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煮汗青

    蒲松齡寫的《聊齋志異》是一部非常有趣,而且意義深刻的作品,裡面有一篇非常短的小故事叫《野狗》,因為情節玄幻而且誇張,讓人覺得很恐怖。但這篇文章又不像是單純的講故事,讀完之後總感覺蒲松齡想透過這則故事表達某種意思。

    《野狗》故事簡述

    於七之亂,天下生靈塗炭。有位叫李化龍的鄉下人從山裡回家,半夜趕路的時候遇到了值夜的兵丁,為了避免被殺,他躺進了死人堆裡裝死。

    兵丁過後,李化龍還是沒敢起來,這時候周圍的死屍都站了起來,有胳膊斷掉的,有沒腦袋的,還有腦袋掉了一半掛在脖子上的。這些死屍挺直站著像一片樹林,那位脖子上掛腦袋的死屍說話了:“野狗子來,奈何?”其他死屍跟著一起喊:“奈何?”接著所有死屍倒地,周圍頓時陷入死一般的沉靜。

    李化龍嚇得剛想起身逃跑,此時來了一個獸頭人身的怪物,只見它趴在屍體堆裡吃死人頭,還吸死人的腦子。李化龍連忙把頭埋在死屍底下,怪物發現了他,還過來撥弄他的肩膀,想吃他的頭。李化龍慌亂之中從身下摸出一塊石頭猛擊怪物的頭,結果怪物大叫一聲後捂頭嘴跑了。

    李化龍看了看地上,有怪物受傷時留下的血,還有兩顆四寸長的牙齒,彎曲且鋒利!他將牙齒帶回村裡給大家看,卻沒有人知道這是什麼怪物的牙齒。

    《野狗》故事分析

    這篇文章來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故事內容非常離奇,而且背後的含義卻讓人深思。

    如果是古代人看《野狗》這篇文章,肯定是覺得非常嚇人,想想缺胳膊少腦袋的死屍站起來說話,這是多麼恐怖?但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看到這樣的故事只是當一般的奇幻或者鬼怪故事,因為這樣的情節偏離現實太遠,一看就是完全虛構。

    《野狗》這則故事不同於《聊齋》其他短篇,裡面蘊含著深刻的意義。有人認為這則故事是要披露於七之亂時期,社會動盪不安,百姓害怕清軍的程度甚至超過鬼怪。關於這個故事,我看到的是“弱勢文化”的體現。

    故事背景是於七之亂那段時間,天下刀兵四起,百姓飽受戰亂之苦。故事裡倒下的死屍好比是毫無抵抗能力的弱者,如同案板上的魚肉,任由“野狗子”宰割;而野狗子則是強大勢力的化身,他們可能是清軍,也可能是起義軍,總之是給無辜百姓帶來災難的人。在這些強大勢力面前,弱勢群體沒有辦法主宰自己的命運,面對“野狗子”的到來,他們只能發出“奈何”的聲音。

    李化龍,從名字上來看就是被作者寄予厚望!在封建時代,龍是皇權和帝王的象徵,“化龍”則暗指著此人有著出眾的身份和能力。李化龍與野狗子搏鬥,用石塊將野狗子擊傷,他救下了地下的那些死屍,有種“力挽狂瀾、拯救蒼生”的意思。

    從整個故事來看,死屍是被壓迫者,他們已經失去了抵抗的意志,李化龍的出現拯救了他們,這裡面有一種“救世主”的思想。弱者希望得到救助,希望有人能夠幫助自己改變命運,這種救世主思想正是“弱勢文化”的體現。

    結語

    蒲松齡寫的《聊齋志異》看上去是在講一些稀奇古怪的故事,但是透過這些故事往往能夠悟出一些道理,比如《宮夢弼》就是教我們如何“理財”,《青蛙神》教我們如何處理家庭關係,《羅剎海市》則是告訴我們不要太在意外表,你眼中的美在別人看來可能是一種醜,別人的醜也會在某些地方成為美!

  • 2 # 可榮188

    蒲松齡被世人稱為聊齋先生,此公少年成名,但科舉之路極不暢順,據史記載生平有七次參加鄉試不第,前後歷四十餘年,七十一歲補了個歲貢生,人生大部分時間以教書為生,據民間傳說晚年開茶館,蒐集世間鬼怪故事,編撰成書。蒲松齡的一生詮釋了世上讀書人的結局:讀書的初衷是一樣的,而結局各有各的不同。

    《野狗》的故事梗概

    順治年間,山東一明朝末年武舉名於七,領導農民造反,史稱"於七之亂",這個鬼怪故事就發生在"於七之亂"中,說有一鄉人名李化龍夜從某處歸家,途中遭遇官兵與叛亂者打仗,死傷無數,李化龍為避被誤殺,躲入死屍堆裝死,撕殺結局後,四周安靜下來,李化龍正要離去,忽見有首屍體站起來大呼:野狗子來!傾刻許多死屍也立起附和,呼畢集體倒地,李化龍大駭,此時見一狗頭人身的怪物從遠處而來,青面獠牙,走進屍體開始吸食骨血,它發現李化龍身體完整,馬上靠近他準備吸食,李化龍隨手抓住一塊石頭奮起反抗,慌亂中砸掉了怪獸的兩顆獠牙,怪獸隨即逃走,李化龍撿起了這兩顆獠牙回鄉,請鄉鄰觀看,但無一人認識。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

    此故事真實寓意

    這個故事應該是道聽途說,蒲松齡把它記錄下來,在文中沒有表述自己的觀點,留下了懸念。

    蒲松齡出生時還屬於明朝,滿清入關時大肆屠城,許多百姓死於非命,加上蒲松齡一生科技考試不順,對清朝腐敗其實極為不滿,但又不敢明言。

    故事中起義軍全被殺死,而死後屍體竟站了起來大喊野狗子來吃他們,這裡的野狗我們可以理解為清軍,文中野狗的形象是狼麵人身,它們敲骨吸髓,連死人也不放過,而死者毫不畏懼,有的頭都掉了,還站起來大喊"野狗子",文中的主角名李化龍,面對怪獸拿了一塊石頭就敲下了它的牙,把它打跑了,隱喻怪獸不可怕,只要你敢拼,就會贏,男主角的名字叫"李化龍",我們也可理解為"你化著一條龍"。

    我們從史料中看不出蒲松齡有反清復明的念頭,但是他對清朝的強烈不滿是眾人皆知的,清朝的文字獄是懲處最殘酷和嚴厲的,他不可能傻到做這種事,所以藉助鬼怪的故事去警醒世人,他的鬼怪故事或美或惡,或圓滿或悲慘,形成獨特的文字魅力。

  • 3 # 憤怒的尼采

    蒲松齡的小說大多託物言志,所寫妖魔鬼怪恰恰是在敘說當時社會貪官汙吏吃人不吐骨頭的社會現象。要知道清朝是文字獄最多的一個朝代,這一時期文學創作都不是很直白,多是託物言志抒發自己的情緒。常見的小說作品有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等。

    生活在一個敏感的年代,不能發內心之所想,也是文人墨客的悲哀,空有滿腹文化。我們先來了解下蒲松齡生活的時代就能知道《野狗》一文主要在說一個怎樣的社會現象了。

    蒲松齡一生算是多災多難的,少年時期遇到清軍入關,李自成起義,。1659年以當地第一名的成績考中秀才,明、清時,秀才是經過院試,得到入學資格的「生員」的俗稱。得到秀才資格,是進入士大夫階層的最低門坎。接下來蒲松齡就屢考屢不中,至46歲時方被補為廩膳生(額外增加的名額),72歲時被補為貢生,做了貢生以後理論上可以當官了,蒲松齡是"歲貢",後來得到一個虛銜"儒學訓導"。國家一級是國子監,省裡面是府學,縣裡面是縣學。可以理解為現在的國考、省考、村官。

    為什麼說這個呢?試想一下一個官運亨通的人哪裡會有閒工夫去收集民間故事,去體會民間疾苦。

    野狗一文的社會背景是“於七之亂”於七是一個人名,他領導了這場農民起義,而蒲松齡老家就在山東淄博。那年蒲松齡才8歲,正是因為小時候見得多了,長大後的蒲松齡就喜歡在民間茶坊,小攤收集當地關於起義的事情。

    蒲松齡5歲的時候清軍入關,屠殺百姓這些事情屢見不鮮。在這種時代環境下,死的人多了。就會被百姓編造出各種光怪陸離的故事,而蒲松齡就是那個穿梭於民間茶坊小攤的那個VLOG自媒體。

    於七之亂,清廷鎮壓的手段是無區別屠殺,因為是農民起義,無法區別哪些人是叛黨,寧可錯殺一千不能放過一個的血腥鎮壓。屍橫遍野,文中有著禽獸腦袋的人無疑是象徵清廷,吸食屍體的腦子。這是什麼意思?本人理解不僅是亂殺無辜,還要在思想上奴化漢人。讓其思想上臣服於清朝的統治,因為順治時期,清軍才入關,政局不穩。

    “於七之亂”時間之長,歷經了15年,直到康熙元年春即公元1662年,於七潰敗而逃。於是清廷大規模撲殺百姓。從這點上看農民起義是不堅定的,是為了叛亂而叛亂,無組織、無指導思想。領導者一旦失敗就是落荒而逃,全然不顧那些因為自己而死的百姓。談不上是為了農民的利益而起義,那些反清復明的人大多也是為了復辟自己在明朝時期的光輝歲月。

    在歷史上於七還壽終正寢,為避難到華嚴庵出家當和尚,法名通澈,受戒時又獲法號善河。他在眾和尚中頗有威信,70歲時被舉為方丈,老死在華嚴庵。現華嚴寺寺外於七的雕像還尚在。

    在歷史上,你會發現農民起義的頭頭一般不是農民出身,農民難以獨立成軍。也因此領袖起來"造反",並不是為農民謀利益,所謂的農民起義是將自己的命運維繫在一個非農民的人身上,甚至是被強迫"起義"。"起義軍"所過之處,農民也並未獲得好處。所以從根本上說農民起義跟其反對的朝廷從性質上看並無正邪之分。只不過是以暴制暴的一場大鬧劇而已,可以看出封建社會農民的軟弱無力。

    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教授余英時認為,古代歷史上發生的"農民起義"的領導主體從來不是正兒八經的農民,而是各式各樣的社會邊緣人。如黃巢是鹽梟、李自成是作為快遞員、洪秀全是客家籍的落榜生。邊緣人在太平盛世無出頭之能,但一到亂世便有機會大顯身手。這些人並不代表農民的利益,只為一己之私。

    在蒲松齡的《野狗》裡面我們也無法看出裡面有一個真正的正面人物,怪物和李化龍,一個是害人者,一個則是藏於屍體保命的苟且者。蒲松齡想表達的是亂世之中,有害人者還有為了保全自己性命的見死不救者。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已經死去的屍體都被那“獸頭之人”嚇得戰戰兢兢,足以想象出恐怖之景!

  • 4 # 西遊夢紅樓

    豺狼當道,以力破之,這就是《聊齋志異》中的《野狗》所要表達的意思!

    書生無用,手中有筆,所以化為利鋒,寫盡世間不平事;世道不平,又哪有世間清平,只好寄意鬼怪狐狗,就一口酒,說出一段故事,這便是奇人蒲松齡。

    《野狗》

    01、

    這不是一隻狗,它來自黑暗,吸食人腦為生,狗頭,人身。

    戰場屍橫遍野後,它就如同幽靈出現,享受他的大餐,血紅的眼睛中,是貪婪、興奮和殘暴,還有一些莫名的悲哀。

    於七,山東棲霞縣人,明崇禎武舉人,他有山東漢子的熱血和不屈,明朝滅亡,他恨他痛他憋屈,他只能用明朝的雙手,去舉起反清的大旗,15年無悔無怨!

    他相信,無數志士的鮮血,澆灌著中原大地,總有一天會開出一朵平和之花,如同明朝一樣絢爛!

    02、

    於七帶著一群兵退走了,地上留下一地的屍體。

    義軍咬斷了清兵的喉嚨,清兵的刀捅進了他的腰;一個義軍用背堵住了刺向戰友的長槍,戰友用劍刺穿了清兵的腹部,一支箭卻穿透了兩人的胸膛。他們死時嘴角卻凝滯著微笑,似乎在慶幸大明的土地上又少了個敵人

    避禍的李化龍以為躲過了這場戰事,膽戰心驚地下山回家,經過戰場時卻又聽見了如雷的戰蹄聲,硝煙瀰漫處,那是清兵的旗幟。

    李化龍無處可跑,趕緊躺進死人堆裡,一邊念著“罪過”,一邊拉過死屍蓋住自己的身體,戰戰兢兢地在臉上抹上了不知是清兵還是義軍的血。

    03、

    清兵循著足跡追遠了,塵煙慢慢飄散,李化龍鬆了口氣,正準備爬起來,就聽見了一片喧譁聲。

    一具沒有頭的義軍屍體突然站起,又“撲通”一聲摔了下去,拼命地往前爬。

    一個被斬斷頭還被皮連在脖子上的清兵站了起來,用半截斷手指著前方黑暗處,抖索著喊道:“它來了!怎麼辦?怎麼辦?”

    倒在地上的屍體齊刷刷站了起來,紛紛看著前方,如同風吹過的樹林,抖個不停道:“怕怕!”

    片刻後,屍體突然又成片倒下,再無聲息,只有蟋蟀在哼著哀歌。

    04、

    腳步聲慢慢靠過來,還帶著嘖嘖的怪笑。

    李化龍在死人堆裡偷偷轉臉看去,一下子嚇呆了。

    一個狗頭,呲著獠牙,垂著口涎,正興奮地在屍體中吸著腦髓。它就跟一個人似的,用手推開擋著腦袋的屍體,彎下腰,然後脖子慢慢伸長,獠牙落在腦袋上,狠狠地一紮,再猛地一吸,就把人腦給吸進了口中。

    野狗越來越興奮,終於來到了裝死的李化龍旁邊,試了幾次都沒法吸到埋在眾人屍體下李化龍的頭,顯得有些惱怒,於是用手推開人屍,很快露出藏在下面的李化龍來。

    李化龍裝死祈求野狗放過的奇蹟並沒出現,如今面對要被吃的命運,他出奇地憤怒,眼睛一紅,身體就湧現了一股奇特的力量,從地上摸起一塊堅石,對著湊過來的狗頭就是一砸。

    這一擊彷彿帶著神奇的力量,狠狠地打在了野狗的嘴邊,兩根獠牙應聲而斷。

    野狗大叫一聲,縱身跳起,吐著血,恐懼地連爬帶滾逃進了黑暗。

    05、

    李化龍這時才感覺全身酥軟,使不上一點力氣,大口喘息了一會,有些興奮地從血中撿起兩根獠牙。獠牙中間彎,兩端尖利,大概四寸多長,他也顧不得細看,小跑著回到村裡。

    當李化龍把經歷講給鄉里人聽,人們都說他吹牛,直到他拿出那兩根獠牙,村裡人發現誰也沒見過這獸牙時,才相信了他的話。

    人們叫他“李大膽”,而他次次都要糾正別人的說法,不是大膽,是抗爭!是不反抗就死!

    《野狗》的故事講完了,我們來說說這篇挺有意思的文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不管是哪個王朝,無休止的戰爭,最後遭難的都是老百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李化龍上山躲禍,下山便遇野狗,其實是說戰禍之下沒有淨土,躲掉了這禍,也逃不掉那災。李化龍裝死企圖得到平安,但面對野狗這種貪得無厭的野獸,是做不到獨善其身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與其在沉默中滅亡,還不如化成雷霆一擊,既儲存了自身,也顧及了他人,這就是抗爭的意義。

    如果把野狗看成一種困境,那麼你就會明白,在跌倒的時候該裝死等奇蹟出現,還是該迅速爬起來繼續走路。消沉只會讓意志薄弱,抗爭才會讓信念堅定,面對困境,永遠不要存在過分幻想,勇敢出手是唯一的道路。生活多風雨,你,首先要學會撐傘!

  • 5 # 純鈞LHGR

    很多人或許想當然的認為,《聊齋志異》都是“富有教育意義”的鬼狐故事。

    實際上,《聊齋志異》裡的內容並非全部都是有那麼多情節的,正確來說,它就是一部坊間傳聞的集錄而已,沒掃描情節,但只要挺離奇的,也收錄。

    《野狗》原文:

    於七之亂,殺人如麻。鄉民李化龍,自山中竄歸。值大兵宵進,恐罹炎昆之禍,急無所匿,僵臥於死人之叢,詐作屍。

    兵過既盡,未敢遽出。忽見闕頭斷臂之屍,起立如林。內一屍斷首猶連肩上,口中作語曰:“野狗子來,奈何”群屍參差而應曰:“奈何”俄頃,蹶然盡倒,遂寂無聲。李方驚顫欲起,有一物來,獸首人身,伏齧人 首,遍吸其腦。李懼,匿首屍下。物來撥李肩,欲得李首。李力伏,俾不可得。物乃推覆屍而移之,首見。李大懼,手索腰下,得巨石如椀,握之。物俯身欲齕。李驟起,大呼,擊其首,中嘴。物嗥如鴟,掩口負痛而奔,吐血道上。就視之,於血中得二齒,中曲而端銳,長四寸餘。懷歸以示人,皆不知其何物也。

    《野狗》的故事,只是講李化龍在逃亡過程中遇到一隻怪物野狗,然後他逃走了,而那怪物野狗沒人認識,就這樣。

    如果非得說《野狗》有什麼重大意義,也就是揭露了百姓之苦。但除此之外也就沒什麼了。

    戰亂嘛,戰亂中的百姓如同活在人間地獄。而古代又迷信,認為有天象,吉兆惡兆。現在連怪物都出現了,自然是惡兆,藉此表達社會環境殘酷,朝廷無能這些。都是老套路。就算年景好的時候,老百姓也沒少編排朝廷的不是。

    但若說《野狗》有什麼更深層次的含義,那也沒有。

    就像,“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一樣,這玩意能有什麼深層次的內涵啊?

    現例項子,2008年12月24日的《寂靜錢鍾書》被選為福建省2009年高考語文閱讀題,其文的原作者,做了一遍題,總分15分中只拿了1分。尤為荒謬的是,一個被作者認為“說出了我內心最真實意圖”的選項,參考答案卻是錯的。然後作者寫了一篇部落格《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題,而我卻不會做》。

    韓寒也曾“細心地完成”了針對自己文章《求醫》一節的中學語文閱讀題,8道題只做對了3道。

    很明顯,很多文章,是讀者想太多了。這類人大概都是被學校的語文課毒害的。或者是別有用心的不軌之徒,故意來惑亂人心。

    搞什麼閱讀理解?你是作者肚子裡的蛔蟲嗎?就算你是條蛔蟲,我還沒見過有文化的蛔蟲呢!

    扯什麼淡!看到這文章想表達什麼,看到那文章想表達什麼,合著就你睿智了?

    先賢曾經曰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你既不賢,又不仁,又不智,憑你掀開腦蓋就一碗滷煮,松子那麼大的腦仁,你怎麼就覺得你參透了作者的心思,並且還要求別人都以你為準呢?

    要我說,蒲松齡寫《野狗》,就是寫了一篇坊間軼聞而已,沒什麼特殊的深意。能看出什麼深意來的人,都該瞧瞧腦子去,說不定及早治療還不至於瘋掉。

  • 6 # Jumbohan

    清朝初年,天下未定。有個叫李化龍的鄉民,正遇上了夜裡行軍的官兵,他心下害怕官兵濫殺無辜,於是便躺在死人堆裡裝死,等官兵遠去,他正要起身,卻目睹了不可思議的恐怖景象,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記述了這個故事,篇名叫《野狗》一篇,在創作手法上,是不同於其他故事的,翻看整部《聊齋志異》近500篇故事,幾乎所有故事開頭,蒲松齡都會先交代人物和地點,如某生,某地人。《野狗》則是以時代背景開頭,於七之亂,殺人如麻,僅8個字,就把那個黑暗的歷史時期呈現在讀者眼前。

    據記載,順治年間,滿清出入關,時局未穩,還有許多明朝遺民懷揣著復國夢,位處山東半島的於七就是其中一個,他本是明崇禎年間的武舉人,辛苦幾十年好不容易博個功名,亡國了,這誰受得了啊,於是在順治五年,他拉起大旗,領導著農民兄弟在鋸齒山起義了。

    於七這次起義可謂聲勢浩大,中途清廷招安一次,並授予於七棲霞總把一職,沒過幾天於七又一次起義,以鋸齒、崑嵛、鰲、招虎等山為根據地,隊伍比第一次壯大了數倍,可惜最終被清廷以禁軍和山東總督會兵合剿,於七潰逃。從起事到被剿,共歷時15年,此後,清廷對於七起義範圍內多地區進行了血腥報復,天地為之變色。鄉民李化龍,自山中竄歸。值大兵宵進,恐罹炎昆之禍,急無所匿,僵臥於死人之叢,詐作屍。兵過既盡,未敢遽出。鄉民李化龍,為了避兵亂躲進了山中,到夜晚才敢回家,誰知道路上又遇到了官兵。他擔心被發現之後會被殺害,靈機一動,躺在亂屍從中裝死。直到官兵走遠了,還不敢站起來。

    接下來的故事,就令人毛骨悚然了。李化龍正在暗中觀察官兵的動向時,死屍從中那些缺胳膊少腦殼的人突然一個接一個站了起來,其中一個說說:野狗子來,奈何?其他人也紛紛表示怎麼辦!說完,他們又倒下了,四周寂靜無聲,像什麼也沒有發生過一樣。李化龍驚魂難定,正想站起來逃命,猛地看見一個怪物奔來,那怪物:獸首人身,伏齧人首,遍吸其腦。剛剛半站起來的李化龍,這回確實跑不掉了,不僅如此,他還把頭藏到死屍下面去,一來實在不敢看,二來這怪物以人腦為食,需要保護好自己的腦袋。這大概就是所謂的鴕鳥心態吧,只要看不見,就沒有危險。

    那怪物終於吃到李化龍了,它扒拉李的肩背,尋找腦袋,李化龍則一個勁拼命把頭往死人堆裡塞,怪物氣急敗壞,把周圍的死屍都推開,李化龍躲無可躲。正危急時刻,李化龍摸到了一塊碗大的石頭,趁怪物放鬆警惕,準備享用美食的剎那,李化龍暴起傷狗,一邊叫一邊用石頭朝著野狗腦袋上砸:物俯身欲吃。李驟起,大呼,擊其首,中嘴。物嗥如鴟,掩口負痛而奔,吐血道上。蒲松齡真是惜字如金,短短20多個字,就把野狗想吃人,結果被人反殺,吃痛逃走寫出來了,而且寫得生動傳神。這要找個說書先生來說,這20個字能說上一天一夜,足見蒲松齡的筆力。

    再看這野狗,前面說了它的形象,是獸首人身,愛好是吸人腦,這就足夠駭人了,後面又說它的叫聲如鴟(chī)。鴟是一種古書上記載的鳥,最早見於《山海經·西山經》:“一首而三身,其狀如(樂鳥),其名曰鴟。”印度神話中也有鴟,是一種長有美麗羽毛,聲音悲苦的神鳥,據考證,印度神話中的鴟鳥,應該是瀕臨滅絕的花冠皺盔犀鳥。

    《野狗》中的鴟,既非《山海經》裡面一首三身的怪鳥,也非印度的神鳥,而是貓頭鷹的一種。我為什麼要在野狗的故事中,用不小的篇幅來講一隻貓頭鷹呢?因為在古代,貓頭鷹又叫鴞鳥,也叫夜貓子,俗話說夜貓子進屋,無事不來,因為貓頭鷹是不祥之鳥,如果它飛進家中,就一定會帶來災難。而貓頭鷹之所以讓人討厭,它在夜間嚎叫是一大原因,貓頭鷹的叫聲,淒厲可怖,在夜間叫起來,不但讓人心煩《野狗》這篇故事,一開始就講了殺人如麻的黑暗背景,接著又有死屍復活的恐怖景象,然後是野狗吃人的駭人畫面,從頭至尾,都籠罩著恐怖和不祥的氣息,這時候,突然讓野狗發出貓頭鷹一樣的叫聲,結合民間對貓頭鷹不祥的認知,就更讓人感到害怕了。

    野狗被李化龍砸得吐血逃走,你別說,老李還真是膽大,他還不趕緊逃跑,而是走上前去觀察野狗吐了什麼,只見:就視之,於血中得二齒,中曲而端銳,長四寸餘。懷歸以示人,皆不知其何物也。血中有兩顆牙齒,中間彎曲,兩頭尖銳,長四寸多,老李把牙齒撿起來,拿回鄉里給大家展示,沒有誰知道這是什麼玩意兒。而且讓人害怕。野狗到底是什麼?沒有人知道。它獸首人身,又有貓頭鷹一樣的叫聲,怎麼看都不象是狗啊,所以在文中,除了題目,以及死屍復生時提到野狗二字,其他地方都是用物(指怪物)來代指。

    其實,我們仔細推敲這個故事就會明白,野狗,其實是一種暗喻。是在那個黑暗的時代背景之下,對老百姓進行報復的官兵的血淚控訴,於七的叛軍早已被清繳,朝廷也株連大獄,只因為一些存在的可能性極小的殘黨,官兵所到之處,屍橫遍野,寸草不生。堆積如山的無辜老百姓,為什麼會死而復生,只為傳達野狗子來,奈何的資訊,活著時,要被官軍剿殺,死後還要被野狗子齧人首,吸其腦——無論於七黨,還是朝廷官軍,他們都不體恤老百姓,不就如怪物、如野狗一樣麼?《聊齋志異》卷九還有一篇《公孫九娘》,也是講的於七之亂,如果把這兩篇故事對照著讀,你會更清晰地瞭解那個時代,更能理解蒲松齡把給老百姓帶來災難的人,比作野狗的用心了。

  • 7 # 自說文史

    蒲松齡著有《聊齋志異》,其中有一篇是《野狗》。大概意思如下:

    因為於七之亂(順治帝年間,山東一帶於七領導的農民起義,時間長達十五年)的緣故,導致清兵殺人如麻。

    有一位老百姓叫李化龍,之前一直躲在山裡,這次從山裡出來,想要回家。為了安全,他選擇晚上行動。可是,他剛出來,就碰到了清兵晚上行軍,為了保命,他躲在死人堆裡,裝成死屍。

    很快,清兵過去了。保險起見,李化龍沒有立刻出來,還在死人堆裡躲著。

    這時候,李化龍忽然看到,周圍那些少頭無胳膊的屍體,一個個都站立起來了,其中有一個屍體,腦袋已經掉了,還連在肩膀上,他嘴裡說:野狗子也要來了,我們該怎麼辦啊?所有的屍體也都跟著說:我們該怎麼辦啊?

    沒多大會兒,這些屍體有倒下了,再也沒有聲音。

    李化龍駭然之際,剛想起來趕路,忽然看到一個大物走了過來,獸頭人身,它趴下來找到人腦袋,然後吸食人的腦子。李化龍害怕,繼續藏在屍體之下。這個大物很快來到了李化龍藏身之處,不斷撥弄,想要找到李化龍的腦袋。

    李化龍趴著,腦袋藏了起來,大物就移開屍體,看到了李化龍的腦袋。李化龍大駭,他隨手在腰下面找到一塊碗大的石頭,緊緊握住。大物低頭時,李化龍一下打中它的腦袋,砸到了嘴,大物吃痛跑了,一邊跑一邊吐血。

    李化龍跟上,看到血跡裡有兩個牙齒,中間彎曲,一頭尖銳,大概有四尺長。拿著兩個牙齒,李化龍回到了家,他給別人看,別人都不認識。

    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李化龍結局如何,那牙齒到底是什麼,作者也沒說。

    有些朋友覺得,《聊齋志異》是名著,肯定也是微言大義,比如諷刺封建社會,痛斥時代黑暗等等。

    我個人覺得,《聊齋志異》中的故事,有些並沒有意義,只是故事而已。

    古代故事嘛,難免涉及到神怪、官府、老百姓、戰爭,這很正常。所以,非要覺得名著(或名著一個故事甚至一句話)就一定蘊含深刻含義,有時候可能是鑽牛角尖。

    《野狗》這一篇故事,有什麼深刻含義,我也可以說,但是不是過度解讀,讀者自己揣摩。

    其一,反應清初社會現狀。

    於七之亂,殺人如麻,四個字道盡清初統治者的殘忍。讀者一看,就知道當時老百姓過得有多慘了。

    李化龍為什麼躲到山裡?可能是不想剃髮,可能是參與了於七之亂,也可能什麼都沒幹,就是單純地怕清兵。為了躲避清兵,他寧可藏在死人堆裡。

    尋常人看到一具屍體也害怕,李化龍為何不怕?要麼是因為清兵比屍體更可怕,要麼是他迫不得已要活命,要麼是他對屍體已經見怪不怪了。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那些屍體,是誰呢?是清兵嗎?不太可能,士兵戰死,會有專門的人來負責處理。

    所以,這些屍體應該是老百姓,可能有參與於七起義的百姓,也可能有無辜受牽連的人,甚至還有很多就是被莫名殺掉的人。

    李化龍找東西打大物時,沒有摸到兵器,只摸到石頭,也能說明死的是無辜百姓,因為他們手無寸鐵。他們不是斷頭,就是缺胳膊少腿,說明他們面對清兵,反抗不了,遭到了屠殺。

    無論哪一種,都說明當時老百姓活著不易。

    所以,李化龍的故事,不是一個人的故事,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是請朝初期的社會現狀在個人身上的具體表現。

    其二,反應當時官員狠毒。

    老百姓死了,成了屍體,屍體還是怕野狗子?這野狗子是什麼?是那個吸食人腦子的大物。可是,大物到底是什麼?作者沒說。

    但是,作者說這大物“獸首人身”。

    仔細一想,什麼東西獸首人身?不就是那些貪官汙吏嘛,他們官服上有禽獸(文官官府補子是飛禽,武將官府補子是走獸),他們乾的不是人事,他們有著人的身軀,可是腦子裡想的不是人事,他們地位高,壓迫老百姓,他們是誰?他們就是獸頭人身的大物啊。

    為什麼大物要吸食人的腦子呢?

    因為這些官員就是靠老百姓的屍體,來往上爬著升官啊。那些屍體在他們眼裡不是人命,是仕途的階梯啊。這不就是在說,一些無良官員在吸食死人之腦嗎?

    屍體為什麼站立?古典小說都有,是因為憤怒,是因為要復仇,是因為還有心願沒了,是要控訴活人。可屍體為何又倒下?因為害怕啊,死了都害怕,可見當時那些奸官有多恐怖。

    其三,反應當時人心麻木。

    能吸食人腦的大物,按理說很強,可是被李化龍一磚頭就打怕了,還掉了兩個牙。而且,到最後大物也沒來反擊李化龍,說明什麼?

    說明這玩意根本沒用啊,也沒那麼可怕。

    可是,即便如此,李化龍也不敢去追殺,他沒到迫不得已,甚至沒想過還手,而只是一味地躲避。

    這是何意?這說明當時老百姓都害怕了,骨子裡都害怕,實際上他們只要稍微反抗,可能就會發現,敵人沒那麼強大。可惜,大家都被清兵的殘暴嚇住了,沒人敢起來反抗了。

    “野狗子”三字,“野”說明其行為野蠻,“狗子”說明其為人與畜生無意,民間常把這類人說是“狗官”,就是如此。

  • 8 # 安德烈聊航空

    這個話題很有意思,涉及到蒲松齡的反清思想。

    清代小說家中,蒲松齡是反清意識非常強烈的一員。他幼年經歷清兵入關,少年目睹了爆發于山東膠東半島的於七起義,對清軍的血腥殺戮有記憶。特別是蒲松齡所生活的膠東半島,一直是清代北方反清秘密組織的重要基地,嶗山就是於七起義失敗後於七及其同夥潛伏的重要基地。按照現有資料記載,蒲松齡有一個情人就是反清組織的成員。

    聊齋志異表面上是一部志怪小說集,但其中的很多篇章,都有或含蓄、或激烈的反清情節。含蓄的比如《司文郎》,提到了明季的科舉、《田七朗》中武承修是遼陽大戶,《佟客》來自遼陽,外出經商二十年,顯然都是努爾哈赤攻佔遼瀋之前的事情;田七朗,翩翩,香玉等男性和女性的衣著描寫都是明代的衣著。激烈的,《大力將軍》中提到了莊史案;《俠女》中的俠女無疑反清組織餘脈,《張氏婦》中提到清軍“大軍(古文中的“大軍”,特指朝廷的軍隊,農民起義軍等部隊無論規模多大都不能稱為“大軍”)所到之處,婦女無不被汙”,讚美了用計謀殺死三個蒙古兵的機智婦女“張氏婦”。

    需要指出的是,聊齋志異中許多篇章,對清王朝的控訴非常激烈的,可以用入木三分來形容,許多細節都可以對照真實的歷史:比如清軍包圍大同時,許多當地有錢人將財寶埋在地下(《狐妾》),清軍攻克大同後,將擄來的婦女在北京插草標和牛馬一起出售(《亂離》);《辛十四娘》隱晦地提到了康熙西征噶爾丹途徑大同時在當地製造冤獄;《林氏》寫的是明末一位濟南有錢人家的女性被”北兵“(其實就是清軍)擄走姦淫致死的故事;《韓方》提到”郡城北兵所殺之鬼,急欲赴都自投,故沿途索賂,以謀口食“,被殺死的鬼要索取賄賂趕著投胎,十足的黑色幽默;《竹青》提到烏鴉用神力殺死了想射殺男主人公的清軍。在當時,這樣的書寫需要很大的勇氣。

    還有一部分作品,風格介於含蓄和激烈之間,帶有很強的黑色幽默。比如《席方平》《夢狼》《考弊司》等故事,作者故意模糊時代,讀者則都可以讀出描寫的是清代社會的黑暗。《蛇人》中,作者借戀主的蛇“二青”和“小青”,委婉地諷刺“獨儼然人者……蒙恩數世之主,轉思下井而投石焉”,當時還在康熙時期,一些降清貳臣或本人在世或後人當官,蒲松齡的話罵誰不言而喻。《保柱》裡直接歌頌吳三桂手下的武將。

    最典型例子的莫過於《亂離》。《亂離》的故事講的是一個在陝西做官的人,去北京”覆命“。家裡的老奴喪偶,便打發他去街上買個女人當老婆。結果這個老奴第一次上街,買回來的是主人的母親,第二次上街買來的是主人的妻子。原來這個官員是大同人,當官把家人留在大同,沒有跟自己一起去陝西上任。結果在清軍攻克大同後母親妻子都被擄走販賣。這個官員一家就用這種方式團圓了。而他答謝這位老奴的方法呢,是花錢又讓他買來個女人當老婆。最搞笑的是,蒲松齡居然說”意必公有大德,所以鬼神為之感應“,然而前文明說此人是”任鹽秩“,做的是清朝的官。清軍燒殺擄掠,連自己的官員的家人都不放過,蒲松齡自己的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理解了這些,再看《野狗》,就非常好理解。文章一開頭就提到“於七之亂,殺人如麻”。考察《棲霞縣誌》等清代資料,都記載於七起義軍的軍紀是很嚴明的,對老百姓騷擾比較少。“殺人如麻”的顯然是清軍。《野狗》的創作意圖,就是揭露清軍濫殺無辜的暴行,至於後面的恐怖書寫,無非是把清軍屠殺的故事故意傳奇化,志怪化,給人印象更加深刻而已。

    蒲松齡雖然書寫鬼怪,但他也是個非常Sunny的人。他少年時目睹過於七起義帶來的屠殺,也聽說過濟南,大同的殺戮,但這一切似乎並沒有讓他嚇破。在內心深處他並不恐懼,也很鼓勵其他人不要怕。比如《聊齋志異》的《妖術》裡,青面獠牙的惡鬼一劍砍過去,原來不過是一些嚇唬人的泥人紙片。他歌頌美麗善良的鬼狐,卻並不怕惡鬼。在他的眼中,哪怕是未成年的孩子運用智慧,也可以戰勝邪惡的鬼怪(賈兒)。不光鬼他不怕,考上科舉而洋洋自得的南方讀書人,他也不放在眼裡(司文郎),以武技自誇的莽夫(《武技》),自居俠客的妄人(《佟客》),兇惡的餓狼,都只是戲耍的物件(《狼三則》)。他其實是個與人奮鬥其樂無窮的人,只不過他的鬥是善良的,溫和的,也是善意的。在《野狗》中,主人公李化龍面對恐怖的食人怪“野狗子”,也是一石頭打過去,對方則“掩口負痛而奔,吐血道上”。野狗無疑是清軍的化身,蒲松齡則隱晦地鼓勵老百姓,面對屠殺不要害怕,要敢於向不公反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泰森可以秒殺李小龍,非得胡說八道說李小龍能打泰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