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虎嘯金鐘
-
2 # 柘溪散人
知行合一。聖人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只是讀懂了是不夠的,關鍵在於行。《道德經》含義深遠,讀懂不易,行之更難。然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行。知之而能行,慎終如始,則近聖矣。
-
3 # 認樸明心
《道德經》每章都有每章所側重的內容。第一章是總綱,揭示了“無慾”的重要性。第六十四章,講了處理事物的觀念、原則,也講出了聖人的與眾不同。讀了第六十四章還不能做到世上再無難事。只讀此章,對道還無一點“概念”。
我認為第一章比第六十四章重要。
-
4 # 滄海建木
道德經不可輕易學(悟性、環境、經歷和地位)條件不成熟學了反被誤導。因為理論上是真的,現實是隻能無限接近而不能達到。所以道可道非常道,說出來就是片面的(無極現象即太極,太極兩儀非無極)。
首先《道德經》靠讀是讀不懂得(讀、講、踐行、思、省、再行、自悟、證後才是讀懂了)所以讀懂者不多。何況讀懂者並非就可以無難事(只能做到接受,不影響心境)。
要想人世間再無難事,還需要“讀懂者”掌權獲信,影響社會形成人文環境。達者為魚,信者為水,而後才是“再無難事”。
-
5 # ceit
八八六十四,九九八十一,六十四章和八十一章是《道德經》的兩個思想高峰。《道德經》的最終目的是希望每個讀懂《道德經》的人都能成功,希望華夏子孫透過《道德經》取天下引領世界造福人類。儒家思想是坑騙統治者壓榨百姓的思想,儒家思想只能使中華民族積貧積弱永無振興的希望。徹底否定儒家思想人人踐行《道德經》思想必將成為大勢所趨。只有《道德經》能夠救中國,只有《道德經》能夠救人類,《道德經》是救人類於水火解世界於倒懸的最佳選擇。
-
6 # 於志芳2
這個結論太絕對了吧,這個高人讀懂了沒有,如果讀懂了現在中美貿易戰您去給解決一下,如果沒懂何稱高人?
自相矛盾,學老子的道德經可開悟啟智,但不解決你遇到的所有問題,原因很簡單,老子生在兩千年以前,他看到的遇到的問題遠沒有現在複雜,他只能把問題最簡單而又是根本的問題給予闡明,這為後人再遇到問題時給予一個指導,就很偉大了,老子是人不是神,就是神不透過隨時千變萬化的事情不透過實踐也解決不了所有問題。
對否!批評指正。
-
7 # 逍遙谷逍遙
道德經第六十四守萌
其安易持,
其末兆易謀,
其脆易破,
其微易散,
為之於未有,
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
生於毫末;
九層之臺,
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
執者失之。
聖人無為故無敗,
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
常於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
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慾不欲,
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
復眾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
而不敢為。
釋文:
幾成:將近,幾乎,幾成,接近成功。
安:靜也,安寧。
兆:預示、開始、顯示。
脆:易折斷之物。
治:治理,法度者,正之至也。以法度治者,不可亂也。
九:陽的極數,形容多,九天之上,九泉之下。
欲不欲:行眾人所不欲行者。
學不學:學眾人所不學者。
復:往來也,有返還,回來之意。
過:度也,有經過、過去、過分、超過之意。
修道之人,治身,宜安靜,安靜容易守持住體內陰精,忌躁動,躁動易失去陰精。
治國,政權穩定,就比較易治理。
修道之人,治身,情慾末對身體形成禍患時,容易修正過來;
治國,動亂的事情沒有形成之前,容易圖謀對策。
禍亂末動,情慾未見,開始形成,比較脆弱時,容易化解。
微小的東西,容易散失,所以,要做好一件事,一定在開始做以前就有所策劃。
修道之人,治身,一定在沒有生病之前預防,治未病而不治己病。
治國,要在動亂末發生前,就打好治國的根基。
好比一棵大樹,它的成長,是從一棵微小的種子萌發的,即從小成大。
一棟九層高臺,是從一塊一塊泥土累積起來的,即從卑至高。
走千里路,也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的,即從近至遠。
如果不按以上原則辦事,一定會失敗。
因為有為於事,廢於自然,有為於色,耗散精氣。
執著於利益就會遇到禍患,執著於道才會全其身體。
聖人抱道守德,行無為之事,不為華飾,不為色利,故無敗壞。
聖人修道,用德以教愚,用財以施貧,無所執著收藏,故無所失。
凡人做事,常在快要成功時失敗,因為他在要成功時,貪位好名,奢滿而自敗。
如能在最後關頭,象開始時那樣謹慎,就不會失敗。
所以,聖人慾常人所不欲,常人慾名利,聖人慾清靜,常人慾彰顯,聖人慾隱伏,常人慾於色,聖人慾於德,聖人不貴金銀財寶,也不賤頑石貴玉。
聖人學常人所不能學,聖人學道修道,常人學智學詐,聖人學治身守道,常人學治世經商。
聖人要復眾人之所過,復就是迴歸,過就是過錯,使眾人迴歸於先天本性,迴歸於道德。
聖人以道德輔助萬物自然發展,而不敢任意有所作為。
修道不但要慎始,更要慎終。
修道應該做到欲不欲,學不學。
修道人想要的是常人不想要的,
修道人想學的是常人不想學的。
-
8 # 平淡167191170
《道德經》並不是以邏輯的類比法認識事物的,而是靠非邏輯的直覺法悟道。老子以虛靜的心靈體悟到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約事物都存在著矛盾,矛盾的雙方會向自己的反面轉化,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都存在著矛盾,這些矛盾是相反相成、對立統一的。
而六十四章主要講混合陰陽,收斂天地萬物,合周天之度數,滿卦內之爻象,返之於未有之虛空,與混元合抱。
並非讀懂了就世上無難事,而是靠心靈體驗,重要的事說三遍:心靈體驗!心靈體驗!!心靈體驗!!!
-
9 # 裘承信微讀道德經
讀懂《道德經》第六十四章,人間無難事。人間的難事天天有,這是已經有了解決難事的方法與應該有的態度。如果,能夠嚴格並且正確地按照《道德經》第六十四章的要求與標準去做,那麼,天下的難事基本上就不會發生,即使有偶發事件的發生,那麼,也是在萌芽狀態就已經被扼殺在搖籃裡。
《道德經》第六十四有什麼神奇之處?我們一起看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句解】
原文
其安易持,
意譯
安,安穩。持,把持。事情還在安穩沒有發生變化的時候容易把握態勢。
原文
其未兆易謀,
意譯
兆,兆頭。謀,謀劃。事情在還沒有任何兆頭的時候容易謀劃。
原文
其脆易泮,
意譯
脆,脆弱,泮,打散。事情在脆弱的時候容易打散。
原文
其微易散。
意譯
微,微弱,散,散開。事情的癥結在還很微弱的時候容易被打散。
原文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意譯
為,謀劃,作為。在事情還沒有開始萌芽時候就開始謀劃,在事情還沒有發生動亂的時候就開始治理。
原文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意譯
參天大樹,也是從一顆小小的種子開始。
原文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意譯
高樓大廈也是從一顆小小的磚頭開始堆起。
原文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意譯
千里的旅途也是從足下的第一步開始。
原文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為,作為。這裡指天下的事。天下的事情,是不可能有所作為的,誰做誰失敗,想把天下抓在手中,是註定要失去。
原文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意譯
因此,聖人(善)自己什麼也不做,這是做真理已經安排好的事,循規蹈矩,所以,“善”從來沒有失敗過,自己從來不為自己謀取利益,所以,善良也從來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失去。
原文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意譯
人們做事情常常是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就失敗了。
原文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意譯
在快要結束的時候要特別小心謹慎,要象開始的時候一樣,要保持初心不變,那麼,就不會有失敗。
原文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意譯
欲,慾望,想要得到的東西。不欲,不想得到的東西。難得之貨,指的是知識。因此,聖人(善)不要真理之外的東西,不看重真理之外的那些的知識。
原文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意譯
學,學習。學習那些因為不學習所產生的失敗的經驗,把別人的失敗當成是自己的失敗。重新複習一遍。
原文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意譯
輔,輔佐。(善)只是輔佐真理成為自然而不敢自己有自己的主張,也不敢自立門戶有自己的作為。
這一章講述的是善(能量)也叫聖人,善在創造宇宙的過程中,“善”嚴格按照“真”的要求,循規蹈矩,蕭規曹隨,從來不自作主張,任何事情都是發生在規律規則之內,所以,就不會有任何困難的事情發生,未出隆中先三分天下,總的方針在還沒有開始之前就已經制定完畢,餘下來的事情就是一步步地去實現,發現偏離目標馬上修正,事情都是在很小還在萌芽地時候容易解決問題,一旦病入膏肓在解決就來不及了。道就是這樣都是先規劃好總的目標,然後按部就班地去實現,道的目標就一個字:美!
美!是天下萬物自然總的發展方向,凡是符合美的標準的都會被留下來寫入基因程式碼,凡是不符合美的標準的最終都會被淘汰,這就是自然會越來越美的秘訣。
真正的美,真正的生命是從裡面向外自然而然地發生,和諧的生態之美,大美天成的自然之美,捨己為人的大愛之美,捨生取義的價值之美,一切與美有關係的比如,公義、榮耀、尊貴、價值、等等,這些超越規律,可以永恆存在的東西都是道所追求的目標。
偉大的夢想,更高、更美的追求,天地一體,萬物一理。天地萬物人心共同追求的大美。那麼天下還有什麼不能解決的難事呢?
從人生家庭小的範圍看,人生活的意義是為了社會創造價值,是為了社會更加和諧而努力奉獻自己的力量,那麼,不自私,不違規,不違法,那麼,人生還有什麼禍患呢?
從大的角度看,天下一家,四海之內皆兄弟,哪裡有什麼國家與國家之爭呢?天下大同,同一個夢想,同一個世界,哪裡有什麼某國優先、閉關鎖國、以真理之名行自私小人之實,這樣自私狹隘的政策呢?
天下的難事不就是這些人不知道敬畏天地,不知“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逆天而行,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把天下看作是自己的後院,任意妄為,豈不知“天下神器,不可執也,為之敗之,執之失之”。違法規律就必然會受到規律的制裁,這是歷史的教訓,也是歷史的必然。
讀懂《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從人生的角度出發,人生必然是芝麻開花節節高,所有的錯誤都會在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就胎死腹中,而且,還特別有智慧,因為把別人的錯誤當成是自己的經驗,虛懷若谷,更主要的是“為而不爭”,不爭是不更真理的規則爭,換而言之就是不違規,不違法,人生最大的代價就是違法的代價。一輩子奉公守法,那麼,一切的禍患就遠離自己,這不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嗎?
從天下人類的角度出發,為了人類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天下大同,沒有戰爭,做到真正的鋤強扶弱,天下哪裡還有什麼困難呢?
願天下人都讀《道德經》,《道德經》不至是六十章有這麼深刻的哲理,《道德經》中的每一個字就是治家理國的思想大綱,字字磯株,句句經典。
願每一個人有美好沒有困難的人生,願世界沒有戰爭真正實現天下太平四海一家。
-
10 # 土豆長弓
沒有什麼道理是讀懂了,就能夠在世間沒有難事,關鍵是要行出來,所謂的知行合一。想要做到這一點,是要付代價的;就是要放下自己私慾,甘心樂意的成為別人的幫助;這需要自己有知足和感恩的心。
-
11 # 湯天德
道德經任何一章都能振聾啟聵,都有無上智慧,若不得老子真智,高人非高人,若得則凡人亦聖人.
道德經共八十一章,一是坤卦的洛書數,九九八十一,九是乾卦的洛書數,坤歸乾藏,老子的道德經顯見其本為歸藏.六十四又是八八相乘,八是坤卦的卦序,老子這樣的章節安排,是在表達一個重要的概念:萬物皆出於坤,坤者低,虛,根,底也,所以道德經第六十四章根本就是解釋坤卦的一個章節,其實,真正要讀懂道德經,一定要讀歸藏易,你才能進到道德經裡更深層次的認知,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做人處世的層面.
本章是這樣描述坤卦的:”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萬物達致中庸安定是最佳狀態,但中庸難持,所以聖人要懂得在事物還沒有跡象前就謀治,這叫發端初微,就好比參天巨木必是生於毫苗,高臺能築,必是壘於基土,千里之行,從第一步跨出開始,所以根生萬物,坤就是萬物的根,所有不從坤起的事物,最後都會失敗以終,因此聖人皆懂得處坤地而不居乾天,這叫無為,無為就是處坤地而蓄藏能量而已,等到能量大到一定成度,所有的事物就會自發而動了,故聖人處無為之境就無敗,沒有執念就不失.
《老子河上公章句》解釋的恰如其分: “人慾彰顯,聖人慾伏光;人慾文飾,聖人慾質樸;人慾於色,聖人慾於德;聖人不眩華服,不賤石而貴玉,聖人學人所不能學,人學智詐,聖人學自然,人學治世,聖人學治身,守道真如, 眾人學問反,過本為末,過實為華,復之者,使反本也!”
按照清朝嚴可均與馬國翰兩位漢學家整理註譯歸藏易殘本,在初經中出現初輿,卦辭是榮犖(音鹿)之華,這個初輿就是坤卦, 榮犖之華意指大地欣欣向榮,鮮花綻放,團繞放香的意思,歸藏易為何以坤為始?就是在說明萬物繁衍的道理,鮮花因有肥沃的土地才能生存,才能綻放,只有包容萬物的大地,處於低位的大地才能成就萬物,所以道德經第六十四章說的就是坤卦的本質:不爭與守雌.
很難理解嗎?不難!
卻難在行動,所以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才是真正悟透道德經的不二法門.
當今世上人人爭名利,比才智,如江鯽奪食,知道不爭卻不斷地爭,因為你不爭,別人爭,就沒你的份 ;知道比會產生很多嗔恨,卻無時無刻在比,因為你不比,別人比,你就被比下去,所以還是把知當知,而行另行,比暗比!
知識的理解容易,把知識的理解作為行動的準則卻很難,故知者非高人,行者雖凡義聖,獻給在知識茫茫大海里迷茫的人的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心解!
-
12 # 唐塔正和
道德經是用來體悟人生,感悟人生,觸控人生的。
熟讀道德經,每天讀上一遍,或者說隔上幾天讀一遍,久而久之你會偶爾的經常開悟。
然後就是欣欣然………
這是一種感覺。很難用語言來表達。
道德經不是用來裝逼的,自己讀就好。
偶有所得,放在心裡。
如果有人問你可以傾囊而出。
如果沒人問不要賣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智者不辯,辯者不智!
-
13 # wangxi13631079
中國有一個痼疾,就是把古老的東西吹成最厲害的東西,比如易經、道得經等等。
它們幾千年前是厲害,但現在根本就不行了,要不是極個別的學者解釋,人們都不知所云!
比如中醫就是吃了這個大虧,發展了幾千年肯定有好東西,但不能總抱著古老的理論不放,什麼陰陽、風熱、五行、相生相剋,都是科技水平低下時人們編造出的解釋。再不引進科學理論和技術,抱著老玩意不放,非把中醫搞死不可!
-
14 # 東方俊俠74412004
世上無難事是個天真的幻想,這一章不過是告訴我們如何對待難事。天下難事只有在它未出現或剛出現時才容易解決,如果已經成為了難事,那就很難處理了。這就是“未兆易謀,其微易散”的道理。比如,教育子女是家庭裡的大事難事,關係到家庭未來的幸福。因此,必須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在其身上下功夫,使其從小養成好的習慣。據報道,一個已經上中學的孩子,母親說他兩句,他就跳橋了(發生在上海)。還有一位好玩手機的十一歲孩子,父親把他的手機摔了,他就跳樓了。這些家庭的悲劇,都是孩子在其小的時候沒有嚴格要求,而長大後想一下子糾正其壞習慣的結果。當然,身教重於言教,作父母的不好學習而要求孩子愛學習,往往效果也不會好。另外,人的身體也是如此,當人未生病或生小病時,若不重視而釀成大病重病時,也就很難辦了。總之,“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才是明智的作法。以上是我讀這一章的一點體會,分享給大家。
-
15 # 養生男人699
不知你聽那一高人所言呢?六十四章一篇豈能代表《道德經》之真義?《道德經》是知行合一的學術,學而知,術而行,知而不行無功,行而不知妄為,皆不可取也,《道德經》篇篇都是精要,真義,《道德經》是宇宙世界觀(天道),生命世界觀(人道),
《道德經》第六十章,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道德經》第六十章,譯文:
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
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處理事情,要在問題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
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
胡亂作為的將會招致失敗,執念太深的將會遭受損害。因此聖人不妄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不執念深所以也不遭受損害。
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
因此,凡事只要遵循順應自然便無難事!
回覆列表
道德經很難可以讀懂,只能修悟後領悟而懂!
這如同爬山,山腳,山腰,山頂風景是不一樣的,山頂看的清山腰和山腳,而山腳和山腰看不到山頂!
所以,道德經如同山頂,在山下無論如何都不會明白山頂的景象!只能到了山頂才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