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馳的沐沐
-
2 # 甜嘟爸爸觀察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大爆炸事故已經造成137人死亡,近5000人受傷。而黎巴嫩的宗主國——法國也有近40名法國人受傷。
8月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對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大爆炸事故非常關切,便放棄自己的休假時間,閃電般的訪問了黎巴嫩。按照馬克龍的話說,一方面是為了聲援黎巴嫩,黎巴嫩並不孤單;另一方面是法國和黎巴嫩關係緊密,就像兄弟一樣。
然而,在馬克龍訪問爆炸災區傑美扎基督教高檔社群的時候,卻遭到了黎巴嫩民眾的圍堵。人群中有人高喊要法國救救黎巴嫩,還要求現政權下臺。
我們都想知道的是,馬克龍為什麼對黎巴嫩貝魯特大爆炸如此關切?甜嘟爸爸是這麼看的:
第一,法國在歷史上就是黎巴嫩的宗主國。在11世紀的時候,法國人就曾經佔領了地中海東岸,也就是黎巴嫩這個地區。
在19世紀中期的時候,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以穆斯林屠殺基督教徒為由出兵,佔領了黎巴嫩和敘利亞。
在奧斯曼帝國被英法兩國瓦解之後,法國藉機將黎巴嫩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黎巴嫩雖然名義上為主權獨立的國家,實際上卻是法國的保護國,處處被法國所掌控。
經過法國的常年全方位深透,使黎巴嫩的經濟得到很大發展,素有“中東瑞士”的美譽。
但是法國和黎巴嫩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使黎巴嫩腐敗現象滋生。
第二,為了彰顯法國對黎巴嫩的強大影響力。
法國隊黎巴嫩的影響力無處不在,文化滲透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黎巴嫩的學校裡,法語是每名學生必修的課程。在黎巴嫩的大街小巷,能夠講法語的比比皆是。
據有關資料統計,黎巴嫩民眾能夠流利講法語的人數佔到40%左右。黎巴嫩的首都貝魯特被稱為“中東巴黎”,足以看出法國文化對黎巴嫩的強大影響力。
第三,馬克龍總統為了刷一刷存在感。
法國作為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還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但是,目前的法國與當年的法國不可同日而語。
尤其是黎巴嫩腐敗現象嚴重,常年處在戰亂之中。由於內戰頻發,黎巴嫩民眾民不聊生,日子過得非常困苦。
黎巴嫩政府又解決不了這個難題。黎巴嫩民眾迫切需要法國介入黎巴嫩事務,進行必要的政治和經濟改革,停止內戰,過上好日子。這也是馬克龍在訪問貝魯特的時候,遭到示威民眾圍堵,要求法國救救黎巴嫩的主要原因。
但是,如今法國的實力與昔日的法國實力已經是今非昔比,要想捍衛日益動盪的黎巴嫩這塊“領地”,絕非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法國總統馬克龍訪問黎巴嫩,只不過是要刷一刷存在感罷了!要想拯救黎巴嫩,憑法國目前的實力遠遠是達不到的。
但是,由於美國調整了中東政策,為法國重返中東提供了良好機遇。法國之所以介入中東事務,一方面為了刷一刷存在感,另一方面為了防止黎巴嫩成為恐怖分子的滋生地,對法國的國家利益不利。
-
3 # 新文化街男孩
首先我們要表達對馬克龍的敬佩,畢竟遵守了自己的承諾,成為在貝魯特港口發生爆炸後,冒險訪問黎巴嫩的第1位國家領導人。而且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這可能是短期內唯一的外國領導人訪問。因為作為曾經的宗主國,法國對黎巴嫩的影響之大無人可比。反之,在遭遇災難後,黎巴嫩政府和人民對法國援助的期待之高也無人可比。
但正因為這種期待與現實之間,出現了巨大的落差,才會讓黎巴嫩人對來訪的馬克龍憤怒不已。我們看到在訪問期間,馬克龍竟然對大家關切的援助事宜先閉口不談,反倒很不合時宜地呼籲黎巴嫩政界要進行一次“政治改革”,甚至匪夷所思地提到黎巴嫩承擔起歷史責任。這一瞬間讓我們以為馬克龍總統一定是混淆了,在黎巴嫩歷史上,到底誰是殖民者,誰是被殖民者?誰應該擔負起殖民責任?
之後,馬克龍還不自量力地威脅:如果不進行改革,黎巴嫩還將繼續沉淪。呵呵,好大的教師爺口氣。
此後,在市中心與黎巴嫩群眾互動時,馬克龍終於表態,將對黎巴嫩提供救災及善後的援助,但沒有提供時間表,沒有提供援助內容,更沒有提供大致的數量。很顯然就是一個現場隨機應變般的應付。但在一切還沒有落實的情況下,馬克龍竟然未雨綢繆地強調,他要竭力避免法國援助落入腐敗之手。
就此,我們感覺馬克龍此行的目的不是前來慰問的,卻是利用災難來傳教,宣揚西方式民主;不是進行現場調研,為日後提供援助做準備的,而是來挑釁黎巴嫩人底線的;不是來幫助黎巴嫩人緩解恐懼和悲痛的,而就是在傷口上撒鹽的。
拋開馬克龍是否有資格對黎巴嫩內政指手畫腳不說,作為一個正常人,在看到人家損失慘重後,哪怕說一句問候,給一塊慰問金都是在表達心意,怎麼會忍心面對殘垣斷壁,面對失去親人的難民,還去高談什麼民主自由和正義?
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訪問有何意義?這分明就不是來表達善意的,而就是找茬兒捱揍的。
難道法國人真的很欠嗎?
我們的回答:是的,他們很欠。
-
4 # 視野浪子阿友
法國也有人受傷,大家都活在這個世界裡,表示對生命的尊重或對死難者的悲傷。法國和黎巴嫩關係緊密,特朗普昨天也說:我們和那裡人很好。
-
5 # 影者在路上
法國這副嘴臉儼然一個西方的老牌的殖民主義者習慣性的站在道德高地視察自己領地的姿態去刷存在感,目前的法國根本沒有能力去結決黎巴嫩的困局。黎巴嫩的現狀,一方面是因為黎巴嫩複雜國內政治格局,而另一方面,更是因為有巴以衝突的大背景,以及西方國家插手、干預黎巴嫩的政治格局,從而導致黎巴嫩多年的混亂和政治力量叢生,這才是根本的原因。西方國家到現在了依然習慣於站在道德高地,隨意干涉別過內政,造成一個又一個爛攤子,而始終看不到癥結所在,利比亞、敘利亞、烏克蘭、伊拉克、阿富汗都是類似的情況。
-
6 # 古姿觀察
貝魯特港口爆炸後,法國總統馬克龍在週四到訪,他也是悲劇發生後第一個到訪的外國領導人,他的到訪收到了他本人還還帶去了55人的救援隊和20噸的救援物資。
當天他來到歷史悠久的Gemmayzeh街區,這裡有很多上百年曆史的建築,然而這次爆炸使得他們其中很多或遭損毀,或者成為危房。馬克龍與街區的受難民眾互動,聆聽他們的訴求,同時用話語予以他們安慰。(馬克龍到現場)
讓人們比較意外的事,在場的很多人向馬克龍抱怨,高呼要“革命”,希望他不要為該國的政治階層提供任何幫助,呼馬克龍幫助趕走政府。馬克龍則呼籲他們必須保持團結,這樣的事情不會繼續下去。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黎巴嫩在1990年內戰結束之後,國內的什葉派、遜尼派、基督教馬龍派、德魯茲派等達成了政治和解,並且就國家權力組織進行了劃分。然而這種模式卻十分僵化形成了一個個的政治集團,政府執行腐敗不堪,嚴重拖累經濟社會發展,失業率達到45%,民眾生活困難。這次的爆炸案其實就可見一斑,政府監管部門互相推諉導致 2750噸硝酸銨停放6年之久,最終導致事故發生,這是典型的不作為。這其實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民眾會在大難之後上街抗議,要求政府下臺。這也難怪他們向馬克龍抱怨不要給黎政府任何錢。(上街抗議)
在過去20多年來,作為黎巴嫩曾經的宗主國,法國為了保證黎巴嫩政局穩定,社會經濟發展,認捐了200多億歐元。這些援助都是很多附加條件,要求黎巴嫩政府改革,然而既得利益者是不可能拿自己開刀的。各種改革都是流於形式,旨在繼續騙取援助。在上個月黎巴嫩總理哈桑·迪亞布對法國進行訪問,期間還控訴法國外長對黎巴嫩政府改革缺乏瞭解。然而現在馬克龍親自跑到黎巴嫩,與民眾交流之後,他感嘆稱:“今天,我感到黎巴嫩人民也不瞭解這些改革。”(馬克龍在現場)
現在黎巴嫩可謂到了內戰結束以來最為糟糕的時期。爆炸造成的經濟損失估計150多億美元。30多萬人無家可歸,疫情之下各國日子都不好過,能夠提供的幫助不會太多,這次災難無異於壓垮黎巴嫩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然而“救民先救官”的無奈會在此上演,法國政府不會讓黎巴嫩政府再垮掉的。因為這可能會引發新的內戰,所以他們會繼續用援助來逼迫黎巴嫩政府進行改革,
-
7 # 發財笨笨豬
貝魯特是東方的巴黎,與法國的利益密切相關。馬總突訪黎巴嫩不僅僅是為了人道救援其中還夾雜著法國自身不可告人的秘密,你懂的!
-
8 # 億星文化
這一次法國總統馬克龍到黎巴嫩去訪問,在第一時間就提出了讓政府改革的要求,當然這也就是定性這次爆炸是由於黎巴嫩政府監管不力造成的。爆炸發生後有很多人指責是以色列的f-15戰機發射了導彈引起的,為此還偽造了影片。馬克龍此行的目的並不是解決黎巴嫩的問題,而是防止美國等國家插手中東局勢,所以他把問題定性成了黎巴嫩政府對化學品監管不力。當然黎巴嫩政府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也不可能指責西方國家干涉,或者是以色列製造了這次爆炸。
既然這件事情現在已經這麼定性了,那麼人們也就以為這次爆炸事件真的是黎巴嫩政府不作為導致的,所以黎巴嫩的民眾把矛頭指向了政府。
截至目前,貝魯特爆炸已經造成了137人死亡,將近5000人受傷,這些受傷的人中還有40名法國人。在8月6號,馬克龍表示一定要幫助黎巴嫩度過難關,他在訪問傑美扎基督教社群的時候,有很多民眾高喊讓法國救救黎巴嫩,同時希望現任政府能夠下臺。有一個人還告訴馬克龍,黎巴嫩人民始終都是法國的兒子,由此可以看出,黎巴嫩和法國的關係確實是非常不一般。最近幾年歐洲對黎巴嫩的援助多大200億歐元,但是這些援助並沒有起到什麼效果。
那麼法國總統馬克龍為什麼希望黎巴嫩進行改革呢?
首先,歷史上法國曾是黎巴嫩的宗主國,為了保證黎巴嫩的政局穩定,法國一直在不斷的提供援助,不過法國並不希望黎巴嫩變得更加宗教化。
而是希望黎巴嫩能夠向著世俗化方向發展,進一步和歐洲合作,讓黎巴嫩政府和社會變得更加西方化,這樣的目的也是便於法國在中東地區發揮影響力。
如果黎巴嫩這個國家被真主黨等組織控制了,就等於說黎巴嫩這個國家世俗化失敗,這樣不利於歐洲勢力範圍在中東的擴張。以前法國曾支援敘利亞反對派,也是為了在中東地區施加影響力。歐洲對中東的援助主要就是想在中東地區站穩腳跟,這就是馬克龍為什麼希望黎巴嫩政府進行改革的原因。
其次,中東地區的局勢錯綜複雜,一方面是伊朗的勢力很大,另一方面是土耳其太激進,這兩個國家現在是越來越宗教化,美國政府現在對中東愛搭不理,死守著伊拉克不走,但是在伊拉克也不受歡迎。歐洲非常想在中東地區找到立足之地,黎巴嫩是和法國關係最好的國家,這次發生的爆炸事件,可謂給了馬克龍和法國一個良機。
由於此前馬克龍指責黎巴嫩政府不進行改革,而黎巴嫩領導人並不同意,所以這一次算是打了黎巴嫩領導人的臉。在上個月黎巴嫩總理哈桑·迪亞布訪問法國的時候曾控訴法國外長對黎巴嫩政府改革缺乏瞭解,這一次法國總統馬克龍和民眾交流之後,讓現任的黎巴嫩政府顏面無存。
可以說這次黎巴嫩的大爆炸讓法國總統馬克龍找到了很好的機遇,一方面是讓黎巴嫩進行改革,另一方面是阻止美國的勢力進入中東。不得不說馬克龍這次很好的發揮了自己的影響力,也展現出了一種大國領導人的風範。
但是馬克龍能有機會發揮,主要原因還是現在法國要和俄羅斯進一步發展戰略合作伙伴關係,俄羅斯給了法國發揮的空間,現在俄羅斯預設歐洲在中東地區發揮影響力,以便把美國趕走。
貝魯特爆炸事件對黎巴嫩的影響很大,這次的爆炸一共造成30萬人無家可歸,很多人預測未來黎巴嫩將會出現嚴重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這導致很多黎巴嫩人失去了信心。歐洲確實能夠幫助黎巴嫩渡過難關,因為現在歐洲的疫情防控的還算不錯,所以在這個關鍵時期讓黎巴嫩政府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有一些人想把這次的爆炸定型成襲擊,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第一時間就說了這樣的話。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將訪問中東歐國家,這就直接暴露出美國想在中東地區發揮影響力的企圖,但是法國沒有給美國機會。蓬佩奧現在準備去中東歐國家尋找可以利用的時機,然後炒作一下國外的問題,轉移一下國民的注意力,以幫助美國總統特朗普贏得大選。
在法國和俄羅斯發展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的背景下,美國很難介入中東事務,在中東歐地區也難以發揮作用。
-
9 # 清水空流
我們首先先了解一下這個苦難深重的中東小國黎巴嫩,黎巴嫩共和國,是一個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岸的國家,與敘利亞,以色列(邊界未劃定)是鄰國,西瀕地中海,是中東國家之一。領土面積10452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20公里。國土面積世界排名161名,2019GDP是569.87億美元。位於世界82位,人均GDP8315美元,主要經濟來源就是銀行業和旅遊業,二者佔據黎巴嫩GDP的65%。在過去,黎巴嫩被稱為東方瑞士,首都貝魯特則被稱為中東小巴黎。但由於近二十年的內政和以色列的入侵,使得現在的黎巴嫩是中東地區最貧困的國家之一。聯合國認為75%的黎巴嫩民眾需要援助。
那為何遠隔萬里之遙的法國為何對黎巴嫩如此“關心”。在黎巴嫩遭遇有史以來最大災害的情況下,法國總統馬克龍冒著新冠疫情的危險親自前來慰問?很簡單,黎巴嫩從十九世紀開始就淪為法國的殖民地,1920年正式成為法國委任統治地。雖然在1926年,黎巴嫩宣告成為共和國,但仍保留法國的委任統治權。不過是名義上的獨立而已,直到1943年,黎巴嫩趁著法國覆滅之際,才擺脫法國委任統治正式宣佈獨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國。1946年12月法國承認黎巴嫩獨立並從黎巴嫩全部撤軍。
現在的中東無疑是世界的政治中心點,所有的大國都有其利益和實力範圍 。美國和英國自不必說,俄羅斯有敘利亞。法國呢。法國在中東地區的利益如何體現,不得不遺憾地指出,法國在中東的利益被無視了,唯一算作有點勢力範圍的也只有當初的殖民地黎巴嫩。但問題是,黎巴嫩對昔日的宗主國並不代價。黎巴嫩作為中東地區唯一的基督教國家,無疑和西方國家的關係都不錯,但唯獨和法國的關係很寡淡,這次大爆炸,黎巴嫩向英國和中國求助,沒有向法國提出請求,自然引發馬克龍不快,為了保住法國在中東地區唯一的一塊實力範圍,馬克龍是不請自來。但沒有想到的是,他是這麼的不受待見。
黎巴嫩爆炸的第二天法國總統馬克龍到訪黎巴嫩,不可謂不迅速,但到了以後,不是表達慰問,說點客氣話,居然是呼籲黎當局要進行深刻的變革,要求黎巴嫩政府作出保證,法國的援助物資不會落入腐敗分子之手。這簡直是過分。你以救世主來施捨嘴臉實在的噁心的很。法國自詡是東方基督徒的保護人,但黎巴嫩未必承認。再就是馬克龍去黎巴嫩是為了法國的利益去的,而不是去幫黎巴嫩人民的,說真的,黎巴嫩人民的死活與他何干?不過是為好處的而已。爭取法國的利益的最大化。
既然要去,自然不能空著手去,法方將運送55名搜救人員和25噸醫療物資,在貝魯特搭建能收治500人的臨時醫院,另一批10多名法方應急人員將盡快前往貝魯特協助當地醫護人員。法國巴黎埃菲爾鐵塔比平時提前一小時熄燈,以紀念黎巴嫩爆炸中的遇難者。法國外長在爆爆炸後表示:“法國是黎巴嫩的家,黎巴嫩也是法國的家,兩國有著共同的歷史、激情和友誼,我們今天像黎巴嫩人民一樣悲傷。說的跟真的一樣。
為了在中東的利益分割,實現法國利益最大化,法國正在全面推進法國的中東戰略。黎巴嫩就是法國的“根據地”,對法國的重要不言而喻。而黎巴嫩貝魯特港的爆炸已經造成149人死亡,超5000人受傷,25萬人流離失所。隨著救援人員挖掘工作的深入,死傷人數預計還會進一步上升。直接和間接損失可能高達150億美元。這次爆炸引發民眾抗議,在首都貝魯特街頭,抗議群眾要求政府下臺。而馬克龍會見了抗議者,引發黎巴嫩政府的不快。
由於現在特朗普忙於大選,黎巴嫩還是一個國,不屬於中東地區核心國家,特朗普也就無暇顧及。這樣就給了馬克龍機會,於是乎馬克龍也高呼“深刻變革”,承諾幫助黎巴嫩人民的名義來到黎巴嫩,但以這種“救世主”的身份來訪實在是不受待見。遭到圍攻和指責也就是顯而易見了。
-
10 # 冷兵器TILLLINDEMANN
爆炸過後,當最初的慌亂和“陰謀論”消退之後,爆炸原因基本排除了外部襲擊和人為破壞。
黎巴嫩最高國防委員會在會議上宣佈,貝魯特爆炸事件由於工作人員操作失誤引燃了2750噸硝酸銨。這些硝酸銨是2013年9月份,由一艘懸掛摩爾多瓦的俄羅斯商船運到了貝魯特第12號港口,這條船的原計劃是從喬治亞前往非洲莫三比克的,由於資金短缺停在了貝魯特。
如此危險的爆炸物在港口存放了整整6年時間,期間黎巴嫩海關先後6次發出警告,敦促有關部門轉移這些危險品,然而很遺憾,沒人管這個事。
一份報告顯示,爆炸之前不久,倉庫管理者經過檢查發現,很多硬體設施急需維護,並且請求貝魯特海港有關部門配備警衛人員,任命倉庫負責人進行安全維護。在維護過程中,工作人員在焊接存有炸藥的庫房門時,焊接火花引燃了倉庫中的炸藥,這導致在另一庫房中存放的硝酸銨爆炸。
在沒有其他證據出現之前,這就是爆炸原因——政府反應遲鈍,部門不夠重視,施工違章操作等諸多問題,導致了這一悲劇。
爆炸的塵埃還沒有散去,兵荒馬亂的貝魯特居然就已經有人在抗議當局。8月6號,幾十名抗議者聚集在貝魯特市中心,縱火焚燒公共設施,破壞商店,並向黎巴嫩安全部隊投擲石塊。儘管黎巴嫩軍事司法機構在當天就逮捕了16名涉事港口僱員,並表示對相關事件和人員進行調查。但這並不能平息當地民眾對爆炸造成嚴重後果的憤怒。
事情太大了,無論當局作出什麼樣的積極反應,但直接受害的就是普通民眾,爆炸已經造成100多人死亡,2000多人受傷,2萬多人無家可歸,這些抗議者很可能也是受害者(或者受害者家屬),即使是普通貝魯特人,也有權透過遊行示威對政府的不作為進行問責。
危急關頭,第一個閃亮登場的卻是法國總統馬克龍。
爆炸發生後,中國,美國,以色列,荷蘭,捷克,希臘,德國,波蘭等幾乎所有的國家,都紛紛表示向黎巴嫩提供最大程度的幫助和支援。但第一個親臨貝魯特的外國政要是馬克龍,馬克龍於8月6號來到被破壞的街區慰問民眾,他對受災民眾說:“我看到了你們臉上的情緒,悲傷和痛苦,這就是我來這裡的原因”。明明是法國總統,但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黎巴嫩總統來了。大批民眾堵在路上大喊求援,呼籲結束腐敗政府,很多黎巴嫩民眾將這場悲劇的責任歸咎於政府的腐敗和管理不善。
馬克龍在現場擁抱一名憤怒的民眾時,承諾將向黎巴嫩提供援助,並表示黎巴嫩除非實施改革才能結束腐敗,否則將不會兌現援助承諾。馬克龍還向民眾喊話,保證這筆援助款不會落入腐敗者之手。
民眾為什麼如此信任法國人?
我們通常認為身處中東的黎巴嫩是個宗教國家,然而不是。黎巴嫩是中東阿拉伯世界唯一不以伊斯蘭教作為國教的國家。黎巴嫩和中東所有國家的關係只能說正常,但談不上密切。和黎巴嫩關係最好的,反而是西方世界的法國。
法國從一戰之後就接管了黎巴嫩,一百多年來,法國一直以黎巴嫩的“宗主國”自居,從沒放棄對黎巴嫩的經營,而黎巴嫩也是法國染指中東不可或缺的跳板。法國在很久以前就在黎巴嫩推行法語教育,截止現在,法國和黎巴嫩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都保持著緊密的聯絡,法語是黎巴嫩的通用語言,法國裔在黎巴嫩多達25萬人,文化傳統,建築特色和人文習慣都有著深刻的法國烙印,貝魯特甚至被稱為“中東小巴黎”。因此,黎巴嫩民眾對法國有著天然的民族認同和親近感。
法國不僅有對黎巴嫩專門的援助預算,在政治上也能給予其很大的支援。2017年11月,黎巴嫩總理小哈里里訪問沙特期間,突然在該國電視上宣佈辭職,黎巴嫩政府懷疑其中必然有問題,認為沙特扣留了總理。最後還是馬克龍親自出面,透過個人的斡旋“救回了”哈里里。從日本出逃的法國裔商人卡洛斯.戈恩,也是在法國的保護下才免受日本人的追捕。
不管怎麼說,法國對黎巴嫩的確很好,馬克龍此時出現在黎巴嫩自然是很正常的事。
但是黎巴嫩的政治格局卻非常的複雜,黎巴嫩政壇由代表基督教的馬龍派擔任總統,遜尼派出任總理,什葉派人士擔任議長。其685萬人口中,有1/3為基督徒,另外2/3為穆斯林,國內宗教派別多達17個。兩次和以色列的戰爭中又催生了一個強悍的軍事政治組織——黎巴嫩真主黨。基督教親西方,什葉派親伊朗和敘利亞,遜尼派親海灣派系,黎巴嫩真主黨反以色列,四方勢力充滿了內鬥,黨派和宗教利益交錯的相互糾纏,在治國理政方面很難達成一致,這種內耗導致黎巴嫩的政治生態極其複雜。
從去年開始,黎巴嫩鎊就已經貶值約70%,國內商品在國外的競爭力降低,製造業和農業空心化,賴以生存的旅遊業和服務業備受打擊,民眾生活越來越困難。新冠肺炎的肆虐再次將黎巴嫩經濟推向了崩潰的邊緣,失業率居高不下,社會矛盾愈法突出,目前黎巴嫩是世界上負債最多的國家。2019年10月份的抗議示威遊行,就是民眾認為這一切都是因為政府長期管理不善,腐敗嚴重和政治僵局所致。
如此慘重的打擊可能是壓垮黎巴嫩最後一根稻草,同時也為其政治改革拉響了警報。民眾對馬克龍“信任”,來自於對當局的“不信任”,然而民眾的情緒只是在百般無奈之後對外部力量的依賴。一國民眾將希望寄託於外國元首,這是誰的悲哀?但法國人的“慈悲”也只是人道層面的關懷,馬克龍也無法真正推動黎巴嫩的政治改革。因此,黎巴嫩如果想走出困境,還需要對自己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反思和刮骨療毒的手術。
-
11 # 怪客洞察
黎巴嫩是中東很小很小的一個國家,面積只有一萬平方公里。不是這次貝魯特港口大爆炸,只怕沒多少人知道。又沒什麼石油,又沒什麼錢。世界各國都忽視的國家。為啥這次貝魯特港大爆炸,法國總統馬克龍親自去到訪慰問?這也說明馬克龍對黎巴嫩不是一點重視,而是相當重視。
歷史上黎巴嫩是法國的殖民地。現在殖民時代結束,兩國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在殖民時代,黎巴嫩受法國影響很大,信仰基督教的人相當多,世俗化層度高。婦女的地位也比中東各國都高。這在中東其它國家就是個特例。這也說明法國文化包容,人們才易接受。文化包容太強,自身一樣身受影響。現在足球世界盃,法國隊,就有一半黑人身影。可見影響之深。
以色列和阿拉伯人打中東之戰時,黎巴嫩人大量逃亡法國。各種原因,法國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有當大的比例。據說有6%。2017年,三十九歲的馬克龍當上法國總統,是法國史上最年輕的總統。這叫我們情以何堪,這個年齡,我們許多人都是默默無聞的工作,他確是一國元首。這就到了問題重點。法國總統可以幹二次,馬克龍這麼年青肯定還想幹一次。這次馬克龍訪問貝魯特,他可以傳達出法國對伊斯蘭世界的友好。這樣國內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是不是會支援他。而且還建議黎巴嫩進行改革,如果不改革,黎巴嫩就沒出路,這明顯就是干涉別國的政治,黎巴嫩會聽他的嗎?恐怕不。作為法國總統肯定知道,說這話對黎巴嫩是起不了什麼作用。那他為啥這樣說?這其實說給法國人聽的,因為法國人聽著舒服。說說以前的殖民國那是應該的,畢競還有歷史感情。綜上所述,馬克龍訪問貝魯特,一可傳達法國對伊斯蘭世界的友好。二馬克龍也可以為下次當總統埔好路,真是看得遠,做得遠。
-
12 # 朝夕聞天下道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8月4日發生了巨大爆炸,目前,已經造成145人死亡,近5000人受傷,據瞭解,此次爆炸發生在貝魯特港口,是由一座存放硝胺等化學原料的倉庫引發的,爆炸能量不亞於一枚核彈。
此次爆炸迅速引來國際社會關注,許多國家都發電慰問,但是有一個國家與眾不同,它就是法國。在爆炸後的第三天,法國總統馬克龍放棄休假,專程來到貝魯特,慰問當地民眾。這也是爆炸發生後第一位訪問黎巴嫩的外國元首。
馬克龍的到來讓當地民眾對政府的不滿找到了發洩口,猶如受虐待的孩子找到了靠山一樣,黎巴嫩民眾紛紛訴說政府無能,經濟凋敝,民不聊生。這樣的情緒具有傳染性,漸漸地,演變成遊行示威,不僅指責黎巴嫩政府,也將矛頭對準馬克龍,為什麼不幫助黎巴嫩來一場改革呢?甚至有人向馬克龍哭訴道:“不要忘了黎巴嫩這個兒子呀!”
那麼,法國與黎巴嫩有著怎樣的淵源呢?說來話長,黎巴嫩地處中東要地,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早在拿破崙時期,法國勢力就已染指到黎巴嫩,一戰後,黎巴嫩徹底淪為法國的殖民地,兩國之間在經貿交流上密切。
1943年,黎巴嫩獨立,但是,這並沒有擺脫法國的影子,法國依舊在黎巴嫩有著無形的影響力,在黎巴嫩,法語是必修課,有40%的黎巴嫩人會說一口流利的法語,貝魯特甚至有著“中東巴黎”之稱。而黎巴嫩上層人士甚至以赴法國生活為潮流,至今,有25萬黎巴嫩裔在法國生活,爆炸發生後,許多人聚到巴黎鐵塔進行祈禱,其中有很多人都是黎巴嫩裔。
黎巴嫩的光景是一年不如一年在中東這個戰火紛飛之地,相比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還算是比較安全,按理來說,黎巴嫩的經濟應該發展很不錯,但事實卻讓人大吃一驚。黎巴嫩的經濟甚至不如戰後的伊拉克,首都貝魯特高達30%的失業率,一天中有20個小時處於停電狀態,普通人的生活難以為繼,政府債臺高築,連12億美元的外債都無力償還。
這一切都源於當地政府的效率低下,黎巴嫩一方面深受法國殖民影響,另一方面也有伊斯蘭勢力的掣肘,總統來自於基督教的馬龍派,總理來自於伊斯蘭遜尼派,議長來自伊斯蘭什葉派,想想看,這樣的政府怎麼能集中力量發展經濟呢?
此次大爆炸只會雪上加霜貝魯特港口是黎巴嫩最大的港口,全國60%的進口商品都要經這個港口進入國內,如今,這次爆炸讓這個港口幾近報廢,不僅如此,港口的糧倉在爆炸中也受損嚴重,剩餘的糧食也由於化學汙染不能食用。
民眾的情緒在此刻被點燃,對當局的不滿在此時爆發,而馬克龍的到來為民眾提供了發洩的通道,甚至不惜自降國格,將黎巴嫩比作是法國的兒子,以求馬克龍幫助黎巴嫩進行政治改革。
但是馬克龍也不是傻子,他此次來黎巴嫩並不是真正為了幫助當地民眾,而是在撈取自己的政治資本,中東一直都是美俄的角力場,法國作為曾經的歐洲一霸,如今也想在中東分一杯羹,那麼如何重返中東便是關鍵。
這場爆炸對馬克龍來說,簡直是因禍得福,既讓國際社會看到了法國和黎巴嫩的“宗主關係”,也在當地民眾之間狠狠刷了一把存在感,並且當地民眾的反響還不錯。不虛此行啊。至於當地民眾提出的改革需求,馬克龍也是嘴上應付一下了事。
對於西方國家來說,心裡想的永遠都是利益,馬克龍此次出訪也是同樣的道理。至於他承諾給黎巴嫩的援助,到底如何兌現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
13 # 藍風破曉
到底是誰圍攻和指責馬克龍了?訊息從何而來?
馬克龍第一時間去訪問黎巴嫩是真的,遭到了包圍是真的,但遭到圍攻並不是真的。
在黎巴嫩發生大爆炸後,很多國家發出了支援的聲音,包括我國,也是對災難發生的黎巴嫩表示了同情和人道主義的支援。
但,在所有大國中,唯有馬克龍,8月6日去了發生爆炸現場的黎巴嫩。
(一)馬克龍為什麼親自到了現場呢?1、法國和黎巴嫩淵源很深。
從馬克龍的表達來看,黎巴嫩就像法國的親戚一樣,對於黎巴嫩人民的悲痛,法國有點感同身受的的意思。
法國在歷史中,還是和黎巴嫩淵源很深的,十八世紀中期,法國就進入了黎巴嫩,去調節宗教衝突去了。在一戰後的1920年,黎巴嫩成了法國的委任統治地。啥意思呢?
就是說,聯合國委任法國管理黎巴嫩,維持黎巴嫩的正常運轉。說實話,就和管理殖民地差不多,就是黎巴嫩的宗主國奧斯曼帝國不在了,給黎巴嫩找了一個新的主子。
只是,1943年後,黎巴嫩獨立了,這就沒法國什麼事了,但是,因為長期的接觸,法國和黎巴嫩的關係就很近。
所以,馬克龍的造訪,有點來看自家人的意思,打親情牌的意思。
2、法國有重新進入中東,謀取利益的想法,而黎巴嫩就是法國的橋頭堡。
如今的中東情況變化很大,各大國都在中東佈局,想謀取一定的利益,美國、俄羅斯、土耳其都在博弈。而歐盟中的法國,也有動心的意思了。
因為美國在走下坡路,而中東地區對歐洲國家的親近感相對美國更多一些,如果美國繼續下行,歐盟可以跟進,讓歐元在中東地區成為石油交易的重要貨幣,那對德法兩國是個絕對巨大的幫助。
於是,馬克龍來了後,除了表達同情,表達支援外,還提出,要幫助黎巴嫩進行改革,因為黎巴嫩那一攤子糟糕透了,內亂、內戰常常出現,貪腐現象更是嚴重。
這就傳達了一個訊號,法國準備要在這裡發力,幫助黎巴嫩,順便幫助自己。
(二)民眾對馬克龍到來表達的情緒。當然,我們不管其他,就談談爆炸點附近的人們對馬克龍說了什麼。
1、人們包圍了馬克龍,希望法國能救救黎巴嫩。
這次爆炸案,對於黎巴嫩人的刺激非常大,其中,受傷害的人又以基督教民為主,在他們看來,這是政府管理不力造成的。
圍住馬克龍的人們,對馬克龍傾訴著各種問題,一位男士說道:黎巴嫩就是法國的兒子,你們一定要救一救......
對於民眾的求救聲,馬克龍表示一定會幫助黎巴嫩度過這次危機,解決好善後。
2、包圍的人群,還對馬克龍訴說政府的腐敗和無能。
黎巴嫩的災區的人們,除了表達痛苦,希望得到法國幫助外,另外也有很多人表達了對政府的不滿,希望法國把捐助的錢,不要給黎巴嫩政府。希望馬克龍們,能好好治理治理黎巴嫩的腐敗。
說實話,這些民眾見到馬克龍,彷彿見到了親人,對自己國家的政府卻充滿著憎恨。實際上,黎巴嫩是個主權國家,如果黎巴嫩政府不願意法國過來進行幫助,難道法國強行進入不成?
看似,人們包圍著馬克龍訴說不幸,訴說政府的無能。其實,這也反映了不同教民間的矛盾。
黎巴嫩掌權的還是總理,而總理是穆斯林的什葉派的人,這就和基督教的馬龍派,水火不容。
而圍住馬克龍傾訴的人,大多又是基督教的人。
法國極左政黨“不屈法蘭西”黨魁梅朗雄發推文表示:“我提醒(法國)不要干涉黎巴嫩內政。這種干涉不會被接受,黎巴嫩不是法國的保護國。我還要提醒黎巴嫩人民警惕馬克龍有關改革的言論:保衛好你們公民革命的訴求。”
這是一邊給馬克龍提醒,一邊給馬克龍潑冷水。
但是,馬克龍如果要深入黎巴嫩,要幫助別人進行改革,那麼不見得能順利,畢竟黎巴嫩有56%的穆斯林,干涉別國內政,不見得有好結果。
-
14 # 西域行天下
黎巴嫩是中東地中海東岸的一個小國,長期以來國內政治亂局叢生,各方勢力背後都有外部力量的支援,因黎以前作為法國的宗主國,在貝魯特大爆炸後,首位訪問黎巴嫩的外國首腦,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想當年推翻卡扎菲政權就是法國衝鋒在前,如今利比亞還是一堆亂局,各派混戰,民不聊生。現在馬克龍在特殊時期到訪貝魯特,能在世人面前站上道德制高點,至於炸後重建,法國能提供多少援助,我認為不要期望太多。
-
15 # 千年蘭亭
一座“特工多於美女”的城市,一場意外的大災難,貝魯特一下子成為大國角力的“戰場”,各種“秀”紛紛登場,馬克龍如世界領袖般登場,一下成為了其中的主角。
1、特工多於美女的貝魯特黎巴嫩處在敘利亞與以色列之間,之前是中東地區唯一的基督教國家。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它猶如釘在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夾縫裡的一枚楔子,成為國際事務中多方博弈戰場。
更由於貝魯特雜糅在一起的複雜的民族、宗教和政治勢力,成為中東問題的一個脈門,自然成為各方勢力角逐的一個戰場。
有一種說法:貝魯特的特工比美女還多。曾有一部電影《貝魯特》,講述的就是這方面的故事。
2、“看戲不怕臺高”的美利堅在爆炸發生後不久,遠在萬里之外的特朗普表示,根據他的情報,這次爆炸是一次“襲擊”。
他的話引起一片譁然,在事情剛剛發生的情況下,建國同學如此倉促地斷定為襲擊,意欲何為?
他是嫌這個世界還不夠亂嗎?他這是又想將髒水潑向誰?
他的話立即引來一片置疑,於是,第二天他又改口了,稱尚不能斷定是攻擊。唉,反正他自煽耳光的事做的多,也不差這一次。
3、急於“刷存在感”的法蘭西大爆炸後的8月6日,馬克龍突訪貝魯特,成為大爆炸後第一個去現場的外國元首。
值得注意的是,訪問期間,馬克龍呼籲黎巴嫩要進行一次“政治改革”,如果不改革,“黎巴嫩將繼續沉淪”。
這話,怎麼聽怎麼像一個國家領導人在向下屬訓話,越看越胡塗。
一戰後,黎巴嫩曾淪為法國的委任統治地,也就是另一種形式的殖民地。
雖然1943年黎巴嫩獨立了,但兩國內還是存在緊密的聯絡,尤其,它還是法國插手中東事務們橋頭堡。
因此,黎巴嫩發生這麼大的事件,馬克龍當然不會錯過這個刷存在感的大好機會,於是前去貝魯特過了一把“世界領袖”的癮。
而現場失去親人的人們,憤怒地表達了不滿。當然,這種不滿不是針對馬克龍和法國,而是針對黎巴嫩,也許希望馬克龍對其施加壓力。
4、改了口的黎巴嫩此次大爆炸發生之初,黎巴嫩當局對外宣稱是一場“意外事故”,但昨日,黎巴嫩總統奧恩突然表示,爆炸原因尚不清楚,有可能受到火箭彈、炸彈或其他行為的干擾。
這話什麼意思?不排除受到了攻擊!
開始“帶節奏”了!不知哪個倒黴蛋會被點名。
回覆列表
歐洲很多老牌帝國在中東都有殖民地,黎巴嫩以前是法國管理過,所以出事他還會以宗主國姿態出來表現一下,利比亞法國也很出頭!老牌帝國都把自己看的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