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給大家推薦一首北宋大儒李覯的《鄉思》,這首詩的前兩句,非常著名,相信很多人,都曾看到過: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李覯[gòu],出生於北宋中期,他出身寒微,但是讀書刻苦之極,最終博通古今,長於儒學,他立志為國為民,勤於著述,名聲因此也漸漸傳開,每次講學,自發而來者常達數十百人。李覯不拘泥於漢唐時的儒學見解,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注經講學,被譽為“一時儒宗”。
當然,李覯其人,我們很多人是不熟悉的,但是,他有一首著名的《鄉思》詩,我相信,很多人即便沒有讀過全文,前兩句也一定聽過,因為寫得太好,經常成為人們表達思鄉心情的文案。全詩如下:
鄉思
宋·李覯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
首二句便成名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詩人從遠望著筆,但是卻並寫望到了什麼,只是讓我們籠統的知道,此刻正值黃昏,夕陽西下,詩人站在高處,遠望故鄉的方向,猶如在天涯海角一般,一瞬間,詩人感覺到落日之處便是天涯,可是明明看得見落日,卻看不到故鄉。這兩句氣氛的營造,當真是打動人心,將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表現地非常迷離感人。
另外,詩人在這裡,巧妙地運用了一個反差,帶給人直擊心靈的滋味。他以落日襯托天涯,再以天涯襯托故鄉,思念之深,不言而喻。還有,此處落日天涯的典故,來自於《世說新語》,據說晉元帝問晉明帝:“長安與太陽哪個更遠?”明帝起先回答說,太陽更遠,因為從沒有人從太陽那裡來過,但是後來,他卻又改口說是長安遠,因為“舉目見日,不見長安”,後來人們便漸漸將落日天涯與故鄉聯絡了起來。
接著兩句,“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寫自己凝視碧山的感受,與“天涯”相比,碧山自然是近處了。詩人惱恨面前的碧山遮擋住了自己遠眺故鄉的視線,但隨之重重暮雲,卻又把碧山遮擋住了,那麼這種恨意,自然更深一層了。
朦朧的暮雲,有著凝重且壓抑的感受,這與前兩句的天涯落日,遙相呼應,色彩漸漸變得黯淡下來,猶如詩人遠望故鄉的心情,鄉思之情也變得如層層暮雲一般,很難化開了。
李覯這首詩,先從遠處著筆,寫極目天涯、遠眺落日引出的思鄉之情,接著轉筆寫近處的碧山,鄉愁更進一步,歸家無期、歸路不知,這種強烈的思鄉感情,也在層層推進中,發揮到了最高峰。
我給大家推薦一首北宋大儒李覯的《鄉思》,這首詩的前兩句,非常著名,相信很多人,都曾看到過: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李覯[gòu],出生於北宋中期,他出身寒微,但是讀書刻苦之極,最終博通古今,長於儒學,他立志為國為民,勤於著述,名聲因此也漸漸傳開,每次講學,自發而來者常達數十百人。李覯不拘泥於漢唐時的儒學見解,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注經講學,被譽為“一時儒宗”。
當然,李覯其人,我們很多人是不熟悉的,但是,他有一首著名的《鄉思》詩,我相信,很多人即便沒有讀過全文,前兩句也一定聽過,因為寫得太好,經常成為人們表達思鄉心情的文案。全詩如下:
鄉思
宋·李覯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
首二句便成名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詩人從遠望著筆,但是卻並寫望到了什麼,只是讓我們籠統的知道,此刻正值黃昏,夕陽西下,詩人站在高處,遠望故鄉的方向,猶如在天涯海角一般,一瞬間,詩人感覺到落日之處便是天涯,可是明明看得見落日,卻看不到故鄉。這兩句氣氛的營造,當真是打動人心,將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表現地非常迷離感人。
另外,詩人在這裡,巧妙地運用了一個反差,帶給人直擊心靈的滋味。他以落日襯托天涯,再以天涯襯托故鄉,思念之深,不言而喻。還有,此處落日天涯的典故,來自於《世說新語》,據說晉元帝問晉明帝:“長安與太陽哪個更遠?”明帝起先回答說,太陽更遠,因為從沒有人從太陽那裡來過,但是後來,他卻又改口說是長安遠,因為“舉目見日,不見長安”,後來人們便漸漸將落日天涯與故鄉聯絡了起來。
接著兩句,“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寫自己凝視碧山的感受,與“天涯”相比,碧山自然是近處了。詩人惱恨面前的碧山遮擋住了自己遠眺故鄉的視線,但隨之重重暮雲,卻又把碧山遮擋住了,那麼這種恨意,自然更深一層了。
朦朧的暮雲,有著凝重且壓抑的感受,這與前兩句的天涯落日,遙相呼應,色彩漸漸變得黯淡下來,猶如詩人遠望故鄉的心情,鄉思之情也變得如層層暮雲一般,很難化開了。
李覯這首詩,先從遠處著筆,寫極目天涯、遠眺落日引出的思鄉之情,接著轉筆寫近處的碧山,鄉愁更進一步,歸家無期、歸路不知,這種強烈的思鄉感情,也在層層推進中,發揮到了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