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
2 # 三味聊教育
題主問:不補課,孩子又能學到什麼?
那麼,我也問一下題主:補課,孩子又能學到什麼?
對於教育這件事,我認為,真到了家長、老師及全社會該冷靜思考一下的時候了。
我們的教育是在結合了國家的需要和受教育者的實際的基礎上,對課程的開設以及學習時間的安排,作出的比較科學合理的規劃。
正常情況下,學生透過正常的學校教學,即可很好地完成學業並達到目的。
或許有人會說,孩子每天在學校堅持學習,可為什麼還會成績不理想,還會升不上學呢?
這個情況,我們只能從全域性上辯證地看待:
首先,學無止境!嚴格來講,不存在“全學會”的學生,即使經常考滿分的學生,也達不到“全會“的境界。因此,一味用考試分數來衡量學生的學習,就是不科學的。
其次,從某個特定範圍來講,升學率與教學質量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二碼事”。升學率只與招生數有關。
當然,不少家長透過讓孩子補課,確實成績有提升,甚至還升上了學。但是,補課實際上已與學校教育沒關係了!因為成績差的補課,而很多成績優秀者照樣在參與補課。
因此,“三味”認為,孩子要不要補課,這已不是孩子在校學沒學好來決定的,而是由社會人才競爭的激烈程度來決定的。
孩子成績好不好,學沒學到知識,主要原因應不在學校,而在於學生是否有適應學校教育環境的能力。一般而言,在學校學不好的孩子,即使參與大量補課,也不見得就一定學得好,更難以從根本上提升孩子的能力。
教育的真諦在於培養孩子學會學習、學會適應、學會改變!絕不在於考高分數、上好學校!
-
3 # 流星拼圖
就是因為你這樣的家長太多了,才造就了中國的補課風!你可以去看看學校的年級前10名基本上都沒補過課!你說人家都學到了啥?
-
4 # 藍天58568
俗話說的好,師傅領進門,休行在個人!不論是幾年教育,若是讓孩子學習成績優秀,在眾人當中名列前茅,實現未來的遠大理想,首先必須要靠孩自己的刻苦努力,認真鑽研才行!既便是不參加校外補課班,照樣可以取得優異的成績!
可是有的孩子,雖然家長費盡心思,想方設法去為其學習提供好的條件,去找所謂好的家庭教師,進行一對一的為其補課,可是到頭來,學習成績仍然上不去,仍然是名落孫山!這難道不是個人的原因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嗎?
因此說,孩子只要是自覺的,發自內心的去刻苦努力,用心去學,既便是不在補課的情況下,照樣可以學到很多知識,照樣可以取得好的成績!最最關鍵的原因,就是靠自己,靠內因起決定性作用的!
-
5 # 雪松去白雪
補課的東西,為什麼義務教育裡沒有?還是必須要給得利益者留有餘地?每次開學孩子都要拿回很多書,但好像大多不是正課的書!否則為什麼還讓家長買很多書?有用的不發,所以只能買!
-
6 # 惠風和暢1134
九年義務教育是打基礎階段,按照國家義務教育大綱進行教學,是教育的漸進式,是完全可以達到未來適應大學教育預期的,這些是具有嚴謹的科學性!
反觀目前九年義務教育,從幼兒學前到高中,校內校外“聯合”教育,一是重複教學,學生在校內校外總有一方是在應付,鞏固學習作用不大。二是校外提前於校內課程進度,校外學懂了有多少孩子有定力在校內課堂去再度認真聽講?三是,校內老師以補課為重要的個人收入來源,又有多少老師願意在校內課堂上盡心盡力去受課?
總之,教學是由過程和階段分門別類設計,從幼兒到博士後在重度高壓地灌輸科學教育知識,靈活的創新創意意識沒有培養出來,反而成了死板教條的滿腦書本知識的弱體質者。因此,課外補課弊遠遠大於利,九年義務教育必須堅決取締課外補課,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
7 # 林三666
補課也是自願行為,補不補沒有強制性,問題的本身就是教育的改革一直沒有根本性改變,導致現在的補課之風愈演愈烈。
沒辦法,很無奈,不補課怕吃虧學的少,補課花錢還不甘,心裡痛。
不是一時能改變的,也不是哪個人能改變的。不能改變只能適應,教育孩子好好學習,來回報父母的付出。唯有學習好,就業不難找。
-
8 # 福星45394453
如果是不補課現在的學生都會成為廢物!因為學挍敎師在挍都不認真敎學,專門在課後靠給學生補課賺錢。這一切都是社會呈現出來的賺錢高於一切帶來的後果。
-
9 # 區老師不是qu老師
老師教什麼
我前不久寫過一篇文章,談的是義務教育階段的“義務”究竟是什麼。核心觀點對這個回答也有幫助:義務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和個性化教育,而是普及教育,是讓更多人接受基礎知識的教育。
而事實上,“老師教什麼”這個問題,在不同的學校也是不一樣的,不然為什麼有的家長不惜代價讓孩子掌握各種技能,超前學習,參加競賽,砸錢買學位房?就是為了進入更好的學校!接受更好的教育。
這裡倒不是說老師偏袒,而是好的學校學生素質高,學習相對自覺主動,學習氛圍好,老師教起來更得心應手。能教的內容自然更多,更深入。
作為一個輔導機構老師數學老師,每週要接觸來自不同學校的學生,在問及他們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後,我會發現不同學校的老師講的內容進度和難度差距實在太大了。如果把知識內容按照難易程度劃分,越是頂級的學校或者說優秀的班級,內容難度越高,相反,一些公辦學校的平行班,稍微難一點的題目只能輕輕帶過或者乾脆直接不講。
當然,按照教學大綱,老師依然會把該講的新知識都講了,但是側重點不同,學生學到的自然不同。以初三為例,什麼二次函式動點問題,有的學生壓根沒聽過,有的學生卻已在學校做得滾瓜爛熟。
你也很難怪老師,非老師不想講,實乃沒法講,班上大部分學生接受程度沒到這個地步。
孩子學到了什麼很多人覺得,老師教了什麼,孩子就應該學到了什麼,這二者沒有區別。而正正就是這部分家長,忽視了在學習過程裡面,主題不是老師,而是學生。老師再怎麼講,只是一節課40分鐘的時間,而學生學,卻不僅僅只有課堂上的那40分鐘。
課堂筆記做得如何,每天有沒有去消化老師講的內容,作業完成質量如何,課後複習和預習情況,課外有沒有給自己加練習量,都會影響學到了什麼。
同樣一個班上課的不同學生,有的學生聽課質量之低令人髮指,真正做到了“左耳進,右耳出”,過目即忘,甚至完全不記得老師講過這些內容。所以,情況往往是:
老師講了嗎?講了。
學生學到了嗎?不一定。
孩子學得怎麼樣這最後一個問題又和前兩個問題掛鉤。那些同樣認真聽課,完成作業,付出了努力的孩子,卻仍然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兩種學習效果。
第一點所說的學校和氛圍是有影響的。我有一個學生,在一所普通公辦學校平行班裡永遠排名前三,他覺得老師上課講的內容很簡單,基本能做對,但是難的老師又不怎麼講,只能自己看。然而,難題不同於基礎題,弄清原理,記住公式並且仿照例子就能做出來,數學題目的變化比較大,單純靠自己不一定就能弄懂。這時候,就需要外力了,也就是問題裡面的“補課”。
另外,方法問題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花了時間,不等於做了事情。效率高永遠比花費時間多更重要。能否找到合適自己的學習方法,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學習效果。
成績,是多個變數影響下學習結果的反饋,絕不是單方面造成的。
回覆列表
九年義務教育,我們的孩子在不用補課的情況下,還能學到什麼?
我覺得你是不是丟了幾個字?
“還能學到什麼”後面應該說的是“還能學到什麼程度”吧?
因為如果是說“還能學到什麼”這事兒本身我覺得不應該有此一問的,學校教育中的各個課程本身除了給孩子帶來知識之外,對孩子們的綜合成長影響也是非常大的。
而且每一科目的影響也都是不同的。
要不怎麼叫“素質教育”呢?
所以我對你的問題理解是你想問的是不補課孩子們能學到什麼程度。
所以我這個問題就從這角度談談我的看法了。
這個問題的可能性是多元的。
比如我最近才認識的一個孩子,今年上五年級,已經開始全面學習初中內容,注意事項全面學習,而不是僅僅如很多人一樣只是在數學和英語上超前的較多。
據說這孩子的父母的目標就是考“少年班”。
而我的另一位朋友家孩子今年也是上小學,他們家以前的計劃是等孩子初中畢業之後直接出國留學。
儘管今年受疫情的影響可能會導致一部分有這樣計劃的人改變計劃,但是我之前問過朋友,他們還是堅持會這樣做的。
而事實上我們本地有一所不錯的民辦初中,每年都會有不少畢業生直接出國的,但是大家千萬不要以為都是成績不好的,恰恰相反的是他們當中學習成績好的佔比非常高!
不得不說,教育理念、教育意識和教育方法其實有些時候也會因為家庭的資金實力而產生某些變化。
今年我孩子小升初,所有的民辦學校包括國際教育學校都會公示錄取名單的。
事實上我們也可以看到還是有很大一批家長給孩子們直接選的國際教育學校。
剩下的學生基本上都要參加中考了,本地最好的重點高中錄取率大概是在7%-8%的這樣一個比例。
重點高中的本科率基本上都是超過了95%甚至有些時候能夠接近100%。
在普通一些的高中本科率基本上也就是在40%左右,再差的就不說了什麼了。
關於中考分流到職業教育的硬性指標肯定是要完成的……
所以在面對這個問題時,我認為真的把目標定位到中考考出好成績,進而上個好高中的家長,其實可能就不太會糾結“輔導班”“補課”這些事情了。
因為這部分家長他們考慮的更多的我認為應該是:
1、我孩子需不需要?
2、如果需要什麼班更適合他?
3、如果不需要……那還糾結什麼?
事實上對很多學生來說別說是補課了,連基本的學校學習完成起來都是有困難的, 而且這些學生還不是所謂的“學困生”。
初中學習壓力大已經是非常普遍的問題了,相信很多家長即便是沒經歷過也都見過有家長吐槽說上初中的孩子學習到晚上11點、12點甚至是後半夜的吧?
所以即便是去補,可能都沒太有時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