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R杜wy
-
2 # 萌哥蛋蛋看世界
首先感謝邀請,其次對歷史人物或者說政治家,應該從他的生平事蹟從分析,脫離特定歷史環境背景一邊倒的主觀好惡,其實很不利於我們客觀的瞭解歷史,那麼偏離客觀實際歷史而總結出來的經驗,也不見得能真正起到“以史為鑑”的作用。“洗白”與“抹黑”,這兩個帶強烈“主觀色彩”的詞如果脫離客觀實際,沒有相應史實佐證也沒有絲毫說服力,有了充足的論據,應該辨證的看待“功”與“過”問題,這就是說功是功,過是過,兩塊應該分別總結借鑑,學習好的地方,反思過錯,這樣“以史為鑑”才能起到實際作用,才有意義;一張試卷,只看錯的那些題目而忽略對的那些題目,難道真的我們都會那些對的題目?難道我們處於特定的歷史環境背景不會犯錯?而關於袁世凱,袁世凱為首的勢力確實迫使了清帝退位,中國確實因此廢除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中華民國建立,中國也確實走向了民主共和體制,雖然當中存在很多問題,但是不是所有事情都能一蹴而就,社會發展確實在向前走,鐵路、工廠、以及大批近代工業企業得以建立,這個確實也是事實。
袁世凱
袁世凱主政的中華民國確實也為維護領土完整做出一定的貢獻,這個也是事實。但袁世凱也有他的歷史侷限性造成的過錯,袁世凱恢復帝制這個毫無疑問是歷史的倒退,但是袁世凱的這種倒退並不是走封建君主專制,而是想走君主立憲制,袁世凱釋出的詔書,對於皇室成員地位、權利的約束明顯不同於過去的封建王朝;君主立憲制在清末民初確實曾經也是中國可選道路之一,“清末憲改”、“袁世凱稱帝”這兩次想走君主立憲的道路在中國都以失敗告終,這就說明君主立憲不能適應中國的歷史環境背景和國情。
中華民國地圖
不是洗白,是還原歷史。
近代史不同於古代史的區別在於近代史由於世界科技的發展,媒體資料影響等記錄和儲存下來的史實不再受後世“朝廷”的隨意編造。
就像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歷朝歷代的勵精圖治皇帝都會被一些後世朝廷加入一些主觀臆測和隨意編造進而抹去人家豐功偉績。這就是說在那個資訊資訊完全閉塞的封建社會,給你看到的僅僅是想給你看到的。
很簡單的一個例子:歷史課本歌頌鐵路之父詹天佑,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 ,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諸多美譽。
卻選擇性忽略,袁世凱督辦鐵路大臣及會議商約大臣。在此期間,他大力發展北洋工礦企業、修築鐵路、創辦巡警,包括督辦新軍、建學校、辦工業。在袁世凱的提拔下,詹天佑完成了建設中國自己鐵路的人生夙願。袁世凱慧眼識人,重用詹天佑,1906年,袁被迫辭去各項兼差。 1909年,京張鐵路修成,袁世凱已經被貶回河南彰德,在洹上村隱居。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詹天佑卻派專人,帶著感謝信和一套京張鐵路的照片,送到袁家。袁世凱寫下回信:“京張全路告蕆,皆賴執事總司建造,力果心精,故得剋期竣事。……嘉貺全部攝影,八達嶺工程既極艱鉅,其餘橋樑山洞靡不一律精堅。目想神遊,至深傾服。”
反觀與袁世凱同時代的另一位被美化的“中山樵”,1915年2月5日,孫中山為尋求日本政府支援,與日本人簽訂的出賣國家利益的不平等條約《中日盟約》進而為後續《二十一條》奠定基礎,採用一石二鳥的方式既為自己贏得了日本支援,也為袁世凱留了一個爛攤子。
1894年創辦興中會,孫中山就對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有了明晰的認知。但即便如此,孫氏仍然多次選擇在日本侵略中國之際與之合作策劃發動起義。1895年3月初,中日兩國硝煙正濃之際,孫中山多次前往日本駐香港領事館拜見領事中川恆次郎。據中川致日本外務省的信函稱,孫中山來訪的目的,是計劃在廣州起義,希望日本能為其提供25000支步槍和1000支短槍。
廣州起義失敗後,中山樵自己承認說道:“當初次之失敗也,舉國輿論,莫不目予輩為亂臣賊子。大逆不道,咒咀謾罵之聲,不絕於耳。吾人足跡所到,凡認識者,幾視為毒蛇猛獸,而莫敢與吾人交遊也。”
……
但給你看的課本會有意隱藏這些歷史史實。
這是因為歷史必須為當下意識形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