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島男爵

    不是劉邦不派,是韓信貪功犧牲同僚。

    邊打邊談這事劉邦幹過很多次,並沒有出事的,到了韓信這裡就出事了,怎麼能說不是韓信問題呢?

    早在魏豹背叛大漢的時候,劉邦就派酈食其去勸降魏豹,結果魏豹不聽,劉邦使曹參攻魏,酈食其不也毫髮無傷嗎?

    實際上,《史記》中劉邦令韓信攻齊是在漢三年六月,實際攻齊卻是漢四年十月(漢初十月是歲首),中間隔了4個月,並不是一發命令馬上就打,這中間有一個準備的時間,實際進攻的時機是韓信掌握的,而不是劉邦。

    從蒯徹勸說韓信用兵這一點也證明了以上觀點。

    而且從談話中得知,韓信知道酈食其勸降齊國這一點,說明漢使和前線軍隊是有資訊交流的,不存在不知道這種情況。

    總結來說,韓信掌握進攻時機,也知道酈食其的現狀,為了貪功,犧牲了酈食其。

  • 2 # 萬歲1148858845

    道理很簡單啊!那個時代是從夏商周分封制度延續下來的,直接分封土地建立封國是賞賜大臣,將軍的主要的也是最高的形式,如韓信,英布,彭越乃至周勃,呂家宗族(呂家其實是有軍功的)都是封爵,封王建國,可是天下土地就這麼多,這樣的情況下那些戰國時代的舊王族(如韓王信,魏王豹,趙王歇)就必然被淘汰,不管他們對劉邦漢朝的表面態度如何謙恭,都只能被消滅(田橫五百壯士其實被屠殺了)所謂的吐故納新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韓信攻打田家的齊國與其說是為劉邦打齊國不如說是為他自己而已,後來他也確實被封齊王

  • 3 # John14802

    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韓信從滎陽出發征伐各路諸侯的時候,是得到過劉邦當面承諾可以臨機決斷的!目的是消滅不在一個戰線的諸侯。再者當時的形式是不可能還要存在一方可以左右天下大勢的第三方勢力,齊國的實力小於楚漢,但是不容小覷。對外一直反覆無常,時而投靠楚或則叛楚。這樣的解決方法對於楚或則漢這兩個爭奪天下的勢力結果是必須消滅。實質上講酈食其的外交不一定會有很好的效果個人見解歷史不容假設,從實用主義講直接吞併就不一樣了,直接導致楚漢爭霸天平傾斜,我們發現漢軍在吞併齊國後有了質的飛躍,楚軍不得不兩線作戰,並且導致了大將龍且的主力楚軍損失,楚軍整體勢力大減,之前是佔據優勢的,導致後來鴻溝之劃,彭城丟失,彭越斷糧,英布韓信等諸侯最後鐵壁合圍,直到四面楚歌烏江自刎!這一切的歷史說明當時劉邦張良韓信等在楚漢爭霸過程中對於天下大勢的謀劃是相當正確的,戰略決定了整個戰爭的最後勝利。

  • 4 # 天山月3

    酈食其說齊被烹,完全是韓信所為。韓信為貪功拒不撒兵,置酈生於生死不顧,是其絕情的本性使然,也是未央宮下場的前因。酈食其寫信給韓信說明奉漢王命說齊,齊王已準備投降,勸其退兵。韓信偏聽蒯徹讒言,繼續攻齊,酈食其豈不是被賣?自然性命不保了。酈生的死第一責任心在韓信,全不念同僚之情,貪功之慾忘乎所以,何其絕也?其次是齊王田廣是個昏主,即然韓信不給酈食其出路,肯定是劉邦沒協調好外交和軍事的統一。顯然韓、酈不是同謀,何苦枉煮酈食其呢?三是劉邦也忽略了寫一封內容全面統籌兼顧的勸降書,即降任何漢將不可加兵。再者,上兵伐謀韓信不是不懂,奈何非加害於同事呢?也許蒯徹勸韓信背叛劉邦,並自稱齊王,說出1"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預言時就沒把劉邦當作主子對待。後來韓信對待鍾離昧也是絕情絕義,缺少擔當精神。即然季布可降,為何不去勸漢王收降鍾離昧呢?韓信將兵是個大才,連百萬之眾,攻必克,戰必勝。但處理人際關係,洞察時勢,進退自保就差遠了。不然怎有未央宮之禍呢?

  • 5 # 小山溝

    當時劉邦剛剛兵敗於項羽,在劉邦的頭腦裡更關心的是如何戰勝項羽。

    而當時讓韓信出兵齊國本身就可笑,劉邦剛剛搶走了韓信的軍隊,只留下兩千人馬。即使韓信招募到了二萬新兵,在劉邦看來韓信這點人馬不具備攻打齊國的能力。劉邦低估了韓信的軍事能力,所以就造成了沒想到韓信真的去打齊國的結果。

    在齊國同意投降後,而韓信已經在攻打齊國,齊國也是過於相信酈食其了,士兵們都認為韓信不會攻打齊國都不在崗位回家了,這個時候有是攻打齊國的最好時機。

    劉邦經歷過彭城之戰,知道諸侯聯盟並不可靠,而打下來的齊國更為可靠,所以一不做二不休繼續攻打齊國。

    如果此時停止攻打齊國,那麼齊國就會對劉邦猜疑,那麼對劉邦來講齊國就更為不可靠,那是劉邦最不想看到的結果,所以酈食其只能自認倒黴了。

  • 6 # 山野老人

    酈食其能言善辯,劉邦派他勸降齊國後為何不及時讓韓信撤兵?

    酈食其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齊王田廣歸順劉邦後,韓信平定代國、魏國、趙國等三國正帶著軍隊向齊國進軍。

    途中,韓信聽說酈食其勸降了齊王,停止向齊國進軍。

    蒯通聽說韓信停止了向齊國進軍,求見韓信。

    蒯通是個策士,是憑耍嘴皮子吃飯的人物。

    蒯通問韓信說:“將軍受漢王派遣,進軍齊國;漢王又揹著將軍,命令酈食其出使齊國。現在酈食其一介書生勸降了齊國,讓齊王帶著七十二座城市歸順漢王。將軍帶著幾萬軍隊也沒有建立這樣的功勞,為什麼要停止向齊國進軍呢?將軍又沒有收到漢王停止向齊國進軍的命令,將軍應該繼續向齊國進軍,消滅齊國。”

    韓信採納蒯通的建議,進軍齊國,佔領了齊國。

    齊王田廣以為酈食其是誘降,活活煮死了酈食其,兵敗逃亡。

    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劉邦的冷酷、睿智與深謀遠慮。

    從哪裡可以看出劉邦的冷酷呢?

    劉邦明知韓信進軍齊國,齊王一定遷怒酈食其,由此酈食其肯定不得好死。

    酈食其可是劉邦身邊能與張良並肩的謀士,並且為劉邦打天下建立了不朽功勳。

    劉邦對酈食其這樣重要人物的命運漠視,不管不顧,其冷酷的性格可見一斑。

    從哪裡可以看出劉邦的睿智呢?

    劉邦明知酈食其處於生死危機關頭,卻不通知酈食其藉機溜走,是留下酈食其做誘餌,麻痺齊王田廣,為韓信進軍齊國創造條件。

    從哪裡可以看出劉邦深謀遠慮呢?

    齊國已經投降了,劉邦應該命令韓信停止齊國的軍事行動。

    這樣最少有三個好處:

    第一,酈食其沒有生命危險。

    第二,齊國在齊王帶領下名正言順地歸順了劉邦。韓信不進軍齊國,齊國也被劉邦收入囊中。

    第三,韓信停止向齊國進軍,可以將韓信的軍隊派遣到滎陽一帶,圍殲項羽。

    在如此有利的情況下,劉邦為何沒有命令韓信停止向齊國進軍呢?

    這就是劉邦的深謀遠慮。

    酈食其勸降齊王,齊王帶著齊國七十二座城市歸順劉邦,從近期看是一件好事。但是長遠看,卻是一個隱患。

    將齊王留在齊國,說不定哪一天齊王由於某種原因,舉兵反叛,一定會給劉邦帶來很大麻煩。

    由此趁齊王還處於沒有軍事防備的狀態下,消滅齊王,這樣一勞永逸地解決了齊國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很多人學佛?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