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湖小曉生
-
2 # 四川達州人
曹丕不是篡漢,而是借漢之名。司馬氏則完全是篡奪曹魏,不可同日而語。
東漢末年戰亂,曹操自己散家財,在衛家、夏侯家、曹家的支援下起兵,逐步發展,最後佔領北方十州,是曹操一刀一槍自己流汗流血打下來的,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不過是用來對抗四世三公袁紹的旗幟和法理依據,實際其他的收益並不算什麼。
不過,曹操失敗於赤壁大戰,所以曹丕無法用統一天下的功德自立新朝,也就缺乏一個當皇帝的法理依據,所以只能用九品官人法來交換世家支援,再搞所謂的禪讓,實際就是借東漢的法統而已。
反觀司馬氏,國土人口軍隊都是曹魏的,也是欺騙方式獲取政權。當然是篡奪,此後兩晉表現都很差,更是五胡亂華的最大責任方,歷史名聲顯然不夠好。
-
3 # 豹眼看歷史
曹操篡漢、司馬氏篡魏的觀點,在一些教科書中就可以看到,這說明主流史學家還是持這種觀點的。
豹眼並不認同這個觀點,你可以不喜歡,但豹眼就是這個觀點。
都說是“有德者得天下”,豹眼幾乎看不到有德者能得天下,看到的幾乎是具備勢力的人得到了天下。
為何曹操代漢、司馬氏代魏給後世的感覺不一樣,並不在於他們的天下是如何得來的,而是得到天下之後究竟做了些什麼。
受電視劇的影響,豹眼對於龐統很不喜歡,因為人物形象很醜陋。但在閱讀了《三國志》之後,對龐統特別的喜歡,就因為其中兩件事。這兩件事也恐怕是劉備一生唯二的真實吐露心跡。
這對於題主這個問題,是一個最好的回答。
逆取順守,報之以義,古人之所重也據裴松之注《龐統法正傳》引《九州春秋》記載:
備曰:"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義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統曰:"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
建安十六年(211年),法正奉益州牧劉璋之命前往荊州,迎接劉備入川共拒張魯。法正私下向劉備獻計,請劉備藉機謀取益州。
作為梟雄劉備,自己清楚這是天大的美事,但一向以仁德包裝自己的劉備如何能拉下這張老臉呢?
劉備猶豫不決,龐統在一旁就急眼了,對劉備說:“主公啊,現在荊州已經被打爛了,人才、財物都流失殆盡,就別在這裡等死了。益州有戶口百萬,物產豐饒,可以成就大業。這麼好的機會不答應,還靠啥呢?”
劉備一向少言寡語,喜怒不形於色,一般不對人說心裡話。但這事實在是誘惑力太大,情急之下,劉備就對龐統說了掏心窩子的話:
“我不是不想啊,我是有顧慮哦。與我水火不相容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就寬厚,曹操暴虐我就仁慈,曹操狡詐我就忠誠。凡事與他相反,就顯得與他不一樣,這就可以得民心,就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如今這樣子得到益州,豈不就失信於天下,我不就跟曹操一樣了嗎?豈不就露了餡嗎?這不太好吧,我不能做這樣的事。”
龐統說:“主公啊,平時裝逼就算了,現在再裝下去黃花菜就涼了。凡事不能墨守成規,現在正是亂離之際,要隨機權變才行。何況吞併弱小、攻擊闇昧,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成之後,封給他一個大國,這也不算失信哦。事就是這麼一回事,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現在不取,恐怕將來白白便宜了別人。”
劉備一聽,也就顧不了這張老臉了,立馬決定入川。
這個橋段非常經典,把劉備的虛偽性表現的淋漓盡致。同時,也集中反應了諸侯爭霸的實質所在。
任何人想要擴大自己的勢力,想要成就霸業,就必須要侵佔別人的地盤,沒有人甘心情願把自己的地盤讓給你。
徐州牧陶謙三讓徐州,不是陶謙多麼賢德,那是不得已而為之。
實際上,陶謙在史上是很垃圾的,貪婪無度,任用小人,就因為是曹操的死敵,把曹操看做奸臣的人,就以為陶謙是反奸臣的英雄。
曹操之所以屢屢討伐徐州,而且所過之地雞犬不留,是因為陶謙殺死了曹操的父親曹嵩,而陶謙殺死曹嵩的目的也是為了劫掠他的財富。
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曹操這麼做反倒是個爺們。徐州百姓倒黴,應該怨恨陶謙,而不應該怨恨曹操。
州牧是一州之主,就好比是一個大家長。因為家長貪婪而得罪了人,整個家族遭到報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劉備在徐州站不住腳,與陶謙在徐州的所作所為是有直接關係的。清正賢明的人才都跑了,只剩下阿諛逢迎的小人。
不管劉備如何偽裝,留給一般人的感覺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陶謙把徐州讓給劉備,劉備也就成了與陶謙一樣,是臭味相求、沆瀣一氣的人。
劉備得不到徐州百姓的支援,是他站不穩腳跟的根本原因。
徐州首富糜竺兄弟鼎力支援劉備,都清楚商人嘛,無利不起早,而且商人積聚的那些財富沒有不帶鮮血的,有多少財富不是欺男霸女而來。
劉備如此依賴糜竺兄弟,百姓會如何看呢?
劉備自以為愛民,愛的是有錢的民眾,沒有普遍的民眾基礎,這是他走不遠的根本原因。
同樣的道理,劉表佔據荊州十幾年,孫權佔據江東幾十年,就是依靠豪強世族的勢力。而曹操之所以沒有一統天下,也是因為他打擊豪強世族,導致了他們的屢屢反叛。內部不穩定,也就導致曹操不能夠全力對外征戰。
劉備所言的曹操暴虐、峻急、狡詐,主要就是曹操對待豪強世族採取了嚴酷的打擊政策。
任何時期的話語權都掌握在豪強世族手裡,普通百姓的聲音是很弱小的。
這只是劉璋闇昧而已,聽不進明白人的忠言。
劉璋的主薄黃權就勸阻劉璋不要請劉備入川,從事廣漢人王累將自己倒吊在益州城門上勸阻,劉璋也不以為意。
這事許多人都很清楚,就劉璋一人犯迷糊,但劉備還在裝,還是龐統實在,一針見血,這是豹眼最佩服的地方。
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建安十七年(212年),龐統為劉備獻上了取成都三策,劉備採納了中策,依計而行。
劉備順利斬殺了劉璋白水軍將領楊懷、高沛,控制了白水軍,然後揮兵直指成都,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攻克了涪城。
劉備大宴將士,有些得意忘形,趁著酒興,對龐統說:“這個小酒哈得爽吧。”
可龐統不識趣,就說:“討伐人家的國家而以此為樂,不是仁者之兵哦!”
劉備一聽就火了,說:“你給我滾出去。”
龐統也不言語,直接就滾了出去。
劉備馬上就後悔了,派人又把龐統請回來。
當時劉備還以武王伐紂、前歌後舞來做說辭。且不說武王那檔子事是真是假,就你劉備還能與武王相提並論嗎?
周朝三分天下有其二才開始造反,你劉備有啥呢?就一個荊州還是借得人家孫權的。而且劉璋也不是昏庸無道的天下之主,只不過沒有很大的野心就是。
劉備所為就是搶佔人家的地盤,哪裡來的仁德可言?
本來嘛,誰有勢力誰就可以據為己有,這沒有話說。但既想做婊子又想立牌坊,就不是那麼厚道了。
還是龐統實在,一針見血,豹眼很是服氣哦。
天下十三州,曹操已經佔據了九州,已經超過了三分之二,但曹操依然沒有稱帝。
曹操何罪之有呢?如果說曹操之罪,就是沒有儘早稱帝。
漢高祖劉邦、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順治帝,有哪一個皇帝是佔據了全部的天下才稱帝的?
如果曹操早一些稱帝,或許就不會有三國混戰及之後的晉朝把中華民族搞得七分八裂。
漢朝的滅亡,是桓靈二帝昏暗的政治造成的,如果沒有曹操不知有幾人稱王稱帝。
就像螞蟻啃骨頭一樣,曹魏的江山是一點點啃出來的,憑啥一直給你漢室留著?
曹氏子孫自己不爭氣,司馬懿忍辱負重、東征西討、南征北戰,憑啥就給你曹魏一直打工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你是曹操、司馬懿的話,你會一直打工,等著人家翻過身來對你的家族秋後算賬嗎?
劉邦能殺韓信,劉邦的子孫就不會殺曹操嗎?曹操的子孫就不會殺司馬懿嗎?
如果你不會束手待斃,而是想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那就不要再說篡漢、篡魏之類的話了。
看一下隋朝、唐朝、宋朝的建立,哪一個不是篡來的呢?
豹眼始終認為,江山如何得來的,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如何去守。
就像李世民,連自己的父親、兄弟都發難,還有啥仁德可言?但不影響他成為一代明君。
曹操、曹丕不是聖人,但做得那些事還算靠譜;司馬懿父子也不是聖人,做得那些事也說得過去。
區別在於,曹氏子孫雖然無能,但沒有作惡多端,這是因為有司馬懿等人在,有蜀漢、孫吳等強敵存在。
司馬氏子孫不僅無能,更是作惡多端,是因為沒有外姓強勢的權臣在,而且外部沒有了壓力,就只能剩下內鬥了。
內鬥導致了政治混亂、國家分裂,這更令人不齒。
這就是司馬氏篡魏名聲更不好聽的原因所在吧。
篡奪別人的江山就如同搶佔別人的地盤一樣,沒有仁德可言;就像劉備那樣的人,佔據了人家的地盤也是得意洋洋,絲毫沒有愧疚之心,哪裡還有仗義之事。
曹操、司馬懿好歹是篡奪外姓的江山,外人的東西據為己有,也是一般的道理;劉備搶佔的是自己劉姓宗親兄弟的地盤,自己兄弟的東西你也搶,還能理直氣壯嗎?說不太過去吧,劉備自己都不好意思哦。
有人或許認為,劉備搶奪劉璋的地盤是為了匡扶漢室,那麼曹操、司馬懿搶奪別人的江山,不也為了大一統嗎?這與秦始皇一統中國有何區別?
在豹眼看來,任何帝王的地位穩固,都不如國家大一統高大上。為了國家的統一,任何帝王都可以被推翻。
中國歷史把曹魏、司馬晉朝稱為正統,沒有毛病,那是中華民族一脈相傳的。
功是功過是過,司馬氏一統天下功不可沒,但導致三百多年的分裂是其罪過,這事要分開來說。
漢朝總歸要腐敗滅亡,那劉邦還建立漢朝幹嘛呢?
曹魏終將被取代,曹丕就不用稱帝嗎?
晉朝把國家搞得四分五裂,當初就沒有必要統一嗎?
人總歸要死的,還苦苦去尋找吃飯的路子幹嘛呢?還苦苦尋找醫生治療疾病幹嘛呢?
今天的歷史觀,不應該侷限在誰篡奪了誰的江山,而應該放眼於誰給這段歷史帶來了什麼。
南北朝的分裂,卻帶來了民族的大融合,如果沒有外敵的入侵,中原地區的內鬥會更加激烈。中華民族恐怕就侷限在黃河流域而不會有今天的格局,因為我們這個民族本質而言是不崇尚擴張的。
歷史的神奇之處就在於福禍相剋相生,“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對於任何一個歷史事件,只有放在整個歷史長河中,才能更好的去評價。決不能依據一個歷史規則,就斷定事件的對錯。
只用忠君一條原則去衡量歷史,是不公允的,也很偏頗。
-
4 # 野草的沉思
曹氏家族是篡漢。司馬家族是篡魏。這毫無疑問。但在後人看來,曹氏家族的名聲要好於司馬家族。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曹氏所取代的東漢王朝已經歷二百年,機體己徹底腐朽,黃巾大起義和諸侯長期割據混戰證明了這一點。曹氏代表新興力量,順應歷史發展,取代漢朝是比較合理的。曹氏是以完全公開的方式取代漢朝的,是陽謀。
而且,是曹操南征北戰,掃平各個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使中國北方的廣大人民擺脫了戰亂之苦,使北方的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為全國統一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相反,司馬氏所取代的魏政權,當時還建立不久,尚處於上升時期,還沒有嚴重的腐敗。只是因為繼位者年幼,司馬懿便以陰謀手段,篡奪了魏政權。
而且,司馬家族是一個根本上腐敗的官僚家族。西晉建國不久就陷入全面腐敗,出現八王之亂,又引發五胡之亂,把好端端的中國搞得四分五裂,昏天黑地,百姓陷於水深火熱,痛苦萬狀之中。造櫱深重。
因為以上諸原因,曹氏家族名聲好一些,司馬家族名聲壞一些。
-
5 # 史海泛舟擺渡人
曹操和司馬懿的名聲不同,主要是因為曹操家族篡奪的漢朝天下,是曹操自己打下來的江山。司馬家族篡奪的曹魏天下,是曹魏世代傳承下來的江山。而且曹操家族篡漢之後,北方老百姓安居樂業,遠離了戰亂和饑荒。而司馬家族篡魏之後,遊牧民族大舉入侵中原,造成了無數百姓流離失所。
曹操是否篡漢,司馬懿是否篡魏雖然真正篡漢的人是曹丕,真正篡魏國的人是司馬炎,但是為曹丕篡漢和司馬炎篡魏創造條件人,就是曹操和司馬懿。曹操在東漢王朝統治衰弱的情況下,散盡家財興起義兵,掃平了全國大部分的諸侯勢力,“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了漢朝的實際控制者。
曹操去世之後,曹丕繼承了曹操的權利,最終篡漢建立了曹魏。司馬懿本來是魏國的兩代託孤重臣,在曹爽專權時期,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控制了曹魏的大權。司馬懿去世之後,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先後繼承了司馬懿的權利。司馬炎當權時期逼迫曹魏皇帝曹奐退位,篡魏建立了西晉。
曹操家族篡漢為什麼不被罵曹魏的天下都是曹操拼死拼活打下來的,跟漢獻帝沒有任何關係。只不過曹操一直重視自己的名聲,奉養了漢獻帝20多年,還把自己的三個女兒嫁給漢獻帝。曹操奉養漢獻帝期間,漢獻帝曾經兩次試圖加害曹操,但是曹操始終沒有殺死漢獻帝。(劉備和袁紹口口聲聲罵曹操漢賊,漢獻帝在洛陽快要餓死的時候,劉備和袁紹又在哪裡呢?)
實際上曹丕篡漢只是走了一個形式,因為曹魏的江山本來就是曹操的,漢獻帝從來沒有出過一份力,也沒有做過一天真正的皇帝。曹操一統北方之前,北方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連一口飽飯都吃不上。曹操統一北方之後,百姓們能夠安居樂業,人口數量快速增長,這都是曹操家族的功勞。
司馬懿家族篡魏為什麼被罵司馬懿是魏國的兩代託孤重臣,曹睿臨死的時候,拉著司馬懿的手說:“我之所以沒有嚥氣,就是為了能夠見到您,希望您好好輔佐曹芳!”結果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將曹芳完全架空成傀儡皇帝。
司馬家族的榮華富貴,都是曹操家族賦予的,司馬家族卻不死恩圖報,篡奪了曹魏的天下。而且司馬家族在篡位後,也沒能治理好國家。西晉建立之後朝政腐敗,北方遊牧民族大舉入侵,北方百姓再一次生活到了水深火熱之中。
總結曹操以漢獻帝的名義打下來了江山,也奉養了漢獻帝20多年,對待漢獻帝稱得上仁至義盡。雖然曹丕篡奪了漢朝的統治,但是曹丕拿回來的江山,是曹操親手打下來的江山,並不是漢獻帝祖傳的江山,人們自然無法罵曹操和曹丕。
司馬懿是魏國的大臣,靠著魏國皇帝的信任,才一步步成為了託孤大臣。然而司馬懿不死恩圖,反而謀取魏國的天下。而且司馬家族建立的西晉腐朽無能,最終被遊牧民族滅亡,司馬家族肯定要留下罵名。
-
6 # 巡山的小蘇
說曹操篡漢這有點過了。其實,曹操同司馬懿的名聲,在封建時期都差不多,兩個人都屬於亂臣賊子的行列。對這類人,古代帝王最忌諱的。相對來說,曹操的壞名聲還更加突出一些。在評書和文學作品的推動下,曹操奸臣的形象越演越烈,深入古人的內心。
因為近代人已經覺醒,思想也越來越客觀,世人對曹操的印象又逐漸改觀。曹操和司馬懿兩個人的共同點是:兩人都沒有直接篡位,都把篡位留給了後人來做。
曹操作為一代梟雄,為人處世相對要光明磊落一些。而司馬懿的形象就是整個一深藏不露的野心家。相對於野心家,世人大多都偏愛梟雄。
曹氏家族雖然後來篡位了,曹操在鞏固自己地位的時候,也殺了不少王公大臣,但是始終沒有波及到劉姓皇族。
司馬家為了天下,不但將曹氏宗族和支援曹魏的大臣誅殺殆盡,甚至直接弒君。曹操有沒有取代劉漢的野心,後人不得而知。
但是從司馬懿生前大肆剪除曹氏集團的勢力看來,其篡位之心路人皆知。
加上司馬家建立的晉朝內亂紛爭不斷,最終導致五胡亂華,給漢族帶來無盡的災難。這讓後人對司馬家的態度更近乎厭惡。自然而然,後人對狼子野心的司馬懿,肯定也更加反感。
-
7 # 北疆同心聊歷史
曹操沒有篡漢,迫使漢獻帝退位的是曹丕。曹操自公元196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直至公元220年病逝,手握大權24年。雖居丞相、魏王之尊,並加九錫,但卻沒有逼迫漢獻帝退位讓賢。
公元220年曹操病故,曹操的部下勸曹丕代漢自立。漢獻帝劉協無兵無權,朝廷大臣多半擁護曹氏。故漢獻帝在無可奈何之下,只得於公元220年冬十月“禪位”。
漢獻帝禪位之後,曹丕並沒有難為他。不僅封劉協為山陽公,而且還允許劉協在封地內繼續奉漢朔,並可使用天子儀仗,劉協的四個兒子皆被封侯。
當散騎常侍衛臻,當著曹丕的面稱讚漢獻帝禪位之美德時,曹丕並沒有生氣,反而說:“天下之珍,當與山陽共之。”
公元234年,山陽公劉協病故,被魏國朝廷准以“漢孝獻皇帝”之名葬於禪陵。
因此,即便是漢運當終,曹丕也沒有虧待前朝皇帝。曹丕有此美行,自然會為其父曹操面上增光。
更兼若無曹操掃蕩群雄統一北方,不知中原地區還要發生多少生靈塗炭的慘劇!曹操有此功勞而又不曾篡漢,所以他的名聲當然會比司馬家族要好。
而司馬懿乃是世家大族出身,平生信奉的是一個“詐”字。魏明帝曹睿病故前,曾命太子曹芳手把司馬懿之臂,期待司馬懿能與曹爽一起輔佐幼主。
然而,曹爽在何晏等黨羽的慫恿下為獨攬大權,竟對司馬懿採取明升暗降的手段,把司馬懿提升為太傅,奪了其手中的兵權。
曹爽專權之後飛揚跋扈任用私人,搞的天怒人怨內外離心。對曹爽的胡作非為,司馬懿看在眼裡美在心裡。高平陵之變前,曹爽曾派心腹察探司馬懿的動靜。
司馬懿簡直猶如“老鮮肉”,那演技超級棒!用穿衣手抖衣衫落,口渴喝粥灑滿襟的招術,把曹爽的心腹騙得團團轉!把一個“詐”字訣演繹的淋漓盡致!誘使曹爽吊以輕心。
公元249年春,正月,曹爽弟兄傾城而出,奉陪魏主曹芳拜謁高平陵。
司馬懿見時機已到便打著皇太后的旗號,宣佈曹爽犯下了幾樁大罪。並派人佔領武庫,封鎖洛陽城門,屯兵於浮橋以遏曹爽的歸路。
然後,又騙老臣蔣濟給曹爽寫信,聲稱:司馬懿的兵變,只是為了免去曹爽弟兄的官職,斷然不會要了他們的性命!
曹爽信以為真,便不顧大司農桓範的勸阻,放棄抵抗向司馬懿投降。
但是,司馬懿對政敵向來說話不算數。因此,當曹爽做著“我亦不失富家翁”的美夢迴到洛陽城後,便被司馬懿圍困在府中。
司馬懿派人在曹爽府外四角建起塔樓,晝夜派人密切監視。不久,司馬懿便尋找藉口,給曹爽弟兄安加罪名,把他們及其黨羽全殺了,並滅其三族。
司馬懿善用“詐”字訣,也可見之於他詐騙大將王凌。王凌是魏國的徵東將軍,負責防備東吳騷擾邊境。
後來,王凌不滿司馬懿專權,便欲起兵反之。而司馬懿的應對之術則是,一邊調兵鎮壓,一邊寫信勸王凌投降。
結果王凌的心理被攬亂了,在司馬懿重兵境下,王凌選擇了投降。然而等待他的不是司馬懿的寬恕,而是被押往京師問罪。
王凌責問司馬懿說:“卿負我?”司馬懿回答說:“我寧負卿,不負國家!”於是,王凌便在中途飲藥而死,自殺了。
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師和司馬昭掌握了魏國權柄。當時,魏國朝廷內部尚有擁護曹家之人,中書令李豐即是其中之一。
司馬師對其極為不滿,認為李豐向著曹芳,因此便把李豐殺掉了,曹芳對此極為不滿。司馬師得知皇帝厭惡自己後,索性於公元254年,派人進宮威脅皇太后廢掉了曹芳,立高貴鄉公曹髦為新皇帝。
曹髦年紀雖輕,但動靜舉止卻都符合為君之道,如果能夠獨立自主,也不失為一代魏國明主。孰知司馬師死後,其弟司馬昭欲發專擅朝政。
久之,曹髦不堪其辱,便於公元260年率領宮廷侍衛討伐司馬昭。但行至中途,卻被司馬昭手下的謀臣賈充命將軍成濟刺死。
曹髦死後,魏國軍政大權便完全落入司馬氏之手,繼任皇帝猶如木偶,已無半分影響朝政能力。
公元280年,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派兵滅了吳國,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
然而,晉武帝司馬炎,因怕重蹈曹氏無藩王擁兵屏衛宗室而滅亡的覆轍,便一股腦分封了幾十個子弟為王,並授予藩王兵權,埋下了八王之亂的種子。
司馬炎死後,司馬家族大起內訌,將整個中原攪的雞犬不寧。西晉王朝的內亂,削弱了其統治基礎,致使邊疆胡人趁勢而起。
在胡人的不斷衝擊下,西晉王朝轟然垮塌。從此,天下便陷入長達幾百年的分崩離析!
司馬懿憑“詐”字訣奪權。司馬師依靠權勢逼迫太后廢掉魏主曹芳。司馬昭有弒殺皇帝之嫌。司馬炎不僅篡魏自立,而且又在滅掉吳國統一天下之後,仍然大肆分封子弟做藩王,是造成八王之亂,導致西晉王朝短命的始作俑者。因此,人們對司馬家族有看法,也就在所難免了。 -
8 # 本宮有旨
曹家和司馬家其實做了同樣的事——篡位,連路數都如出一轍,但是二者的口碑卻很不一樣,哪怕司馬炎還短暫地統一了華夏十幾年,後世仍然對司馬家的舉動耿耿於懷。
為什麼同樣是篡位,人們默許曹丕篡漢,對司馬炎篡魏卻難接受?
這其實就是論“演技”高低的問題了,司馬家的“吃相”實在太難看了!
曹家篡漢東漢末年,那叫一個混亂。
整個社會處於一種沒秩序的狀態,也就是“機能癱瘓”,況且東漢皇室也是昏暗無為。
恰逢董卓最先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卻不願同流合汙,打著“散家財,合義兵”的旗號,先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於是就組成了袁紹作為盟主的“討董聯盟”,結果,真的跟董卓打起來的時候,連袁紹都慫了,偏偏這帶著老弱病殘上陣的曹操,勇往直前,作戰勇猛。後來又把漢獻帝劉協從洛陽迎到許縣重建漢朝的朝廷,又給漢獻帝建造宮殿,又花錢供應宮中開銷,這一波操作當時幾乎贏得了全國人民的掌聲。
那時候的曹操,那可是別人眼裡的忠臣,於是,曹操早年建立的口碑為他贏得了不少天下之士的輔佐。
可以說,曹操的一切都是自己掙來的。
只不過這種假象沒有維持多久,後來他藉著漢獻帝的名義,先封自己為“魏公”。
這稱號後面可藏著一個大大的問題,因為漢高祖劉邦曾留下祖訓: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有人說這“公”又不是“王”,的確還不是“王”,奈何前面發生過“王莽篡權”這個事,當時王莽就給自己封了個“安漢公”,曹操這不就是自比王莽嗎?
曹操被封為“魏公”不久,荀彧就離奇死亡了。
普遍認為荀彧是察覺了曹操篡位之心,所以被害身亡的。
這裡說明個什麼問題?
就是曹操本人的號召力停留在“匡扶漢室”的基礎上,這與劉備早早給自己把斷了三百年的“皇叔”身份拉上其實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再到後來,曹操又被封為“魏王”,這就不言而喻了。
但是,當時為什麼很多人不排斥呢?
畢竟曹操還沒真的篡位,漢天子還在,再加上曹操清除了董卓、呂布、袁紹、劉表這些勢力,從大局來看,這是有利於漢室的。更何況曹操這個人,紀律嚴明,懲治貪官汙吏又狠又毒,
除了他的小心思,大方向跟漢室的利益其實是重合的。
當然,曹操儘管沒篡漢,但卻給自己兒子鋪好了路,公元220年,漢獻帝劉協在百官聯名上書的“勸諫”下,將皇位禪讓給了曹丕,曹丕是假裝很勉強,“三讓”之後才答應。
關鍵的也正在此,人家曹丕是把“戲”演全了,明明很想要,嘴裡卻說著“不要”。
從表面看來,這可是漢獻帝自己拱手相讓,皇帝自己不要皇位,誰能說什麼?
這叫名正言順、和平交接。
司馬家篡位再說說司馬家篡位。
其實也是司馬懿為自己後代的鋪墊,
司馬懿的起步,跟曹操很像,
司馬懿也是透過“撥亂曹爽亂政”,開始獨攬大權的。
當時的司馬懿,也是渾身散發著“魏室忠臣”的光芒,後又鎮壓王凌,
只是,力不從心,歲數大了再加上身體不好,沒來得及創造出自己篡位的條件就一命嗚呼了。
但是司馬家的影響力,並沒隨著司馬懿死而消散,
都說如今“帶紋身”的都不是好說話的,我覺得在古代,複姓之家也不好惹的。
這一家子可是,一個比一個厲害。
本來司馬懿死了,接力的是兒子司馬師,可司馬師也病死了,於是司馬昭又接替兄位獨攬大權。
曹家雖然弱勢,但也是忍到不能再忍地步了,
當時的魏帝曹髦,就曝出了至今耳熟能詳的一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當皇帝的說出這番話,等於石錘了司馬家篡位的野心。
就這麼一句話,就區分了曹家和司馬家二者篡位的不同,同時也影響了後世對他們的評價。
論心眼,司馬昭比曹操差遠了,當初曹操最起碼還能善待漢獻帝,這司馬昭可不是這麼做的。
曹髦集合了宮內的禁衛軍和侍從太監,準備直接殺掉司馬昭,結果失敗了,被司馬昭的手下殺死了。
皇帝死後,司馬昭用太后名義下了一道詔書,捏造曹髦諸多罪狀,還把他廢作平民,又把曹奐捧上皇位,又封自己為“晉王”,
司馬昭死後,其子司馬炎繼承晉王,又上演了一場讓魏元帝曹奐讓位的戲碼,就這樣成為晉朝的開國皇帝。
-
9 # 無尤的歷史書
曹操和司馬家無疑都具有篡位者的名聲,但可以說是截然不同。
曹操對於漢來說,更多的扮演著拯救者的角色。漢末自董卓進京之後,弒少帝殺太后,擁立傀儡皇帝,握重權,攬朝綱,生殺黜用皆取其意,雖然一度也曾任用名士,進拔賢才,稍改漢末腐朽的政治氛圍,然而這很快就淹沒在董卓極其所屬西涼軍無盡的貪慾和對權力的慾望裡。 以袁紹為首的各諸侯勢力打著匡扶漢室,以討伐董卓為名不過是為了擴充自己的軍事實力,撈取政治資本,結果懾於董卓的軍勢,儲存實力,要麼磨洋工不出力,這個時候只有曹操和孫堅是真正致力討賊除兇。曹操本人親率部隊與董卓軍交戰,不利,差點犧牲在戰場上。諸侯聯軍因自身內部存在的各種矛盾,無法團結對敵,自行瓦解。董卓之亂始,天下諸侯林立,大者佔州郡,小者佔縣邑,漢王朝的統治其實已名存實亡。各方諸侯勢力你方戰罷,我登場,猶以二袁,袁紹袁術兄弟實力最強,且為世家大族之冠,皆心懷異志,袁術稱帝開國,袁紹不奉迎獻帝,除了政治上的短視和反應遲鈍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怕奉迎獻帝后己方行動受到鉗制。曹操實力和名望皆不及二袁,但採納謀士奉天子以不臣的政治主張,進拔賢才,任用猛將,在經濟上實行屯田,保障糧食生產和供應,實力逐步壯大。平定袁紹,基本統一北方,南下荊州,在赤壁被孫劉聯軍擊敗後退回北方,西收關,隴,打敗關中諸將馬超和韓遂的聯軍。曹操曾有句名言:向使國家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客觀上曹操穩定了當時中國的北方,使飽經戰亂的人民生活得以穩定下來,他的屯田政策使北方的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為漢朝延續了二十年的國運,雖然漢朝早已經成為一個空殼,這一點曹操比劉備厚道,劉備雖自詡為漢室宗親,致力匡扶漢室,在董卓之亂沒見他出什麼力,獻帝在外流離時,餓得連飯也,吃不上時,也沒見他有什麼行動,張楊好歹也知道派人給獻帝送糧食。劉備在赤壁之戰後,南下荊南四郡,又西取同宗室劉璋的益州,不久又奪取漢中,自立漢中王。曹丕篡漢後,又在明知道漢獻帝遜位還健在的情況下,公然捏造死訊,上諡號,自立為帝。當然這有點離題了,要曹操雖有篡漢之實,到死尚只是魏王。
司馬家說白了不過是曹家的家賊,是個小偷。
司馬家族雖然也可以算是世家大族,時人有司馬八達之譽,不過司馬家的政治權力最主要的來源就是曹丕和曹睿兩代帝王的信認和重視,司馬懿兩次作為顧命輔佐大臣,授命撫佐幼主,加上曹丕和曹睿不信認和重用皇室血親,任用外臣,至使司馬懿在魏國擁有超然的政治地位。尤其是曹睿死後,司馬懿第二次作為託孤大臣和另一巨頭曹爽共同輔佐曹芳,二股政治勢力必然會有一翻激烈地鬥爭。一開始曹爽的位置擺得比較正,因為司馬懿的名望和資歷都比曹爽強許多,曹爽有什麼事情還會和司馬懿一起商量,尊重司馬懿的意見。後來曹爽逐漸地就不把司馬懿放在眼裡了,後來就利用曹芳的名義明升暗降,想架空司馬懿的權力,一方面又想透過討伐蜀國來積累功勳,增長名望,結果失敗。司馬懿多狡猾,老謀深算,面對權力被架空,一點都不慌,反倒裝起患了重病,將不久於人世,使曹爽放鬆警惕,自己在暗中集結力量,有齣戲叫司馬懿計賺曹爽。等到曹爽和曹芳外出拜謁明帝高平陵之際,悍然發動兵變,史稱高平陵事變。司馬懿曾指洛水為誓,只要曹爽交出兵權,放棄抵抗,可保其富貴和爵位,曹爽天真地相信了,結果事後被司馬懿以朝庭名義夷三族。曹爽死後,魏國實際上已經失去了鉗制司馬懿的力量,司馬懿在重要位置遍插黨徒,從此大權在握。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先後秉政,先後廢一帝(曹芳),殺一帝(曹髦),立一帝(曹奐),以至於後來的晉明帝和王導談及先祖創奪位的手段,羞愧得把臉埋在床上,並且說:用這樣的方式奪位,晉國的國運怎麼能長久。司馬昭立曹奐後,接下來的事就水道渠成了,以摧枯拉朽之勢滅蜀,晉升晉王,不久病逝,其子司馬炎篡魏創立晉朝,於280年滅吳,統一中國。曹魏數十年經營,曹操,曹丕,曹睿數代人的事業一朝就為他姓所得。曹操生前對曹丕說的:司馬懿久必亂我家事,一語成真。曹丕和曹睿親手彖養起來的毒蛇最終反噬了主人,敲響了曹魏的喪鐘。
總結:曹操有篡漢之實不假,但至死仍為漢臣。漢末群雄割據,天下紛爭,尺寸之民,皆非漢有,曹操早年興義兵,討董卓,願為漢家除兇,本人差點殞命疆場,成為烈士。後來看實在是無法復興漢室,尤奉天子以討不臣,至於袁術稱偽淮南,袁紹鷹揚於幽,冀。馬騰,韓遂播亂於關中,劉表坐荊州以觀天下成敗,呂布逞兇于徐,揚。孫氏稱雄於江左,這些難道都是心存復興漢室的人嗎?因此荀彧儘管心存漢室,仍然離開袁紹,投奔曹操,時曹比之於紹,名微而眾寡,那是因為荀彧知道只有曹操才有可能具備復興漢室的能力,後來曹操也是一步步以天子的名義,逐一平定各割據勢力,基本統一北方。曹操選賢舉能,進拔猛哲之士,抑制豪強,行屯田之策,國以富饒,民得以略安。漢朝的腐朽已經是到骨頭裡了,本身也早已是一個空殼,畢竟曹操也為漢王朝續了二十幾年的國運,曹操在世時,劉備已自立為漢中王,孫權歷三世而佔江東,假使曹操雖有篡漢之實,至死仍為漢臣,劉備雖雲興復漢室,無詔自立為王,後更捏造漢帝死訊,稱帝開國,棄魏伐吳,篡位者何也,不言而喻了。
司馬氏能夠進入魏國權力中心完全是憑藉曹丕,曹睿父子的重視和信認,曹丕更是置曹操生前的警告,終於釀成巨禍。當然司馬懿本人於魏國也略有勳勞,平孟達之亂,東定遼東,西御蜀漢,南抵孫吳,立主設立軍屯制度。但以曹魏國力強盛,帶甲百萬,上將千員,即使沒有司馬懿,也完全能夠做的這些,司馬懿並不具備唯一性。至於其子司馬師,司馬昭擅自廢立,弒君奪位,就更像是鳩佔鵲巢,家裡的家賊篡奪了主人的家產。司馬氏謀奪的是曹操父子數十年的基業,自然為人所不齒。至於西晉建國後,司馬炎大肆分封宗室諸王,原意想弼撫王室,結果反而使晉朝坐在火藥桶上,一點火星就會引爆。加上司馬炎對繼承人的選擇完全就是智商不線上,選的是歷史上數得著上號的低能兒,理政水平低下,加上國妖賈南風禍亂朝綱,引地方諸侯勢力入朝,各大諸侯勢力為權力爭得頭破血流,兵戈不息。晉朝陷入嚴重的內亂和內耗,使異族窺視中華神器,國土淪喪,荼毒人民,造成近三百年南北分裂的政治格局,司馬氏恐怕難逃干係。
-
10 # 揚生解史
曹操家族是代漢,而司馬家族則是篡魏。
曹氏代漢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漢獻並遷都許昌,從此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到了此時,東漢大勢已去,已經是名存實亡了 。
此後,曹操以天子的名義東征西討,他先在中原爭霸戰中獲勝,後又在官渡之戰中擊敗袁紹,並乘勝追擊遠征烏桓,徹底解決了三郡烏桓入塞為害問題,統一了北方。
在赤壁之戰後,曹操建立魏國,並被漢獻帝冊封為魏王。此時的漢獻帝已是真正的孤家寡人,曹操完全可以取而代之,但是,曹操卻因為自己是漢臣,所以決定不稱帝,直到曹丕繼位後才逼迫漢獻帝退位,並取而代之。
事實上,東漢此時已是油盡燈枯,曹氏取而代之不過是順勢而為罷了。
司馬家族篡魏司馬懿作為魏臣,而且是魏明帝寄以重任的託孤大臣,為了達到個人目的,悍然於249年發動高平陵政變,架空魏室,並由其子司馬昭篡魏建立了晉國。
所以說,司馬家族是以政變的手段,實現了篡魏的陰謀。
結語綜上所述,曹氏是代漢建立魏國,而司馬家族是以政變的手段,實現了篡魏建立晉朝的目的,正為如此,司馬氏才受到了後人的詬病。
-
11 # 京華新媒體
曹操沒有篡漢,但是給他兒子曹丕代漢建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司馬家族就是典型的篡魏,基本上就是不勞而獲的存在。
因此,我認為曹操名聲功蓋千秋,司馬家族遺臭萬年。
曹操雄才偉略,是東漢末年最有能力之人。魏蜀吳三國的締造者,以曹操的文治武功最為讓人稱讚。
西蜀和東吳加一塊也就是3州之地,而曹魏佔了12個州中的9個州,擁有天下三分之二。無論是地盤、人口、糧草還是兵源遠遠大於蜀吳兩國的總額。
這些地盤是曹操帶著手下的文臣武將通過幾十年的浴血奮戰奪來的。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趁著打黃巾軍的機會,各路諸侯紛紛割據一方,擁兵自立,根本就不聽漢獻帝的話。東漢名存實亡。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消滅了呂布、袁術、袁紹、劉表、馬超、韓遂等國內割據勢力,對外降伏了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內修政理,促進了中原地區的發展和社會穩定。
曹操不僅是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文學家、書法家和詩人。
曹操為名所累,沒有稱帝統一全國,這是他的不足。我認為曹操一生唯一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稱帝。
憑藉曹操的文治武功,完全有資格稱帝。
比如在打敗袁紹之後收復冀青幽並四州、赤壁之戰前,曹操稱帝就是最好時機。
就連袁術都能看出來漢室難以再興,曹操為何不順應民心,建立魏國取而代之?
如果曹操接受漢獻帝的禪讓,建立魏國,再派兵征討荊州和江東等地,易如反掌。
曹操之所以沒有稱帝,主要還是因為他沒有做帝王的格局。
東漢末年大半個中國你都打下來了,為什麼還不敢稱帝?
曹操稱帝,漢獻帝的勢力會被徹底剷除,即使劉備或者孫權假惺惺的反對,又能怎麼樣呢?你即使甘願當漢臣,劉備和孫權等人還不是罵你是“漢賊”嗎?
曹操與其揹負這樣一個虛名,真不如稱帝。
所以,我認為既然曹操已經打下來了大半個中國,就應該稱帝,這樣更有利於統一全國。
司馬家族篡魏,為後人所不齒。曹魏的江山是曹操帶著曹氏宗親和文臣武將打下來的。司馬懿是魏臣,而且還是曹丕和曹叡二帝寄於重任的託孤大臣,卻為了個人目的,發動高平陵政變,殺了曹爽等人不說,還直接架空了曹魏政權,並由其子孫篡魏建立了晉國。
所以說,以司馬懿發動政變為起始點,到司馬昭派人誅殺魏帝曹髦,司馬家族透過不停的血洗曹氏宗親和忠臣義士的手段,逐步達到了篡魏的陰謀。
綜上所述,曹氏是代漢建立的魏國,後世多有讚譽。而司馬家族是透過政變和血洗曹氏宗親等暴力手段,篡魏建立的晉國:而且,整個晉朝充滿了謀殺和政變,八王之亂、五胡亂中原等都發生在晉朝,幾乎給大漢民族帶來了滅頂之災、滅族之難。
正因為如此,由司馬家族建立的晉朝被後人所詬病。
-
12 # 春光乍洩嗷
曹操只是以天子令諸侯,從來沒有篡漢啊。
篡漢的是他的兒子曹丕;曹操魏武帝的諡號是他兒子當上皇帝之後追封的。
至於曹家篡漢和後面司馬家篡魏,誰的名聲好,誰的名聲差,我們都認為曹家篡漢的名聲要好過司馬家篡魏,但其實無論是前面竄漢還是後面篡魏,都不是什麼光彩的事。
在戰場上,在政治場上,從來就沒有什麼光彩可言,你漢朝腐朽到了人民百姓都活不下去的地步,你劉家統治者能力不行,那就怪不得別人。到東漢末年那地步,即便沒有曹操曹家篡漢,也絕對會什麼孫家,什麼劉家來取代。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曹丕篡漢和後面司馬篡魏,按現在的說法就是順應了歷史潮流,在曹爽為代表的曹家和司馬家的政治博弈中輸了之後,那所謂的天命就已經來到了司馬家身上。
我們覺得曹丕篡漢的名聲好的原因無非是因為當時漢末那種混亂的格局,上面皇帝已經沒啥威信,天下大亂,誰都可以站出來當會老大,曹操的地盤都是靠自己打拼出來的,而後者司馬家,則是靠著依附在曹家身上,某一天突然反噬得的天下,基礎這些都是原先曹家的。
雖然後面滅蜀漢,滅孫吳再次完成了統一,但是才安生了十多年,就來了個八王之亂,北邊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亂了百年。
這無疑也是人們在評價晉朝的時候減分的點。
-
13 # 青言論史
竊以為,說曹氏“篡”漢,有待商榷;說司馬氏篡魏,應該爭議不大。因為他們對漢和魏的貢獻,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建安元年,已經在兗州站穩腳跟的曹操將天子迎入許都,開始了他長達二十四年的“奉天子以討不臣”的政治生活。此時的天下已經四分五裂,各地的州牧、郡守、國相甚至是縣令,都是隻要手裡有塊地有點人馬,就敢自立山頭,罔顧中央的號令。說此時的東漢王朝已然名存實亡,不算誇張。
而曹操,無論他日後對劉協怎樣,自己又如何加官進爵封公稱王,確實是將大半個中國收拾得利索了的。直到他去世前一年,他還想要奪取漢中,繼而對益州發起攻擊。換言之,是曹操,再造了東漢的大半個江山。順著這個邏輯再推下去,天下都是他重新打下來的,那麼“篡”不“篡”,有那麼重要嗎?
更不用說,曹操直到去世也沒有走出稱帝的那一步,他是在加九錫後七年、封魏王后四年才去世的。你可以說曹丕篡漢,但是曹操,確實沒有完成這最後一步。
那麼司馬氏呢?他們對魏的功勞能比的上曹操對漢的功勞嗎?我的看法是恐怕比不上。
司馬懿其人,在曹操生前的曹魏集團並不是核心骨幹,是熬死了曹操祖孫三代才拿到輔政大權的。而他本人在高平陵之變前對曹魏的貢獻,主要集中在守住了國境線、平定了公孫氏和孟達的叛亂上。功勞不可謂不大,但比之曹操再造山河的貢獻,就未免相形見絀了。
至於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和乃父比之更是一屆不如一屆,儘管有滅蜀作為點綴,卻也只能算是瞎貓碰著死耗子,更讓人不得不起疑——蜀漢這麼好滅,你爹當年為什麼打了幾年都沒打下來?而司馬昭本人更是實在不堪,弒君在前,封公稱王在後,若不是暴卒而亡,恐怕西晉的開國皇帝就輪不到司馬炎了。
冥冥之中似乎也是定數:司馬昭對曹髦痛下殺手,兩晉也都沒有什麼好下場。西晉在司馬炎死後就陷入八王之亂,一堆司馬殺來殺去把晉朝殺得奄奄一息,最終白送給了劉淵和石勒;偏安江東的東晉更是幾乎從頭內戰到尾,最後讓劉裕在重新收拾舊山河以後,一鍋燴了事。
得國不正,或許莫過於司馬氏矣!
-
14 # 星韻史苑
篡,意思是非法奪取,指臣子非法奪得皇位。所以曹操是篡漢,司馬家族也是篡魏。有人說曹操自始至終都沒有稱帝並不算是篡漢,可是曹操雖無篡位之名,確有篡位之實,曹丕能夠稱帝,完全是因為曹操早就把路給曹丕鋪好了。雖然曹操和司馬家族都是篡位所得的天下,可是我並不認為曹操和司馬家族篡位有什麼錯誤。而至於曹氏家族和司馬家族的名聲不同可能在於他們奪取天下後的所作所為吧。
天下,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這句話本來出自道德經,被後人改用。可是縱觀中國歷史,也只有無德者失之這半句實現了,從夏桀開始,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都可以算是無德之人。反觀有德者居之這句話也只有在上古時期的堯舜二帝中實現了,其餘的莫不是用盡各種手段奪取天下的,哪一個不是用盡心機,耍盡手段,殺人如麻,踩著萬千屍體登上帝位的。
所以我認為天下有能者居之更為合適,一個無能的君主帶給天下的是無盡的動亂和災難,只有一個有能力的統治者可以給百姓富足安逸的生活。
所以我一直認為無論是曹操還是司馬家族都沒有錯。而同樣是篡魏奪得的天下,流程也基本相同的兩個家族,司馬家族卻是遺臭萬年,這個結局還得說是司馬家族自作孽不可活。
天下大勢不同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侯林立,漢獻帝混的甚至跟難民一樣。而曹操東征西討,內戰屢敗強敵一統北方,外戰打的遊牧民族紛紛俯首稱臣。迎接漢獻帝,雖然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畢竟他也一直認可漢獻帝這個天子,從另一個方面延續了漢朝的統治。而曹操也從來沒有行廢立之舉,曹丕曹叡更是給了漢獻帝最大的顏面。所以曹操一直是譭譽參半的,曹氏家族算是亂世篡位稱帝也算是順了大部分人心。
反觀司馬家族,司馬懿曾發動高平陵之變,牽連者達五千餘人,曹氏一族核心人物基本被屠戮一空。
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在公元254年廢了魏齊王曹芳另立曹髦為帝。
司馬家族的另一個重要人物司馬昭更是在公元260年直接當街殺了年僅19歲的魏天子曹髦。事情發生後,天下震驚。
可以說,曹氏的天下是曹操自己打出來的,曹操完全有這個功勞當皇上,而司馬家的天下是靠心機得來的,完全是靠陰謀得到的天下。
執政期間的差距曹家篡位後雖然一直沒有一統天下,也發動了不少戰爭,但是總體情況還是在向上發展的,最起碼是邊境安寧,少數民族都不敢犯境。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也算得上是民主,努力發展民生,發展經濟,興修水利,已是民心所向。
司馬家得天下後那簡直就是一部古代版的糗事百科,僅僅第二代就選了一個傻子做皇帝晉惠帝司馬衷,一句“何不食肉糜”,更是天下聞名,更是有八王之亂,把剛剛平息了的戰火再次點燃,天下民不聊生,然後司馬家族又引發了更為可怕的五胡亂華,殺的漢人近乎滅絕,中華文明險些徹底被消滅。
也許,正是因為這兩點原因才造成同樣是篡位,後世對待曹氏和司馬氏的態度完全不一樣吧。不過不考慮晉朝對華夏造成的影響,單單看篡位這個事我認為曹氏與司馬氏並無區別。自古成王敗寇,曹操的武能平定天下是能,司馬氏把曹家玩弄於股掌之上也是一種能,弱肉強食,強者取代弱者這並沒有什麼錯。 -
15 # 風雨中的梅雲
說實話,曹操可能行了九十九次惡,但最後那一次,他始終沒有做。
也就是說,曹操最多能扣上個悖逆的帽子,但他絕不是篡漢。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到死都沒有廢漢自立。這也是曹操的難能可貴之處。
再看曹丕,曹丕篡漢,廢漢自立,那不是手下大臣攛掇的嗎?比如,曹丕篡漢的急先鋒華欣,比如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等等等等。
因為華欣等人知道。擁立曹丕稱帝,他們這些人就都成了不世之功臣。好處則是大大的。
而司馬懿才是老謀深算的老狐狸。他攛掇曹丕篡漢,也是有著他自己的打算。原因很簡單,當時的漢獻帝雖然孱弱,但他終歸是大漢天子,大漢的正統。當時的漢獻帝如同撲克牌裡的大王。屬於不可替代的正牌。
如果曹丕把漢獻帝這張正牌毀了。那麼就連曹丕在內,雖然說是禪讓。但說到底還是一個冒牌。
既然漢獻帝這張正牌毀了,你曹丕也是一個冒牌。那麼我司馬懿為什麼不能算計你。因為大家都是冒牌。
你曹丕是以冒牌代替正牌。我司馬家族則是以冒牌代替冒牌。看起來誰的罪過更大?肯定是曹丕了。甚至司馬家族還可以名正言順的說,自己的篡魏是為了給漢獻帝報仇。
所以說,冒牌就是冒牌。至於說理由嗎?還不是一抓一大把。隨便找個理由就應付交差了。
所以說,不要拿曹操跟司馬家族比。曹操就算再壞,他也要比司馬懿家族強得多。因為曹操至少沒有明目張膽的篡漢。
再看看以仁義自居的劉皇叔,和江東鼠輩的孫權。他們不都篡漢自立了嗎?至於國家叫什麼名字。有什麼意義。難道劉備不知道漢獻帝還活著嗎?幹嘛要散佈漢獻帝死了的訊息呢?
三國時期最主要的三個人,就屬曹操比較正規。而他致死都沒有篡漢。他是個名副其實的英雄。甚至是忠臣。大家都知道,漢獻帝要是沒有曹操護著,還把自己的三個女兒都嫁給了漢獻帝。漢獻帝的結局會是什麼?恐怕早就死在逃往洛陽的路上了。
所以,不要說曹操篡漢。要說曹丕篡漢。
人們之所以說司馬家族的篡魏後果比曹丕篡漢的後果惡劣。原因到也簡單。因為曹丕是曹操的子嗣。他跟漢獻帝沒有什麼感情。人常說,好老子管不了三十歲的兒子。
當時曹操已經死了。曹丕篡漢跟曹操沒關係。至少表面上沒關係。所以,曹丕膨脹,篡漢自立,人們還牴觸小一點。
但看司馬家族,可以說是幾朝元老(曹操,曹丕,曹睿甚至是以後的曹魏皇帝)。可以說,司馬家族的崛起是靠著曹操的家族。
你司馬家族不知道感恩也沒關係,畢竟是人的品性不同。可以理解,但你吃完飯罵娘?這就是中華文化所不齒的行為了。
這就好比一對好友,好朋友落難的時候,把老婆孩子甚至是家產交給你照顧管理。
你可倒好,把人家老婆照顧到你的床上。把人家孩子害死,把人家的家產霸佔成了你自己的。請問,朋友是這樣做的嗎?人是這樣做的嗎?
所以,司馬家族雖然篡魏成功。但歷史和大眾對他們的評價始終不會好到哪裡去的。
-
16 # 天涯何處存小知識
我感覺不一樣,東漢王朝在諸侯討董時就已經名存實亡了,為什麼呢?
因為在諸侯討董時,東漢王朝地方根基已經全面崩潰,漢室天子手中已經沒有任何權力,地方上各州刺史、郡太守都在招兵買馬,曹操憑自己的能力以武力對內兼併四方,對外討伐異族,施行屯田,頒行招賢令,使北方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曹丕稱帝后封劉協為山陽公,在封地內,奉漢朔,使天子禮儀。
司馬氏吃相太難看了,司馬懿受曹魏三代之恩,司馬氏父子為了掌權卻動則誅人三族,廢一帝,更開以臣弒君之先河,使皇帝尤期是王朝末年的皇帝成了危險職業,這其中對政治的影響實在太壞了。
司馬氏建立晉國後沒過幾年又把自己玩廢了,更使漢族受到了空前絕後的傷害,說實話,之後的東晉就不該建立,司馬氏對華夏的傷害太大了。
這可能就是曹操父子和司馬氏的風評不同的原因吧。
回覆列表
曹魏的確是篡漢,司馬氏的確也是篡位,但是兩者名聲完全不同,主要是因為曹魏的江山,那是人家曹操一點一滴親手打下來的,司馬氏的江山,那是建立在老曹家的基礎上的,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曹操是個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文學家等等,而司馬懿直接給他一個陰謀家是差不多的。這哥們一輩子就做到了隱忍,再偷偷把人家的勝利果實給搶過來。
因此司馬家在歷史上的名聲非常差,況且司馬懿的後代們也不給力,建立起來的西晉王朝,僅僅50年左右就被滅了,甚至還導致了中華大地上的至暗時刻:五胡亂華。
曹魏王朝是曹操辛苦打拼起來的。雖然我更加同情劉備,一個白手起家的落魄貴族,但是曹操的辛苦,其實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曹操的起點的確比劉備高,家財萬貫,爺爺是大太監曹騰,父親是東漢太尉曹嵩,自己又是西園八校尉之一。
可以說曹操是大眾眼中的高富帥,富二代這一類的形象。但是曹操始終無法真正融入貴族圈子,為什麼?因為曹操的爺爺是個太監,而其他貴族都是正兒八經的文官武將。
董卓亂政以後,曹操回到家鄉招募鄉勇,開始練兵打算討伐董卓。十八路諸侯滅董失敗以後,曹操自己回去開始了擴大地盤之路。
佔領了兗州、青州以後,曹操遇到了人生強敵呂布,在徐州擊敗了呂布以後,曹操有了和袁紹單挑的資本。
戰敗了袁紹,使得曹操確立了北方統治者的地位,奪取了冀州、幽州、幷州等地,此時的曹操將漢獻帝奉為君主,延續漢朝江山。
此後曹操南征荊州失利,退回北方以後,曹操擊敗了西涼馬超,再次打通了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使得匈奴人不敢南下犯境。
一統整個大北方,這是曹操一輩子最輝煌的事情。有了這些基業以後,曹操逐漸從漢朝丞相,成為了魏公,加九錫。此後又榮登王座,成為了魏王。
這個時候曹操停下了腳步,他沒有再往前走一步。誰都知道他其實才是這個帝國真正的君主,可是他偏偏就是不願意廢漢自立。
他這麼做,其實後人有很多猜測,大多數人認為,曹操一生漢臣,他不想揹負漢賊的惡名。反正兒子也會完成這件事,何必自己動手呢?
司馬懿篡魏那就是非常不光彩的事情了。司馬懿也是漢朝著名的貴族司馬家的後裔,曹操奪取了大權以後,司馬懿也就跟著曹操混飯吃了。
此後司馬懿和曹丕成為了好朋友,在曹丕篡漢自立以後,司馬懿成為了他的好幫手。曹丕去世以後,司馬懿成為了託孤大臣之一,開始輔佐曹叡。
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天子謁高平陵,爽兄弟皆從。是日,太白襲月。帝於是奏永寧太后,廢爽兄弟。時景帝為中護軍,將兵屯司馬門。帝列陣闕下,經爽門。爽帳下督嚴世上樓,引弩將射帝,孫謙止之曰:"事未可知。"三注三止,皆引其肘不得發。---《晉書》
曹叡對司馬懿是且用且防,在軍事上司馬懿的確有一定的功績,比如說耗死了諸葛亮,襲殺了孟達,平定了幽州公孫淵等事蹟。
但是這些戰績不足以讓司馬懿打下屬於自己的江山,他始終都是曹魏的大臣,功勞再大,也需要聽從曹魏皇帝的調遣。
在司馬懿平定幽州以後,曹叡就奄奄一息了。他將養子曹芳扶上皇位,讓曹爽和司馬懿共同作為輔政大臣來輔佐曹芳。
按道理這麼做是沒什麼問題的,但是曹爽這個人心比天高,命如紙薄。他一味地打壓司馬懿,不讓司馬懿掌權,自己好大權獨攬。
司馬懿裝病了很長時間後,曹爽終於放鬆了警惕。當曹爽帶著曹芳去高平陵祭拜的時候,司馬懿帶著兒子司馬昭養的三千死士,衝到高平陵,控制了曹爽和曹芳,從此奪取了政權。
司馬懿為了免除後患,殺掉了老曹家的一票宗室大臣,徹底控制了曹魏的江山。他自己倒是沒有篡位,而是將這個任務交給了倆兒子。
司馬懿死後,司馬師和司馬昭一外一內,分別掌控著曹魏的軍政大權。司馬師沒有子嗣,在他死後,只好把所有權力都給了弟弟司馬昭。
淵窘急。糧盡,人相食,死者甚多。將軍楊祚等降。八月丙寅夜,大流星長數十丈,從首山東北墜襄平城東南。壬午,淵眾潰,與其子脩將數百騎突圍東南走,大兵急擊之,當流星所墜處,斬淵父子。城破,斬相國以下首級以千數,傳淵首洛陽,遼東、帶方、樂浪、玄菟悉平。---《三國志》
此後司馬昭滅了蜀漢,本有稱帝的想法,奈何卻得病早逝,這個任務就落在了兒子司馬炎頭上了。司馬炎滅了曹魏,建立了西晉王朝,此後又平定了東吳,完成了大一統。
司馬家的大一統,比三足鼎立還要難堪。看似司馬家結束了三分天下,完成了一統江山的重任,這是有利於天下百姓的大好事。可是司馬家這些混球皇帝,根本就不懂得什麼叫治理國家。
司馬炎把江山傳給了傻兒子司馬衷,從此天下大亂。八王之亂爆發以後,八個司馬家的王爺先後為了權力把西晉的江山搞得亂七八糟,司馬衷就成了他們手裡的傀儡。
他們消停了以後,五胡南下,從此北方江山成為了五胡們的天下。漢人在這裡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殺戮,差點就滅絕了。
從他們建國到五胡亂華滅了西晉,只用了50年時間。而這一場浩劫,卻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所以司馬家的人還不如別一統江山的好。
司馬睿在南方建立的東晉王朝,更是不堪入目,雖然延續了100年的歷史,卻始終處於權臣亂政的狀態。
總結:司馬懿遺禍遼東,這是五胡亂華的根源。不少人覺得司馬懿很冤枉啊,他只是西晉江山的奠基人,後面的五胡亂華跟他可沒有什麼關係,那就大錯特錯了,五胡亂華的根源就在司馬懿頭上。
當時公孫淵反叛曹魏,曹叡派遣司馬懿前去鎮壓。司馬懿擊敗了公孫淵以後,將整個遼東15歲以上的男子都給殺光了,包括當地所有官員,也不派一幫人前來治理。
這麼一來遼東可就沒人管了,北方的胡族們備受寒冷的煎熬,相對來說遼東還是比較溫暖的。他們發現這塊地方沒人管了,於是紛紛帶著自己的部落來到這裡。
這就是五胡們為何能在西晉內亂的時候,第一時間南下的原因,因為人家已經在你的家門口住了很多年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