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李走遍天下
-
2 # 亞軒文軒裝飾
包書皮一方面是真的為實用,因為如果不包的話,到了學期末書皮基本上都碎掉了,因為那個時候印刷質量和紙張的克數好像達不到,但這是針對愛學習的,不愛學習的書本,常年如新,另一方面,在我們小時候就是為了一種小時尚,包書皮有各種技巧,可以在角上摺疊出一些小花色,也算是對當時單調枯燥的課外生活的一個補充
-
3 # 減配食錄
包書皮,本皮是為了讓孩子能把書完整的用到期末。大部分的孩子不懂得愛護課本,到期末真的會把書弄爛。
可是現在過早的強制規定一些事情,孩子沒有過書破掉的經歷,只是在老師和家長的提點下避免出現這種情況,不知道是不是好事,有些事情經歷過可能才會更珍惜。所有的事情都被學校和家長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很多東西孩子沒辦法體會。
-
4 # 麥田裡的守望者151570458
我的書用爛了才包書皮,使得其用起來整潔不被繼續撕破。新書為什麼要包書皮?書上的褶皺難道不是你學習過的痕跡嗎?
但是還是得包,老師要求的,連練習簿也要包
包書皮本意是為了保護書籍,其實,也許大家沒注意,它還有另外的意義。
當年剛上學,正處於文革時期,那初期,在那物資缺乏的年代,包書皮的材料還真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這樣學生們——更確切地應該說學生家長們只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就地取材。當然學生們的書皮也是五花八門。
有的用牛皮紙,有的用餅乾包裝紙,甚至有的用水泥袋紙,在我看來,最上講究的是畫報紙,最簡陋的是報紙。
這裡重點說一下我用畫報紙包書皮的花絮:
因為我父親是教師,一些舊畫報大家看完後就拿回家了,當時的畫報可沒有現在這樣精緻,因為沒有廣告,往往是薄薄的二三十頁,大部分是黑白印刷,包書皮最好的是中間那張彩色的,那一張的內容往往是一幅照片畫,或者是一篇文章,當然是最受歡迎的,上課開小差盯著畫天馬行空地想象,或者不厭其煩地一遍遍看那篇文章,在當年沒有什麼課外書的年代,也是一大樂趣。
至於看了什麼文章、圖片,由於年代久遠,絕大部分都忘了,但是,也有例外,現在印象比較深的是“南京長江大橋”通車、“32噸自卸車研製成功”的文章圖片,當時是百看不厭。
還有一篇國外著名的短篇小說,莫泊桑的《項鍊》,就是在書皮上看的,至今印象深刻。
當時看“書皮文章”可不是那麼簡單,往往有的段落折在裡邊,需要把摺疊部分開啟看,現在想想很麻煩,其實那時候一點沒有這樣的感覺,甚至樂此不彼,一遍遍地開啟看那有趣的故事。
所以說,包書皮這看似簡單的過程,在當年留下的印象特別深刻,這可不是現在五花八門的成品書皮可以比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