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湖小曉生
-
2 # 逝去即歷史
才華橫溢的楊惲被漢宣帝腰斬的原因,其實在他簡短的介紹裡面,就能夠發現一些端倪。
楊惲,字子幼,西漢華陰(今屬陝西)人。楊敞次子,母為司馬遷之女。少因父爵任郎,以才能著稱,名顯朝廷,擢為左曹。其外祖司馬遷所作《太史公書》(《史記》),因他得以宣佈流傳。霍光子陰謀反叛,他先知告發,因功封平通侯,遷中郎將。為人廉潔無私,輕財好義,在職改革郎官積弊,杜絕請謁貨賂之行,宮殿之內翕然。好矜其節行與才能,與太僕戴長樂相惡。被樂告以誹謗時政罪,被免為庶人。後因與孫會宗書,有惡言怨上,遂被腰斬。
楊惲是楊敞的次子,司馬遷的外孫。
他因為父親的蔭庇當了官,當官後在官場上留下了“有才華”的名聲。
因為楊敞曾參與廢昌邑王立宣帝的事件,漢宣帝因為巫蠱之禍險些喪命,後來僥倖不死曾在民間遊歷,瞭解同情百姓疾苦,所以他對於司馬遷的《史記》非常的看重,敬佩司馬遷的才能。
楊惲完全是沾了父親和外公的光,後來因為他舉報霍光的兒子反叛的事情,可以說正好符合了漢宣帝當時的政治需求,漢宣帝正在清除霍光的勢力,勵精圖治,減輕老百姓的負擔,發展生產。
可以說這次楊惲是自己站隊站的好,因為這件事被封為“平通候”升遷為中郎將。
也許是因為仕途太過順利,也許是受外公司馬遷的影響,楊惲為人做事不夠圓滑,沒有政治智慧,因此在官場上經常因為說話得罪人。
“禍從口出”楊惲就因為自己的這張破嘴,先是得罪了漢宣帝的寵臣戴高樂,然後又被戴高樂舉報“誹謗時政”而被貶為庶人。
在古代話說不能亂說的,尤其是涉及到國家大事,皇家皇帝的事更是不能亂說,楊惲顯然是受到了外公司馬遷《史記》的影響,什麼話都敢說,結果好好的“候爺”給玩成了“庶人”。
常年道“寧可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楊惲得罪了戴高樂,戴高樂並沒有善罷甘休,他明白’斬草除根“的道理,於是再次捉住了楊惲抱怨漢宣帝的把柄,舉報給漢宣帝。
漢宣帝一氣之下就將楊惲給腰斬了。
所以楊惲被腰斬完全就是因為他的性格,壞事就壞在了一張嘴上面。
-
3 # 冷清先生
【楊惲其人其事】
【楊惲三觀不正、深受司馬遷毒害、告密整人反受其害。】
楊惲有一定才華,但是才子談不上。楊惲選官上位,當初靠的是他的哥哥楊忠,後來靠告發霍氏謀反。楊惲為人不吝惜錢財、廣散錢財於宗族,這個和仗義疏財是有區別的,楊惲散財在家族之內,和別人和百姓沒有關係。楊惲為官沒有原則,只要對自己有利,可以落井下石。楊惲做事尖酸刻薄、好窺探他人隱私,不惜出賣別人的利益,甚至羅列罪名告發他人。楊惲好做無病呻吟、而無具體策略和策論,專一誹謗皇帝和大臣。楊惲最終失去官心,大家一起將楊惲鎮壓。
楊惲祖上是漢赤泉侯楊喜,垓下之戰時為郎中騎(騎兵營長),楊喜與王翳、呂馬童、呂勝、楊武共斬項羽並分屍,皆賜爵為列侯。楊惲的父親為楊敞,官至丞相。傳言說,楊惲有才,楊忠推薦為郎中。重臣霍光主持朝政多年,廢昌邑王劉賀,霍光輔政漢昭帝之時,楊敞是霍光的得力助手。楊敞為人膽小謹慎,楊惲和其父性格峻異,楊惲為人高調,不惜出賣他人,說話也沒有把門的,隨意的辱罵皇帝和朝臣。
要講楊惲必須簡介司馬遷,司馬遷為人三觀不正,為小義但不講大節。李陵家和司馬遷家是世交,李陵兵敗投降叛變匈奴,為匈奴練兵且狙擊漢軍。前98年,漢武帝探聽到李陵的確切位置,派出兩路漢軍攻匈奴,想搶回李陵。兩路漢軍以失敗告終,公孫敖和漢軍數千將士上書“李陵率匈奴截殺漢軍”,審訊匈奴戰俘也得到了李陵訓練匈奴截殺漢軍的口供,於是,漢武帝廷議李陵之罪。滿朝文武皆曰李陵可殺,司馬遷徇私枉法替叛徒漢奸李陵脫罪,被漢武帝宮。
原來,司馬遷為漢朝的太史令,年薪600石粟米。被宮後的司馬遷,不再擔任太史令,漢武帝任命為中書令(秘書長),行走於宮廷內外。司馬遷被宮前寫好了一半《太史公書》,被宮後繼續私自撰寫《太史公書》。司馬遷從此人生變態、三觀不正,開始在後半部《太史公書》中,大肆抹黑誹謗和漢武帝有關的人,抹黑漢高祖劉邦、漢景帝、漢武帝、衛青、霍去病、李廣利等等;由於司馬遷是人生的失敗者,司馬遷大肆吹捧拔高歷史失敗者,大肆拔高吹捧項羽、韓信、李廣、李陵等人。
司馬遷成書《太史公書》,手法類似春秋筆法,其所謂“揚善抑惡”。那麼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標準是什麼呢?史家的職業道德是如實記載歷史事件,不以自己的好惡確定善惡標準,善惡自有歷史和後人評說。《春秋》則以儒家思想作為標準,司馬遷《太史公書》則以司馬遷個人思想作為標準,司馬遷被宮私自撰寫歷史,完全以變態的司馬遷思想作為標準,勢必造成相關歷史人物、事件失真。司馬遷成書,漢武帝要來《太史公書》察看,《太史公書》嚴重失實,司馬遷交有司查辦並處死。
《西京雜記》:“太史公序事如古《春秋》法,司馬氏本古周史佚後也。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之過,帝怒而削去之。後坐舉李陵,陵降匈奴,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宣帝以其官為令,行太史公文書事而已,不復用其子孫。”
司馬遷作誹謗之書《太史公書》,自知不得善終,《太史公書》也不可能透過審查,就抄寫備份了《太史公書》。司馬遷寫成後在《報任安書》中提到:“僕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名山指的就是華山,通邑大都當然是長安,一份藏在楊惲的家鄉華山腳下,一份就在長安。漢朝把《史記》定為禁書誹謗之書,但是並沒有大搞文字獄,楊惲也沒有因為私自傳播《史記》而殺頭,這就是漢朝吸取秦朝“焚書坑儒”的豁達,《史記》才得於流傳下來,否則,漢朝要焚燬《史記》是很容易的事情。
【楊惲其人其事,誹謗朝廷辱罵大臣。】
楊惲本無什麼大才,他的哥哥楊忠在朝為官,依靠哥哥的勢力按照漢朝“世家任命制度”,楊惲被任命為郎官(相當於今天的科級幹部),後來補缺為宮廷常侍騎將。楊惲最先看到司馬遷的《史記》,對《春秋》也很熟悉,大家都認為他有才能而得到誇獎。楊惲喜歡交接年輕俊朗的儒生,名聲在朝廷內外很顯赫,因此被提拔為左曹(司局級幹部)。霍氏要謀反的時候,楊惲聽說了這個訊息,透過侍中金安稟告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霍氏服罪被誅後,楊惲等五人因為舉報有功賜封爵位,楊惲受封為平通侯,遷升為中郎將。
楊惲在朝中做官,還是能夠廉潔奉公的,郎官們都稱讚他公平。但是,楊惲性格有巨大的缺陷,楊惲為人好大喜功,總是喜歡炫耀自己的德性和能力,為人非常的尖酸刻薄,喜歡探聽揭發別人的隱私,同事中有人違逆自己的意願,楊惲一定會挾私報復加害於他人,楊惲總喜歡仰仗家族勢力和自己的能力欺壓他人,因此楊惲在朝廷中得罪了很多人。戴長樂以前是漢宣帝的民間朋友,漢宣帝即位後,擢升他為太僕親信,楊惲長期和戴長樂不和。
戴長樂也是一個喜歡炫耀的人,一次,戴長樂演練宗廟祭祀禮儀時,代理執行漢宣帝的角色。演練結束以後,戴長樂回來對掾史說:“我面見皇帝並接受詔令,代替皇帝演習禮儀,諸侯都給我駕車,哈哈!”有人上書告發戴長樂言語不當,皇帝把此事交給廷尉審理。戴長樂懷疑是楊惲指使人乾的,根據楊惲的性格為人,揭發戴長樂完全是有可能的,戴長樂因此也上書揭發舉報楊惲的罪行。
第一件事情:高昌侯董忠駕車直奔北掖門,楊惲對富平侯張延壽說:“聽說,以前有人駕車狂奔撞到殿門上,門栓給撞斷了,馬也撞死了,接著漢昭帝就駕崩了。現在又出現這樣的事情,這是天意呀,不是人為的呀!
第二件事情:左馮翊韓延壽有罪下獄,楊惲上書為韓延壽伸冤。郎中丘常對楊惲說:“聽說你替韓延壽伸冤,能把他救下來嗎?”楊惲回答說:“哪有這麼容易的事情呀!正直的人連自己都不一定能保全,我尚且都不能自保。就好像,老鼠嘴裡銜著東西,因為比老鼠洞大,老鼠怎麼也進不了洞。”
第三件事情:中書謁者令宣把匈奴單于的書信翻譯成漢語,拿給將軍們和朝中2000石的官員看。楊惲說:“匈奴單于得到皇帝賞賜的美味佳餚,卻說是腐臭難聞的東西,單于不來朝見皇帝,這不是明擺著的事情嗎?”
第四件事情:楊惲曾經登上宮廷西閣,觀看壁畫上的人物,指著夏桀、商紂的畫像對樂昌侯說:“天子路過這裡,一一詢問桀紂的罪過,這些都是反面的老師呀!”壁畫上的人物還有堯、舜、禹、商湯,楊惲不去歌頌這些正面帝王,偏偏要指認桀、紂無道之君。
第五件事情:楊惲從投降的匈奴人那裡,聽說單于被殺掉了,楊雲說:“攤上這樣的無道之君,大臣們替他謀劃他就是不用,且要自取滅亡。就像秦朝一樣,任用奸臣小人,誅殺忠臣良將,很快的滅亡了。假如,秦朝能親近賢明正直的大臣,恐怕秦朝就能延續到現在了。古代和現在的暴君都是一丘之貉。”楊惲妄自引用亡國的事例,誹謗當今朝廷皇帝,沒有做人臣的禮節。
第六件事情:楊惲還對我戴長樂說過:“正月以來,天氣陰沉,久不下雨,這是《春秋》中記載的,夏侯勝規勸昌邑王時說過。天子必定到不了河東后土祠祭祀了。”楊惲拿皇上開玩笑,這是大逆不道違揹人臣倫理呀!
【楊惲告發他人到被他人反告,執迷不悟被腰斬於市。】
戴長樂告發,楊惲之事交由廷尉審理,廷尉一一召見了證人,證人證言全部屬實。楊惲就是不認罪,招來戶將“尊”,想要和富平侯張延壽等人串供,楊惲讓戶將“尊”告訴張延壽:“太僕戴長樂一定還有死罪的事情,他是活不長的!”戶將“尊”說:“我和富平侯是親家,知道這個話的只有三個人,你要讓富平侯做偽證,就和戴長樂的話不想符合,這樣能行嗎?”楊惲拿刀要砍戶將“尊”,“富平侯要是證實戴長樂的話,我就犯了滅族之罪,不要洩露我說的話,不要讓戴長樂知道,他要害死我呀!”
廷尉和朝廷證實了楊惲的罪責,上書皇上曰原文:“參與政事決策,不竭盡忠心,盡臣子道義,反而妄自怨恨,妖言惡毒,大逆不道,請求逮捕懲處。”漢宣帝不忍心殺楊惲,就免去楊惲、戴長樂的官職爵位,都降為庶人百姓。楊惲失去官爵之後,用繼承父親後母的遺產,在家治產業蓋房子,生活的好不瀟灑。一年多後,楊惲的朋友安定太守西河人孫會宗,是個足智多謀的人,給楊惲寫信說:“罷官免爵之人,生活一定要低調,裝出可憐的樣子,不要高調的置產業起高樓,不要高調地結交八方之友,這樣會讓人抓住把柄的。”
楊惲從小受司馬遷的影響太大,中司馬遷的流毒太深,對此不以為然,依然我行我素,不但不收斂自己的行為,對朝廷和皇帝的怨憤更大了,楊惲仿照司馬遷《報任安書》,洋洋灑灑寫的《報孫會宗書》,信中誹謗朝廷皇帝,辱罵朝中大臣,皇帝不是好皇帝,大臣不是好大臣,似乎只有楊惲一人是國家棟梁,朝廷和皇帝一旦離開楊惲,漢朝的天就要塌了,而楊惲離開朝廷皇帝,依然是悠然自得,等等、等等。
楊惲的侄兒子楊譚,擔任典屬國,對楊惲說:“西河太守建平侯杜延年,獲罪被貶官出京,現在又被徵調為御史大夫。你的罪很輕,又有功以後會重新啟用的。”楊惲說:“有功有什麼用?當今天子不值得替他出力賣命。”楊譚隨口附和說:“是呀,蓋司隸、韓馮翊都是兢兢業業的官員,還不是因為出事了被殺了嗎?”當時正值發生日食,芻馬尉佐成上書告發楊惲:“驕傲奢侈,不思悔改,詛咒朝廷,天怒人怨。”
漢宣帝把奏章下發到廷尉,要求廷尉查辦,廷尉審訊,找到了《報孫會宗書》,漢宣帝看了以後非常反感,真的沒有見過楊惲這樣薄情寡義的人。三年前,楊惲罪證確鑿,孤家憐惜楊惲有才有功,免除死罪削奪官爵,讓楊惲在家好好反省。楊惲非但不反省,反而更加的肆無忌憚,一再的出格大逆不道。廷尉判處楊惲“大逆不道”,腰斬於市,妻子兒女發配酒泉郡。楊惲之死,警示世人不要三觀不正、惡意中傷,不要正邪不分、誹謗朝政,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回覆列表
楊惲是完全被他外公司馬遷帶偏了,司馬遷是史學家,他被處以宮刑以後,敢於直言不諱地說一些漢朝皇帝的壞話,這個我們能理解,換誰被割了以後還那麼有才,都會罵罵咧咧地抱怨幾句。
可是司馬遷的《史記》在漢武帝時期那是禁書,是沒辦法出版的。漢武帝要是看到了非氣得把司馬遷抓來再宮刑一次不可。
那麼問題來了,司馬遷的《史記》是誰弄出版的呢?這個功勞就落在了他的外孫楊惲身上。司馬遷的女兒司馬英嫁給了楊敞,楊敞是漢朝的宰相,和霍光交好,因此老楊家在當時是顯赫一時的。
楊惲入士以後,恰逢漢宣帝執政期間,他感覺這個時期政治清明,所以就把私藏的《史記》獻了出來,漢宣帝是一位明君,這才保證了史記得以出版。
楊惲深受司馬遷的影響,所以說話大大咧咧,毫無顧忌。司馬遷的女兒司馬英給楊敞生了倆兒子,大兒子楊忠,小兒子楊惲。司馬遷在臨死前,將《史記》交給了自己的女兒,讓她好生保管,以防漢武帝毀了《史記》。
楊惲逐漸長大以後,司馬英發現這個娃很聰明,所以就把《史記》偷偷拿出來給楊惲讀,這下子可壞了事兒了,楊惲完全無法自拔。
楊惲,字子幼,以忠任為郎,補常侍騎。惲母,司馬遷女也。惲始讀外祖《太史公記》,頗為《春秋》。以材能稱。好交英俊諸儒,名顯朝廷,擢為左曹。霍氏謀反,惲先聞知,因侍中金安上以聞,召見言狀。霍氏伏誅,惲等五人皆封,惲為平通侯,遷中郎將。---《漢書》
他發現《史記》寫得太好了,徹底征服了自己,每次讀完一篇都會感動得熱淚盈眶。因此可以斷定,楊惲從小就深受司馬遷的影響,成為了一位仗義執言之人。
楊惲在官場上,是以清廉正直著稱的。雖然結交了不少朋友,但是同時也得罪了不少人。他被罷官就是因為他得罪了人,被人給舉報了。
楊惲似乎忘記考慮了一點,司馬遷之所以敢什麼都寫,那是因為他毫無顧忌。他是一個受過宮刑的人,雖然身殘志堅,但是活下去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完成《史記》。
所以司馬遷沒有必要在《史記》裡向任何人做出妥協,他只需要順從自己的心思就行了。況且他沒有子嗣,因此也不會連累到後代。司馬英已經嫁人了,所以也連累不到。
可是楊惲不同啊,他剛剛在仕途上有所長進,如果也像司馬遷在書裡的那種處事風格的話,那麼對不起,在那個世道是混不下去的。
比如說他得罪過漢宣帝的親信大臣戴長樂,戴長樂是漢宣帝在民間時期的好友,漢宣帝掌權後,戴長樂也做了官。可是他總是拿漢宣帝以前的事情說事,被人給告發了,因此坐了牢。
戴長樂心裡很不平衡,因為楊惲跟他有過節,所以他認定是楊惲告發了他。於是他也告發楊惲,說他曾經拿漢宣帝開玩笑,因此楊惲也被罷了官。
學習《報任安書》,一篇《報孫會宗書》害了楊惲。楊惲是很有錢的,他老爸是宰相,家裡的財產自然不會少。所以在罷官以後,無聊的楊惲就待在家裡花錢玩,這種無聊我們是很難體會的。
這個時候坑朋友的孫會宗,寫了一封信給楊惲,意思就是讓楊惲閉門思過,不要整天吆五喝六地請人家來吃飯,有錢也不是這麼花的,不能太高調。
這些話立刻就把楊惲心中的怨氣都給勾出來了,他想起了當年讀到《史記》裡的《報任安書》,便仿造這篇文章,也寫了一篇《報孫會宗書》。
這篇文章裡有不少對漢宣帝抱怨的話,而且還各種解釋自己狂傲不羈的原因。這下子可惹了大禍了。
因為這篇文章出了名,漢宣帝看了以後怒不可遏,認為楊惲是大逆不道,為此就把楊惲給腰斬了。
當此之時,自以夷滅不足以塞責,豈意得全首領,復奉先人之丘墓乎?伏惟聖主之恩,不可勝量。君子游道,樂以忘憂;小人全軀,說以忘罪。竊自思念,過已大矣,行已虧矣,長為農夫以沒世矣。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園治產,以給公上,不意當複用此為譏議也。---《報孫會宗書》
孫會宗表示很無奈啊,自己只是規勸楊惲而已,怎麼就把好朋友給害死了呢?彆著急,漢宣帝還記著你,孫會宗因為這件事也被罷了官。
若無必死之心,就不要學司馬遷。古代很多忠臣有死諫這一招,就是用自己的性命來勸告君王。能做出這件事的人,都有一顆大無畏的精神,至少是不怕死的。
司馬遷顯然就是個不怕死的人,他之所以敢把劉邦寫成流氓,敢把漢武帝寫成窮兵黷武之人,那就是抱著一顆必死之心去的。
因此想要學習司馬遷之前,必須要掂量一下,這是否值得。如果純粹是為了發洩心中的怨恨,我認為實在是不值得。
司馬遷之所以暢所欲言,那是因為他已經無所牽掛,只是想把最真實的歷史展現在大家跟前。可是楊惲暢所欲言是為了什麼?居然是為了發洩情緒。
這兩者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楊惲不知道,漢宣帝之所以接納《報任安書》,那是因為他敬重司馬遷為了《史記》可以連性命都不要。
但是漢宣帝無法接受《報孫會宗書》,那是因為楊惲這傢伙除了會發牢騷,似乎絲毫沒有悔改的意思,還敢學習司馬遷,豈不知天高地厚?
總結:楊惲之死那是咎由自取。楊惲的格局顯然沒有司馬遷那麼高,他被罷官以後,一直都憤憤不平。他覺得自己的功勞很大,曾經主動舉報過霍禹造反,是漢宣帝的大功臣。
而且楊惲覺得自己的父親是宰相,自己雖然不是長子,無法繼承繼爵位,但也不應該被廢為庶人。
所以楊惲開始飲酒作樂,各種吃喝玩樂。這麼一來漢宣帝就更加討厭這個楊惲了,他會覺得楊惲這傢伙就是在表現給自己看。
一直等到那封充滿抱怨的文章出現以後,漢宣帝終於安耐不住了,他宰了楊惲,其實就是為了告訴大家,有功勞你也別那麼狂。
參考資料:《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