子規》做啟蒙讀本熟讀熟記。
-
20 # 我不是公主命有女王範
教育,可以說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偉大工程。我認為家庭教育最重要,其次是自己給孩子樹立好榜樣,因為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所謂家庭教育,家風很重要,它可以影響一代又一代的子孫,家風好和父母的三觀正父母的好行為才可以教育出有孝心的孩子。就比如我們家,我已經結婚十幾年了,由於我是嫁近孃家的女兒,每個節日我都會回孃家去探望我的母親以及我的兄弟們,我對我的公公婆婆也很孝敬,我所做的種種我的兩個孩子都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然後,我的兩個孩子也效仿我,她他懂得感恩我們,感恩他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我心裡,我的兩個孩子很有孝心,一點也不自私,我愛我的孩子們,孩子們也很愛我們。
回覆列表
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老師,言傳身教,身體立行,孩子自然潛移默化地被影響,從而形成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成長過程中再認識世界有了世界觀,這樣必然善待父母,不會差到哪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