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鄧眼看世界
-
2 # 上策視覺
無可置疑,諸葛亮當然是位傑出的人物,杜甫的幾句詩基本概括了他的生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所以我認為諸葛亮“六出祁山無寸土”並不是他的能力問題,也不完全是他的對手司馬懿太厲害,而是蜀漢政權綜合國力太弱小的原因,詳細分析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關羽草率北伐的失敗使《隆中對》戰略破產關羽在嚴重低估對手能力,又未同劉備詳細商量,更未與成都形成互動的情況下,就草率地傾荊州之兵北上進攻襄樊,意圖快速攻破襄樊屏障,直取許都。但最後的結局是身死地失,使新生的蜀漢政權一下子幾乎失去了一半土地和一半人口,不但實力聚減,還使《隆中對》中“待天下有變”荊州益州兩面夾攻曹魏的戰略基本破產。
二,劉備伐吳的戰略失誤,使蜀漢快速衰落到僅能自保如果說關羽丟失荊州使蜀漢丟失了一隻手臂,那夷陵之戰的慘敗就如使本就只剩獨臂的蜀漢政權又失去了一隻大腿。自此之後,蜀漢就成了只剩獨手獨腳,僅僅依靠高山之阻來自保的地方割據政權了。
三,諸葛亮北伐不是為了統一天下,而是為了自保在後主劉禪即位後,諸葛亮非常清楚蜀漢政權自身的實力和天下形勢,所以在《出師表》中寫道:“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憊,危急存亡之秋也!”
所以以諸葛亮之精明,他完全明白,蜀漢消滅曹魏和孫吳,最後一統天下的設想完全是鏡花水月。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自保,不被魏吳吞沒,並儘可能維持政權的存在時間。
因此,諸葛亮北伐的目標就變得非常明確了:一是以攻為守,透過騷擾戰術使曹魏疲於應付,組織不起對蜀漢的大規模進攻。
二是掠奪人口,把蜀漢北伐軍到達過的渭水南岸和隴右一帶魏地百姓儘可能遷入地廣人稀的漢中谷地,充實戰略資產,達到出師北伐的成本和產出平衡。
也正因為如此,諸葛亮每次北伐都小心謹慎,毫不猶豫地否決了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襲”計劃。因為蜀漢沒有和曹魏進行全面戰略性決戰的實力,穩打穩紮小小騷擾即可,如果蜀漢軍真兵臨長安或許都城下,那勢必引發魏蜀之間的全面戰爭,結果是蜀漢必敗無疑。所以大家應該從理解諸葛亮對北伐的期望值的角度去看待他六出祁山的成果。
-
3 # 9紫氣東來
諸葛亮六出祁山都以失敗告終,本人認為諸葛亮在軍事上遠不及司馬懿,才導致六出祁山沒有成功,而損失慘重,還連命都搭上了。
先看看劉備,孔明集團能否代表漢朝而自稱蜀漢,最起碼的是漢獻帝政權還在,曹魏才師出有名,別說什麼正義,其它組織在當時純屬亂臣。
諸葛亮六出祁山可說是三國時代的精典片段,又以第一次和最後一次是精典的精典,解放前就搬上了舞臺,由京劇大師,馬,楊,譚富英等把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把孔明演飾得淋漓盡致。司馬懿三十兵大軍兵退三十里,在這裡就誇大諸葛亮了,其實第一次出祁山諸葛亮就以慘敗結束,這都是曹真,司馬懿的傑作,其失敗的原因用人不當,這裡馬謖與張郃的戰事就不說了,觀眾誰都知道結果。
最後一次北伐司馬懿頂住了內部壓力,就用一個字(堵),並非司馬懿怕戰,戰諸葛亮也無必勝的把握,主要回去無法面對後主及眾人,還有益州士族反對派,忙著準備了幾年,興師動眾,勞民傷財,結果呢?連曹魏的毛髮都未碰上,司馬懿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上上策,不損一兵一卒,這是什麼概念呢?而司馬慣用的長途奔襲在這裡放著,以靜至動,諸葛亮哪有不輸的道理。
知己知彼,審時度勢。
劉備,諸葛亮自打漢旗號時,就已把自己推到火山口上了,他們不管有無能無力必須北伐,因為蜀漢是《正統》,不滅《曹賊》自己圈塊地封王不和《曹賊》一樣嗎?
結束語:過去的蜀漢成都交通閉塞,人口凋零,內部混亂,荊州,益州,劉備本部勢力不團結,從襄樊之戰,夷陵之戰的結果看,將士都是一轟而散,益州人不願意去為所謂的北伐拼命,諸葛亮為了兵權,擠兌能文能武的李嚴,來穩定內亂,愚忠於劉備,北伐本生就是一種以卵擊石的爭鬥,曹魏勢大,司馬懿軍事高出諸葛亮多多,諸葛亮六出祁山失敗是在情理之中,再見!
-
4 # 歷史吃瓜客
首先諸葛亮六出祁山,前三次的對手都是曹真,沒有司馬懿什麼事兒。所以說,諸葛亮北伐失敗肯定不能僅僅歸結為司馬懿牛逼。
其次,諸葛亮在他的隆中對裡說的明白,蜀漢要想取得全國統一有兩個假設條件:一是荊州和漢中都在自己手裡;二是“天下有變”,也就是曹魏集團統治的中原地區出現重大問題。
很顯然,這兩個假設條件都不存在,也就是說諸葛亮北伐肯定是逆天而為,這一點諸葛亮比誰都清楚。
但是如果不北伐的話又能怎麼辦呢,一旦曹魏集團解決了內部矛盾,蜀漢集團是很難地方住他們的進攻的。所以,諸葛亮採取以攻為守的戰略,一是在運動中等待“天下有變”,二是保持政治正確,要不然實在不知道蜀漢存在的價值。
諸葛亮可謂是一代忠臣,為了漢昭烈帝劉備的夙願真乃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是六次伐魏卻遇到了司馬懿,司馬懿智謀韜略都不及諸葛亮,可是六次伐魏諸葛亮都沒有成功,難道真的是天意嗎?
回覆列表
諸葛亮6出祁山伐魏都沒有成功,這究竟是魏國實力太強,蜀國以卵擊石,還是說諸葛亮的能力有限,根本不能實現統一大業,如果要理清這個問題,就要從不少細節中說起。
首先也是最根本的軍事問題,就是魏蜀兩國之間的軍事實力差距。不少人說蜀漢名將輩出,除了五虎上將之外,還有不少名將都在蜀漢擔任將領,這麼強的軍事優勢怎麼能說不如魏國呢?其實不然,看軍事實力當然不可能只看將領誰厲害,更關鍵的是士兵的軍心和士兵的整體素質。雖然北方的魏國在赤壁之戰後,軍兵損失嚴重,但是畢竟北方有廣大的人口和土地補充兵員,再訓練出來也是一個很快的事情。而且諸葛亮七出祁山已經遠離赤壁之戰很久,魏國的元氣早就恢復過來了。另外一個就是很重要的兩國國力對比,其實軍隊的差距還是重點還是在國力的對比之上。
在北伐的過程中,看似蜀漢每次聲勢浩大,軍民一心萬眾都支援諸葛亮北伐,其實這在蜀漢內部早就形成了嚴重的矛盾。史書有資料稱,蜀漢地區加起來人口可能在100多萬左右,而他們需要養著10~20萬的軍隊。還有更多的軍官以及數以萬計的官吏,這對蜀漢人民是一個極大的負擔。雖然川蜀地區自古就被稱為天府之國,但是如此的踐踏民力,不管不顧人民的死活也是絕對不行的。這在後面也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在多次北伐未果之後,雖然諸葛亮還可以指揮兵力去攻擊魏國,但基本上都是撓癢癢,完全沒什麼實質性效果。相比於北方魏國就不同了,北方的魏國一直在休養生息,後面更是因為政治局面的混亂,沒有準備打大的戰爭。同時因為文官集團新發起的改革,人民過上了還算可以的生活,整體國力在日漸強勁,本就屬於第一的魏國已經遠超東吳和弱小的蜀漢。
再說諸葛亮和司馬懿之間的爭鬥。眾所周知,長期的北伐戰爭其實就是這兩人之間在不斷的博弈。那麼司馬懿為什麼能屢次抵擋諸葛亮的大軍?難道是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不及他嗎?這倒不一定。這麼說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不少演義中有關於諸葛亮用計策打贏司馬懿或者說類似於唱空城計這樣的戲碼。
這些都很可以證明,如果兩方實力相同,處境相同,司馬懿大多基本不可能強過諸葛亮。但司馬懿的優勢是,它不需要打贏諸葛亮,他只要守住南方的基地就可以了。以這個政策為核心,司馬懿的策略就是堅壁清野,軍隊在當地直接紮根自己種田,自己養活自己,同時在諸葛亮來的時候很少做抵抗,把城市守住,扼住幾個重要的關口不讓大軍進來。在兩軍對壘之中,司馬懿也是臉皮厚的不行,諸葛亮甚至到拿女裝去侮辱他,他都似乎一點都不在意,還穿上女裝笑嘻嘻的跟諸葛亮說,看我這女裝好看不?司馬懿這樣厚臉皮的舉動令所有人都無可奈何,雖然為國內部也有不少聲音在反對他,認為他太慫了,但是當時只有他可以打贏諸葛亮,或者說在與諸葛亮的對決中不分勝負,再加上他長期在南方進行軍事活動,基本對陣蜀國的軍隊百分之八九十都在他的指揮之下,所以他也就一直在那裡抵抗諸葛亮。
所以諸葛亮長久的北伐沒有什麼結果,他也是十分無奈的。開局給了他這麼劣勢的陣容和鬆垮的後勤,能和司馬懿打成這樣就已經算不錯的了,如果擱別人正常情況下,北方的魏國早就領進軍隊殺進蜀漢了。諸葛亮也是因為這件事憤懣不已,併為其最終命喪五丈原,在最後諸葛亮也沒有放過老對手,還是給司馬懿了一個下馬威。此時我只想對千年以前的孔明先生說一句,如果上天再給我五百年,可能歷史就不一樣了。但是往往歷史的發展就是這麼有趣,三國最後的贏家不是劉備,不是曹操,更不是孫權,而是活了最久的司馬懿。
或許這就應證了一個道理:天意不可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