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沉140769451
-
2 # 紅色手電筒
德國進攻蘇聯的時候,已經是控制了整個歐洲大陸國家的工業生產能力,已經不是單挑蘇聯了,沒有控制歐洲大陸的其他部分,德國是沒有進攻蘇聯的把握的。
蘇聯在戰前執行的“禍水西引”政策,希望德國能夠和英法先拼一個兩敗俱傷,然後自己好作收漁人之利。這一點和英法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對方先和德國血拼,然後自己下山摘桃子,但是這個想法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德國人只有一個月就打垮了法國,顯然德國人的血沒流多少,而蘇聯人這邊,雖然也在忙著擴軍備戰,但是蘇軍的戰鬥力和德軍相比還是大大的不如。
同時,德國控制地區的工業生產能力也要大大超過蘇聯,1941年德國控制地區生產了4億噸煤,3180萬噸鋼,而且還發了700億度電,而蘇聯是1.5億噸煤,480億度電,1790萬噸鋼,從工業生產能力來說,德國也是大於蘇聯的能力。而二戰是一場工業生產能力的戰爭,工業生產能力決定了戰場的勝負。
不過,和充足的生產能力相比,德國人生產組織能力就要比蘇聯人差多了,比蘇聯人多得多鋼,但是生產的坦克卻比蘇聯少,這就是雙方組織能力的高下之分了,明顯的蘇聯方面的組織動員能力要比德國強,而且不只是生產的組織生產能力,軍隊的組織協調能力,蘇軍也要強於德軍,德軍內部軍兵種之間的相互拆臺相當嚴重,這些弱點在戰爭時間不長的情況下還不嚴重,但是時間拖長以後,這些矛盾就充分暴露了出來。
蘇聯人用比德國人少的鋼,生產出來了更多的坦克,這個可是比較考驗生產組織能力了。
德國是控制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工業產能以後,才去進攻蘇聯的,否則雖然德國的工業能力比蘇聯強,但是從數量上沒有蘇聯多,沒有控制西歐的工業產能,德國和蘇聯單挑,德國人還真未必乾的過蘇聯。
-
3 # 何處是家鄉
蘇軍受清洗的軍官約3.5萬,其中約有1.5萬軍官被殺
1、 5個元帥被清洗3個
2 、11個國防人民委員會副委員長全部被清洗
3 、80多個軍隊蘇維埃有75被清洗
4、 全部軍區司令員,兩次被清洗
5 、政治委員包括正職副職, 20多個旅政委被清洗
6、 15個陸軍司令13個被清洗
7 、陸 空軍首腦被清洗
8 、警察部隊85個司令員57個被清洗
9 、195個師司令員清洗110個
10 、220個旅司令員清洗186個
11、 伏龍芝軍事學院首腦被清洗
12 、航空 化學國防委員會首腦被清洗
13、 海軍被清洗後,只有一個艦隊司令生還
14 、遠東部隊百分之80和他的司令員全部被清洗
38年蘇軍師以上高階幹部只剩百分之三十九在原任
以上文字摘自網友(jusck221239)的一篇文章。
這是1936——1938年期間,蘇聯軍隊內部發生過的事情,可以想象,爆發於1941年的蘇德戰爭,蘇軍戰鬥力還有多少?
可以說,蘇德戰爭初期,蘇聯軍隊幾乎毫無反抗之力是有原因的,一大批有經驗的指戰員被他們自己清洗掉,而且剛剛過去的政治陰雲,還籠罩在人們心頭。這種自毀長城的做法,也讓他們的政治領袖吃到了苦頭,更讓蘇聯人民吃盡了苦頭。
當然,蘇聯的戰爭動員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並最終取得了勝利。
-
4 # 逗趣夢夢
完全可以
莫斯科戰役前,英美基本沒什麼太多的援助,主要援助是從42年開始的,44年達到高峰。而且從43年開始,隨著盟軍對德戰略轟炸,德國被迫將大量資源用於防空,而且削弱了德國的軍工生產。44年,隨著諾曼底登陸,德國更是真正陷入兩線作戰。
我們不妨看一下歷史軸線,42年,毛子最大的問題有兩個。第一個是糧食,隨著烏克蘭的丟失,糧食供應出現了巨大問題,上半年還能靠存量應對,但下半年,完全是英美糧食援助幫忙。赫玉米和朱可夫的回憶錄都寫得很清楚,沒有美國援助,我們就吃草去了。而且請注意,老美提供的是產品,解放了大批農業生產人口。
第二個缺口就是軍工生產,大批裝置都依賴美國進口。毛子自己的機械叢書裡寫得很清楚,大型1100毫米以上銑床,全賴美國進口。沒有這個,t34-85,is2的炮塔根本無法加工。更別說化工原料,電子管,通訊器材
到了43年,隨著美國對德本土的戰略轟炸,德國不得不把大批戰鬥機部隊抽調回本土,軍工生產也強調高射炮
即便到了44年,如果沒有盟軍在諾曼底登陸,蘇聯真的可能和德國和談
看一下毛子自己的資料就知道了,44年上半年,毛子的新增動員兵力已經枯竭,不足80萬人。而且在德國人的彈性防禦下,交換比在3:1左右。血已經差不多流乾了
假設一下,如果沒有諾曼底,沒有法萊德口袋,德國將用於反擊的11個精銳師用於東線,巴格拉季昂行動很可能變成僵持
毛子無法推進到41年國界,無法解放大批人口(巴格拉季昂後,按照統計,一口氣獲得的250萬左右補充兵源)
毛子真的可能和德國和談
-
5 # 島主說事
一方面,二戰時,德國並不是單獨與蘇聯作戰,在戰爭打響前,蘇聯是一家抵抗德意軸心國及僕從國的進攻,但從莫斯科戰役開始,英美盟軍就開始向蘇聯提供精神和軍事上的援助,最終才有了蘇軍與盟軍會師易北河打敗德國。
另一方面,如果單就題主提出的僅德國一家與蘇聯單挑,那最終還是蘇聯勝算最大。這是因為,憑藉蘇聯的天然地理條件和戰場環境,以及蘇聯地大物博和強大的國防潛力,德國想戰勝蘇聯談何容易。這不僅在於蘇聯的人口和國土面積是德國的幾多倍,還在於蘇軍當時的軍事實力也比德軍要強。雖然德軍當時在裝甲進攻和閃擊戰理論上佔有一定的優勢,但德國的工業基礎並不支援德軍打持久戰和消耗戰,何況蘇聯在戰爭打響後的一系列的戰略調整,在莫斯科戰役中就打破了閃擊戰不可戰勝的神話,客觀上講,如果德國沒有僕從國出兵和其它國家的戰爭資源支撐,想與蘇聯抵抗是有非常大的困難。
更重要的,就蘇德戰爭本身來說,英美插手也是在物資和外交援助上,真正開闢第二戰場也是在蘇軍在1944年展開大反攻以後才正式付諸實施,在這之前,蘇軍已經從戰略層面上打開了局面並佔據著戰場主動權。可以說,蘇聯牽制著德國70%的兵力,影響著整個歐洲戰場。
從德國發動二戰的優勢來看,一是閃擊戰理論的突然性和快速機動性,但在蘇聯地大物博和強大國防後勁方面,被持久戰和消耗戰所抵消了。二是德軍的精神支撐和單兵素質要強於蘇軍,但德軍後勁不足,兵力缺乏和補給困難的難題一直困擾著前線,德軍是越打越少,而蘇軍卻是越打越多,而且蘇軍在1942年開始不斷重建裝甲集團軍,從戰略戰術和數質量上也慢慢適應了閃擊戰的打法,德軍的這兩個優勢也就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失去了所謂的優勢。
-
6 # Mr史海拾遺
現實中二戰的德國實際上是帶著半個法國,半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奧地利的產能,以及作為僕從國的義大利,西班牙,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芬蘭的資源和兵員去圍毆蘇聯的。
還有就是單挑的話進口的物資算不算?如果算,那麼和歷史上的結果並不會差太多,德國沒了從僕國和佔領區掠奪的資源,蘇聯沒了美國免費援助,大家都靠買來維持,獲得的資源和歷史上不會差很多,戰線會僵持,德國沒了從法國波蘭掠奪的資金,比蘇聯富但是比蘇聯缺資源,蘇聯則本來就不是很富但是資源儲量比德國多,這哥倆毫無疑問會打成兩個窮光蛋。然後,佔了反侵略大義,本土資源比較多而且是斯大林獨裁體制的蘇聯應該還能維持,容克地主扶持上位的元首怕是要倒臺了,德國敗。
如果不算進口,那麼我們看看蘇德分別都最缺什麼吧。
德國主要缺乏的是各種原材料和人力資源,原材料的缺乏尤其以鐵礦,橡膠和石油為主。
首先說鐵礦,二戰期間德國的鐵礦主要依賴從瑞典等國進口和從法國掠奪,這兩項佔了德國戰爭期間鐵礦砂供應的三分之二到70%,沒了這些原料和佔領區的工業,德國軍工直接跳水一半以上的產能應該沒啥疑問吧?本來總產量就不如俄國,這下再砍一半多,那畫面簡直不要太慘。
這就導致德國的燃料油有一半左右依賴進口和佔領區掠奪,40%左右依賴煤炭液化技術生產,只有10%是本土石油工業煉化生產,煤炭液化生產的成本遠高於石油煉化,德三的產能受到建設能力和資金的雙重製約。德國生產的航空汽油差不多三分之二是靠煤炭液化技術轉化而來的,加上每年從國外進口和從佔領區掠奪,以及本土的少量石油煉化,勉強夠前線使用。如果沒有了進口,德國空軍的力量將會削弱三分之一。車用汽油方面德國的缺口更大一些。整個二戰期間德國進口的汽油差不多佔了德國車用汽油總消耗量的40%到50% ,不足的部分依靠煤炭液化和掠奪補充,如果沒有進口的話,前線部隊至少要砍掉一半車輛才能保證油料供應充足。柴油方面德國則是徹底缺乏,無論進口還是液化都遠遠不夠使用,所以德國的坦克都是汽油發動機,柴油車的比例很低。
我們再看看蘇聯,蘇聯地大物博,工業原材料基本上都有,蘇聯缺的原材料德國也缺,蘇聯不缺的德國還缺,就不拿出來說了。蘇聯主要缺乏的是工業成品。其中尤其缺乏高品質航空汽油和成品汽車,並非沒有技術,只是產量不夠。
蘇聯的石油產量超過德國二三十倍,但是高品質航空汽油的生產很有限,完全自產的航空汽油標號最高只有89號,多數是70,74,78號的油。作為對比,德國的主要航空燃油是87號。二戰期間蘇聯的高品質燃油主要依靠從盟國進口成品油直接使用、把進口油和自產油混合以及從盟國進口抗爆劑新增進自產航空汽油以中提高辛烷值這三種辦法。但是蘇聯並非沒有高品質航油生產技術,1941年蘇聯就掌握了石油裂解和氣相氧化製造高品質燃油的技術並建設了生產工廠,但是尚未形成大規模產能,巴巴羅薩就開始了,此後因為前線危急,要轉移工業,要抵擋德軍推進,實在是顧不上擴充產能,直接進口盟國成品油和新增劑能夠最快形成戰鬥力,直到1943年戰略形勢稍微寬鬆以後,本土自主生產的高品質航空燃油產量才形成18萬噸每年的產能規模。可見蘇聯的高品質燃油對進口油料和新增劑的依賴度很高,但也並非像某些黑子說的那樣離了盟國支援之後根本不能生產,最不濟,自產的低標號航空燃油也能湊合用。不過蘇聯的車用汽油柴油能夠完全自產,這點是德國沒法比的。如果沒有進口,那麼蘇聯空軍就只能拿自產的低標號的航空汽油和德國對抗,戰鬥機效能勢必會下滑一截。考慮到德國的軍工產能打了對摺,飛機數量上蘇聯毫無疑問將會遠超德國,以數量對抗質量,空戰不會一邊倒。
另外說說電臺,某些德棍為聖經的資料裡蘇聯在戰爭那幾年的電臺產量未知,資料顯示為沒有資料,於是德棍聲稱蘇聯二戰期間電臺產量為0,這是再明顯不過的故意曲解。二戰蘇聯使用的電臺總數約15萬臺,損壞7萬多臺,而進口的和租借法案援助的電臺只有約4萬臺,其他11萬臺為蘇聯自產,蘇方一份資料也佐證了1944年蘇聯本土的電臺產量約4萬4千臺,換句話說,蘇聯的大部分電臺依然是自產的,英美援助只是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戰爭前期蘇聯缺電臺只是因為部隊整編沒有完成,被突襲措手不及,而不是因為不能生產。
汽車這方面,蘇聯二戰期間的總產量約26萬輛,租借法案援助了約41萬輛。這點對於蘇聯的幫助確實很大,但是這些汽車起到最大作用的時期主要是後期反攻階段,因為租借法案的援助是43年以後才開始暴增,對蘇聯的大縱深反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前期一直到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時為止,租借法案對蘇聯的援助並不多,可以說蘇聯主要還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抵擋住了德國的進攻。雖然說沒有了美國援助的蘇聯變弱了,但是沒有僕從國和佔領區的德國也弱了,反擊階段德國擋不住的可能性依然比較大。
最後說兵力,蘇聯的兵力是全靠自己這個不說了,巴巴羅薩參與進攻的德軍總兵力約330萬,僕從國部隊兵力說法不一,最高有說150萬,最低為90萬,這裡取低值90萬,同時,前線的技術裝備包括飛機,坦克,火炮有大量是法國和波蘭產,加上僕從國的武器裝備,佔了巴巴羅薩軸心國技術裝備的四分之一。而蘇軍在這時候西部軍區的兵力約268萬,相比軸心國聯軍,兵力劣勢是比較大的,所以前期被突襲損失非常慘重。一直到41年底,蘇軍前線兵力才超過軸心國聯軍。但是如果去掉德國的僕從軍和繳獲的武器,再考慮到前面提到的德國被削弱的產能,單挑版巴巴羅薩的德軍實力和蘇軍就被基本拉平了,初期衝擊力毫無疑問會下降一大截,後續的補充問題也會更早出現,長期戰爭不容樂觀。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最後贏的應該還是蘇聯。
-
7 # 懶貓1
其實蘇聯的盟友就是聯合國的前身,有近100個,所以有德軍對抗半個地球之說。德軍的幫手義大利連希臘都沒有打過,最強幫手芬蘭全國人口才幾百萬,莫斯科戰役前美國英國援助了大約800輛坦克和1500架飛機,更多的是武器彈藥 汽車 燃料等等,雖然和後期援助比起來是九牛一毛,但是也不少了。美國鋼鐵產量佔世界的百分之71,武器產量佔世界的百分之51,英國有4400萬平方公里殖民地,美國英國飛機40萬架,航母近300艘,美國英國支援中國,中國也能橫掃德國。
-
8 # 淦珩夢侃
我的回答
這裡我們要明確的是怎麼才算贏,是首都被攻破還是領土全部被佔領算贏?如果蘇德單挑僅僅是攻破首都就算贏的話我覺得德國贏面更大,但如果是佔領全部國土我覺得蘇聯的贏面更大。
之所以這樣說我們只需要回顧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場就可以得到以上的結論。
圖·德軍巴巴羅薩計劃
巴巴羅薩計劃初期,如果德軍全力以赴對莫斯科進行佔領,其實完全可以實現的。德軍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對蘇聯進行全方位的進攻。由馮·勒布元帥指揮的北方集團軍,由東普魯士進發最終目標是攻下列寧格勒;(途經德文斯克、奧斯特洛夫)中央集團軍由馮·博克元帥指揮從華沙出發最終的目標是攻下莫斯科(途經佈列斯特、明斯克、斯摩稜斯克);南方集團軍由馮·龍德施泰特元帥指揮從盧布林出發最終目標是頓巴斯(途經基輔)。
由於戰爭初期德國準備充分,蘇聯雖然得到了都給準備進攻的情報,但戰前的動員還是有些遲緩,由於沒有直接領教過德國的閃電戰!面對三路德軍的閃電攻勢,蘇聯損失慘重,幾乎不能組織起有效的戰役對抗,尤其是中路的德軍更是進展神速。
圖·快速推進的德軍部隊
從1941年6月22日巴巴羅薩計劃開始到1941年7月10日斯摩稜斯克戰役開始中路德軍已經向蘇聯的縱深推進600公里,到9月10日斯摩稜斯克戰役結束。中路軍已經完成了對蘇聯重點城鎮列斯特、明斯克、斯摩稜斯克全部佔領。在斯摩稜斯克的德軍甚至可以看到莫斯科紅場上的紅星,也就是說德軍真正距離莫斯科也就是短短的60公里左右。但是中路軍此時卻停下將主力部隊抽調出去幫助南方集團軍參加基輔會戰,幫助南方集團軍對頓巴斯地區的佔領。由於時間上的耽誤讓德軍陷入到了冬季作戰的困難,未能實現對莫斯科的佔領。
圖·德國希特勒閱兵
換一句話說也就是德軍的中路集團軍其實就可以實現對莫斯科的佔領,如果說真的如樓主所說雙方只需要對首都進行佔領就判定勝負的話,德軍三個集團軍全部加強火力突擊莫斯科那是絕對沒有問題的。所以我要說如果僅僅是佔領首都就判定勝利的話,德國的勝面要大得多。
如果說全境佔領被判定為勝利的話,毫無疑問蘇聯的勝面大得多。這個也被巴巴羅薩計劃後期表現所證明。圖·T34坦克
德軍的閃電戰之所以可以實現,主要體現在蘇聯的準備不足,和軍事科技的先發優勢,人員素質優勢。但隨著戰爭程序的推進,蘇聯國土面積大縱深優勢體現出來,用空間換時間的概念得以實現。隨著時間的推移,蘇聯科技的後發優勢表現出來,隨著新式的T34坦克源源不斷的運往戰場,使得蘇聯的坦克部隊有了與德國裝甲部隊較量的資本。卡秋莎火箭炮等一系列的武器不斷湧向戰場,吹響了對德國反攻的號角。從戰爭後期可以看出,德國想要佔領蘇聯全境根本不可能,在蘇聯遠東集團軍被抽調回莫斯科以後,蘇聯軍隊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可以同德軍有得一比。
由於是本土作戰,再加上天氣的幫助。蘇聯紅軍計程車氣遠遠高於德軍,再加上源源不斷的紅軍預備役部隊加入。德軍都有一個疑惑就是感覺蘇聯軍隊總是源源不斷的來到前線,感覺永遠都打不完殺不完。
圖·喀秋莎火箭炮
而巴巴羅薩計劃最終的結果大家也看到了,中路軍始終沒有攻克莫斯科,北方集團軍也沒有完成對列寧格勒以及出海口的完全佔領,南方集團軍雖然佔領頓巴斯地區但是由於蘇聯軍隊的破壞和游擊隊的襲擾德軍沒有取得原有想要得到的油氣資源。
所以佔領整個蘇聯是德軍的整體實力所不允許的,但是反觀蘇聯一方,蘇聯軍隊在對德國的反攻計劃當中,雖然犧牲最大但也是消滅德軍精銳部隊最多的國家,也是對德國重要工業區佔領最廣領土佔領最多的國家。也就是沒有英美國家的幫忙完成對德國全境的佔領只是時間的問題。相反英美反而是偷取勝利果實的國家。
圖·英勇的蘇聯紅軍戰士
結語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的蘇德戰爭其實爭論點和爭論點還有懸疑點很多。德國從戰爭開始具有的先進戰法和先進科技以及高素質作戰人員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這使得德國在前期作戰當中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尤其閃電戰取得了巨大的戰果。所以在巴巴羅薩計劃的前期德國實際是有能力攻克蘇聯莫斯科的,這也就是我所說的如果以攻陷對方首都為勝利標誌的話德國的勝面更大。但隨著戰爭不斷地進行,蘇聯的領土優勢戰略縱深優勢人員素質後發優勢和技術裝備後發優勢不斷的體現。這就使得在戰爭後期蘇聯對德國進行了反攻和激烈報復消滅德國大量的精銳,並且佔領了德國大量的領土,並且是盟軍第一個攻入德國柏林登上國會大廈的國家。所以如果講全境佔領的話,蘇聯的勝面要大得多。
-
9 # 一梭煙雨江湖行
如果德國單挑蘇聯,不用說德國完敗。要知道德國是整合幾乎整個歐洲大陸的資源特別是羅馬尼亞的石油才有資格進攻蘇聯,而且不是堂堂正正進攻而是偷襲。
沒有歐陸資源,德國根本沒辦法進攻蘇聯。
-
10 # 銀河淘玉
在二戰前,三十年代的大危機後,世界就己經出現由多極列強格局向蘇美兩極格局轉化的趨勢。二戰只是加快了轉化速度。當時包括希特勒也都有感。為了不落入二流國家進行最後一搏。
-
11 # 蘭臺
毫無疑問,蘇聯一定滅國了。
事實上一直到1944年德國本土遭到盟軍毀滅性空襲之前,德國本土幾乎所有指標都遠遠超過蘇聯。
而蘇聯則有大量的工業品,比如高品質的航空汽油是由美國和英國提供的。甚至有許多關鍵的工業原料都是美英的支援。
這裡我隨手舉一些例子:
生產裝甲鋼板需要鉬、鎳;
生產發動機需要鋁、鎳;
生產金屬車刀需要鉬;
生產坦克、飛機、大炮、發動機用到鍛壓裝置、機床、電爐;
生產彈藥用到的原料有TNT,甲苯,火藥,銅;
生產無線電要用到的電子管
高辛烷值航空汽油和辛烷值增加劑,柴油
天然橡膠, 各種零件密封需要橡膠;各類光學玻璃原料;機車頭、車廂、鋼軌、鐵路訊號裝置、卡車、摩托車,甚至是整條卡車生產線。
到了1942年,蘇聯這些工業原材料幾乎80%需要英美援助,英美甚至直接援助了蘇聯一整個煉油廠。
蘇聯戰時有一半的電纜線是英美援助的,蘇聯戰時有69%的大型礦山挖掘裝置是英美提供的;
再說一些比較有意思的資料,英美援助的肉罐頭相當於蘇聯自行生產的108%,援助的糖相當於蘇聯資產的41.8%。
正因為有英美援助了大量的工業半成品以及工業急需的原材料,蘇聯才能放心讓自己工廠裡的60%的工人是女性;因為最難生產,最耗人力,最需要技術含量的部分幾乎全是英美代勞了,蘇聯國內僅僅只需要做好“來料加工”這種技術含量最低的活兒就好了,所以蘇聯女效能勝任工廠的工作。
事實上我們再來看另一項資料,就是1942年與1940年戰爭爆發前蘇聯各項指標的對比:
1942年蘇聯鐵產量只有1940年32%
比如1942年蘇聯鐵礦石只有1940年32%
比如1942年蘇聯鋼產量只有1940年44%
1942年軋製黑色金屬產量只有1940年41%
焦炭產量1942年也只有1940年的32%
煤炭產量1942年也只有1940年的45%
滾動軸承產量1942年只有1940年的48%
甚至1945年二戰結束後,蘇聯糧食收穫總量只相當於1940年戰爭爆發前的48%;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英美大量援助糧食物資,那麼都不要納粹德國主動進攻,蘇聯就很可能在大饑荒中自行崩潰了。
-
12 # 庫克船長的小屋
這道問題其實和上次回答的有關德軍能否在43年以前贏得勝利差不多。我個人的理解是二戰時蘇美不插手,蘇德單挑,德軍勝利的可能性也較低,贏面不大。
沒錢打不了仗,打仗就是燒錢遊戲。德軍雖然在軍隊整體素質上非常優秀,但其戰爭潛力只能做到短期、有限目標的實現。德國一戰戰敗後,僅過了20年就再度崛起,迅速回血,已然是經濟奇蹟。但德國畢竟國土狹小,資源有限,既要滿足軍事擴張的需求,又要解決國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是很難的。
戰爭初期德軍藉助先進的軍事理論和技術改革,及一戰保留下來的大量的有戰爭經驗的軍官團,取得了奇蹟般的勝利,使德國陶醉於閃電戰無所不能的夢幻裡。閃電戰打的就是短時、高效、全力,國家的潛力也只能把這個做到極致,如果開頭搞不定對手,就會陷入僵局,這時候拼的就是國家經濟潛力。回頭看看日美之戰,當美國頂住日本的前三板斧,僅靠經濟潛能就輕易壓垮了日本。
蘇聯在斯大林的鐵腕治下,集中力量將國家從農業化國家向工業化國家轉型,透過計劃經濟建設了大量的基礎工業,雖然比不上德國工業的精密,但蘇聯有糧、有油、有礦、有人,有足夠的資源保障,其戰略縱深是世界上最大,加上俄國是一個很艱忍的民族,可以在最堅苦的條件存活,其抗打擊能力完全超出了德軍的想像。
其實巴巴羅薩計劃一開始,打到基輔,德軍的進攻動能就基本耗盡,其機械化和坦克隨著戰線和後勤的拉長,已難以實現三路齊發的進攻。蘇德戰爭德軍除了戰爭初期,集合的全歐洲的經濟給蘇聯的一記重拳後,在戰爭開始後,整體上在軍隊的人數、兵器數量上也一直與蘇聯相差很多,蘇軍雖然損失慘重,但仍然能夠堅持。隨著德軍戰爭初期有經驗的軍官和士兵,在經過殘酷和漫長的戰鬥損失殆盡,最終被蘇軍的數量壓垮。特別是蘇軍從開始就是進入戰爭總動員,德軍到了43年才轉入全民戰時體制。德軍從開始就打錯了算盤,沒算過經濟大賬。
-
13 # obayang159
這種假設性的問題,其實很難有個讓人信服的答案。
如果只是除開美英,那蘇聯基本是以一國之力單挑整個歐洲。
但兩方都有一個弱點,那就是油料。德國靠羅馬利亞,蘇聯靠巴庫。可以說,重點就在巴庫油田。
羅馬利亞油料本來就滿足不了德軍的需要,加上德軍自己搞的那些替代品也不夠,所以,誰能佔據巴庫,為自己的機械化部隊提供更多的血液,誰的贏面更大。
在人力資源上,當然是蘇聯佔優,蘇聯幾乎是耗光了德軍精銳,是耗光、不是打光。並養出了自己的精銳。之後才反推回去的。
雖然悲壯,但是也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在科技方面,德軍要佔優。
戰前德國的高階人才和受教育程度就是比較高的,而蘇聯又喪失了精華所在的歐洲部分。在研發能力上要更弱一些。
德軍的各類黑科技到今天都流傳著,尤其是核彈,如果元首真能搞出哪個東西,那真的不好說。
至於民生和後勤方面,雙方可以持平。
雖然德軍的生活更好一些,但是,蘇聯計程車兵忍耐力更強一些,雖然無奈,但他們還能堅持。
所以,關於兩軍單挑的問題,只能說,從哪個角度去看了。
-
14 # 浮沉的歷史
如果二戰中,蘇德戰爭在英美不插手的情況下,毫無疑問德國將會取得最終的勝利。在1941年的時候,如果德國全力進攻蘇聯,那麼莫斯科會戰就已經能夠打敗蘇聯了。
1941的蘇德戰爭,德軍面對最大的難題不是怎麼正面擊敗蘇聯紅軍,而是德軍的部隊數量實在是太有限了。延緩德軍前進的最大阻力,就是重新調整部署,在斯摩稜斯克戰役結束之後,德軍對於繼續向莫斯科前進還是南下解決烏克蘭的蘇聯紅軍問題才是了爭論,最終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奉命派出第2裝甲叢集南下圍殲基輔附近的蘇聯紅軍。
此戰德軍雖然大獲全勝,但是卻極大的延緩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向莫斯科的進攻時間,為莫斯科會戰德軍的失敗埋下伏筆。
假設當時的德國不需要防備英美,那麼德軍完全可以投入更加多的力量到蘇德戰場上,德軍可以將增加的兵力部署到南方集團軍群中,這樣中央集團軍群就不必南下,而是直接向莫斯科前進。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德軍還可以增加那些部隊。1941年德國武裝力量有848.4萬人,其中正規軍723.4萬人,文職和輔助人員125萬人。
正規軍723.4萬人中,陸軍500萬人,海軍40.4萬人,空軍168萬人,SS15萬人。
陸軍的500萬人中,野戰陸軍380萬人,後備軍和機關院校後勤訓練機構120萬人。其中野戰陸軍380萬人,總計205個師,145個師共320萬人參加了“巴巴羅薩”行動,沒有參加“巴巴羅薩”的還有60個師左右。如果沒有了英美的威脅,德軍完全還可以再多投入30個師,憑藉這些新增加的部隊,在1941年德軍就有能力打下莫斯科,蘇聯將會戰敗。
-
15 # 勤勞的軍建
二戰時如果蘇德單挑(英美不插手)那麼你認為誰的贏面更大點?
在二戰初期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剛開始表現特別右傾,總認為德國、義大利、日本不會侵犯蘇聯。把自己國家保持中立,做到互不侵犯,能保住自國安全。然而斯大林把國際形勢估計差了,德國侵吞了法國、波蘭、丹麥、挪威、比利時、荷蘭、南斯拉夫、希臘等國後,對蘇聯己是虎視耽耽、重兵壓陣。這時中方有人又提醒斯大林德國最近幾天要侵犯蘇聯。但是斯大林不以為然、無所準備……。
結果德國大軍以閃電戰術佔領了蘇聯多半國土。德軍勢如破竹、一氣呵成包圍了蘇聯首都莫斯科。這個時候正是一九四四年初冬,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雪,氣溫驟降到零下三十多度。德國軍隊由於戰線拉的太長,後勤供應受阻。德軍沒有預料到蘇聯的冬雪來的這麼早。造成大批德軍被凍死,坦克打不著火。斯大林趁機從西伯利亞快徵八十多個師的兵力對德軍採取反包圍。這就是戰場上的瞬間轉變。使蘇軍變被動為主動。又一氣呵成的消滅了德軍,佔領了德國首都柏林。
叢觀這場蘇德戰爭,英美沒有直接參加,美國全力對負日本,而英國趁端息時間,進行了國內戰後重建。蘇聯人贏得了這場戰爭,全靠天時、地利、人和。
-
16 # 龍美1314
很多人讀了讀歷史課本,就下定了什麼狗屁蘇聯必定戰勝德國的結論。書本那個什麼正義必定戰勝邪惡就是唯心宿命論,何況蘇聯與德國一樣都不是好東西。
現在你能搜的到蘇德戰爭期間,蘇聯數次求和德國,即使是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蘇聯仍就透過中立瑞典轉達求和執意,表示也願意放棄所佔波蘭領土等一系列看上去賣國的條件,有人說這事斯大林的緩兵之計,你以為希特勒傻逼啊!雅爾塔會議後,斯大林才下定決心要徹底擊敗德國,這時都沒想倒要攻入德國。
現在看解放戰爭摧枯拉朽,實際1945年日本投降後,國共搶佔東北才是關鍵,我放一度想佔領東北定都哈爾濱,因為在東北我方是有優勢的,包括多年建立的組織,背靠蘇聯,蘇聯也支援,你們以為真是小米加步槍? 重武器比國民黨多,關東軍深更十四年,走的時候都打包帶走了? 蘇聯留了心眼,最多希望國共劃江而治,反倒是美國希望中國統一,對抗蘇聯。
國與國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誰是正義。只有誰強誰正義。
-
17 # 好多公知是外部在投毒
蘇德戰爭,大家只看見美英在援蘇,其實當時是整個歐洲都在支援德國……
如果蘇德單挑,德國的資源首先就不夠展開兩百公里以上的閃電戰,蘇聯前期損失不大的話,看不出來德國有打贏的希望
-
18 # 孟冬廿九
我想很多人忘了這場戰爭為什麼叫世界大戰。大家只看到了蘇聯透過獲得了英美的援助而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一點:蘇德大戰中德國也是幾乎狹整個歐洲之力來進攻蘇聯的。蘇聯當時面對的德國是其本土加上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法國、低地三國、挪威、丹麥、波蘭、南斯拉夫、希臘佔領區,還有同盟國義大利,僕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以及為其提供資源的瑞典、土耳其、西班牙等。這怎麼單挑?難道德國要放棄北歐的鐵礦,捷克的兵工廠,羅馬尼亞的石油?說句不好聽的就是希特勒本人也是奧地利人。
不可否認,在蘇德戰爭中,英美透過租借法案所帶來的援助,對德的戰略轟炸,以及開闢了西線戰場這三點對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但在我看來最主要的還是蘇聯自身的實力。可以看一條法國人三個時期對於二戰哪個國家貢獻最大的調查。可以看到1945年,連法國都普遍認為蘇聯才是二戰最大的功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蘇聯一死,美國就出來搶功勞,不能因為蘇聯現在說不了話了就這麼詆譭欺負他啊。
現在單說蘇德戰爭。1941年-1942年是蘇聯最難熬的時期,因為德軍突然開戰,蘇聯猝不及防,1941年蘇軍損失三百多萬人, 蘇聯工業總產值減少了54%,1941年12月其產量與1941年6月比較減少了70%,軍事必需的有色金屬同一期間減產了99.8%,製造飛機大炮必需的滾珠軸承減少了95%。可以說這是蘇聯最危急的時刻。但41年英美的援助僅僅只有16萬噸的物資,還是從大西洋,太平洋海運而來,路途遙遠,損失多少就不說,拿到手的時候已經太晚了。
而到了1942蘇聯人在1941-1942的宏大工業轉移行動結束,工廠恢復生產。到1942年底就已經恢復到了1940年的70%以上,到1943年已經全面壓倒德國。而此時英美的援助才姍姍來遲,蘇軍拿到手裡的時候已經是莫斯科反擊一週後的事情了。1942年英美援助的總量達到了200萬噸,總數不少,但途中損失嚴重,並且批次太多。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時期有一次號稱最大的援助:一批次總共運載了15萬噸作戰物資,包括300架作戰飛機、600輛坦克、4000多輛卡車和拖車。盟軍估計這些作戰物資可以武裝蘇軍5萬人。 而5萬人不說杯水車薪,但說實話在動不動就是千萬人同時交戰的蘇德戰爭上投下去連個水花都不一定能看見。而再往後到了1944年列寧格勒戰役之後,就是隨便一頭歐洲農場裡的豬也知道蘇德戰爭的天平已經是完全倒向了蘇聯一方。
當然我還是要強調一遍:英美的援助在1941-1942年確實對於處於懸崖邊的蘇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蘇聯自身的體量,鬥志,以及偉大的工業轉移才是這之中的關鍵。所以在我看來蘇德戰爭中蘇聯更多的還是憑藉自身的能力贏得了這場戰爭。即使雙方都是拉開架勢1V1單挑,我也依然認為蘇聯的贏面更大。
-
19 # 米洛指揮官
二戰時,如果英美不插手,讓蘇聯和德國交戰,那麼要分兩種情況了,一種是蘇聯的莫斯科被打下來,一種就是莫斯科保住了,蘇聯最終會以人民的戰爭擊敗德國。
如果是第一種莫斯科被打下來,我認為德國在二戰可以取得所謂的勝利,逼迫蘇聯簽訂停戰的約定,最終佔據東歐。
而如果莫斯科保住了,那麼德國是無法戰勝蘇聯的,而且是絕無可能。原因無非就是幾點。
第一就是整體綜合國力對比,蘇聯明顯大於德國。二戰前,靠斯大林的計劃經濟,蘇聯的重工業和軍工業成歐洲第一和世界第二,蘇聯的經濟也是歐洲第一和世界第二。蘇聯的工業體系規模和體系龐大,技術水平總體不輸當時歐洲任何國家。德國在1941年時,已經得到南歐部分領土還有蘇臺德地區以及波蘭,但是這些地區的工業無法跟蘇聯的地區相比。和蘇聯相比,二戰時期,德國即使是最鼎盛時,也沒有在國力上形成對蘇聯的優勢。僅僅在軍事力量上形成了對蘇聯優勢。這是德國後期不能擊敗蘇聯的關鍵因素。
第二個就是戰略資源對比,整個二戰中,蘇聯的資源遠多於德國,哪怕戰爭末期,蘇聯依然可以依靠自身滿足的資源,這是資源奇缺的德國不可能比擬的。
這個二戰,蘇聯自始自終都手握大量戰略資源。英美即使不插手,蘇聯依然在石油、礦產、鋼鐵等戰略資源上形成壓倒優勢。尤其是石油。而二戰中,德國即使推進到斯大林格勒,哪怕鼎盛的1942年,依然備受缺少石油和橡膠、礦產等問題的困擾,石油是德國在整個二戰都缺少的東西。連德軍的進軍路線,都受到石油的影響。所以德國即使能前期擊敗蘇聯軍隊 ,也會因為資源問題自己出問題。
第三個就是人口資源的對比,二戰前,蘇聯人口數量是1.6億,位列歐洲第一和世界第二。德國在跟蘇聯交戰前,本土人口加上佔領區人口,不過8000萬。所以蘇聯無論如何,都比德國保有更龐大的適齡入伍青年,更容易保持軍隊有生力量的存在。戰爭越是拖得長久,人力資源的重要性越是顯現,這是德國哪怕單挑蘇聯都不可能戰勝蘇聯的重要因素。
第四個就是戰略縱深對比,蘇聯西部地區佔整個歐洲東部大部分,其距離莫斯科最遠都可以達到2000公里的戰略縱深距離。德軍即使打下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蘇聯依舊會按計劃開啟第二個戰時首都,並且當時蘇聯也計劃把主要生產力量轉移到烏拉爾山脈地區,堅持用用空間換時間拖垮德國。
德軍最鼎盛時期,戰略縱深不及蘇聯。同時佔領區的反抗活動頻繁,德國本身承擔比較大的治安任務,佔領區不平靜。
綜上所述,二戰時如果蘇德單挑,德國也不可能戰勝蘇聯。
-
20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這個我們實事求是講,不能因為你親蘇,就把蘇軍吹噓得天花亂墜;同樣也不能因為你親德,就把德軍說得天下無敵。
(蘇聯成立以後的軍事實際成績,其實是負多勝少,所謂俄國人戰無不勝,從歷史事實來看基本就是個笑話)
首先我們來看蘇軍,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前的1941年6月,蘇聯陸軍有303個師(其中1/4正在組建),紅軍總人數在470萬左右。而且,在整個30年代,蘇聯的軍事建設絕對是全力以赴的,十年間火炮和迫擊炮增加6倍,反坦克火炮和坦克炮增加69倍,坦克增加1.5倍,飛機增加5.5倍。而到了40年代初,更是成批生產先進的重中型坦克,製造新型作戰飛機和火箭炮。正是在全力以赴的基礎之上,蘇軍步兵師裝備了坦克,配備了師屬炮兵、反坦克炮兵、高射炮兵,隨後更開始組建正宗的坦克師和機械化師。1941年,斯大林還曾計劃組建20個機械化軍。這一切,足以證明蘇聯在軍事建設上的絕對重視。
但是,有一支人數巨大的軍隊,並不意味蘇聯在當時就已經擁有了超級大國的實力。實際上,上世紀20年代的蘇聯,即便面對波蘭這樣的弱雞對手,尚不能取得絕對的勝利。1920年的華沙戰役,波蘭軍隊取得了意外的、決定性的勝利。甚至隨後向東前進、節節勝利,直到蘇俄提出求和,雙方停火併《里加條約》,劃分了兩國之間有爭議的邊界。
而到了30年代末,蘇聯在與芬蘭的戰爭中,同樣暴露出自己的不足。在整個戰爭期間,擁有兵力優勢的蘇聯紅軍始終處於進攻態勢。但劣勢的芬蘭軍隊,卻多次成功挫敗了蘇軍的進攻,典型地以劣勝優、以少勝多,迫使蘇軍不斷調兵遣將,調整部署,方才取得戰爭的勝利,但付出的代價極為慘重。因此,一些蘇聯紅軍將軍就曾承認:“芬蘭戰爭是我們的一大恥辱,它敗壞了我軍在國內外的形象。”
就是這樣一個蘇聯,在30年代還掀起了打擊面極為寬廣的肅反運動,將大量富有戰爭經驗的軍事將領打倒甚至殺害,包括坦克設計師扎斯拉夫斯基、無後坐力炮發明者庫爾切夫斯基、飛機設計師圖波列夫、第一批火箭發動機的研製者火箭科學研究所所長克列伊梅諾夫、喀秋莎火箭炮的發明者朗格馬克,這樣一大批優秀人才,都慘遭清除。
就在蘇德戰爭爆發四年前,斯大林將清洗矛頭指向蘇軍。1937年,蘇聯元帥圖哈切夫斯基被指控為是“反蘇軍事中心”,包括他在內的一批指揮官遭遇槍決。譬如基輔軍區司令、白俄羅斯軍區司令、伏龍芝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等均難逃一死。而在當時,蘇聯一共只有五個元帥,在大肅反運動中,三個遭處決。
也就是說,如果德國以一打一,蘇聯明顯是外無盟友(英美絕不會幫)、內無良將(都殺得差不多了)。而且,芬蘭、波蘭、羅馬尼亞等一大批東歐國家都會樂見其成,甚至波蘭會與德國主動結盟,一起對付蘇聯。
而這個時候的德國,恰好是希特勒威望最高的時刻,成功擺脫經濟危機,讓德國重返大國行列,國內支援率空氣高漲,而國外張伯倫這些貨,更是會為德國攻打蘇聯提供助力。
所以,如果蘇德單挑,後者獲勝的可能性是很大的——當然事實這種可能並不存在,因為在蘇德1939年便締結了互不侵犯的近似盟友性質條約,換句話說,在二戰初期,斯大林其實是希特勒的盟友,既然如此,在未解決英法這樣的舊敵之前,希特勒又何必翻臉呢?
回覆列表
二戰德國沒有單挑蘇聯,也沒有資格單挑蘇聯。德國透過吞併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丹麥、挪威、盧森堡、比利時、荷蘭、法國、南斯拉夫、希臘,在獲得義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的支援下,利用從吞併國獲得的大量武器裝備才具備了群體挑戰蘇聯的資本。蘇聯不是靠什麼美英援助和大轟炸擊敗的入侵者,蘇聯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戰場上首先獨立的擊敗了入侵者,轉敗為勝後,才獲得了大量的美英援助,美英的戰略大轟炸,也是在蘇聯轉入反攻後才真正開始的。德國的失敗不是在柏林,而是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之後,德國的失敗只是個時間問題。全歐洲除蘇聯以外的所有資源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與蘇聯拼資源,蘇聯在戰爭初期的損失,被戰爭雙方和西方故意誇大了。蘇聯誇大損失是為了隱藏實力,搏取同情,掩蓋斯大林對蘇聯人民的大清洗,把他殺害的蘇聯人也算在侵略者的頭上,也為與美、英主導的西方可能爆發的新戰爭做準備。西方誇大蘇聯的損失,是為了證明自己,貶低蘇聯在戰勝德國方面發揮的主要作用,誇大自己的作用,諾曼底登陸實是為了爭奪勝利果實,防止蘇聯稱霸歐洲大陸。俄羅斯所謂的前蘇聯的揭密檔案是為了討好西方,扼制國內的一派反對勢力,抹黑俄羅斯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