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ruixuezhaofeng
-
2 # 酉陽749
嚴格地說,安倍任內,並未對日中關係,做出實質性貢獻,比如,推動中日韓自貿區的建立程序,安倍,內心想做,可惜只能留待將來。
安倍曾放低身段,對華釋放友好訊號。如向侵華戰爭道歉,不去參拜靖國神社等。
只是有美國之手的干預,安倍也不可能走得太遠。旨在提振日本經濟及改善民生的安倍經濟學,也在疫情、少子化不可逆轉、低慾望佛系社會等因素影響下,破產了。
後安倍時代的日本,會走向何方?
2020年8月28日下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健康原因宣佈辭職……
關於安倍的任職時間、病情狀況、歷史地位和對中日關係的貢獻,以下做扼要回答。
一、安倍晉三作為日本戰後至今第一大黨自民黨現任黨首,迄今有兩個首相任期。一是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差8天滿一年)的首任,再有2012年12月至今的第二個長任期,據計算到2020.8.24第二任期已長達2799天,成為日本戰後任職時間最長的首相,預計他將在9月中旬左右正式卸任。
日本政壇戰後基本維持“一黨獨大”的格局,1955年奠定“自民黨――社會黨”抗爭體系,前者屬傳統右翼,後者是中間偏左的政黨,二者相安無事,社會黨人只有村山富市一任首相,其餘基本為自民黨(或“出走者”)當政。
2012年12月至今,自民黨與“同道”公明黨聯合執政,後者的作用不大。
二戰後至今日本政局穩定,經濟繁榮,社會安寧,對外開放,國際形象持續向好且威信遞增,與自民黨長期執政、內外政策長期穩定有直接關係。
二、安倍晉三確診為“潰瘍性大腸炎”,本月兩次就醫大機率診斷為癌症晚期,導致安倍無法履行國家最高行政長官的職務。
日本既是胃腸道疾病高發國家之一,也是預防、篩查和治療最好的。據統計,每年做胃腸鏡檢的日本人有1500萬-1600萬,早查、早防、早治成為“傳統”,避免了80%的胃腸道惡變(癌變)。
今年66歲的安倍據稱17歲時就有腸道炎症,2007年因該疾患辭職。2012年底至今堅守日本政治“第一崗”,今年新冠疫情蔓延,與歐美等世界大多數國家相比,日本算是防控“優等生”之一。
可惜首相身心俱疲,疫情、經濟雙重壓力下舊病復發,其嚴重性可想而知――不幸成為潰瘍性大腸炎惡變20%的“關鍵少數”。
三、冷戰後至今30年,日本兩位首相任期最長、權威最大、地位最高,小泉、安倍是也。
應該承認,安倍黨內地位、執政力強勢,內政、經濟和外交也是“敢想敢做”,日本國際地位和聲譽一直處在上升階段。
四、中日關係。
安倍的前任野田佳彥因變更釣魚島地位致兩國關係嚴重倒退,安倍上臺後止住下滑勢頭並予以扭轉。
安倍時代,中日關係的重心發生了變化:
1、2010年末,中國實現GDP5.8萬億美元,日本同年5.4萬億,中國現代史上真正意義與日本“平起平坐”。
其歷史意義深遠,上世紀50年代,毛主席斷言的中日“平等”,在周總理看來需要有堅實基礎:只有中國工業化和日本工業化,兩國才能和平友好,共存共榮。(見《世界知識》2002.15期)
2、影響中日關係的“傳統”問題地位下降,它們是“歷史認識問題(包括參拜靖國神社等)”、“臺灣問題”(日本從1895-1945霸佔統治臺灣半個世紀,日本政界相當一部分人對臺曖昧)、“領土爭議――島嶼和沿海大陸架爭端”等。
新問題產生,安倍政府忌憚中國國際地位及影響力的急劇提升,首提“印太戰略”構想,積極追隨美國“圍堵”中國……
3、從兩國關係操作層面看,基本處於不斷改善向好的程序中,新冠疫情給了兩國政府乃至民眾重審、構建兩國關係的良好情感氛圍與共同語言。安倍在其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