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魯生2020
-
2 # 牛角尖一一一張勝利
隊長打鈴上工,派活幹活,收工吃飯上工。有幹不完的活。大鍋飯掙工分難免出工不出力。幹部沒有貪汙的機會。也少有貪汙的東西。一個人可以養活一家人,僅為溫飽。
要說深細,那是一句兩句說不清白的。
-
3 # 使用者陳志文
我56年底出生在農村,剛好成立人民公社,所以我的小名叫社員!經歷了大食堂,從小上學放牛,高中畢回鄉當農民3年,什麼農活都做過,但父母管教很嚴,不准我打牌下棋,讓我勞動之餘看書學習,他們說不管白卷也好,讀書無用也吧,有知識總有出頭之日!借父母吉言,21歲的77年恢復高考如願進入大學,現己退休。幾十年來遇到工作難題,與當農民的辛苦比,那都不是事,與當農民的生活比,城裡生活就是天堂!所以我很知足!
-
4 # 聽雨13063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生產隊時代。當時的生活大扺是這樣的:早上,社員到隊部看隊長派工黑板,看自己和什麼人一趕幹什麼活,到八點左右,大家就各自去幹活,有特殊情況,隊長會個別囑咐要求等等事項。十一點半左右,大家就各自回家,下午沒換工種的社員,又去繼續,幹完了的,有些需計量的活,隊長或有人去量度或過稱以計工分。晚上六點左右,大家又收工回家。有人做飯,更多的人要去自留地澆菜,澆完自留地的菜,才喂牲畜,天裡了,才有飯吃。當時沒啥文娛活動,大隊一個月放一次電影。夏秋的晚上,多數人聚集到曬場,剩涼,聊天,話家常。
-
5 # 南郭先生的先生
不知你想知道哪個方面。生產方面由隊長安排,按時間或任務量記工分,有人說大鍋飯勞動偷懶,沒有的事,大家都很積極。農閒時興修水利植樹造林等每半個月休息一天。文化方面每月由公社電影隊巡迴來放一場電影,一部新聞簡報一部電影片。學校的學生宣傳隊隔三叉五會到田間地頭進行演出,縣文工團也會到下面演大型劇。批鬥會主要是喊口號,念檔案。福利方面,孤寡老人叫五保戶由生產隊負責全部開支並養老送終。其餘人60歲後不用參加勞動,生產隊供應糧油。小孩出生後就有口糧供應,大隊辦有小學初中,上學免費。大隊有衛生室,赤腳醫生上門診治,基本免費。
-
6 # 潤荷8
六七十年代的生產隊生活怎麼樣?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感受最深。六幾年三年困難時期,五十年代出生的人還是小孩,前蘇聯的赫魯曉夫害得中國人都沒飯吃,那時有童謠唱,一粒米度三關,三粒米爬大山。我們小孩放學了提籃子去田裡扯嫩草切碎沒油煮著吃,現在回憶都好像有股草的氣味。六五年社教幹部進村,查生產隊的貪官汙吏,分貪官汙史會計,隊長們的勝利果實,後來又文化革命,學生大串聯,湘江風雷,農聯,紅衛兵,打砸搶,破四舊,立四新。湖南長沙的湘繡大樓一睌上被紅小兵燒的精光,抓革命,促生產。打擊牛鬼蛇神,轟轟烈烈。鬥私批修,三天一小會,五天一大會。那時還是蠻熱鬧的,雖說窮,但大家都窮,沒有兩極分化。不管是男人,女人,穿的都是青籃黃,穿金戴銀是羞恥。五零後就是在那個時代走過來的。
-
7 # 衛興潤
很多電影、電視描述當時的境況,是不是事實?也許是,也許不是。
為什麼這樣說呢?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規矩吧。所以只能說也許是也許不是……
在我的記憶裡:
1.春耕,大家早上早早的就去地裡把農家肥撒開。什麼時間去?天就要明,但還沒有明的時候。我沒有見過所謂的“敲鐘”等方式。都是自覺的那個時間。
去地勞動早上不回來,家裡送飯……
2.夏天也是這樣。
3.特別是冬天。冬天比春夏秋還忙。
整地,漚農家肥,修水壩等……
……
很多人都說哪個時候的人因為在集體,所以大家都偷懶……
其實不然。那個時候偷懶,耍滑的人很少。集體勞動,有生產隊,有有大隊的事情。大隊的就是大隊書記早早的推著獨輪小車去地裡勞動了……
再有就是公社從書記到一般工作人員,可以說每天有下鄉的。那個時候的下鄉就是“捲起褲腿…”和農民沒有兩樣……
-
8 # 遇福
本人63年生,在生產隊掙過工分,挖過河、揚過場,播過種,當時每天工值3、2元,三五十里村都羨慕,現在很想念,當時人思想很單純。
-
9 # 好人好報hrhb0982
啊呀,那時候那生活真是槓槓的,好的沒法說,人民窮眾吃啥有啥,那“像章”誰家都是一大把一大把的,那紅寶書誰家都是一大摞一大摞的。牆上貼滿了歌頌毛主席、批判資本主義的大字報。“最高指示”是各種書籍的前言,人們唱歌跳舞搞大批判,“四首先”,“晚彙報”做的家喻戶曉,抓革命,促生產搞得鬥勁沖天。一門心思要解放天下三分之二的受苦受難的勞苦大眾。如果不信,請看下面的票證。我已年近古稀,始終搞不清“覺悟”是一種什麼食品。還有那糞票難道也是“轉基因”?
-
10 # 徐慶貞
不論六十,七十年的窮富,也不講科學技術的落後。反正在毛主席領導下,中國七億人民七億兵,全國人民無限的團結。蘇聯不敢打中國,美國也不敢打中國,就是世界上的帝國主義國家聯合起來也不敢打中國!這不是吹的。
-
11 # 勝奇雕塑
至今記憶猶新,說實話,那時的農民是受苦了,秋收還沒完,生產隊長就開始部置冬幹任務了,那時就是過年也提倡過革命化春節,七六年部分勞力就是在工地上過的春節。可現在回過頭來想一想,沒有那時的奮鬥和努力,怎麼能為後來的生活打下基礎呢?
-
12 # 五官科x
六七十年代。農村的農民自由完全是在被別人管控下的年代。農民辦事都得向生產隊領導請假報知批准。我這樣評說很容易會被無端的風沙。因為話說得太直白了。
-
13 # 汪重聲
當時電影《青松林》大概就能體現生產隊生活樣子。故事說的是生產隊有一對青年男女要學車,中年司機不同意,老年司機鼓勵年輕人去學車。當時生產隊全部值錢家當就是一輛二馬力木頭做的寶馬車。由於中年司機不想讓年輕人學駕駛,怕自己被年輕人擠出駕駛這輛寶馬車的駕駛執照,所以在這輛寶馬車上做了手腳。當年輕男女駕駛這輛車的時候,果然出現女司機才有狀況,剎車成了油門,副駕駛男青年忙拉手剎,結果手剎斷了,原來手剎是木頭做的。在這千鈞一髮之際,那個腿腳不便的老司機突然用凌波微步出現在了寶馬車前面,當時也沒有碰瓷這一行當,老司機用降龍十八掌硬是把這輛寶馬車逼停,避免一場車禍。
-
14 # 平順子
吃不飽穿不暖,每天還要大幹,早上天不明起床,晚上黑的不見路回家,七十年代左右每天還要早請示,晚回報把人苦的很。
-
15 # 老辛52366157
那個年代我年紀恰好沒參加生產隊,沒掙過工分,很早就外出找活幹,但生產隊的組織形式和生產狀態卻很熟悉,那激情燃燒的歲月,隊長穿著前後補丁的衣褲,站在社員面前分配活,傳達上級指示精神,舉拳喊口號,真可謂精神抖擻,毫不尷尬,社員出工一天,也不知道每工分合錢幾分幾角,甚至有倒掛的時候,就是說,生產隊生長總值和基本投入不成正比,每個工分還倒找若干,只能寄託明年好了補齊虧損,辛苦一年過個年,春天開始盼秋天,煮婦做飯量米囤,雞蛋什麼都能換。
我沒信心,不想種地,於是遠走他鄉,在村裡人看來,簡直是離經叛道之舉,如今回農村,村已半空宅,不聞雞犬聲,不見鐮刀鋤犁影,田間機器在轟鳴。土地在個人之手種地的區區幾人,大多數人家的地都租賣給別人種了,收取一畝幾百元,年年如此,與當年生產隊大不相同了。
-
16 # 一哥於一
一哥“俗人往事”之——
還記當年生產隊
對於生產隊,我多少還是有點記憶的,雖說有些朦朧,但一些人和事在記憶裡總是揮之不去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歷久彌新。
王老五是隊長,每天早上照例敲響那掛在我家門口老槐樹上的半截犁鏵,男男女女的便先後聚集在樹下、牆根,男人們抽著書紙裹成的大煙炮,女人們手裡照樣拿著鞋底子,不緊不慢地納著,老五看人來差不多了,便開始給大夥分活,不管輕重,反正每天都有幹不完的活,磨不完的洋工,男人一天十分,女人一天九分,牲口把式、飼養員外加一分,民辦教師、代銷點營業員、赤腳醫生按滿分計,支書、大隊長大部分脫產,生產隊長、記工員(還負責驗收活幹的好壞)半脫產,當然這些人都是有頭臉的。
一天兩晌洋工下來,隔一天晚上還要傳達“最新指示”,學習“語錄”,有時還要緊急的連夜的學,一年還要進行兩場批鬥會,如果那半年沒有抓住投機倒把、小偷小摸壞分子,奶奶是要充數的,畢竟她是個地主婆,奶奶其實也習慣了,照例認罪,最後連老五大娘都說了,你個老五,還讓嬸子認啥罪啊,認讓咱幾家孩子沒有餓死的罪啊,老五照例瞪瞪眼,大夥也就呼開了口號,打倒地主婆王喻氏而結束了。
對於這些,我並不感興趣,對我這樣的孩子而言,最有趣的事有:跟著牲口把式伯父扶犁後邊拾生產隊出不淨的小紅薯,我和堂弟一替一趟,有時一天能拾一大籮頭。還有跟著爹看瓜地,晚上定然是能吃上鮮瓜的,不像其他孩子得等領導來時溜瓜皮,而且賣瓜還能進幾趟縣城,那可是小夥伴們羨慕得眼紅的事。夏天的最愛是跟著幹姑(爺爺的幹閨女、烈屬)到菜園去看水車,吃黃瓜那可是要躲著人的。其實,我也喜歡上邊的幹部到支書家去,支書嫂子肯定會來喊奶奶去做飯的,奶奶手藝好,我也能跟著去解解饞,只是不喜歡嫂子那氣勢。
冬天裡男人們都外出幹河工、路工或是其他差事了,我們家有時也會住上其他村的河工,最願意讓那些餘糧村住,能吃到油餅的。下雪的時候,更有個秘密,爹半夜會到生產隊的魚塘裡隨便來上一網,十來條大魚可就逮住了,不過不敢擱俺家吃,是要放到幹姑家的,她那裡沒人敢管。
過年殺年豬是一個隊里人的事,提前都說好的時間,整個村的人都能領略殺豬的全過程,而且分肉是要抓鬮的,想要禮條、肥肉的人家要給抓著那部位人家說好話的,一般肥膘油是沒人願意讓的,畢竟是一年的用油啊。
更難得的是三十、初一、初二幾天是不下地的,人們也在享受著少有的簡陋的美食與節慶,拜年的時候,奶奶已經不是什麼地主婆了,而是村上的二奶奶了,我家也就這天最高興,因為不論官大官小,都要來拜拜奶奶的,她是村上輩份最長的唯一,因而我家那天煙和果子是可以吃上一天的。
過去多年的事兒了,想起來有點甜,更有幾分酸楚啊。
-
17 # 沉浮888999
六七十年代生產隊生活是啥樣?長篇大論.不堪回首的事都不談,只說一件全國各生產隊,每個農民親身經歷過的,就是年年.月月.天天泡在田間地頭。那年代的農民,有誰不是天天起早摸黑.風吹日曬,被人催著.管著去做繁重的體力勞動,吃糠咽菜,還吃不飽穿不暖,不知那天是個頭。每年的兩季農忙,和冬季的大小河工,更是苦不堪言,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現在說嘴的那些人,象過去生產隊的日子,能堅持一兩年,肯定令人佩服,算得上是一個真能吃苦的人了!。
-
18 # 悟翁
那可是一個令我一生難忘的年代!娶個老婆,財禮四十至八十元,八大碗十六個菜也只要8-10元一桌,蓋五十平方的磚結構平房只需800-1000元以內,肉價0.71元一斤,玉米籽6分,稻子8分,蔬菜0.1無10斤,燒餅2.5分一個,咱隊里人均年收入在200元左右。如假包換!
-
19 # 梁子湖人
父母那時六點鐘起床上工,早飯基本是不到十歲的我準備,他們回家吃早餐半小時三刻鐘繼續上工,由我負責弟妹。所以我上學總是遲到,上課打瞌睡。父母晚六七點收工(農忙時可到半夜)。為集體放牛五年。學校的房子用的磚都是我們這些小孩子做的,每學期1/4時間勞動,真正的體力勞動:插秧收割施肥挑土修水渠。幸虧鄧小平恢復高考制度才能上大學。希望祖國的後代農民永遠不要那麼苦。
-
20 # 老張161144467
六七十年代的生產隊生活確實很苦,說到生活特別是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災害讓人記憶猶新,吃飯都難以解決。生產隊年代大家一起共同勞動掙工分,吃飯以粗糧為主,過年過節來客人吃細糧。由於農村自身條件再加上農業資料匱乏技術落後等原因全年吃飯都是問題,每到春季除國家有些救濟外很多家庭都是自己想辦法度過糧慌。不過那時是社會發展程序的一個階段,國家建國時間短正在進行大規模的工農業佈局建設,直接為農業服務的化肥廠、農藥廠相繼建設投產,生產隊平整土地挑溝挖渠大搞水利建設,為得解決旱能澆澇能排問題,農村為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目標奮鬥,不過包括今天大面積的土地水利工程都是過去生產隊奮鬥的成果。經過共同努力人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那時雖苦但人們生活無壓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我們這是這樣)雖苦並快樂著。
回覆列表
不管哪個年代,都沒有全錯全對!六、七十五年代,中國各行各業是起步之年。百廢待興,人心所向!誰不向往好生活?不是個人行為所改變的!
誰家的兒女都希望有一個幸福快樂之家,可家家都難唸的經。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兒女們對家的興旺發達與失落都歸於天地!
兒女從不因家之不幸而拋棄!不因貧困而離走!
從艱苦歲月走出來的人,才知生命的珍貴!
時代造就人才,人才改變世界,改變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