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紹興李珍

    《論語》中有哪些有趣的段子?

    答:因為在《論語·公冶長》篇中:子貢問曰:“賜也如何?”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子貢請教老師:我怎麼樣?他很想老師誇誇自己。老師一本正經地說:你是器皿。子貢好奇地問:什麼器皿?老師說:是瑚璉。瑚璉——古代祭祀盛黍稷的器皿。您看老師誇的,既意味深長,又有調侃之意,學生記在心裡,好不容易逮住了機會。

    最有趣的段子就出來了,記載在《論語·子罕》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子貢在那裡吆喝:“這裡有塊美玉,是藏在匱中,還是找個好價佃賣掉?”孔子趕緊拉長聲音說:“賣掉啊!賣掉啊!我坐等好價佃者呢!”

    哈哈哈哈……這處是老師與學生最有趣搞笑的話題。聖人不是生活在半空中,讓我們仰望還望不到邊;也不是後世所說的,整日只知板臉的老古董,且看他說這句話時,一定是搖頭晃腦,怡然自得之狀。

    這遍中,子貢誇老師帶著調侃,真乃活學活用,這樣的師生情誼,真羨慕啊!敬奉!

  • 2 # 詩詞學院

    孔子是一個活生生的可愛的人。情急之下,說不清,道不明瞭,沒有辦法,只能發誓。這不,《論語》上現存就有一個段子。

    《論語·雍也》: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這是怎麼回事呢?

    南子是個大美人,也是春秋時期女政治家,河南商丘人。南子原是宋國公主,後來嫁衛靈公為夫人。

    據說,南子生性浪漫,與宋國公子朝私下交好。衛靈公不加阻止,反而縱容南子,召公子朝與其在洮地相會。衛靈公的太子蒯聵知道南子之事後,非常憤怒,便和家臣戲陽速商量,在朝見南子時趁機刺殺她。結果戲陽速反悔了,沒有采取行動。被南子所察覺後,蒯聵於是逃亡宋國,衛靈公將蒯聵黨羽全部趕走。

    就是這樣一位女主,名聲自然有些不好。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

    孔子先是辭謝,後來不得已就去衛宮拜見了南子。

    夫人在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

    夫人自帷中再拜,環珮玉聲璆然。

    這是《史記》中的記載,僅此而已,史籍沒有更多記載。

    但是,孔子的學生們不幹了,有各種猜疑和議論。

    一是以子路為代表的,根本就反對孔子見南子;二是以冉有為代表的,懷疑孔子和南子是不是幹了男女之間的事情了?

    大家都不敢正面質詢,於是由子貢採用旁敲側擊的辦法,向孔子徵求答案。

    子貢就進到孔子的房裡,問道:“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子貢從孔子房裡出來後,對大家說:“老師不會幹那事的。”

    但是,子路是個炮筒子,沉不住氣,喜怒哀樂都在臉上掛著。自覺不自覺地給孔子臉色看。

    作為老師的孔子,實在沒有辦法,就對著子路發誓道:“我要是做了不該做的事情,老天爺會來懲罰我的!老天爺會來懲罰我的!”——這就是開頭所謂的:“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過了一個多月後,衛靈公與南子同坐一輛車子,宦官雍渠陪侍左右。出了宮門,要孔子坐在第二輛車上跟在後面,招搖經過街市。

    由此,孔子感慨良多,又說了一句名言:“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於是離開衛國。

    這一個有趣的段子,實在也是孔子人生中的一個小插曲。

  • 3 # 秀場音樂

    論語故事。

    1【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 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 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解釋:】 東漢名臣楊震身處異鄉,靠教書為生,後到州里任職。一次,老相識王密送他十兩黃金以報答他的知遇之恩,再三勸楊震收下, 卻被嚴詞拒絕。從此,楊震“夜畏四知,嚴拒私謁”的故事成為美談。它教育人們當富貴與仁義不可兼得之時,作為一個有志向的人,情操好、修養高的人,則應該取仁 義而甘貧賤,不應喪失道義、仁德而去謀取財富。為此人們需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努力提升自己的品行。

    評價: 人們往往在寒微之時能夠為改變自己的處境而拼搏上進,但是當目 的達到以後有時就會有所變化, 一些人變得貪婪, 生活腐化糜爛、 驕奢淫逸。以仁德去處理金錢,才不會出格越軌、迷失方向。

    2【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改。

    【 解釋:】 東漢末年,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中鋤菜,地上有塊金子,管寧視為瓦石,而華歆撿起看了看又扔了。還有一次兩人一起讀書,門外有官員的轎 輿前呼後擁而過,管寧讀書如故,華歆忍不住去看熱鬧。管寧認為華歆“見利而動心,心慕官紳”均非君子之舉,於是割席斷交。它教育人們:第一要保持 莊重,第二要求人們要盡力做事,說話算數,第三教導人們多看朋友的長處,第四不要怕改正錯誤。為此人們當以忠厚誠信為本,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評價: 華歆所犯錯誤看似很小,但卻是人們最易忽略的細微末節,但足見世人品評他人與約束自己的尺度之嚴。見微而知著,因小而見大

  • 4 # 淨德山人

    下面說的這個段子很有趣,雖然段子不是出自《論語》但卻有著論語裡很深的智慧。

    原文: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原文大意是:孔子對子路說:“子路啊,我曾告訴你對待事物知和不知的態度吧(對待學問的態度亦是如此)!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應該是不知道,這才是做人應有的真正智慧。”

    這一智慧也被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列子寫成了散文,也就是我們下面要說的段子: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話說孔子周遊列國一路向東,有一天見到路邊有兩個小男孩正爭論得面紅耳赤,孔子感到十分好奇,於是便上前問個究竟。

    兩個小孩見得知來者是頗有學問的孔子,便爭先理論。

    其中一個男孩搶先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離我們最近,中午的時候離我們最遠。”

    另一個男孩急忙說道:“我認為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離我們最遠,中午的時候離我們最近。”

    搶先的男孩急了眼,趕緊說:“不對,不對,你看太陽剛剛升起時,看上去就同的傘蓋一般大,到了中午卻如同盤子般大小。這不是和我們看到越近的東西越大,看到越遠的東西越小是一個道理嗎?

    另一個男孩立馬反駁說道:“錯了,錯了,你想想看,早上的太陽雖然紅通通,但是我們卻覺得周圍是冰涼的,到了中午在太陽的照耀下我們就感覺像是被火烤著一樣,熱烘烘的。這不正和我們烤火的時候離得越近越熱的道理一樣嗎?

    兩個男孩同時感嘆道:“原來還有大先生不知道的事情啊!”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識就像浩瀚的海洋沒有窮盡。真正的智者不懂就不必要去裝懂。

    列子寫的這則孔子的段子,讓我們明白了知識無窮、學無止境的道理,要有敢於實事求是、敢於承認自己學識的不足精神;要有敢於探求客觀真理,勇於獨立思考的精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陳情令》中最美好的一幕是哪個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