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華來士1969
-
2 # 宗慧9
不管軸心國怎麼統一指揮調遣,它的戰爭結局依然是完敗。且不說他們三國各懷鬼胎,是不可能統一指揮調遣的,德國的戰略是先呑併歐洲,集中全力攻蘇聯;日本為了建立大東亞共同圈,居然向美國發動偷襲珍珠港的太平洋戰爭;致於義大利則是跟在德國後面想分得一杯羹。戰爭的性質是反人類的侵略戰爭,首先就失去道義,失去人心,在世界大背景下,就先輸了一局。其次德,日,意胃口太大,佔領一個國家沒能鞏固戰果,扶持一個強力的偽政權,佔領了的各國反抗鬥爭貫穿始終。使他三國腹背受敵,窮於應付。這三國怎麼統一指揮都邁不過蘇,美,英這道坎。蘇聯衛國戰爭,艱苦卓絕,英國也承受了巨大的犧牲,更重要的是日本惹了美國這個龎然大物。前期,美國出槍出炮出資金全力支援反法西斯的同盟國,後期,珍珠港事件後,便正試向日宣戰,投入了反法西斯的最後戰鬥,兩顆原子彈直接導致日本投降。所以,凡是反動的反人類的侵略戰爭,不管你怎麼統一指揮也好,改變戰術策略也好,最終必定是失敗的,天道人心都不容殺戳和侵略。
-
3 # 使用者聽松閒人
二戰,德意志一開始就與日本劃分了利益範圍,當然,希特勒希望在蘇聯得到日本的支援。因此1941年12月7日,當日本向美國珍珠港偷襲成功後,美國向日本宣戰,此後,希特勒到也仗義,希特勒接著向美國宣戰,這樣,納粹黨正是中了美國戰略的計策,美國為的是要引發法西斯的西線戰爭。這裡有三個原因,一、美國當時的海軍實力不如日本,打太平洋戰爭時機尚不成熟。二、美國諜工已知德意志已有了重水生產線,轉向德意志西線戰場為的就是擢取研發原子彈的絕密資料,同時英美盟軍打擊摧毀了德國的核生產工廠。三、配合蘇聯東線反攻的戰略方針,摧毀德意志的後勤供給工廠和阻斷供給線。於是就有了諾曼底登陸的戰爭。
義大利雖然與德國、日本同盟在軸心國,可義大利是主打非洲陣線,且默索里尼根本就不具備戰略素質,非但非常搞笑,還連戰連敗。
最後,日本愚蠢地發動了偷襲珍珠港,使得關東軍的兵力分散到太平洋戰場,日本與德國籤置的互援戰略不能實施,致使希特勒在蘇聯履戰履敗,加上西伯利亞寒冷提前到了10月份,德國軍人死亡20萬之多,這樣,蘇聯紅軍反攻直搗柏林。致此,希特勒軸心國統戰的計劃徹底的失敗。遇到的隊友不仗義啊!
軸心國一開始,希特勒是想統一指揮排程戰略,可是軸心國的日本、義大利都各患鬼胎,戰略重性未能讓希特勒如願;就是日本最是自私自利的本本主義,日本為了東南亞的利益,竟然撕毀與希特勒互幫蘇聯戰爭的協議,直至最後失敗。因此說,希特勒的統一指揮排程全救戰略沒法如願,統一指揮根本不可能實現。
假定說,希特勒如願實現了統一指揮權後,戰線的延長,以及面對美英、蘇聯的強大聯合和亞洲中國的誓死抗日,日本也必定死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還有一個原因,日本是一個島國,沒有自然資源,加上西方阻斷了日本的鋼鐵、石油等戰略物資的供給,即便希特勒再有分身之術,也難以統一指揮而取勝。
所以說,二戰,軸心國要達到統一指揮,此議題不成立。
-
4 # 塵垚4
二戰德國最大的戰略失誤在於沒有拿下英國就轉身入侵蘇聯,導至兩面作戰,力量分散,深陷泥淖,力不從心,最終失敗。
其實日本和義大利都有自己的戰略利益,各自的戰略訴求與德國是不一致的。
軸心國除侵略擴大外,在意識形態上也難得統一。
各自心懷叵測的三個國家,除互相政治聲援和少量的軍事協作外,根本不可能形成統一的協調指揮。
三國頭目,也絕不甘於受人制約被人擺佈。
所以,二戰的軸心國集團,是一個鬆散的侵略意志一致的集團,而各自又有各自的情況和條件,他們是不可能形成步調一致的戰略共謀、資源共享、力量共用和指揮統一的。
-
5 # 文旅攬勝
假如二戰時,軸心國軍隊開始就統一指揮排程遣,戰爭結局肯定不一樣。
首先,日本不向南與美國爭奪利益,而是配合德國夾擊蘇聯,美國也沒有這麼快參戰。美國作為一個工業大國參戰,戰爭天平從根本上轉向了同盟國。
也許導致真正原因是日本與蘇聯在諾門坎失利後,日本大本營北上計劃就完了全停了下來,從此就根本沒有再和蘇聯開戰的打算,轉而南進和美國搶奪地盤,偷襲珍珠港,導致美國正式參戰。
所以,假如1941年德國進攻蘇聯後,日本繼續北上配合德國進攻蘇聯,美國應該不會主動參戰,而且蘇聯說不定會因此戰敗。
但無論戰爭結局如何,由於二戰的爆發,使得全世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統統捲入戰爭的漩渦,從整個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有接近2200萬平方千米的作戰區域面全部淪陷在戰爭的硝煙中,殘酷的戰爭,使得眾多的無辜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嚴重的威脅,許多的國家因為戰事的爆發而遭受了史無前例的災難。
-
6 # 揚揚156319522
計劃趕不上變化。征服世界主要拿下。中。蘇。英。法。德國在拿下英。法後。在拿蘇時起了變化。導至失敗。日本配合夾擊蘇聯也無用。美會用中國出擊救營。美國佬藉機犯。幾國傷勢嚴重時。投下原了彈。在其面前逞好漢。控制世界有本錢。
-
7 # Mr史海拾遺
首先命題根本不可能成立,希特勒眼中,義大利直接忽略,而日本和美英蘇聯一樣,都是稱霸世界的絆腳石,他不容許有國家和自己瓜分世界,只是一定時期有利用的必要,所以軸心國部隊不可能統一指揮調遣。
而假設命題成立,戰爭的結局來推演一下。單純從戰術戰略當年來說,襲擊珍珠港之後美國太平洋艦隊是有一段時間空窗期的,這個時候美國放棄了東南亞的實際控制權。
這個空窗期一直到珍珠港事件中受損船隻修復完畢和新船下水,而這段時間內日本沒有讓美國妥協,日本就沒機會了,二戰時期日本用這段空窗期佔領了東南亞,進攻了中國,把手伸到了南亞,而沒有把心思放在給美軍更多的壓力上,不但陸軍兵力分散而且海軍兵力也分散了,這才讓美國抓住機會以劣勢兵力打了場翻身仗。
至於日本幫德國登陸英倫三島,說實話愛莫能助,當時從太平洋到大西洋最快的是透過巴拿馬運河,而這條運河始終控制在美國手裡,就算日本海軍強硬突破運河進入大西洋,他們將面對英國大西洋艦隊和美國大西洋艦隊的聯合夾擊,換條路線轉印度洋紅海過運河透過地中海進大西洋,那麼首先要拿下東南亞,擊敗印度洋的英國艦隊,拿下蘇伊士運河,擊敗英國的地中海艦隊,然後面臨英國大西洋艦隊和美國大西洋艦隊的夾擊。
不是瞧不起日本海軍,就俾斯麥級和沙恩霍斯特級的航速和防護在大西洋上都被攆著屁股打,就日本那些低速戰列艦是要被英美吊著捶。
而日本沒辦法把自己牽往中國大陸,一個不好就是被蘇聯的鋼鐵洪流平推了過去,而且日本的工業區也不允許的,這種傷筋動骨的行為會讓海陸軍失去補給,陸軍還好,海軍戰艦一但蹭破點皮就沒地方修了,放棄四島以後一但美軍恢復元氣就可以輕鬆打到日本本土,那麼日本本土的海軍港將為美軍提供維護,美軍平定太平洋後也可以派遣更多的船隻進入大西洋壓制德國為數不多的海軍,況且偽滿洲也不太平。
還有,技術共享以後,對日本戰局影響沒有想象中那麼大,因為日本進攻亞洲只要不主動踢蘇聯的鐵板就不需要太過先進的戰車和飛機(雖然有點丟臉,但是亞洲國家當時沒有哪個裝備了先進戰機和戰車,就算中國有那麼幾個子也沒有生產能力),而德國也沒有成熟的艦載機技術(齊柏林伯爵號就沒上過戰場,有關的艦載機技術積累都是在圖紙上,還不如日本),也就是說日本還是要拿零戰和九六式去打地獄貓和地獄俯衝者。
而戰艦製造上,師承英國一直在興建船隻的日本比斷代的德國要強不少,德國完全幫不上忙,而這時滿洲的工業無法支撐龐大的造船工業而日本本土已經在美國人手裡,戰艦製造直接被廢日本只能忍受來自海面的艦炮洗禮和來自日本本土的美陸基航空兵的轟炸還有海岸線的登陸部隊,同時和中美兩國開戰(加入軸心國後理論上和蘇聯和英國也是戰爭狀態)。
既然是假設,那麼就不妨假設的再大膽一些,以下純屬胡說八道,輕噴!
海軍方面日本砍掉大和級的計劃,從德國和美國學習戰機技術。把海軍航空兵的發展提到第一位,研究更好的戰鬥機魚雷機和俯衝轟炸機,儘可能快的讓零戰和九六式滾蛋,更改大鳳的設計圖,按照雙鶴的來最不濟也要是雙龍。把金剛級翻新一遍不加炮塔,扶桑級日向級長門級等全部提高航速成為高速戰列艦,砍掉兩鳳四鷹的計劃,按照雙鶴造。增加輔助船隻,和潛艇配置,把潛水母艦、航空戰列艦和民改軍的想法掐掉。
這麼一來日本海軍就會以航母為主,戰列艦也可以跟上航母節奏,雖然和美國仍然有差距,但尚有一戰之力。襲擊珍珠港,這個時候可以用的航母就比原來歷史上的要多,務必給予美軍最大的打擊,然後襲擊巴拿馬運河,斷了美國從大西洋調兵的路,派遣潛艇尋找美軍航母編隊,一但找到就務必殲滅。
分一部分兵配合陸軍奪取東南亞,滅了英國在亞洲的力量,然後調集力量打下夏威夷或者中途島(不要用南雲忠一,不要用南雲忠一,不要用南雲忠一),逼美國航母現身,海軍配合陸軍航空兵,只要打光美國航母,沒了大西洋的援軍太平洋就可以橫行,不論是奪島還是登陸美國本土都可以,給美國重壓逼迫其妥協。
陸軍方面按照德國制式,引進德國技術,不要光想著修堡壘修要塞,發展工業,務必保證產能。
佔了中國東北就不要得寸進尺,和蔣介石打太極,配合海軍奪取東南亞,逼英國撤軍,這個時候來自東南亞的物資會緩和一部分物資壓力,這時候亞洲已經沒有威脅,把剩餘的兵力一部分部署在滿洲,一部分和海軍一起給美國施壓。
只要打到美國本土,刀架在羅斯福的脖子上,這個仗就算贏了一半了,美國的工業能力再強也沒用了,沒了巴拿馬運河,東部的船廠造再多的船也送不到太平洋來,透過航母帶來的制空優勢可以短期內壓制美國,現在和美國談和,要東南亞,要夏威夷,不能援助英俄,不然咱們就繼續打。
這個時候德國就已經把英國逼得走投無路了,而美國忙著和日本談和沒空換英國,德國只要不上頭冬天打蘇聯就行,收編法國和義大利艦隊,把地中海肅清了,讓隆美爾拿下蘇伊士,然後聯合艦隊就可以和英美大西洋艦隊鬥一鬥。
蘇伊士運河開通以後德日的海上通道就算打開了,日本就可以在保持對美國的壓制下去大西洋協助德國登陸英國,只要英國降了歐洲一統配合非洲的資源,德國等開春以後打過蘇聯完全沒問題。
日本這個時候消化了東南亞和南亞,不要打中國,陸軍和德國一起開春從西伯利亞雙面夾擊,打垮蘇聯,兩國艦隊聯合打壓美國,然後回過頭來打中國,沒了其他國家的支援中國打不過德日聯軍,至此世界最後的一塊自由土地淪為法西斯的地盤。
然後就是德日分贓,希特勒翻臉不認人,清洗大和民族。
當然,以上就相當於給德日開了外掛,實際上美國英國蘇聯,開掛的可能性大得多。
-
8 #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假如二戰時,軸心國軍隊從開始就統一指揮調遣,戰爭結局會怎樣?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
德意日三國軸心的失敗不僅僅是指揮排程的失敗,說白了實際上就是經濟上的失敗、資源上的失敗、綜合國力上的失敗!
德意日三國除了德國以外,都是非常貧瘠的國家,除了有個一畝三分地,要啥啥沒有,尤其是工業和軍隊的黑色血液:石油,三國更是榨不出幾滴來,嚴重依賴進口。
沒有石油,就沒辦法提煉汽油、柴油、重油、航空燃油,飛機、艦船、坦克動都動不了,還怎麼打?
-
9 # 沙力
簡單一句話,如果軸心國有統一的戰略部署和周密的協調行動,本著全球一盤棋,先征服再瓜分的原則,戰爭結局一定會有很大的不同。
先看希特勒的戰略構想,他在我的奮鬥中明確指出德國的生存空間在東方,即蘇聯的廣袤土地,意識形態上他也敵視蘇聯,以滅之為快。對西方陣營雖有憤懣和仇恨,但他始終認為英法德三國是歐洲文明的基石,不可動搖,心底並無毀其之意,只是想把他們收拾服帖,不要擋住自己的稱霸之路。
戰爭開始,西方陣營為將戰火引向蘇聯採取了綏靖政策,此時如果德意日協同作戰,德日同時從兩個方向進攻蘇聯,預計會取得全勝速勝,事實即成,美英法必定坐看。消滅了蘇聯,整個世界格局自然大不相同,屆時暫且偃旗息鼓,消化鞏固,待時機成熟,再做它圖,這才是上策。但歷史不會重演,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車輪滾滾,時代向前,國之強弱,此消彼長,國之爭端,已擺脫以戰對決的野蠻方式,正邁向訴諸和平的文明階段。大家一同祈禱世界和平!
-
10 # 另類視角看歷史
統一協調也是輸,也無法統一協調,因為沒有石油!
一開始軸心國就對各自勢力範圍有個總體規劃,但不時的石油危機讓這些計劃總成空中樓閣。
歸根結底是三國都是貧油國。石油是飛機和坦克的血液。沒有石油,這些重型戰略武器就是一堆廢銅爛鐵。
可以說,日本德國的冒險,都與缺油有關。
一開始,日德也不能完全明確誰是敵人。美國最初似乎是日德唯一的〝朋友〞,至少美國給它們供油。日德這時能協調對美麼?顯然不能,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所以,日德沒有一開始就協調統一的基礎,根本原因就是它們都缺油。沒有油就寸步難行,見到油就滿眼冒火。它們的失敗,一開始就是註定的。
(圖:蘇聯高加索油田)
一,德國:生死一搏,直撲高加索油田!
1:德國和英法對羅馬尼亞石油的爭奪二戰前,整個歐洲除了蘇聯,只有羅馬尼亞有油。當時的羅馬尼亞被稱為歐洲油庫,輸油路徑也四通八達。
一開始,德國是可以和羅馬尼亞合作的。1938年,德國同羅馬尼亞聯手,共建德羅聯合公司,主營的就是石油。當時,德國石油進口的90%,都來自羅馬尼亞。
德國是歐洲最大工業國,但年產石油僅50萬噸。當時,羅馬尼亞年產石油約一千萬噸。德國自己還有煤制油工業。德國的石油勉強自給。
但英法兩國決意限制羅馬尼亞對德國的石油供應。由於英法在一戰時同羅馬尼亞是同盟國,三國間有一定的默契。大量羅馬尼亞油田都被英法公司控制。儘管英法能從殖民地和海路得到石油,但他們仍從羅馬尼亞進口大量石油,目標直指德國。
1939年9月,德國進攻波蘭。十月,德國仍能從羅馬尼亞進口石油7萬噸。但到1940年1月,就只能進口1萬噸。由於英法禁運,德國不可避免陷入油荒。但同期,英法同羅馬尼亞進口的石油達到30萬噸!
英國高層認為,只要德國得不到石油,德國就是一個沒有牙齒的猛獸,戰爭威脅也會解除。
(圖:狼狽的的英法聯軍)
2:英法逼急德國,蘇聯逼反羅馬尼亞但戰爭威脅其實擴大了。德國人石油麵臨枯竭,決定向法國下手,以搶劫法國的儲油。
德國對法國的閃擊戰極為成功,搶到的儲油達到上百萬噸,足以為德軍的新冒險提供動力。同時,德國人還從法國手中獲得足以武裝80個師的武器裝備。
德軍在西線攻城掠地之機,蘇聯也趁機偷腥。他們的目標也是羅馬尼亞的油田。
1940年,在閃電佔領羅馬尼亞的羅比薩拉比亞後,蘇聯又向羅馬尼亞提出新的領土要求,要羅馬尼亞把北布科維納割讓給它。蘇聯的目的是迫近歐洲石油工業的中心普拉霍瓦油田。
顯然,如果羅馬尼亞石油被蘇聯獲得,將對德國極為不利。德國對蘇聯提出嚴厲警告。
羅馬尼亞對蘇聯極為憤怒,加上英法等〝盟友〞對它失去土地不管不問。一氣之下,羅馬尼亞投靠德國,目的是想借助德國的力量,拿回被蘇聯強奪的土地。
這種狀況顯然對德國極為有利。德國在高峰時,每年能從羅馬尼亞得油1400萬噸,外加從波蘭法國搶來的儲油。這樣,德國有了向蘇聯叫版的底氣。
(圖:二戰時的羅馬尼亞油田)
3:德國想搶佔蘇聯油田,陷入戰爭泥潭撇開儲油不談。高峰時,德國每年耗油2千萬噸,羅馬尼亞能提供1400萬噸,加上德國的煤造油,德國每年的石油缺口在5百萬噸左右。如果德國要讓戰爭機器運轉下去,不想坐吃山空,它就必須找到新的大宗油田或儲油。
於是,蘇聯的高加索油田,成了德國的目標。
德國的目標,是在一年內,即在石油耗盡之前拿下高加索油田,然後逼蘇聯投降。當然,這之前投降更好。
1941年6月末,德國糾集義大利和羅馬尼亞等國,以550萬人的大軍撲向蘇聯。
但蘇聯極為頑強,自然環境又極惡劣。飛機裝甲車的耗油速度超過了德軍的估計,補給也出現嚴重問題。德軍越打越疲軟。蘇德戰場陷入僵局。
此時,德國後方又遭美英重創,大量羅馬尼亞石油設施被炸燬,德國敗局己定。
缺油的德國沒了動力,高加索石油又不可待,不得不開始後退。
羅馬尼亞被拿下。德國的油路,完全切斷,飛機坦克成了廢鐵。德國成待宰羔羊。
(圖:德軍陷入蘇聯泥潭)
二,日本:為了石油,寧願〝玉碎〞!
1:〝北上〞還是〝南下〞?日本窺伺印尼油田日本在侵略中國前,同英美貿易十分暢痛。30年代末。日本80%的石油都來自美國的進口。
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美國在支援日本侵華。羅斯福擔心,一旦給日本斷油,它必冒險進攻東南亞,尤其的荷屬印尼,奪取婆羅門洲的油田。美國的算計是,引誘日軍北上進攻蘇聯。所以有意縱容日本。
而最初的日本,滿腦子計劃也是進攻蘇聯。它明白,一旦進攻東南亞,必與英美法荷等殖民者發生衝突。來自美國的油路也會被掐斷,日本會被群毆。經濟會窒息。
但德國在歐洲的閃擊線刺激了日本。日本軍方認為,英法荷等殖民者者被德國所困,無法分身。只要折斷美軍的翅膀(偷襲珍珠港美軍艦隊),讓美軍一時沒有力量可以對付日軍。富饒的東南亞垂手可得。在美軍重新組織好之前,日本早佔領印尼油田。有了油田的日本可以不同美軍做生意,軍隊也有對付美軍的資本。
2:美國石油禁運,日本只有華山一條路日軍決定冒險。
隨著日軍橫掃中國大陸,也越來越接近東南亞。
(圖:日軍的戰時油罐)
1940年1月,美國宣佈廢除《日美通商航海條約》。但雙方生意仍暢通。警告意味濃厚。卻刺激了日本人的危機感。他們開始大肆採購儲油裝置和鑽井裝置,目的己經相當明確。
1941年6月,美國宣佈對日本出口採取許可證制度。
之後,美軍技術人員破譯了日軍電報,獲悉日本軍部準備進攻東南亞的具體訊息。7月24日,日軍進攻法屬印度支那。7月25日,美國凍結日本全部資產。8月1日,美軍對日軍實行全面石油禁運。
此時的日本,要想繼續佔領中國,只能擴大戰爭,以獲取印尼的油田。不然,沒有石油的支撐,日本的大片佔領區都會失去。
於是,日本突襲珍珠港,閃擊越南,印尼等地,得到數塊大油田。
3:得到油田,失去國家日軍從國內調來四千名石油工人,佔全國石油工人的70%。1942年,被荷蘭人毀壞的油田就能日產2590萬桶。至1943年,產量提高到每天4960萬桶。
如此富饒的油田讓日本欣喜若狂。但它高興的太早了。原來,美軍的潛艇開始全體出動,四處遊戈。全面封鎖了太平洋南海至日本的航道,讓日本運油船險象環生。
(圖:日軍進入印尼)
日軍貨船有86%被擊沉,9%被重創。至1944年,日軍被擊沉貨船的數量,遠遠超過製造出來的貨船數量。
日本國內的石油設施也不斷遭到摧毀。大陸至日本島的運油通道,則密佈美軍安裝的水雷。
日本石油越來越少,風雨飄搖。至1945年8月,全島僅剩37萬千升石油儲備。
沒油,日軍飛行訓練必須縮短;沒油,飛機不能返航,只得進行自殺性襲擊;沒油,他們就向油裡摻油脂,摻酒精,但又影響飛機的速度和靈活性。
此時的日軍,彷彿折翅的蒼蠅,面對張牙舞爪的老鷹…
結語
日本德國為什麼發動戰爭?因為石油?又為什麼會失敗?因為石油。這是一個無法破解的怪圈。
所以,今天日本德國老老實實地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搞工業,也搞得極好。不是打慫了,而是領悟了。
由於英法等殖民者擁有大量殖民地和油田,日本德國義大利等一直認為〝不公平〞。所以,日德發動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重新瓜分世界,搶奪到〝應屬於〞自己的那部分油田。
(圖:列強在全球的殖民地)
有趣的是,二戰後,勝利者英法兩國的殖民地都在盟友美蘇的〝助力〞下被肢解,昔日的朋友反成對手。而殖民地的存在,就是誘發兩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原因。
為了私利必然是各懷鬼胎,使日德意等國不可能在二戰後協調統一行動。現在,英法的殖民地也一併瓦解了,大家舒服不?
所有的戰爭都毫無意義。
-
11 # 皓月千山
人們常說,在二戰參戰的幾個世界性大國中,美國的戰略地位是最好的,這種說法只能算說對了一半,如果在美國充分的動員之下,美國因為遠離作戰區域,為了越過這段遙遠的距離,對美國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我們假設美國就在歐亞大陸這邊,那麼以著美國的實力,就憑威懾,可能就讓德意日三國不敢結盟。二次世界大戰根本就打不起來。
回到正題,其實如果軕心國由德國或者日本統一指揮調遣,那麼戰爭的結局真的有可能被改寫。現在全世界都是德意日的殖民地。
在整個二戰期間,軸心國最大的戰略短視,就是過早把美國拉入戰爭,使自己這方的力量立即處於一種劣勢的狀態。軸心國要取得戰爭的優勢,一定是要在打敗英國之後的,英國撤回本土,作為一個有強大的海空軍的國家,在西歐的撤退,可以說並沒有傷到筋骨。在英國沒有失敗之前,就對蘇聯開戰,這讓德國立即陷入了兩線作戰的被動狀態。而正是這種兩線作戰的壓力,讓德國一直不能用全部力量進攻蘇聯,並且因為日本的不配合,使沒有從亞洲這邊對蘇聯發起進攻,使蘇聯可以用全部力量擋住了德國的進攻。可以說在整個二戰期間,軸心國的結盟,都只停留地紙上,真正的採取聯合作戰的行動可以說一次也沒有。
首先,在德國佔領了整個西歐,正準備進攻英國之際,如果德國再加上一支像日本這樣的海軍力量,那麼英國在歐洲大陸上的所有部隊不可能再透過敦克爾克撤退回英國,同時也可以徹底摧毀戴高樂的自由法國的抵抗,法國的海外領地就不大可能得到中立的地位,他們就有可能開始對英國的作戰。
如果日期本的全部兵力都由德國統一指揮,那就沒有珍珠港襲擊,德國日本和義大利三個國家以及德國的其它僕從國的軍隊,就有登陸英國徹底將其擊敗的實力。如果英國失敗了,就等於德國徹底避免了來自海上的威脅,不用防守西部的海岸線,線軸心國就可以集中全部力量,德國在西;義大利在南;日本在東,從三個方向一齊進攻蘇聯,這樣,蘇聯被打敗就是一定的。
打敗蘇聯之後,美國將沒有插手歐亞大陸事務的能力,只能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一線設防,防止軸心國在北美登陸,並且美國將再沒有力量組建這樣強大的一支海軍,也將失去對歐亞大陸這邊進行軍事投送的能力,而軸心國佔據了人口和產值都遠高於美洲的歐亞大陸,從長時間來看,美國的失敗也將是時間問題。
回覆列表
意呆利,統一指揮又如何?他就是個負擔,日本統一指揮又如何?十萬八千里,統一也無用,就算在蘇聯方面與德國統一行動,日本很可能死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