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鳥不遺音
-
2 # 天外來客222790859
亂世群雄逐鹿,血腥拼殺是需要勢利說話的,一方面是需要人強馬壯的勢利,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一方面需要軍事謀略和能打會戰方面的人才勢利,因此各方勢利的當權者是充分知道這一點的,對此絕來不得半點含糊,最明顯的例子應屬楚漢之爭了,西楚霸王項羽可謂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存在,其以己之力以一當百絕不是危言聳聽,可是就是這樣一個蓋世英雄由於對自己能力的過於高看過於自負,覺得自己完全不需要誰的輔佐,也可以大殺四方,輕看一個個賢能謀士的作用,如果呢?陷入韓信四面楚歌的算計,而自殺身死。你說他虧也不虧?你說他敗給和自己能力相當的人也許不那麼丟人,恰恰敗給一個不學無術一無所長的街頭混混劉邦,你說該有多丟人?過了一千年了,還有一位才女為他鳴冤叫屈:"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從這個例子最明顯的可以看出英雄在亂世群雄中所能起到的重大作用,你讓劉邦在整個楚漢爭戰中缺少韓信的策略計謀試試?劉邦還會有漢王朝幾百年的家天下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僅此一點就可以看出英雄才人在亂世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這裡來不得半點含糊,帝王們深知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因此後來的劉備也是充分明白這點的,不惜屈尊就駕三顧茅廬,才有了蜀漢的三分天下。即使亂世奸雄曹操手握重兵,對比別人有絕對的兵力物力財力優勢,也是對英雄才人推崇備至。
亂世是以勢利說話,沒有軍事謀略的金剛鑽,絕對是攬不了軍事爭鬥的瓷器活的,所以有軍事才華的人容易嶄露頭角,(但是戰爭年代對科技發明方面人才的滋生則是呈毀滅性的);盛世則和平安逸,階層固化,有才華的人要脫穎而出就不那麼容易,因王者不用操心能出現和自己抗衡之人,當權者不必要有才人給他打造更加清新的天空,所以在他們大多數人的眼中,有沒有真本事則不是第一位的,能不能聽話樹立他們的絕對權威則是第一位的,如此心理需求市場,奴才便投其所好應運而生,則是自然的事情。
英雄才人,在亂世捨我其誰?奴才在治世,人人可做,就看你怕不怕把膝蓋磨破?
-
3 # 土人老冒
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不斷變換的只是不斷更改的年輪。同樣幾千年來人類的進化和演變假如可以忽略不計的話,我們同樣可以說人民還是從前的百姓,不斷變換的只有社會制度的不同,以及科技的發展給人們帶來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從而影響到人們的教育程度思維方式社會文化觀念的一系列改變。
之所以亂世出英雄,治世產奴才,人其實還是一樣的人,不一樣的只是外部環境的不同。亂世的規則洗牌,或者是沒有規則,給英雄的產生造就了寬鬆的外部環境,不拘一格的社會變革中成王敗寇,是騾子是馬一騮就出來了。所謂的“治世”無一不是太平盛世,是強大的國家機器和統治,從前說皇權,現在講法制,都是強調了一個規則,帶上緊箍咒的孫猴子有多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社會體制的不同也註定了中央集權領導下的執行和服從。
-
4 # 燕山酒
這句話應該適當的做一下調整,亂世出英雄,治世出庸才,這主要是指社會更迭時期產生的一種幾經證實的現象!一個朝代的末期,是由那些庸才無能的治理導的反抗鬥爭,動亂,產生了英雄,更替了政權,穩定了社會,這便是英雄。一個朝代的庸才給下一個朝代的英雄創造了了機會。庸才不是奴才!治世中也有很多英雄出現你一定也知道。
-
5 # 公元1453
亂世的人經歷過了很多磨鍊,有骨氣,骨頭硬,膝蓋硬,牙口硬,是出英雄人物的必要條件,而治世很多人只想著享受生活的樂趣,繼承先輩遺留下來的傳統家業,很少知道這些豐富的物質是怎麼得來的,也缺乏生活的磨鍊,自然少了攻堅克難的勇氣和魄力,造就了一批膽識不足,骨頭軟的人,容易在一定環境下變成奴才。
-
6 # 鐵琴書生
關於這個問題,書生覺得並不算正確,何所謂英雄?何所謂奴才?
首先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搞清楚“英雄”和“奴才”這兩個概念。按照題主的說法,“英雄”就應該是開疆拓土的馬上豪傑,“奴才”就是那些思想守舊不思進取的保守派。但是這個“英雄”和“奴才”的定義自古就有爭議,不是所有的馬上將軍都可以稱之為英雄,也不是所有的守成之士都被稱為奴才,遠的不說,就拿近的來舉例子,如今我們正值太平盛世,國泰民安,但是在今年抗疫過程中湧現了多少英雄?鍾南山、張伯禮、張文宏……等等,他們哪一個不是國家的英雄,不是人民的英雄?所以說這個問題問的很有問題,如果改成“亂世多梟雄,治世出佞臣”比較好一點。
下面書生就以這個為題,作一下回答。
為什麼亂世多出梟雄,而治世多產佞臣呢?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亂世機會多在古代,從春秋戰國時代就是貴族政治,由少數的世家大族長期把握朝政,而平民出身的子弟想要建功立業封候拜將,那簡直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如果你在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平民,卻說自己想要建功立業,那別人都會說你是瘋子。
後來秦國商鞅變法,改革軍功制度,讓普通計程車兵看到了升遷的希望,“功名但在馬上取”的觀念刻在了秦華人心中,所以關中虎狼之師可以橫掃天下。
秦朝末年,陳勝率先舉起反秦的大旗,說出那句名震千古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激勵了天下千千萬萬的普通人,讓不是貴族出身,卻又渴望博取功名的人看到了希望。
後來,貴族出身的項羽被“普通人”劉邦所打敗,劉邦更是成為了中華歷史上的第一個平民皇帝,大漢王朝的建立,延續了當初秦國的軍功獎勵制度,將爵位設定了二十級,最高一級的列侯只能透過軍功來獲取,這就更加激勵了普通人想要出人頭地的心思。
而且,亂世到來,肯定是天下大亂,曾經的皇帝已經沒有了掌控天下的實力,一切都是實力說了算,所以有了以前的思想作為鋪墊,一些有識之士就會揭竿而起,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不管有沒有真實本領,只要有一定的威望就可以拉起一支隊伍,成為一方諸侯,也就是一代梟雄。
第二,治世多腐敗自古以來,所有朝代的滅亡都是從內部開始的,也就是說,王朝實際是自我毀滅,並非外力所導致,那麼為什麼當初建國之時強盛無比的王朝卻會敗亡呢,最主要的還是生活太好,貪官佞臣橫行。
秦朝末年有趙高指鹿為馬,東漢末年有十常侍之亂,隋朝末年權臣當道,唐朝末年宦官專權……甚至到了大清朝,更是有“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由此可見,在一個王朝達到鼎盛的時候,必然會出現一定的腐敗,因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者也”。
所以,治世因為繁華而導致多出腐敗的佞臣,大臣都在想法設法的為自己謀取利益,誰都不顧及老百姓的死活,民間的怨氣積累到一定程度肯定會來一個大爆發。
第三,得國和治國的差異從古至今都是在馬上打天下,但是沒聽說過在馬上治天下的,當初蒙古人奉行馬上治天下的策略,但是沒過多久就搞得民怨沸騰,全國各地反抗不斷,而清王朝雖然也是外族統治,馬上得天下,但是早期清朝統治者卻懂得收攏人心,以文治天下,最終有了二百多年的國祚,得到不少人的認可。
所以,打天下離不開那些馬上英雄,但是治天下就需要一些文臣儒士了。在亂世爭奪天下,靠的是拳頭硬不硬,而治世治理天下卻是靠的裡子軟不軟,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理念。
而正是因為這樣,在亂世才會有那麼多的英雄豪傑大放異彩,在治世因為文臣的貪財自私才會出現貪官佞臣。
綜上所述,之所以會出現亂世出英雄,治世多佞臣,主要還是大環境的影響,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如果換了環境,在治世,馬上豪傑毫無用武之地,在亂世,文臣自保尚且不能,去給誰當奴才呢?
回覆列表
有才華,有理想,有能力,有水平而又懷才不遇的人遇到亂世,就像瞌睡遇到枕頭。走到哪裡都是香餑餑。
因為,如果身處亂世之中,一切有背景,有資源的各路諸侯,甚至鄉間土豪和土匪頭子都想成就大事業。這時身懷絕技的各路好漢,懷才不遇的落魄文人都有了施展才華的最佳舞臺。此時諸侯們無論是正統的(殘存的統治階級)和非正統的(革命派)真的識英雄,重英雄。只要你真有能力有水平,一定會得到重用。真的是“英雄不問出處” 。經過千般劫難,大浪淘沙之後還能站立無不是英雄中的英雄,人才中的人才。對創業老闆來說,用人的第一指標是:能力。甚至很多大老闆不惜屈尊去招引人才。比方說三國時的劉備就曾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曹操更是對被戰敗許多對手之下的能臣謀土用盡一切方法去招攬。就連殺死自己兒子的張繡來降自己也不計較。創業時的劉邦對韓信等等,真正做到了“人盡其才,地盡其能。” 所有有理想,有抱負的能人異土都能展翅高飛。而其中的佼佼者都有望成為開國元勳,甚至裂土封疆。想想就能讓人回味無窮,蕩氣迴腸。它最大限度地激發了人的原動力,同時也提供了最佳的歷史舞臺。
在治世之中,社會的資源己基本分配完畢。作為統治者也好,各路諸侯也罷。己經形成體制內的權力和資源的相對平衡。與之帶來的則是人的貪慾與享樂。人們終其一生拼搏的目的就是成就富貴,既然己經富貴了,那當然是享樂。所以,此時的老闆們在用人的原則上就發生質變。創業時能力第一,忠心第二。時時提醒自己提防馬屁精。現在好了,江山到手了,用人的原則變為忠心第一,能力次之。甚至為了防止大權旁落,百般提防甚至打擊有能之士。
長期以往,肉食者旁邊多為小人,奴才。在自認為高枕無憂的情況下,誰不喜歡叫蜜語甜言?而這就是奴才們的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