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梁老獅
-
2 # 985高校老學長
高一高二我當時每天花的時間差不多50%,高三少一些,30%左右吧
1,高一數學全力以赴
剛上高中,容易發現數學比較難,不太跟的上,我就選擇了上課認真聽老師講,下課借同學的筆記複習,這樣一來一往,數學慢慢的熟悉了,不再有跟不上的感覺,但是花了非常多的時間,佔到用時間的50%。
2,卸掉壓力,跟隨老師的步伐
到了高二,我還是延續了高一的方法,但是總是感覺,數學作業寫不完,知識點還有沒學會的,上課緊跟老師步伐,經常一套題下課還有五分鐘,老師就能講完這套題,萬一走個神,這套題就過去了,所以很緊張。
3,衝刺爆發,保持狀態
到了高三,壓力就沒那麼大了,有了高一高二的積累,基本跟上老師的節奏就可以,我也騰出了更多的時間學習其他科目,尤其是英語和語文。
-
3 # 許文君
高中數學相比初中數學:知識點多,難度增大,內容加深。所以相對來說,在數學上花費的時間也相應增多。具體每天要費多少時間,這與你的基礎,上課的效率,知識掌握和應用的熟練程度密切相關。數學成績越好,在數學上花費的時間越少;基礎越差,在數學上花費的時間越多。 作為高中數學老師,給你的建議是:上數學課的時間和課後用在數學上的時間比分為1:1,1:1.5,1:2三檔。基礎好的 1:1,中等程度的1:1.5,基礎比較薄弱的1:2。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也可靈活選擇。
下面以高中數學不同知識模組為例,談談學習高中數學要注意的事項以及時間如何分配的問題。
(一)高一第一學期學習集合和函式。函式概念多,內容抽象,知識點也比較繁複。高中一入學,一定要跟著老師的節奏走。切實落實好四個環節:預習,上課,作業和複習小結。哪個環節都不能掉鏈子,尤其是要狠抓課堂這個關鍵。課堂上弄懂知識點和例題怎麼做,課後作業才能輕鬆,耗時少。
能輕鬆做好作業,學有餘力的同學,做完作業後,可以拓展做做輔導書上的相關知識的題。而做作業尚有困難的同學,則還要抽時間回頭再看看書和書上的例題;或者去看看輔導書上的疑難解析,再回頭去做作業。課堂效率的高低,在做作業的時間上就有了差異。越往後,影響越大。知識越熟練,做題越快。
(二)立體幾何的學習,首先是建立空間概念,建立公理定理體系,搞清楚點、線、面的位置關係和度量關係。初學立體幾何,前面一至兩週都要跟著老師好好聽課,初做立體幾何作業時,估計還不知所云,不知如何下筆,不知如何畫圖。
慢慢跟著老師做點例題和習題,才能慢慢上手。開始做題,肯定是慢的,是難的,兩週之後,公理定理知道的多點了。想得出空間關係,畫得出圖,知道證題的套路了,才能慢慢熟練起來。會做立幾題了。往後才能越做越快,越做越好。立體幾何的學習能走上正道的時間,少則一月,多則二月。立體幾何的定理學完了,才能融會貫通,立幾至此,才識廬山真面目。
(三)解析幾何:直線,圓,橢圓,雙曲線,拋物線。如何學習,有何特點。直線,圓,橢圓,雙曲線,拋物線都是要掌握定義,方程,性質。先一個一個的知識點過,慢慢做題。弄清楚這些曲線的方程,幾何性質。其中後三種曲線的焦點三角形和離心率是熱點。直線與二次曲線相交弦長,位置關係等是重點。
開始學新知識上課,做題都有個摸索的過程,最後學好了才能融會貫通,然後心中就有一盤大局了。
所有學數學的過程都是艱難而辛苦的,熬過了痛苦期之後才能完勝。所以必須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去學習。至於學數學要付出的時間的多少,就要看你的聽課效率和學習能力了。新學的知識,開始慢點,多花點時間和精力,做熟了,理清了,知識系統化之後,再適當減少一些時間。
回覆列表
高一時可能需要自習時間的50%甚至更多。
高中數學的體系一開始是集合,集合這個模組幾乎要融合到所有的高中知識。所以會很多學生高中剛上去的時候學集合非常吃力。而高一的物理化學生物相對來說沒有特別難的知識點。因此數學就顯得極為重要且難學。
高二或以後每天大約20%到30%。
高二以後,理科生物理化學生物開始涉及,學科最難的模組,所以這個階段往往用在物理化學上面的時間非常非常多。
到了高二之後,慢慢已經適應了高中數學體系。但是高二往往又是數學最難的一年。所以數學學習時間不會短。
文科生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
對大多數文科生來說,數學可能都是非常頭大的一門學科。相比較理科生得理綜者得天下。文科生如果數學成績高,會有非常大優勢。所以對於數學不好的文科生,每天花在數學上的時間一定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