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兔哥哨位
-
2 # 文以載道MZS
這個與法國和黎巴嫩兩國的密切關係有關。
一、法國很長一段時間是黎巴嫩的宗主國。1860年,黎巴嫩發生馬龍派教徒與德魯茲派穆斯林之間的激烈衝突,法國出兵干涉。此後黎巴嫩成為得到國際承認和保證的自治區,由土耳其政府任命並經法、英、俄等國同意的一個信奉基督教的行政長官統治。
1920年成為法國委任統治地。
1926年5月,黎巴嫩宣告成為共和國,頒佈了憲法,但仍保留法國的委任統治權。
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擺脫法國委任統治正式宣佈獨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國。1946年12月英、法軍全部撤離黎巴嫩。
二、法國文化影響著黎巴嫩由於法國很長一段時間控制著黎巴嫩。雖然黎巴嫩的官方語言是阿拉伯語,但法語是他們的通用語言。黎巴嫩學校必修法語,據統計黎巴嫩能流利表達法語的人至少40%,不說法語的名流可能會被視為另類。法國的影響無處不在,貝魯特被稱為“中東巴黎”並非虛言。
三、法國和黎巴嫩兩國高層往來密切,影響著黎巴嫩的政界。在當代史上,法國領導人大都與黎巴嫩保持著友好關係, 其中希拉剋跟黎巴嫩哈里里家族(父子均擔任過黎巴嫩總 理)的私交更是引人注目。正是因為法、黎兩國政界高層的密切交往,對黎巴嫩的政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政界頭目一般都傾向於法國。
四、法國對黎巴嫩的經濟援助鞏固了法、黎的關係。1996年,雙方簽訂了兩項財政協定,法向黎提供10.5億法郎的贈款、優惠貸款和商業貸款。法支援黎哈里里政府主導的經濟重建與改革計劃,2002年法在第二次國際援黎會議上承諾向黎提供5億美元援助。2007年1月,法召開援助黎巴嫩國際會議,向黎提供5億歐元低息貸款,共為黎募得逾76億美元援款。法國一直把黎巴嫩看成自己的小弟,所以一直在援助和資助著黎巴嫩發展經濟。
鑑於以上幾個理由,所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黎巴嫩貝魯特發生大爆炸後,第一時間來到了黎巴嫩訪問並安撫貝魯特人民。也是世界上在貝魯特大爆炸後第一個到達的歐洲大國元首。所以當馬克龍慰問一名救災人員時,他深情流露,要馬克龍不要忘記:“黎巴嫩是你的兒子!”。在大災面前,最需要取得安撫和慰問之際,突然來了一個總統來慰問,黎巴嫩的救災人員在感動之餘,說出這樣的話語我們也是可以理解的……
-
3 # 齊君
民眾說:黎巴嫩是法國的兒子,其實從某種程度來說,並沒有錯誤。簡單介紹一下,黎巴嫩的歷史,黎巴嫩以前是法國的殖民地。法國是黎巴嫩的宗主國,可以這麼說,法國和黎巴嫩就是父子關係。
當然了,黎巴嫩自古也不是法國的領土,也是殖民地。但是由於法國的殖民時間太長。真正的黎巴嫩人,已經忘卻歷史。同時要說一點的是,黎巴嫩裡頭的法蘭西血統的人,不次於法國本地人。甚至有的網友都開始調侃黎巴嫩的法蘭西血統的人都比法國本土的血統人還要純正。 因為法國本土已經被大量的黑人佔據,所以不少的網友調侃,黎巴嫩的血統都比法國本土的血統要高。
這是為什麼黎巴嫩發生爆炸事件之後,法國總統馬克龍是第一個全球重要中最積極最親赴現場的。就是因為有這麼一層的歷史關係。
法國和黎巴嫩有著很深遠的歷史關係。法國在黎巴嫩的統治久遠。所以才會造成黎巴嫩發生爆炸,馬克龍那麼上心。
-
4 # ruixuezhaofeng
“黎巴嫩是法蘭西的兒子”,該表述肯定出自黎基督徒,他們佔該國685萬人的1/3至40%,占人口60%以上的穆斯林估計不認可。
從歷史看,黎巴嫩是伊斯蘭與基督教文化的混合體黎巴嫩以腓尼基文化繼承者而自豪。它的歷史規矩與中東地中海沿岸國家一致,又有其獨特性。
它曾被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征服,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一部分,後來在阿拉伯帝國版圖近7個世紀,又歸馬木魯克統治兩個世紀,然後是奧斯曼帝國轄下的4個世紀,直至一戰期間英法瓜分奧斯曼的中東地區,黎巴嫩與敘利亞一起歸法國委任統治。
由此可見,歐洲天主教、東正教等在黎均有歷史存在,伊斯蘭教影響同樣深遠。至於其境內的基督徒,並非天主教馬龍派一支,而是有至少9個派別。原因是從阿拉伯帝國統治起,這裡成為以阿拉伯人為主異教徒(就是信基督者)的避難所。因為該國沒有強權政府和強暴統治,宗教與文化多元一直維持,這種局面延續至今。
法國只是現代對黎巴嫩影響更大19世紀中期,奧斯曼接受法國等的政策要求,在黎巴嫩南北實行基督教區和伊斯蘭教德魯茲派分治。從此黎巴嫩、特別是北部成為中東商業、文化和時尚中心,法、美宗教團體在傳教的同時,滲透教育、健康、慈善等社會文化領域。
一戰期間的1916年,英法出臺“賽克斯―皮克協定”,今敘利亞和黎巴嫩歸法國委任統治。法國不願黎巴嫩“歸屬”大敘利亞,維持黎巴嫩的“獨立”地位直至1943年黎獨立,1946年底法軍撤出。
一個多世紀以來,法國對黎巴嫩確實保持特殊關係歷史原因與宗教、文化的聯絡,使得黎巴嫩成為中東阿拉伯國家中唯一不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國家,法語同阿拉伯語一起為該國官方語言。
黎巴嫩中上層以講法語、浸淫法蘭西文化為榮,這既包括馬龍派,也有其他教派基督徒,還有遜尼派穆斯林,哈里里父子就與法國政商界關係密切,時任總理的小哈里里被沙特“扣押”,馬克龍一再施壓斡旋“逼”沙特王儲“放人”,小哈里里獲釋後第一站是巴黎而非貝魯特……
-
5 # 史海拾碑
黎巴嫩港口發生爆炸,法國總統馬克龍立即就訪問該國,彰顯了法黎兩國之間特殊友誼,事實上兩國有很深歷史淵源。
十字軍東征公元7世紀穆罕默德以伊斯蘭教團結了阿拉伯人,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阿拉伯帝國,這是穆斯林國家盛起的開端。穆斯林的不斷擴張逐漸控制了地中海東岸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巴勒斯坦與小亞細亞地區,這些地區原本是拜占庭帝國的領土,更是全體基督徒的朝拜之地。
從11世紀起到13世紀,羅馬教皇號召西歐的封建領主與騎士組建十字軍,前往東地中海沿岸討伐穆斯林,以恢復基督徒對該地區的統治。在宗教大旗的引導下西歐各地的騎士紛紛東征前後歷經9次。
雖然最終失敗了十字軍在東地中海沿岸建立的基督教國家被穆斯林一一攻破,但有很多基督徒留在了當地並未返回歐洲,而穆斯林也寬宏大量的允許他們保持原有的宗教信仰。
這些十字軍騎士後裔主要就分佈在今日的黎巴嫩地區,這也是為何今日的黎巴嫩是阿拉伯世界中唯一有近半數的人是基督徒的國家,而這些十字軍中法華人不在少數,這也是法國與黎巴嫩有親近感的緣由。
法國委任統治1860年奧斯曼土耳其治下的黎巴嫩地區爆發宗教衝突,馬龍派基督徒與穆斯林兵戎相見。法國派兵介入平息了這場風波,此次事件後奧斯曼被迫讓黎巴嫩成為自治區,基督徒據有統治地位。
1920年法國獲得黎巴嫩和敘利亞的委任統治權,法華人為了制衡敘利亞就將敘的多塊領土劃給黎巴嫩。
法國在黎巴嫩扶持基督教馬龍派勢力,開始建設黎巴嫩,幫助黎改革政治完善議會制度,還大力支援其發展經濟,讓黎巴嫩走向繁榮之路。
法國在黎巴嫩建立許多法語學校,輸出法國的價值觀,現在40%的黎巴嫩人精通法語,法語也是大學必修科目,在黎巴嫩國內法國元素隨處可見。
二戰中阿拉伯人民族獨立意識高漲,法國在1943年將政權還給黎巴嫩人民,1946年法軍完全撤出。
結語黎巴嫩獨立後法國也十分關注黎巴嫩的局勢,法國這些年經常在國際社會為黎巴嫩爭取經濟援助,黎巴嫩人民也很樂於法國這種幫助,兩國一直保持著特殊關係,所以此次大爆炸後會有部分民眾認為黎巴嫩是法國的兒子。
此外法國前總統希拉剋與黎巴嫩前總理拉菲克·哈里里是摯友。
-
6 # 張生全精彩歷史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爆炸發生後,僅僅過了一天時間,法國總統馬克龍就來到當地,瞭解爆炸案件的情況,在他戴著口罩,走過遭到嚴重損毀的街道時,黎巴嫩的民眾將他團團圍住。
“不要給我們政府錢!”一名對黎當局極度失望的男子喊道。另一名看上去德高望重的老者滿眼含淚地說:“你是我們唯一的依靠。”更多路人則希望讓法國政府接管黎巴嫩,他們爭相握著馬克龍的手,飽含深情的表示,黎巴嫩就是法國的兒子,懇求馬克龍對他們施以援手。
(檢視爆炸現場的馬克龍)
面對大爆炸的悲慘境地,希望得到外人的幫助,這種心情可以理解。可黎巴嫩民眾在馬克龍所代表的法國面前,為何會不顧尊嚴,以兒子的身份自稱呢?
一、法國和黎巴嫩的歷史淵源。黎巴嫩地理位置優越,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戰亂不息,早在公元11世紀,羅馬教皇發起十字軍東征時,就在黎巴嫩發現了信奉基督教的馬龍派信徒,將這裡作為十字軍繼續東征的後勤基地。
被法蘭克人視為同宗兄弟的基督教馬龍派,藉著十字軍的支援,勢力不斷壯大,最終在的黎波里古城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只是在13世紀末時,馬穆克穆斯林強佔了黎巴嫩,還把法蘭克人趕了出去。
1860年,黎巴嫩內部爆發了教派衝突,當時如日中天的法國,以歐洲名義出兵黎巴嫩,平定了衝突,還向當地派出傳教士,建立法語學校,以解放者身份,管理黎巴嫩,這期間,大量法華人移居黎巴嫩,法語成為當地的官方語言。
(十字軍東征)
二、難以割捨的殖民情結。奧斯曼帝國崛起後,整個中東都成為土耳其人的屬地。一戰之後,戰敗國奧斯曼被趕出中東,英法對中東進行了勢力劃分,敘利亞和黎巴嫩成為法國勢力範圍,由於歷史上法國和黎巴嫩之間深厚的歷史淵源,黎巴嫩人對於法國的到來,表示出極大的熱情,民眾紛紛上街夾道歡迎,把法華人讚美成解放者。
法國在1920年將敘利亞和黎巴嫩合併成大黎巴嫩國,這個新成立的國家區別於其它阿拉伯國家的是,基督徒佔了大多數,在國旗上,新生的黎巴嫩沿用了法國紅綠白三色及雪松的圖樣,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沒有多少變動。
法國管轄時期,是黎巴嫩有史以來,少有的安寧和高速發展時期,首都貝魯特的城市建設和經濟面貌日新月異,成為富甲一方的“中東小巴黎”。人民安居樂業,地方安寧團結,人們不僅把法語當成主要語言,許多人還同時擁有法國和黎巴嫩雙重國籍。
可是隨著二戰爆發,法國很快自顧不暇,無力執掌中東,於是戴高樂跑到貝魯特,宣佈黎巴嫩獨立。同年,黎巴嫩各宗教派系透過談判後,確立黎巴嫩《國家公約》,以分權共治的模式,來實現政權的分配和相互制衡,法國就此退出了黎巴嫩。
(黎馬嫩內戰)
三、黎巴嫩和法國的緊密聯絡。由於法國多年的管轄影響,黎巴嫩無論是在政治、經濟、軍事及文化等領域,無一不和法國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絡。
法國是黎巴嫩第七大供應國,2018年,法國對黎出口總額7.48億歐元,進口總額5400萬歐元,貿易順差為6.94億歐元。法國資本在黎巴嫩的投資量,也從2010年的2.95億歐元,增加到2017年的6.12億歐元。有近100家法國公司,在農業、食品、電信、石油和金融等行業開展業務。而黎巴嫩在法國的直接投資存量,2017年更是高達30億歐元。
總體來說,正是因為黎巴嫩在歷史上受到法國的深刻影響,在近代法國管轄期間,又為當地留下生活富裕社會安寧的美好回憶。使得黎巴嫩人,對於獨立後當地宗教分治的政治體系下,動亂不堪的社會環境和低迷經濟忍無可忍。尤其是此次爆炸發生後,黎巴嫩政府的無所作為,更讓民眾群情激奮,渴望能回到法國殖民統治時期。
當前的黎巴嫩,也就像一個迷茫的孩子,渴望得到法國的關懷和幫助。從這一點上說,黎巴嫩在法國面前,以兒子自稱也無可厚非。
(參考資料:《列國志——黎巴嫩》等)
回覆列表
這個影片我也看了,一名救援人員哭泣著對到訪的法國總統馬克龍說,希望得到法國的幫助,並且說黎巴嫩是法國的兒子。當時的感覺五味雜陳,面對爆炸的慘狀,希望得到幫助心情可以理解,但說黎巴嫩是法國的兒子,有點那個了,畢竟黎巴嫩也是一個主權國家。可是隻要了解一下法國和黎巴嫩的關係史就不會再奇怪了。
法國曾經也是有過殖民它國曆史的輝煌的,現在在中東、非洲等地區法國的影響力依然是很大的,法國自稱是這些地區的“奶牛”。早在1860年,黎巴嫩發生了教派衝突,當時法國以歐洲的名義出兵黎巴嫩,結束了衝突,並且向黎巴嫩派出傳教士,建立法語學校,經營黎巴嫩,所以,法國在黎巴嫩是擁有“解放者”的身份的,而且黎巴嫩法語是主要官方語言之一,很多法華人也定居黎巴嫩。在宗教、歷史原因的影響下,黎巴嫩人民對法國的感情很深,所以,自認法國為乾爹也就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了。
這次法國總統親自去黎巴嫩,在黎巴嫩民眾眼裡就是來視察的,民眾對法國好感頗多。法國二戰後也灰心了一段時間,而且是成為了美國的小盟弟,然而,法國是有夢的,特別是年輕小夥馬克龍上臺後就提出了“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這是明顯的和美國唱反調,並且和德國一齊成為了歐洲的領頭羊,其實,歐盟的建立也是為了脫離美國的掌控。現如今特朗普對小盟弟們的態度讓美國與盟友們的關係顯現出冰霜,歐洲的法國也加快了和前殖民國的關係。黎巴嫩不大,人口只有610萬,但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這次發生爆炸的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是重要的物資樞紐,貝魯特港位於黎巴嫩地中海岸中部,是地中海東岸最大的優良海港,既是黎巴嫩的重要門戶和貨物集散地,又是中東商業、交通、金融和文化中心,同時又是東西方的連結點和出入中東的大門。
法國和黎巴嫩關係密切,黎巴嫩地理位置又如此重要,加上法國開始了自己的夢,因此,馬克龍利用這次機會到訪黎巴嫩無疑是有目的的。這個目的除了對夥伴表示關切,也是為下一步深入插足中東做鋪墊。不過,法國的夢和美國的中東利益是有碰撞的,美國最關注法國的就是增加地區影響力,因此,黎巴嫩的未來透過這次爆炸,和法國總統的到訪未必就會平穩安定。
媒體報道出來黎巴嫩救援隊員自稱黎巴嫩是法國的兒子不應該是幾句情緒上的簡單的話,說明法國對黎巴嫩影響很深,這也是馬克龍親自來的原因,不論什麼原因,無事不登三寶殿,況且黎巴嫩正眼巴巴的盼著有人來幫幫苦難中的黎巴嫩,所以,法國總統的黎巴嫩之行對於法國來說很重要,對於黎巴嫩來說,最起碼可以獲得法國的物資支援,幫助黎巴嫩度過難關。黎巴嫩本來就是多災多難,我們需要正面理解法國和黎巴嫩之間的關係,希望黎巴嫩人民能夠度過難關,平穩安定的過日子。最後,為在這次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區的爆炸中,罹難的人們表示深切的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