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yang850805
-
2 # 老子就是不喜歡學習
這個得看怎麼說,嫡傳或者家傳的就是譚家的幾個人,而徒弟那就很多了,譚富英先生和譚元壽先生弟子就很多,比如天津京劇院的王平,張克,重慶京劇院的崔英等等,有很多仍然活躍在舞臺。
-
3 # 新霽看戲
譚派創始人
譚鑫培先生,京劇泰斗,主工老生兼武生,是三慶班老旦兼老生譚志道的兒子。拜京劇鼻祖程長庚為師,取眾家之長,大膽的進行了唱腔改革,把徽派、漢派、京派巧妙的匯合在一起,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譚派唱腔。他有一副“雲遮月”的好嗓子,嗓音寬厚婉轉,風格清新嘹亮,與孫菊仙、汪桂芬並稱老生新三傑,新三傑中譚鑫培的藝術成就最高。1905年拍攝了中國第一部無聲電影《定軍山》,使京劇達到了一個高峰,1917年70多歲的譚鑫培被軍閥陸榮廷逼迫帶病演出《洪洋洞》,演出一個月後病情加重,一代宗師與世長辭。
一代宗師譚鑫培(圖片源於網路)
譚派特點我對比了同一時期譚鑫培和其他人的唱片,覺得譚派最大的魅力是把徽音和湖廣音銜接的很自然。一段唱腔聽的時候很平淡,但聽完會不由自主的去回味,那個韻味是很濃郁的,一旦回味完又想再去聽,出現了無限迴圈的共鳴。
譚派傳人譚家是第一梨園世家,家中成員很多都是唱京劇的。從譚志道到譚正巖,譚門七代,薪火相傳一個世紀。
家傳是譚派的主流,除了家傳還有很多入室弟子,京劇前後四大鬚生都是譚派傳人,他們的流派都是從譚派衍化而來,寫一些有名的譚派傳人。
譚小培,譚鑫培第五子,唱腔猛的一聽很像譚鑫培,但仔細聽會發現他的嗓音比他父親的要渾厚些,灌製了不少唱片,雖然一直是唱二牌老生,但對譚派的傳承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不愧是譚派第一人。
譚派第一人譚小培(圖片源於網路)
王又宸,譚鑫培二女婿,棄官下海,唱腔上得到譚派精髓,韻味濃,還稍微帶點孫派的味道,嗓音那真是好,很亮堂。
王又宸(圖片源於網路)
賈洪林,被稱為“小譚鑫培”,可惜後來嗓子壞了就給譚鑫培當配演了。
譚富英,譚鑫培的孫子,譚小培的兒子,嗓音清脆洪亮,寬厚有力,在譚小培和餘叔巖的教導下繼承譚派和餘派精華,發揮自身優點,形成了質樸大方,簡潔自如的新譚派。1933年和雪豔琴拍攝了中國第一部有聲戲曲片《四郎探母》,如今舞臺唱的譚派大部分是新譚派。
新譚派譚富英(圖片源於網路)
王琴生,譚小培弟子,譚富英師弟。票友下海,多才多藝,嗓音又寬又圓,後來從事教學工作,對譚派的傳承作出了很大貢獻。
譚徒梅友王琴生和梅蘭芳(圖片源於網路)
王則昭,譚小培關門弟子,譚富英師妹,女老生,嗓音渾厚還有點沙,她唱的譚派很有韻味的。
王則昭(圖片源於網路)
譚元壽,譚富英的兒子,譚門第五代傳人。嗓音比較高亢有力,快板唱的明快瀟灑很有特點,扮相帥氣。
超級帥的譚元壽(圖片源於網路)
高寶賢、孫嶽、馬長禮、李崇善、殷寶忠、這五位是譚富英的弟子。
馬長禮的刁德一(圖片源於網路)
李崇善(圖片源於網路)
譚孝曾,譚富英的孫子、譚元壽的兒子,譚門第六代傳人。嗓音高亮,音色更接近譚富英先生,七十多歲依然在傳承譚派,很讓人感動。
譚孝曾(圖片源於網路)
譚元壽先生有40多位弟子,出名的有張克、王平、崔英、盧松,他們都活躍在舞臺上。
張克(圖片源於網路)
王平(圖片源於網路)
譚正巖,譚元壽的孫子、譚孝曾的兒子,譚門第七代傳人。遺傳了家族的好嗓子就是缺點寬厚,剛開始唱的很像小生,現在老生味越來越濃了,身段是學譚元壽先生的,扮相英俊,進步很大,繼續加油吧。
譚正巖(圖片源於網路)
譚孝曾弟子也有很多的,我知道有張博恩、吳響軍、李釗、白智鑫,青年譚派演員們努力學藝吧。
張博恩(圖片源於網路)
吳響軍(圖片源於網路)
最後祝福譚派藝術生生不息、興旺發達。
回覆列表
所謂的“譚”派傳人,目前就是有著再多的傳人,請問一下有用嗎?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高新發展的時代,多元的文化與藝術已經呈現出巨大的魅力。那些所謂“派”的傳人們,在眾多的人民大眾心目中,早就失去了傳統,尤其是年輕的一代人,壓根兒就不把“派”當成一回事!或者說根本就不買賬。
別了,京劇的那個“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