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死魚B

    從歷史角度上看,八國聯軍遠度重洋踏入中國領土,是因為當時的滿清政府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而向美英等國尋求武力支援,並在特定的區域允許外國駐軍,所以當八國聯軍因為鴉片而向滿清發動侵略的時候,毫無阻礙地攻入北京城,而大清則是倉促應戰,兵員來不及回防,加上武器裝備落後,從正面開打就處於弱勢,那有還手之力,再加上滿清主和派佔了上風,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

  • 2 # 炎焱海風

    當時從政策層面講,清廷本來就是一時衝動,違反國際慣例進攻使館。同時戰和不定,沒有明確的戰略。本想靠“刀槍不入”的義和團打洋人,不久發現義和團純屬烏合之眾!於是開始調兵,大沽和天津沒有設防就陷落,聯軍開啟天津武庫,發現足以武裝三萬人的,比聯軍裝備精良的武器(戶部拒絕發給軍隊),聯軍迅速換裝殺向北京。北京最後的防線廊坊開始阻擊戰時,義和團在清軍背後搗亂,還殺害主帥聶士誠的家眷!到北京城防戰時,擁有不亞於聯軍,甚至優於聯軍裝備的清軍(主要是清軍精銳武衛軍三軍,聶士誠部在廊坊被擊潰,袁世凱部拒絕出兵),原始的軍制造成各自為戰,被聯軍各個擊破。而民眾還在幫聯軍運糧,運攻城扶梯!

    一箇中世紀式的帝國,一支中世紀的軍隊,即使給他們最精良的裝備,面對現代民族國家的現代化軍隊,根本沒有勝算。

  • 3 # 大寶劍三次郎

    八國聯軍入侵京津地區時,京津地區的清軍沒有11萬人,只有4.8萬人,尚包括在山東的袁世凱部。

    義和團有11萬人,但武器落後,基本上都是冷兵器。

    清軍對義和團的防備更重,清軍各部除了董福祥和義和團有較好配合,其他各部如聶士成部,宋慶部,榮祿部,都是趁亂屠殺義和團的好手。

    僅聶士成部,1900年6月6日聶部抵達廊坊到1900年7月8日聶士成被聯軍炮轟而亡,聶士成部在廊坊,楊村,天津城等地共打死義和團2500多人。

    同時,宋慶部,榮祿部偷襲屠殺義和團,所殘殺的義和團也不是少數。

    聯軍的數量在不斷增加,1900年6月11日英國海軍司令西摩爾率領各國拼湊起來的先頭部隊共2100多人向北京進犯,一路上在廊坊,楊村等地遭到義和團和清軍阻擊,最終死亡62人,受傷332人,在俄軍的接應下逃回天津租界。

    如果聶士成沒有在廊坊,楊村屠殺義和團,而是和義和團配合,西摩爾有可能命喪,2000多侵略軍有可能全軍覆滅。

    1900年6月17日,聯軍攻陷大沽口炮臺,守將羅榮光自殺,由於聯軍遭到清軍抵抗,損失255人,惱羞成怒的侵略軍攻陷大沽口以後對塘沽的中國老百姓展開屠殺,共殺3萬多人。

  • 4 # 不沉的經遠

    這個問題其實有些小錯誤,八國聯軍攻打天津、北京時只有兩萬多人。而清軍裝備、訓練比較好的也不過兩三萬人,兵力優勢並不大。

    八國聯軍侵華時,在天津軍械局曾經繳獲了大量的新式武器。很多人就覺得既然清政府的軍火庫裡有那麼多的新式武器,那麼部隊裝備的武器肯定也很新式。然而這其實並不準確。

    當時很多清軍其實就這水平

    自洋務運動開始以後,清政府和地方督撫就陸續購買、仿造西方槍炮武裝清軍,以提高畫質軍的戰鬥力。不過因為財政緊張,加上新式的西方槍炮需要比較嚴格的訓練才能正確使用,因此實際上清軍中出現了新舊武器混雜裝備的情況,並非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樣普遍準備了最新式的洋槍洋炮。

    以甲午戰爭為例,日軍在戰爭期間共繳獲各類單發、連發後膛槍10344支,前膛槍、火繩槍、抬槍等7193支,大刀、長矛等冷兵器11764件,這裡面新式步槍佔比只有35.3%。考慮到甲午戰爭參戰部隊有大部分是淮軍、湘軍、東北練軍等清軍之中比較精銳的部隊,實際上清軍的新式武器裝備比例可能還要更低。

    甲午戰爭以後,清政府向日本支付了鉅額賠款,財政更加緊張。因此雖然在戰後清政府也意識到原有清軍戰鬥力不足,開始編練新軍。但是主要還是在小範圍內進行,比如袁世凱的小站新軍、聶士成的武毅軍、張之洞的自強軍等等,並沒有全面實行。

    在庚子事變前,北京附近的清軍最主要的武裝力量是武衛軍。武衛軍大約有6萬人,分前後左中右五軍。

    其中武衛前軍由聶士成的武毅軍改編而成,共有16000人,裝備有克虜伯75毫米火炮16門,舊式克虜伯60毫米火炮32門,格魯森57毫米山炮32門,另有37毫米快炮、87毫米野炮和馬克沁機槍若干。而武衛右軍

    武衛右軍是由袁世凱的小站新軍改編而成,共有約10000人,裝備有克虜伯75毫米山炮18門,格魯森57毫米山炮24門,格魯森五生七陸路快炮57毫米野炮18門。

    武衛左軍原本是宋慶、馬玉昆的毅軍,共有13000人,裝備有75毫米火炮、57毫米火炮12到16門。

    武衛後軍就是董福祥的甘軍,有大約1萬人,裝備有漢陽兵工廠生產的57毫米火炮12門。

    武衛中軍是榮祿新編練的部隊,大約有1萬人,並沒有火炮。

    在這五軍中,只有武衛前軍和武衛右軍裝備和訓練較好。其次是參加過甲午戰爭的武衛左軍。武衛後軍沒有和列強軍隊交過手,只不過是裝備了洋槍洋炮的舊式清軍,至於武衛中軍則純粹是湊數。

    在庚子事變發生時,袁世凱調任山東巡撫,武衛右軍也被調到山東。而前期守衛天津的只有武衛前軍,和聯軍的兵力相比差不多。等到聶士成戰死,天津失守,武衛前軍損失慘重。

    等到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清軍只有武衛左軍、武衛後軍、武衛中軍可用,大部分戰鬥力堪憂,敗了也很正常。

  • 5 # 公子品史

    首先我們要明確下參戰雙方的情況,然後在從多個維度去進行比較,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儘量客觀的描述事情。當時參與戰爭的八國聯軍,雖然說是八個國家組成的,但其實真正有實力的也就是日本、俄羅斯、英國、法國和美國參戰計程車兵數量達到數千上萬人,其他國家也就只派了數百人象徵性的。而中國實際參戰的也就是守衛京畿重地的若干部隊,數量遠遠達不到11萬人,滿打滿算最多也就數萬人而已,其中含有的一部分軍隊當時使用的還是比較陳舊落後的武器,並沒有裝備新式的武器彈藥。而戰爭的勝負並不是又人的數量多少和武器裝備的精良來決定的。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談:

    八國聯軍的情況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以軍事行動侵入清朝的主要有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義大利、奧匈帝國組成的八國聯合軍隊。他們的數量不一,人數最多的是日軍,8000人;第二是俄軍,4800人;第三是英軍3000人;第四是美軍,2100人;第五是法軍,800人;第六是奧地利軍,58人;第七是義大利軍,53人。當時,還有7000名德軍在海上,來不及上陸。真正作戰的只有這18811人。

    這些軍隊都是受過近代軍事思想訓練的軍隊,不管是使用的武器還是軍事素養都遠遠高於當時的清軍。雖然當時的清軍在和列強們的戰爭中發現了自己軍事方面的諸多問題,也向西方國家採購了一批先進的武器彈藥,以及有計劃的對部分舊軍隊進行訓練,但是效果依然不大。一方面是因為舊式軍隊的數量太多,不只是數量龐大的綠營兵還有很大一部分八旗兵,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援清政府對這些舊式軍隊進行改革和訓練。另一方面,當時的清政府只從武器裝備方面對舊式軍隊進行了一定的改造,但最主要的近代軍事思想和教育卻沒有學,也沒有進行改,畢竟當時封建的思想還是很濃厚,朝廷的政局主要由守舊派官員控制著,他們非常反感引進西方的東西對原來的事物進行改革,在這種情況下舊式的清軍是不可能發生什麼變化的。

    所以在八國聯軍在登陸後,一路勢如破竹,只在天津和清軍好好的打了一仗。當時天津的主要守衛軍隊是防禦京畿地區的武衛前軍,它由聶士成的武毅軍改編而成,共有16000人,裝備有克虜伯75毫米火炮16門,舊式克虜伯60毫米火炮32門,格魯森57毫米山炮32門,另有37毫米快炮、87毫米野炮和馬克沁機槍若干。但是在八國聯軍的攻擊下,聶世成部還是被擊敗了,聶世成自己也戰死沙場。最終在1900年8月14日侵佔北京。

    清廷的情況

    清廷在和八國聯軍的交戰中,戰、和兩端,一方面要抵抗八國聯軍的進攻,一方面想要透過和平談判來解決這一問題,在二者之間搖擺,也喪失了有利的時機。

    當八國聯軍開始大舉進攻北京時,面對聯軍的進攻,慈禧集團,既沒有認真的防禦部署,也沒有積極應對之策,且在軍事上指揮無方,對抵抗充滿幻想又搖擺不定,最終導致了戰敗出逃的結果,事後被迫和列強簽訂了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

    綜上所述,八國聯軍入侵時裝備精良的清軍在武器裝備以及軍事素養都相差極大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天兩三百的生意該不該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