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松澗山水畫

    特朗普從德國撤出部分美國軍事力量,部署波蘭,這是特朗普給德國的一個下馬威嗎?不是!特朗普的本意是要敲詐德國保護費,特朗普敲詐不成,就用撤軍威脅德國,這不像下馬威,更像是特朗普對德國的明目張膽的打劫。

    德國的國防安全和整個歐洲大陸的國防安全都離不開美國軍事力量的保護,這是歐洲國家的事實,雖然法國是有獨立軍事力量的,但法國的軍事力量只能在非洲刷存在感,法國軍事力量不能為歐洲大陸的國防安全提供戰略保護,這就是特朗普敢敲詐德國,敲詐歐洲國家的原因。

    如果美國軍事力量從德國撤出,那德國的戰略國防安全就空虛了,德國要直面來自俄羅斯的軍事戰略威懾了,現在的德國只是歐洲最大經濟體,是歐洲最大土豪,讓一個大腹便便的土豪去面對磨刀霍霍的北極熊,德國這個歐洲最大土豪只能每天戰戰兢兢的過日子了。

    德國在美國軍事力量的保護下,德國還會是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還是歐洲的力量中心,德國在歐盟還能擁有歐洲大陸的最大話語權,如果美國從德國撤軍,即使是撤出部分軍事力量,也會嚴重消弱德國在歐洲的力量中心地位。

    美國要扶持波蘭崛起,美國就必將打壓德國在歐洲的中心地位,美國在打壓消弱德國的同時,是波蘭和法國影響力在歐洲的擴大,美國從德國撤軍,最終會徹底瓦解歐洲的德法核心。

    英國脫歐,美國成功瓦解了歐洲三駕馬車,現在美國又對德國下手了,瓦解德法核心,讓歐洲處於一盤散沙,四分五裂,沒有核心,爭吵不休的狀態,最利於美國管控歐洲,美國撤軍不是嚇唬德國,美國的目的是打壓德國,打壓德法核心,讓歐洲不能形成團結有力的力量來擺脫美國霸權的管控。

  • 2 # 衝出絕境

    美國撤軍後,德國就得自己加強國防力量以對付俄羅斯的威脅。這樣就削弱了經濟的發展。另外,有美國駐軍,間接增加了就業機會。所以,對德國還是有影響的!

  • 3 # 獨舌視界

    最近美國從德國撤軍成為軍迷關注的焦點。據五角大樓表示,美國正式決定,將駐紮在德國境內的12000名美軍悉數撤出,目的就是為了懲戒德國未履行與北約之間的軍費協定,特別是惡意拖欠應該繳納的駐軍費用。

    根據特朗普的要求,原本駐紮在德國的1.2萬名美軍士兵,除了6400名士兵撤回本土駐紮,其他將分別部署在其他北約成員國,其中又以波蘭為主。同時,為了保證駐歐洲部隊的規模不縮小,美國還將另從本土抽調部隊前往歐洲,實現美國駐歐部隊的無縫輪換。

    特朗普的這一舉動,我認為有兩個目的,一是給德國下馬威,二是將對抗俄羅斯的軍事力量前移。

    殺雞給猴看,給德國下馬威,順帶警告其他北約成員國

    自二戰結束以後,由於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歷史原因,德國與蘇聯/俄羅斯有著尖銳的矛盾,而戰後美國為了遏制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拉攏英法德意等國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主要目的當然是為了遏制社會主義蘇聯。

    隨著德國與俄羅斯關係的緩和,以及德國與俄羅斯在能源等領域的合作,雙方的關係開始緩和,這是美國所不願看到的。

    事實上,德國與美國的關係從今年開始正在迅速惡化,德美關係幾乎跌到二戰以來的最差狀態,雙方分歧幾乎遍佈所有領域,包括經濟、政治、外交、軍事、能源等。對此,美國除了撤軍之外,特朗普政府還對德國實施了嚴厲的進出口關稅制度,德國的貿易利益受到嚴重損害,甚至就連關乎德國能源安全的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工程也被美國橫加阻撓,險些流產。

    眾所周知,北溪2號是歐洲國家與俄羅斯聯手建立的一條天然氣輸送管道,該專案的建成完工可以讓俄羅斯的天然氣繞過烏克蘭,直通德國,然後透過德國供應至歐洲腹地。北溪2號不僅關乎著德國的能源安全,同樣也關乎著歐洲其他國家的能源安全,這也是德國等國家聯手反制美國干涉北溪2號工程的主要原因。

    北溪2號專案對於歐洲和俄羅斯來說,是一個雙贏的專案,俄羅斯出口創匯,歐洲國家買到了能源,因此雙方才會摒棄前嫌,不遺餘力的推進工程進度。

    美國認為,俄歐合作自然讓美國懷恨在心,自己扶持的盟友卻與自己的死對頭合作,極大的損害了美國的利益,因為美國一直在歐洲推銷自己的天然氣,沒想到盟友非但不給面子,反而與死對頭合作,這簡直就是再打美國人的臉。

    此次,美國從德國撤軍,就是為了拿德國開刀:我走了,你的國防力量就會削弱,你就得自掏腰包的增加國防成本,你就不能全心全力的搞經濟建設。

    前沿陣地前推,加大對抗俄羅斯的籌碼

    除了懲戒德國之外,筆者認為,美國撤軍德國的另一個目的就是將對抗俄羅斯的前沿陣地前推。

    為何呢?

    我們來看一下歐洲地圖,你就會發現德國與蘇聯之間隔著波蘭、立陶宛、芬蘭、烏克蘭等多個國家。

    而這次美國從德國撤出的軍事力量去哪兒了呢?除了6400人撤回本土駐紮,其他的近6000名士兵重新部署在了其他北約成員國,其中波蘭最多。

    而波蘭在哪兒呢?它在德國東部,與俄羅斯只有一國之隔。

    美軍將撤出的兵力部署在波蘭境內,意味著原來在德國境內對抗俄羅斯的軍事力量又向俄羅斯家門口推進了。

  • 4 # 元元鳴

    特朗普認為德國人對蘇聯的傳統恐懼可以讓美國軍隊的撤離引發社會震悚動盪,成為對默克爾政府的懲罰。但是此德國已非當年西德。東德人對蘇聯並不害怕,默克爾本人就是東德人,而且是在東德完成的成長和教育,對蘇聯對社會主義制度沒有害怕的經歷。東西德合併後,由大批生活在社會主義東德的人民帶來的切身感受(當時東德是社會主義國家裡生活和社會保障水平最高的),使整個德國對俄羅斯政治和體制的恐怖大大淡化。所以美國軍隊撤離,德國人可能正中下懷,巴不得如此。

  • 5 # 天太2

    特朗普是給德國下馬威,還是在給自己找臺階,後者的可能性更大。特朗普是個非常自負的人,據認為,他選前說過的話很多都兌了現,兌不了現的也償試做過。這樣,就給美國民眾留下了一個印象:“我是一個說話算數的人!”如果真是這樣,特朗普可能也很重視他上任後說的話,比如他曾經說過要從敘利亞撤軍,幾經搖擺,敘利亞還是留下了幾百人的軍隊,特朗普只有幾個月的任期了,他又提出了又從敘利亞撤。由此可見,對某一件事,他說過的話,他是很固執己見的。德國的撤軍也許就是這樣。

    特朗普關於德國撤軍的事,起源於北約峰會。第一次參加北約峰會時,特朗普提出了北約武器去蘇式俄式的問題,並且要求北約國家的軍費比例要佔到本國GDP的4%。特朗普還批評了德國軍備廢馳,能起飛的飛機只有十多架。德國在北約,態度比較消極,當年奧巴馬提出2%的軍費,德國就表示十年才能達到。特朗普現在提出4%,德國自然不肯允諾。由於德國成了軍費提高的絆腳石,特朗普在北約內部提高軍費比例的建議受到阻礙。

    美國雖然是北約大哥,但並沒權力硬性要求某一國做什麼不做什麼?特朗普在這個問題上進退兩難。進,當然很好,各國軍費增加,廢蘇式俄式武器,買美國飛機,美式裝備,美國發大財,這當然是特朗普希望的。退,特朗普臉上無光,就非常失面子。特朗普在沒有什麼好辦法的情況下,就提出了要從德國撤軍,以此要挾德國。但特朗普搞錯了物件,韓國可能怕美軍撤出,但德國卻希望美軍快走,所以,美國一提出要撤,德國馬上就說:走好,不送!走時把你的核彈帶上。

    特朗普成了騎虎之勢,走,國內部分人,包括五角大樓不會同意。不走,德國不增加軍費,特朗普還弄了個難堪。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只好打腫臉充胖子:“好,德國不出錢,我們的軍隊就撤走!”撤到哪裡去呢?撤到波蘭。這樣就實現了特朗普的駐軍理念,誰出錢,給誰看家護院!這件事已糾纏了一年多了,歐洲的情況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美國不排除又有了新的想法,現在又計劃從德國撤出12000人,派往波蘭6500人,部分回國。特朗普這麼做,可能認為是給了德國一個下馬威,其實,不知正中德國下懷,以德國的想法,全部撤走才好呢!

  • 6 # 幸福地帶2

    因為,特朗普一直認為,所有有美軍駐紮的國家,都需要得到美國的保護。德國,當然也是如此。一旦美軍從這些國家撤離,那麼,這些國家的安全,將得不到美國的保護,而沒有應有的保障。因此,特朗普錯誤的認為,只要美軍能夠從德國撤軍,就會給德國一個下馬威,讓德國人知道,自己曾宣佈從德國撤軍,絕不是敷衍了事,絕不是威脅,而是真正要實施的撤軍計劃,從而給德國國家造成安全上的恐慌。

    但是,特朗普的如意算盤顯然打錯了。因為,包括象德國,日本這樣的國家,實際上是不需要美國的“保護”的。由於他們都是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所以,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他們便被美國蘇聯所佔,無法實行自我獨立的外交方針和軍事政策,而被淪為被佔領國和成為實際上的半殖民地國家。

    雖然特朗普是美國的總統,但卻錯誤的估計了美國的力量,並錯誤的認為所有有美軍駐紮的國家,都離不開美國。但卻不知道這些國家真正的需求,實際上是在暗流湧動。由於美國過於的強大,而只能夠忍辱偷生,屈服於美國的淫威之下,而不敢造次而已。

    而當美國宣佈將從德國撤走9500名官兵時,德國便喊出了——請將你們的核武器一併帶過的聲音。因此可見,美軍的撤出,實際上是德國夢寐以求的希望,而美國將從德國原計劃撤走的9500名官兵增加到1.2萬名官兵,更讓德國民眾歡欣鼓舞。

    德國更希望美國能夠早日的從德國撤走所有的軍隊,還德國一個明朗的天空,以免受美國的欺詐和盤剝。為未來建立一個完全全方位獨立的國家,而作出鋪墊。

  • 7 # 屬馬姓楊

    美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一直在德國駐軍。目前,美國在德國駐有36000人的部隊,人數之多居北約成員國之首。

    曾經的一個時期,德國作為北約組織對抗華約組織的最前沿,部署了大量美軍應對可能突發的軍事衝突還有情可原。不過隨著華約解散蘇聯解體,前華約組織國家波蘭等國相繼加入,俄羅斯原有的戰略空間被大幅擠壓,現在德國已經不是對抗俄羅斯的最前沿了,這樣其本國所面臨的外部軍事壓力就減少。

    另外德國的防務開支成為德國和美國的一個主要分歧。2014年北約的協議規定成員國的防務預算要達到各自國家GDP的2%。根據北約的估計,德國在2019年的防務開支佔其GDP的1.38%,而美國的防務開支佔GDP的比例為3.42%。德國去年表示他們力求在2031年達到佔GDP 2%的目標。

    特朗普自從2016年當選總統後多次批評德國,說德國承擔防務開支不夠,尤其體現在美軍駐德軍費上,特朗普上臺之後宣佈德國每年再增加1100億美元軍費來養活這些駐軍,這對德國政府而言是一個相當大的負擔,所以德國一直沒有同意。

    這就引起了特朗普的不滿,6月中旬,聲稱歐洲有些國家搭慣了順風車,我們在保護他們而他們卻拖欠軍費。6月下旬,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會見波蘭總統杜達時表示,美國可能會將部分從德國撤出的美軍部署至波蘭,波蘭總統杜達欣然接受。

    另外自特朗普上臺以後,其倡導的美國優先原則,讓其他國家的利益都受到傷害。為此,美德關係也受到牽連,雙方在經濟,政治,外交和安全諸多領域都有分歧。

    而歐洲大國德國和法國一直希望逐步減少對美國的依賴,希望大陸事務的主導權應該有歐洲國家來決定,而並非總是屈從於美國的意志。另外俄羅斯經過波羅的海通往德國的天然氣管道專案也遭遇美國的反對和制裁,招致德國的不滿。

    就在雙方矛盾還沒有化解之時,美國國防部部長埃斯珀上週三(29日)宣佈,撤出近1.2萬駐德美軍,其中一部分將部屬波蘭,一部分撤回國內。現在美德關於軍費增加問題隨著美軍部分撤離宣告第一階段結束,看來美國確實不願意在當冤大頭,為了自身利益終於邁出實質性一步,這就是現實版的國與國之間利益分配不平等引發的矛盾。

    打歸打鬧歸鬧,雙方最終撕破臉皮倒不至於,因為終歸兩國還是在一個軌道上,畢竟共同利於大於分歧。而就在美軍宣佈撤軍的後2天(7月31日),德國就跟從五眼聯盟國家的腳步,宣佈暫停與香港的引渡協議,似乎是表明了一個態度。

  • 8 # 怪客洞察

    特朗普說許多心囗不一的話。比如美國這次新冠疫情,為了安慰選民,特朗普曾說過新冠病毒會在夏天消失,而現在,每天還是五,六的新冠肺炎患者確診。每天上乾的死亡。新冠疫情局勢已很難控制。還繼續撒謊不斷。一次和記者談到死亡率上。升納森,斯旺說美國死亡率最糟糕。特朗普說你不能那樣算。而要按檢測確診的患者人數來算。美國人檢測人數最多,這樣死亡率是不是很低。和特朗普這樣的人爭辯是不是很無語。那特朗為啥這麼說?因為他說這話不是主要說給記者聽的,而是看這新聞的選民聽的。這不是考智力題,而是考鬼辯。這方面不得不服特朗普。不然特朗普也當不上總統。因為忽悠選民不要多高深的智力,只需要把選民轉暈了就行。

    針對這句話特朗普說美國從德軍撒軍會給德國一個下馬威。按特朗普口是心非的習慣。他這句話同樣不是說給德國人聽的。不要當特朗普智力不行,雖然不如美國曆史上,華盛頓,羅斯福這些偉大的總統相比。可比普通人智力是高許多的。不然能當上美國總統嗎?再說白宮還有高智力人幫特朗普出謀劃策。知道比我們多得多。不要認為像某些自媒休人所說,特朗普還不知道德國已不需要美國在德國駐軍,那不是笑話嗎?其實他針對歐洲其它國家說的,特別是與俄羅斯相鄰的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芬蘭一些東歐,北歐一些小國說的。你看美國剛說從德國撒軍,波蘭人就慌了。趕緊請美國從德國撒的美國大兵到波蘭來。從德國撤的是12000人,有56000留在義大利,比利時,波蘭等國,這其中64000撤回本土,是應付選民的。未來不管誰當上美國總統,歐洲一些小國還是有可能請美國大兵重回歐洲。特朗普說這話目的是嚇歐洲一些小國,以後若當上總統還會說這類似的話。

  • 9 # 愛在深秋144879763

    美國從德國撤軍確實是對德國的打擊,因為德國人必須自己掏錢來維持國防力量了,靠他目前的國防開支盡佔GDP1%夠嗎?答案是肯定不行的,那自己就得掏錢出來的。另外美軍在德國駐軍能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幾萬美軍的消費水平就給當地政府帶來可觀的稅收,前幾天就有德國當地洲政府要求美國不要撤軍的報道。再說吧,美國撤軍對美國沒有一點利益損失,去波蘭駐軍,波蘭政府答應負責全部美軍的駐軍費用。而且歐洲也不可能對美國怎麼樣,因為現在的歐洲不是鐵板一塊,東歐大部分國家都是親美的,西歐也不全是像德國人那樣忘恩負義對美不友好,另外還有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大部分的軍費都是美國承擔的,也就是法國和德國這兩個死對頭想著不聽美國的話,不知法國人大腦這麼健忘,當年二戰法國是怎麼被德國人滅掉的。我們就永遠忘不了日子鬼子是怎麼侵略中國的,而且世世代代忘不了,在這個國仇家恨的教訓事件上法國人不配做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豆醬和豆瓣醬有哪些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