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有所思

    這種寫法在古詩中極為常見,以本人姓名或字號進行切入,從而達成鋪墊效果,形成一種強烈的主觀態度。告訴讀者,這首詩是本人的經歷以及個人看法。因此帶有寫實性質。比如:

    杜公《自京赴奉先……五百字》首句就是“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杜陵即漢宣帝陵墓所在,後杜公以少陵(野老)稱之。《哀江頭》“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還有絕句“更有手種桃李非無主,野老牆低還似家。“”杜公在自己的詩裡說自己的號的詩至少有五首之多。

    白居易《自誨》“樂天樂天,來與汝言……樂天樂天歸去來”也是如此。還有《達哉樂天行》第一句也是“達哉達哉白樂天,分司東都十三年。”

    他的摯友元稹字微之,其詩《再酬復言……》有一句“潦倒微之從不佔,未知公議道何人。”同樣是說自己。

    杜牧詩裡也好像有自己的號,比如“依依故國恨樊川”。

    蘇軾詩詞中的“東坡”更是屢現不鮮,《和陶讀》“東坡信畸人,涉世真散材”,《寄吳德仁……季常》“東坡先生無一錢,十年家火燒凡鉛”還有《予前後守……》“忠孝王家千柱宮,東坡作吏五年中。

    黃庭堅號山谷,其詩《四休居士詩》“欲知四休安樂法,聽取山谷老人詩。”

    當然不能少得了陸游,他號放翁,《梅花》“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五十年間萬事非,放翁依舊掩柴扉。”《秋興》中也有“放翁老矣欲何之?採藥名山更不疑。”之句。

    辛棄疾號稼軒,其詞《水龍吟》“誰識稼軒心事,似風乎、舞雩之下。”,更有《沁園春》“三徑初成,鶴怨猿驚,稼軒未來。

    就像記敘文中開頭就說,我叫某某某,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云云。

  • 2 # 一千個世界

    贈汪倫——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譯:這首詩,鄙人有兩種理解,不知道哪種可以。

    第一種,李白剛剛登上船正要離開,這個時候岸上來人了,一邊跑一邊喊:李白兄,請停下!然後汪倫帶著李白到家中做客,好吃好喝款待給李白餞行。李白深表謝意,有感而發,千尺深的桃花潭也比不上汪倫的情意。【一個“忽”字,說明事先不知道李白要走,甚至之前不知道李白來過。是從鄉人鄰里聽到李白訊息後匆匆趕來。】

    第二種,就是汪倫餞行李白後,並沒有送李白到江邊。李白到達江邊登上小船時,汪倫急急趕來看李白最後一眼,目送李白乘船離去。李白感動萬分,寫下一首詩《贈汪倫》。

    詩的前兩個字用李白很恰當呀,因為是兩個字,如果不用李白用我吾己,字數不夠,意思上也不夠力度吧。

    比如簡化後:

    我乘舟欲行,忽聞岸上歌。

    桃花深千尺,不及汪倫情。

    缺少細節和韻味,還是用李白二字的好呀。

  • 3 # 字遊天下者

    詩人要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我覺得有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從詩的實質內容來看,李白的朋友也許不少。但是,像汪倫那樣的鐵桿粉絲、願為李白“送機”的,在那個交通不發達的時候,也許並不多

    二,從詩的表現形式看,作為七言,第一句如果不用李白二字,用單字“吾”或者“我”,雖然符合古文遣詞造句的寫作習慣,但是,再湊一個字來寫這句七言,比較困難。比如改成“吾將乘舟即欲行”,於韻律與韻味都有影響。不如直接用李白二字來得簡單明瞭又順暢。

    三,從語言風格方面看,這首詩非常簡約,幾近白話。儘管屬於古詩,但比有些語言晦澀的現代詩意思更直白。哪怕不識字的人也能聽懂。用詩人的名字,更符合詩人的語言風格。

    簡而言之,古人與今人在口語上的表達更具傳承性,古今一致,不同的可能只是某些字的讀音。而有的書面語獨立於口語之外,像吾、汝、爾等人稱代詞。有的字詞產生歧義,不利於我們對古語的理解。而李白用口語寫詩,讓後人更容易親近他,不存在交流障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項梁不死,帶領項羽,能打敗劉邦一統天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