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貳一橙

    季漢一說來自於蜀漢臣子楊戲所著的《季漢輔臣贊》一文,由《三國志》作者陳壽記錄於《蜀志.鄧張宗楊傳》之中。

    至於為什麼蜀漢被稱為季漢而不是叔漢,其實這是因為出題者把國名字首和古代人的取字順序混為一談了。

    古人取名有字,論資排輩以“伯仲叔季”來排列,最著名的兩個例子就是孫堅的四個兒子:“孫策字伯符、孫權字仲謀、孫翊字叔弼、孫匡字季佐”,以及司馬懿家族的所謂司馬八達排字:“伯仲叔季,顯惠雅幼”,司馬懿排第二,字為“仲達”。

    由於《儀禮》中有“伯某父,仲、叔、季為其所當”一言,這就給後世下了排行第字的規範,如果用於人表字上,“季”字一般都是代表排行第四的,比如劉璋字季玉,前有三個哥哥劉範、劉誕、劉瑁,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漢高祖劉邦在家中排第三,原本名為“劉季”,“劉邦”是他取得大業之後才改的。

    而同樣用作人表字的還有另外一種排行:“孟仲季”,這種排列方式在三國時期也十分常見,且源遠流長,可追溯到孔子和他同父異母的哥哥孟皮,孔子名丘字仲尼,行二,其兄字孟皮,一字伯尼,為妾室所生且有足疾,無法繼承家業,自然也不如其弟那樣聲名遠揚了。

    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於是求婚於顏氏。

    可見在先秦時代,“伯”、“孟”都可以用來表示“家中長子”的排行,而以“孟”字排行的還有著名的三桓,也就是魯國桓公的三個後代,庶長子慶父為孟孫氏、嫡長子同繼位為魯莊公、庶次子牙為叔孫氏、嫡次子友為季孫氏。按照《說文》之解釋:“孟,長也。仲,中也。季者,少稱也。”

    可見季字在排行之中可排第三,也可以排第四,這取決於家族中有多少兄弟而已,三人則為“孟仲季”,四人則為“伯仲叔季”,四人以上則再加“幼、少”等字,如馬謖排行老五,字幼常,如果像司馬家人丁興旺的話,那加多少字就看兄弟人數了。

    最後回過頭來再說“季漢”,其實這國名字首的排行並不是取自於表字排行,而是取決於天時排行,陳壽在《三國志》裡就有“其春夏秋冬孟仲季月雖與正歲不同……”等言。一年有十二個月,分為四個季節,每季三月,按“孟仲季”排行,如春季第一個月為孟月、第二個月為仲月、第三個月為季月等等。

    而以“季”代表最末的情況,也延伸出了“末世”的意思,比如魏文帝曹丕是“生於中平之季”,中平就是漢靈帝中平年號,為公元184年至189年使用,曹丕生於中平四年冬天,距離中平年號取消僅兩年時間,符合中平之末的說法。《三國志》引孫盛曰:“二漢之季世,王道陵遲,故令外戚憑寵,職為亂階”,可見“季”字不止代表著排行,更是代表著”末世”之說。

    事實上,作為蜀漢名臣且又是在蜀漢滅亡之前就寫出《輔臣贊》的楊戲,不太可能會把蜀漢當做末漢來寫的,因為不管是排行還是末代說法,楊戲以“季漢”來指代蜀漢的話,無疑都是在影射蜀漢的滅亡且沒有延續,古人尚且知道避尊者諱,何況是國號。況且國名加字首,這是後世為了區別於同名朝代的方法,如西漢、東漢、西晉、東晉、南朝宋、北齊等等,蜀漢也就是漢,蜀只是因為它所處於蜀地而已,三國就是在當時的說法就是魏漢吳,沒有什麼曹魏、蜀漢、東吳之稱,身為蜀漢臣子的楊戲是不可能會用這種字首的寫法的。

    所以所謂的《季漢輔臣贊》裡的“季漢”二字,很大可能是陳壽加上去的,畢竟他在寫《三國志》時已經是晉朝的臣子,蜀漢對他來說也確實是個末世,不管是對晉朝司馬家的表忠心,或是蜀漢的追思,抑或就是單純的明哲保身。陳壽稱蜀漢為“季漢”也是情有可原的。

  • 2 # 真正鱷魚不哭

    這個“季”不是“伯仲叔季”之“季”,而是“孟仲季”之“季”,古人有兩種不同排序方式。所以劉邦也被稱為“劉季”,就是劉老三的意思,稱蜀漢為“季漢”沒毛病。

    “孟仲季”的用法現在也還有遺存,比如“孟春,仲夏,季冬”等。

  • 3 # 一線天

    在古漢語中,"季"這個詞有"末"的含義,即"最後"的意思。"季"在兄弟大小排序中為第四個,處於末尾,即"伯仲叔季",還有"最小"的含義。另外,中國古代軍隊作戰序列分為前軍、中軍、後軍,後軍在末尾,又稱季軍,後來就成為了"第三"的代名詞。在體育競賽中,漢語把第三名稱為季軍,就與古代軍隊的這種作戰序列稱呼有關。在體育競賽中,第四名叫"殿軍",也是與古代軍隊作戰序列有關。這裡的"殿"是"殿後"的意思,一般是在軍隊撤退時用來斷後的部隊,也就是部署在前、中、後三軍之尾起著掩護的部隊。由於殿軍的位置在季軍之後,通常用來稱呼第四名。因此,體育比賽中的"季軍"與"伯仲叔季"的排列沒有啥關係,而是與古代"前中後三軍"的排序有關的。那麼,劉備的"蜀漢"在劉邦的"西漢"和劉秀的"東漢"兩漢之後而被稱為"季漢",也同樣是這種情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倫納德在和掘金季後賽G2比賽中發揮失常並遭到了隊友的批評,具體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