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別失望
-
2 # 山這頭的藍精靈
我和我婆婆就跟親母女一樣,她自己開店沒空給我們帶娃,每個月都會給我發工資,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第一時間會想到我,出去旅遊一定會給我和我寶寶買禮物。一天三餐為我們準備好,因為店裡開火,中午和晚飯只要帶著娃去店裡就有的吃。小孩子的尿不溼全包,衣服基本是我婆婆買的,每次和小孩子的對話都是媽媽辛苦,要聽媽媽的話。出去和親戚朋友見面都是各種誇我,每次我都挺不好意思的,和婆婆一起吐槽我老公是經常的事。當然,人都是相互,我也非常尊重我婆婆,愛她!
所以這個世界上還是有親如母女的婆媳關係的,首先要做到的是你對婆婆的尊敬和愛戴,如果實在做不到非常親密,那就拉開距離,距離產生美!
-
3 # 青檸的精神家園
距離產生美。
我身邊分開住的婆媳,關係都挺好。但是住一起的長年累月下來,問題就很多。其實這也好理解,畢竟兩代人在很多事情上的看法都不一樣,還有各自的生活習慣需要慢慢磨合。
我自己也跟公婆在一個屋簷下住了好多年,關係說不上多好,但也沒有到劍拔弩張的地步。這麼多年下來,關係不好的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1.孩子的教育問題,老人覺得帶孩子吃飽穿暖就好,衛生習慣什麼的根本不用培養,年輕人卻很看重這些方面。我婆婆有個怪癖,就是不愛洗澡。一年到頭,難得進一次澡堂。家裡的衛生也不喜歡打掃,家裡經常亂糟糟的。這一點讓我很難接受,試著很委婉的跟他溝通了好幾次。她根本聽不進去,慢慢我也就不說了,但心裡很嫌棄。
2.兩代人消費觀念的不同,也是婆媳關係惡化的重要導火索。我很清楚的記得,第一次跟婆婆吵架,就是因為我買了點杏鮑菇。婆婆覺得我亂花錢,說家裡還有這麼多菜,為什麼不等吃完了再買?她哪裡知道,家裡的這些蘿蔔青菜,已經連續吃了好幾天。再端上桌,孩子根本連筷子都不會動。
作為母親,我當然要為孩子的身體考慮,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變換花樣給孩子增加營養。
3.飲食習慣不同。我和公婆在一個屋簷下住了14年,搬家的那一刻,真的感覺外面的陽光都明媚了。這不是誇大其詞,而是我切切實實的感受。
我是一個素食主義者,炒的菜多以清淡為主,公婆則是重油重鹽、無肉不歡。跟他們一個鍋裡吃飯,我每次都得說服自己,尊重他們的飲食習慣,放棄自己的飲食訴求。
很多人可能覺得這沒什麼呀,不就是吃不到一塊兒嗎,每頓多炒幾個菜不就行了嗎?可過日子哪有那麼簡單,一天三頓飯,誰炒菜、誰洗碗,這要不說清了,誰都會覺得委屈。
總結:
鑑於以上幾點,再加上很多婆婆還是以前的老觀念,覺得即便兒子娶了媳婦,這個家裡還是應該自己說了算。婆媳矛盾也就難以避免。
你所看到的身邊的朋友,沒有幾個能和婆婆和平相處,也就不足為奇了。
END
-
4 # 妖妖嬈嬈
因為期望太高,借用網友的一句話:婆媳不是血緣關係,她只是社會關係!她是因為婚姻的結合才產生了這段關係,所以,別指望她像媽媽一樣對你,尤其還要和她女人對比,更不可能,你生女兒養女兒,怎麼可能因為一個婚姻就對兒媳婦好的很女兒一樣?所以對婆婆也是一樣的,別期望自己做的和女兒一樣好,真正有責任的是他的兒女。哪有人問老了需要不需要照顧老人,法律是可以不用的,但是如果輪到你老公來照顧,她,沒空,你碰巧還要靠丈夫生活,或者很在乎老公的想法,那肯定就要你來照顧了!所以,別抱著那麼高的期望,彼此禮尚往來相敬如賓就是最好的狀態!即使習慣不一樣,價值觀不一樣,也保持尊重,君子和而不同,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
-
5 # 安與然
呵呵,能和諧相處的是少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意識,習慣,想法……每個人又想去改變別人,當改變不了的時候矛盾就出現了……人都是自私的,尤其是婆媳,都想當那個“明白人”,其實這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理解,相互寬容,一起成長一起學習,一起自省的一個過程。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這個意識,所以,不和諧是必然
-
6 # 琴麥麥
實際上,這世上任何一種關係都不好處!比如:夫妻,夫妻有一對沒拌嘴不?比如:朋友,有永恆不變的朋友不?比如:親戚,有永恆不變的親戚不?所以…距離產生美,越界了就變質,夫妻關係,朋友關係,親戚關係…
沒生孩子以前都想不通為什麼她們會喝婆婆有那麼多矛盾,總覺得自己也是個感恩的人啊,會心疼老人的身體,自己借錢買房,存錢結婚都不找婆婆家拿錢。
直到自己生了孩子以後才明白,生了孩子管你再懂事的媳婦,都要被逼瘋。越是讀過書,有自己獨立思想的媳婦,越難和婆婆朝夕相處,沒一點問題。
我身邊的朋友們,要不然吵鬧著和婆婆分開住,要不然就是住在一起,但是卻住出去了根本不在一個飯桌上吃飯的距離。
到底怎麼才能和婆婆相處得很好呢?
回覆列表
誰說沒有,今天我就看到了一個臺灣的沙拉妮妹妹和婆婆在一起相處的非常融恰,就像親女兒對親孃一樣!只不過天下只有這一個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