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聞魯生
-
2 # 空鳴486
這是一個大的問題,國家中宣部和文化部來回答的問題。我以為,詩詞創作要首先在國家意識形態層面形成共識,調動各方力量,提高民族文化素質,為民族復興,實現中國夢的偉大理想,全力去歌頌進步,歌唱時代,鼓舞人民奮發進取,有一個大的氛圍,才有可能實現詩歌文化的繁榮!
-
3 # 百姓哲學
我個人談談“詩詞創作如何走進大眾走進時代走向復興?”的看法,
不管是詩詞還是詩歌,它的根脈,都源於民歌,而民歌源於最早氏族部落的在祭祀用歌詞。
從古至今,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興盛與復興,都要看民間的接受程度。在中國的周朝之前的詩歌由民間傳入上層社會,經過文人墨客的加工改造,形成了流行於百姓之中的下里巴人,和流行上層社會的陽春白雪兩個流派。
從此幾千年,上層流行詩詞,經過統治階級內部文化傳承流傳至今,形成了小眾化的文化形式。
而民間的詩詞以兒歌、順口溜、打油詩、要飯用的快板書的形式流傳下來了。
以上就是中國詩詞的源原。
我認為詩歌註定不能做為生存的手段,只能做為愛好,只是經過長期的堅持後,偶然被社會認可成為詩人,所以想成為詩人,首先是不要夢想成為詩人。如果非常的喜歡詩詞創作,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不斷堅持詩詞創作、創新,等著上帝顯靈,成為天才。
切記,如果想做詩人養命,結局就是還沒成詩人就嗚呼了,選好一個生存的好職業,拼搏之中,閒暇之餘,實現自己的夢想吧。
目前,想讓詩詞創作走進大眾,那就用自己的詩詞天賦,去創作歌詞,流行後進入大眾的視野, 利用自己的詩詞天賦創作現代歌劇劇詞,隨著現代劇的紅火程度進入大眾的視野,我能想到的,只有這兩條復興渠道。
個人觀點僅供網友評說。
-
4 # 工信科
詩詞創作向大眾,走進時代大復興。
多辦詩詞歌詠會,廣泛動員唱和聲。
限制能少只須少,促進大家都行動。
有感而發只須發,長句短句都能行。
有情當抒只須抒,傳播正聲和正能。
有話當講只須講,弘揚正氣和正風。
有論當論只須論,倡導公正和公平。
詞表心意勿須多,言為心聲有就成。
-
5 # 封護勝463
詩詞創作如何走進大眾,走進時代走向復興?對於這個問題我斗膽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要植根於大眾
我們的現代詩由於受西方自由主義的影響,正在朝著不押韻,朦朦朧朧,晦澀難懂這一個方向去發展,接受的人和能讀懂看懂的人越來越少了。真正成了"陽春白雪,合者該寡",所以說詩出版了很難賣掉。而過去的一些詩詞,大都是來自於民謠或大家的勞動號子,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才深受大眾的歡迎,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例如,唐李紳的《憫農》"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流傳千古仍感覺印象深刻,感人至深。詩詞是文化中的精髓,要發揚光大必須"腳踏實地"的認真寫作,才能不脫離群眾的這塊沃土,紮根於人民之中,才能根深葉茂。
二,詩詞還要合轍押韻,體現出音樂美
不管是寫的什麼詩,我還是建議合轍押韻,如果不押韻,就沒有音樂之美,讀起來就難以朗朗上口,你怎麼能稱為是一首詩,豈不是一篇分行的散文。拿現代詩很著名的詩人徐志摩來說,他的詩也是合轍押韻的。在《再別康橋》就這樣寫到"我輕輕的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很是上口。
三,是要清晰易懂,被廣大群眾接受
詩歌的創作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但是要被廣大群眾所接受和認可,不能朦朧晦澀,脫離大眾,要是真的這樣,詩詞的復興之時即將到來,我們這一代人也沒有辜負歷史的重任。
回覆列表
歷來詩詞屬於社會小眾、歷來吟詠屬於個人情性,有甚必要掀起轟隆隆時代風潮,席捲中華大地?
中國詩詞大會以後,走火入魔大有人在 —— 幾個濫竽充數嘉賓,逢迎諂媚令人作嘔;更多熱衷偶像崇拜門外漢,還真以為平仄格律是為莫名其妙“意境”而生?
詩詞寫情性,僅此而已,莫要整的神魂顛倒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