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歷史上功高蓋主但全身而退的人有:秦朝名將王翦父子,西漢開國功臣蕭何、張良、陳平,東漢開國功臣馮異,隋朝韓擒虎,唐朝房玄齡、杜如晦、魏徵、中興名將郭子儀,北宋趙普、南宋韓世忠,明朝常遇春、徐達、湯和、沐英,清朝范文程、曾國藩等。

  • 2 # 柳莊筆談

    一是范蠡。

    范蠡是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大商人。年輕時,范蠡因不滿楚國暴政,前往越國投奔越王勾踐。此時正值勾踐大敗於吳國,處於人生的最低谷。

    范蠡向勾踐說出了“吳必敗,越必興”的預言,並建議越王暫時委身屈服於吳國,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勾踐採納了他的建議,開始臥薪嚐膽。范蠡陪著勾踐在吳國為奴三年,歸國後又和另一個大臣文種擬定了滅吳九術,最終幫助勾踐滅掉了吳國。

    滅吳後,范蠡向文種講鳥盡弓藏的道理,並說勾踐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樂,要文種和他一起急流勇退,文種不聽,於是范蠡獨自辭官而去(傳說他還把西施帶走了,哈哈)。范蠡走後不久,文種果然被勾踐所殺。

    范蠡最終定居宋國陶邑,專心經商。沒過幾年就成為當世鉅富,人稱“陶朱公”。范蠡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載入史冊的成功商人、大富豪,被後人尊為“商聖”。

    二是姚廣孝。

    姚廣孝是歷史上著名的“黑衣宰相”(他身份一直是和尚)。他年輕時在蘇州出家為僧,頗有聲名。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挑選高僧隨侍諸王,姚廣孝被派往燕王朱棣處。

    姚廣孝不同於一般的僧人,他有強烈的政治追求和高明的權謀之術。朱元璋死後,新即位的建文帝採取了操之過急的削藩政策,各路藩王人人自危。這時,姚廣孝力勸朱棣起兵,並暗中為朱棣拉攏次朝廷官員,招納四方勇士。

    朱棣起兵後,姚廣孝屢獻奇謀,併為朱棣經營北平大本營,使得朱棣大軍無後顧之憂,一路勢如破竹。

    靖難之役打了整整三年,在朱棣與建文帝相持階段,姚廣孝又獨具慧眼,建議朱棣直取都城南京,朱棣採納了。他率主力前往,果然一舉拿下南京,推翻了建文帝。

    朱棣即位後,姚廣孝功成身退,面對朱棣的豐厚賞賜,他都一一拒絕。白天穿朝服上朝,晚上著僧服回到寺廟禮佛誦經,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樣。作為一個堪稱功高震主的大功臣,他安然活到了八十四歲,實屬罕見。

  • 3 # 和俊哥一起聊歷史

    王翦

    王翦,是秦朝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秦國共滅掉6個國家,而在這6個國家之中,趙、魏、楚、燕、齊五個國家,都是由王翦和他的兒子攻克的。

    在統一六國之後,王翦主動辭職,請求秦始皇賜予了大量的良田和財富之後,開始了自己享樂的事實。

    當然,王翦的這種做法,是為了徹底打消秦始皇的疑心。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王翦痛痛快快的過完了自己的後半生。

    張良

    作為“漢初三傑”之一,漢朝的建立,張良可以說是居功至偉。在幫劉邦奪得天下後,張良卻選擇了遠離廟堂,一心修道。他不掌握權利,也不參與朝中之事,因此對皇權沒有任何的威脅,劉邦沒有殺他的理由。張良得以保全自己。

    郭子儀

    郭子儀是中唐名將,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累遷至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後,任朔方節度使,率軍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

    代宗時,又平定僕固懷恩叛亂,並說服回紇酋長,共破吐蕃,朝廷賴以為安。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年八十五壽終,賜諡忠武,配饗代宗廟廷。

  • 4 # 九品左侍郎

    自古以來,君和臣的關係是很微妙的,功高震主,君怕臣篡位;伴君如伴虎,臣怕君忌憚。歷朝歷代的的的開國功臣,除了極少數人得以善終,大多數人最後都逃脫不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

    然而歷史上就有這麼一個人,為君王開疆拓土,橫掃六國,一生功勳卓著,被列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雖然功高震主,但他憑藉其超常的智慧,避免了君王對自己的猜忌,最後得以善終!他就是秦帝國開國大將——王翦!

    引言

    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秦王贏政召叢集臣商議滅楚大計,問大將王翦滅楚需要多少人馬,王翦認為“非六十萬人不可”。就在這時後起之秀李信則認為“不過二十萬人”便可打敗楚國。

    李信掛帥

    王翦作為秦國老將,征伐列國中已累立戰功,在軍中威望很高,如果這次傾全國之力帶六十萬大軍再攻下楚國,恐有生變。為培養後人,制衡王翦,秦王趁機任命李信為伐楚大將,率兵二十萬大軍南下伐楚。而王翦因此稱病辭官,解甲歸田。

    李信率軍進入楚國,楚軍大將項燕率四十萬大軍先以弱示之,且戰且退。並保留精銳部隊從後突襲李信,秦軍大敗。

    老將出馬

    秦王得知李信戰百後大為震怒,此時不得面對事實,想起要滅楚,非王翦不可。於是親自乘快車奔往頻陽,向王翦致歉,並答應調撥六十萬大軍伐楚的請求。

    正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六十萬大軍,在冷兵器時代,可不是個小數目。王翦領命後,第一步先徵集糧草。然而就在糧草正籌,大軍未動之前,王翦卻向秦王討要封賞。

    王翦跟秦王贏政說:自己年紀大了,此次勞師遠征恐怕會是有去無回,為了子孫後代著想,希望秦王能賜給他若干良田、美宅,並拔擢族中子弟為官,好讓他放心地去征戰。

    路上討賞

    秦王看到王翦的奏表後把他召見安慰說:“老將軍不必擔心,將來天下一統後,寡人定要與你共享天下,還用擔心貧困嗎?”

    王翦聽後回覆說:“臣為大王的將領,即使立下再多的功勞也不會被封侯,所以趁顯著還能領兵征戰,斗膽向大王賜予良田美宅,以留給為子孫後代作為家業。老臣奢求過度,還望大王寬恕。”秦王聽後心中甚慰,便再次安扶王翦。

    王翦率大軍出征後,還未進入楚國領土,路上又連續發回五次奏表,都是向秦王求賜良田美宅。

    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鄉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滅楚功成

    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入楚後,即令部隊構築堅壘,進行固守,休整待命。項燕的四十萬楚軍因為兵力相對較少而不敢強攻,而此時楚王幾次派人督促項燕進攻秦軍,項燕只得受命進攻秦軍,但秦軍仍拒不出戰,項燕無奈只得引軍東去。結果王翦令秦軍全力追擊楚軍,楚軍因渦河所阻,被擊潰東逃,項燕兵敗身亡。

    公元前223年,王翦率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壽春,楚王熊負芻被俘,楚國滅亡。隨後王翦又南征百越,取得勝利,因功晉封武成侯。

    結語

    出征前王翦不斷的向秦王贏政討封賞,並不是他真的貪財,而是深黯伴君如伴虎的道理,為了消除君王對自己的顧忌,不得作除貪財的行為,就是向君王表明,自己胸無大志,只是一個貪圖錢財老人罷了。

    然而當王翦成名就之後,仍居功不傲。他不貪戀權位,選擇急流勇退,辭官歸隱,成為了極少數得以善終的開國武將。

  • 5 # 鄂G遊天下

    匯入語

    自古以來,功臣都是一個自帶危機的群體,功勞小了,爵位和職位得不到提升,功勞大了,就容易讓君主感受到威脅,從而引來大麻煩。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歷史,這都是個大難題,但是也有很多有智慧的功臣做到了全身而退、善始善終。

    周公旦

    周文王姬昌的兒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周武王去世之後,他受命輔佐年幼的成王,他精於治政,編制了《周禮》,為周王朝的統治構建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禮儀體系,還平定了商朝後裔的動亂,併為了更好的管理天下,建議成王將都城遷到洛陽。他的功勞完全遮蓋了成王的榮耀,但是他卻沒有志得意滿,在成王長大之後,把權力交付於他,自己退居到豐地養老,得以善終。

    范蠡

    這個人的事情想必大家 都很清楚,他和文種幫助越王勾踐打敗了吳王夫差,就在勾踐要大封功臣的時候,他選擇了離開越國,並寫信告訴文種勾踐不是一個好相與的主,讓他趕緊走,結果文種沒聽,最後果然被勾踐所殺。這也是狡兔死、走狗烹的典故來源。

    留侯張良

    張良原本是韓國貴族,在跟了漢高祖劉邦之後,成為了劉邦的首席謀臣,他智計百出,在運籌帷幄方面的功勞甚至都蓋過了劉邦,漢朝建立之後,他毅然選擇了歸隱山林,得以善終。

    軍神李靖

    李靖為唐朝所建立的功勳絕對是屈指可數的,要知道當時李唐平定天下的時候,李世民負責征服北方,而南方雖然名義上是李唐宗室李孝恭打下來的,但是實際上絕大部分的功勞都是李靖的,唐太宗在發動對突厥的戰爭中,也是他憑藉著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俘虜了突厥可汗。然而他沒有像侯君集等人一樣不知收斂,功成之後他繼續閉門謝客,一心在家著書立說,得以善終。

    參考文獻:《史記》、《資治通鑑》等

  • 6 # 親一

    先說,請大家不要再黑劉邦和秦始皇了,為什麼這麼說,你看劉邦有殺過他沛縣的兄弟嗎?一個都沒有,連數次和劉邦做對的雍齒都封了侯,劉邦殺的都是後來劉邦任漢王之後加入進來的武將,盧綰是唯一封王的沛縣兄弟,最後因恐懼而奔匈奴,後代歸漢之後還是封侯了。

    秦始皇被太史公整的黑資料太多了,但是秦國已經立國數百年了,而且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中,除了在趙國殺了一批人,還有燕國殺了一批人,原因大家都清楚,秦始皇出生在趙國,在其父親逃回秦國後,過的備受欺負,燕國是因為荊軻刺秦,除此之後,有殺過其他六國諸侯的記錄嗎?一個都沒有,連對手都放過了,怎麼會殺自己的大臣?

    好了,回到題主的問題來,功高蓋主最後全身而退的很多,但是很多最後自己單幹了,比如曹操、陳霸先等,但是我相信題主問的不是想得到這群自己單幹的答案

    功高蓋主,要麼是為國力挽狂瀾,開疆拓土之功,最後全身而退,得以善終,那麼我的答案只有一個人,另外因為國家統一戰爭中,這種功臣太多了,劉秀的雲臺二十八將,唐朝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劉邦的漢初二傑(除韓信),還有朱元璋唯一善終的湯和,因開國功勞來的太容易了,最後數來數去最後只剩下一個不是開國的且功高蓋主的,就是:

    郭子儀,安史之亂,收復兩京,吐蕃入侵,再次收復京城長安,詳細的我就不說了,為大唐又續命了一百多年,這個才真正當的上功高蓋主,最終因功封為汾陽郡王,正常去世,享年85歲

    最後不要再黑秦始皇和劉邦,還要再加一個李世民了。

  • 7 # 閒雲去處

    要說歷史上功高蓋主,卻能全身而退的人物有很多,就以大唐時期功高蓋主的人物為例

    郭子儀,中唐名將,歷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以外姓封王,顯赫無雙,八子七女,盡享天倫,而且每個帝王對他都尊崇有加,封賞不斷。可謂歷史上功高蓋主,卻沒遭到任何猜忌,被稱作七朝五尊、福祿壽都佔全了,古往今來,唯此一人。

    而且更誇張的,八子裡有四個封公(公侯伯子男最高的公爵),七女皆嫁權貴俊才之人,孫子和兒子裡有三個娶了公主,孫女中有後來的懿安皇后,懿安皇后一生歷經唐朝七代皇帝治世,其中五朝極盡尊貴。

    主要功績:安史之亂爆發後,率軍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又平定僕固懷恩叛亂,並說服回紇酋長,共破吐蕃,朝廷賴以為安。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年八十五壽終,賜諡忠武,配饗代宗廟廷。

    李靖,唐初名將,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不是哪吒的老爸托塔天王李靖)。在高祖時期,平定了大唐的江南地區。在太宗時期,四方兵戈,帶隊搞定兩個最狠的——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後出將入相,真正位極人臣,但在相位上無明顯政績,死後陪葬昭陵,得善終。

    李勣 ,唐初名將,與李靖並稱,被封為英國公,唐太宗時,北滅東突厥任副總指揮;高宗時,破高句麗,翻越了隋煬帝、唐太宗都沒有完成的任務。後出將入相,掌軍國大權,而得善終。

    見慣了歷史上的鳥盡弓藏,能夠急流勇退,得以保全的人不多,但是能夠善終的,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人寬容大度、低調說話、低調做人。

  • 8 # 孤城影隨

      功高蓋主一直是我國封建史中最令人忌憚的君臣關係,而這些關係一般發生在建國初期或者國家動亂之時,對於這些臣子一旦局勢平穩必然會遭到君王無情的屠殺。漢朝時期的韓信,明朝時候的徐達等等,今天我們就來反其道而行之盤點一下功高蓋主卻依舊全身而退的大臣。

    一 張良

    能夠全身而退得以自保,首要提到的就是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

    大漢建立後,張良居功至偉,在幫劉邦奪得天下後,張良選擇了遠離廟堂,雲遊四海。他不掌握權利也不參與朝中之事,因此對皇權沒有任何的威脅,劉邦沒有殺他的理由。張良得以保全自己。

    二 李靖

    李靖隋末唐初將領,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為唐王朝的建立發展立下赫赫戰功,南平蕭銑、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年七十九歲,李靖最終能夠善終除了自己突出的貢獻和恪盡職守,還有就是遇上千古一帝的唐太宗,

      

     三 郭子儀

      郭子儀,唐朝安史之亂能夠平定的最大功臣。在平定安史之亂之後,郭子儀還率軍征服吐蕃,攻退回紇,可以說是郭子儀一人延續了唐朝只有的數十年江山。對於這樣功高之人,唐朝皇帝不但沒有將其殺害反而能將自己的女兒下嫁給他的兒子,由此可見郭子儀的權術之高。因此,郭子儀的君臣之道是我國曆史中很少有人能夠做到的。

      

     四 王翦

      王翦,秦朝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秦國共滅掉6個國家,而在這6個國家之中,趙、魏、楚、燕、齊五個國家都是由王翦和他的兒子攻克的。在統一六國之後,王翦主動辭職請求秦始皇賜予了大量的良田和財富之後開始了自己享樂的事實,當然王翦的這種做法是為了徹底打消秦始皇的疑心,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王翦痛痛快快的過完了自己的後半生。

      

     五 姚廣孝

      姚廣孝,朱棣能夠稱帝的主要謀略家。明朝一直是個猜忌頗為嚴重的王朝,從建國到滅國曆代皇帝幾乎都要殺死一兩個實權之人,姚廣孝之後被封為宰相。為了能夠打消朱棣的猜測,姚廣孝開始了自己的老本行,吃素唸佛最終安度晚年。

  • 9 # 小小小百科全書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這是從勾踐忘恩負義殺掉自己的復國最大功臣文種後,被世人共熟知的一個道理。歷史上除了少數幾個朝代之外,大多數政權在建立後,統治者都會屠殺功臣。他們這麼做並非因為其他,單純就是為了以防萬一。畢竟對於一個臣子來說,封無可封,賞無可賞的時候,也就是一個臣子鋌而走險造反奪權的時候。而建國之後勢必會大肆封賞眾臣。這就會導致很多手握重權的臣子會得隴望蜀。畢竟他們都是一步步造反走來的,誰還會怕誰啊。當手中權力無法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們自然會造反奪權。這也就導致了後世統治者在建立新的政權後,會第一時間清除那些不穩定因素。屠殺功臣就是這麼個原因。

    當然了,歷史上也並非所有的功臣都沒有好報。漢朝開國第一功臣蕭何,他不就是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嘛。蕭何不僅沒有被劉邦清除,反而還一直擔任著漢朝丞相的大位。漢朝開國有三大功臣。他們分別是蕭何、張良、韓信三人。劉邦自己都說過“我之所以能奪取天下,全靠著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可見劉邦自己都認為沒有漢初三傑就沒有自己的大漢皇朝。

    l但劉邦後來是怎麼做的呢?他為了穩定政權開始大肆屠殺功臣。三傑中韓信就死於呂后之手,張良無慾無求歸隱山林免於被清算。三人中唯獨蕭何依舊縱橫朝堂,當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貌似三傑中蕭何是最幸運的一個。但事實真是如此嗎?蕭何雖然還當著大官,但他絕對是三人中最“悲慘”的一個。整天提心掉膽的活著,這遠比韓信痛快的死了要難受。更別說和張良的歸隱山林相比了。但沒辦法,路都是自己選的。蕭何不願放棄權利,那麼他只有遵守劉邦的遊戲規則。

    歷史上蕭何為何會配合劉邦以及呂后除掉韓信呢?說白了還是出賣韓信想要換取自保的機會。韓信死後位高權重的蕭何自然就成了劉邦的“心病”。歷史上劉邦建立漢朝後依舊需要不停的對外征戰消滅割據勢力。但劉邦卻無時無刻沒有忘記蕭何。並非劉邦有多麼關心蕭何,而是因為忌憚蕭何。懷疑蕭何。每次蕭何派人輸送軍糧到前方時,劉邦都要問:“蕭相國在長安做什麼?使者回答,蕭相國愛民如子,除辦軍需以外,無非是做些安撫、體恤百姓的事。劉邦聽後,總是默不作聲。來使回報蕭何,蕭何也不知道劉邦是什麼意思。

    但最終蕭何的門客卻對蕭何說,你離死不遠了。皇帝為啥遠征在外都時時刻刻關心你的舉動呢?就是擔心你造反。現在你還再想盡方法為民辦事,以此安撫百姓。如果你能號召百姓一起反對皇帝,這如何能讓皇帝不害怕。蕭何聽後也出了一身冷汗。最終採納了門課的建議,開始自汙求生。他開始故意敗壞自己的名聲,強搶民田民宅。果然劉邦知道後非常高興。之後好特意散盡家財給劉邦做軍費,以此來表示自己沒有野心。但即使如此,劉邦也沒有真正放心蕭何,總是時不時的敲打一頓蕭何。可以說蕭何的後半生事實上過的非常坎坷。雖然蕭何落的一個善終。但他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

  • 10 # 沉睡的天堂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句話相信大家都聽過。

    這句話深深的道出了開國功臣的悽慘命運。在我國曆史上,幫助君主得天下的能人異士多的數不勝數,這些功高蓋主的開國功臣,在天下太平的時期,能全身未退、善始善終的人卻屈指可數。

    在我國曆史上為何這麼多功臣最後不得善終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這些功臣們沒有明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句話的涵義。這些功臣個個功高蓋主,萬一有異心,皇帝的寶座將會易主,所以,為了防患於未然,這些功臣大多被處死。這和他們不懂得為臣之道大有關聯。那麼,歷史上那些全身而退的臣子有哪些?他們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我們首先能想到的人物就是范蠡。范蠡,字少伯,華夏族,楚國人。春秋末期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范蠡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因為范蠡善於經商,很多人都很崇拜他,後來他也被尊之為財神。

    范蠡離開楚國後幫助勾踐滅吳國,興越國,後退隱。范蠡之所以退隱是因為他非常瞭解勾踐的為人,他品行不佳、親小人,遠賢臣,而且度量比較小,喜歡記仇。對於勾踐,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所以,他選擇退隱,全身而退。

    第二個人物,也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就是明朝的名臣湯和。歷朝歷代,都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伴君如伴虎,這句話在明朝體現的淋漓盡致。朱元璋在登上皇位後,大開殺戒,處死了很多有功之人,其實湯和也在被殺的名單之中。

    只是湯和為人比較低調謹慎,不爭功勞,這也成為他的就救命稻草。而且早年間,也是他最早承認朱元璋的領導地位,在晚年期間,他主動向朱元璋提出交出兵權。所以,朱元璋才沒有殺他,讓他衣錦還鄉。

  • 11 # 河豚姐姐

    功高蓋主全身而退 二度創業跨界成名

    皇圖陣前闢,將軍百戰殲。功高逆鱗易,名就封賞難。

    秦漢真上國,明清好江山。功成身隕事,千古一同觀。

    江山如畫,數千年曆史長卷中,關於帝王霸業、將軍建功的故事,向來為人們津津樂道。特別是打江山時君臣一心、悍不畏死,出則同馬、入則同塌的佳話,更是不勝列舉。而許多演義,也都定格在登基大典王者榮耀、盛世將開君臣同慶的一瞬。

    然而歷史不是童話。王子和公主從此過上幸福生活這種梗,在大功告成後的君臣間,極其罕見。倒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斑斑血跡,前赴後繼的潑灑在每個新朝金碧輝煌的王座前。

    文種、白起、商鞅、韓信、鄧艾、徐達、李善長、藍玉、年羹堯、石達開……歷朝功臣名將的謝幕劇,一幕比一幕慘烈。

    也因此,如王翦張良范蠡石守信孫武郭子儀等,能夠急流勇退、以屈求伸者,其審時度勢之能、當機立斷之智,更值得欽敬有加。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以一句“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將千古君王與功臣間的微妙關係一語道盡。

    從結果上看,帝王屠戮功臣名將之舉,暴戾無情、冷酷乖張,而這些帝王中甚至不乏賢王,其實導致這種結局的緣由,往往並非結果看起來這般簡單,功臣集團與王權間的關係平衡,才是關鍵所在。

    這些對功臣名將大開殺戒的帝王中,尤以劉邦、朱元璋為代表布衣天子為甚,內中原因與其君臣的出身與心理難脫干係。

    出身寒微的天子,打天下之初往往是被亂世“逼上梁山”,其班底也以同階層的同鄉、親友為主,這種作戰部隊因無路可退,能忍常人所難忍,容常人所難容,驃勇潑蠻、悍不畏死,共苦創業時上下一體、合作無間,終於拿下大好天下、萬里河山。

    然後新帝登基,普天同慶,這時問題來了,君臣都是打江山的高手、坐江山的新兵,官場政治經驗普遍不足,功臣集團利益與皇權矛盾日益突出——

    乍富心態觸法埋雷。從飢寒交迫到高官厚祿、萬人瞻仰,從刀光血雨到巍峨廟堂、鬢影衣香,功臣名將們的環境、角色一下子發生質的飛躍,心理卻沒跟上,德不配位,甚至為非作歹觸犯律法,驕奢淫逸、飛揚跋扈的行為為他們埋下禍端,但念舊的君王此時尚能容忍,不至問罪;身份偏差觸碰逆鱗。“大*朝的江山是老子打下來的”, ”為了你稱帝,我水裡來火裡去,我是你出生入死的兄弟”,君臣名分已定,臣下若抱著天真的兄弟之情以待君上,早晚觸及皇帝逆鱗,殺身之禍近在眉睫;布衣皇帝脆弱的自尊心。越是白手起家的帝王,越愛為自己找個傳奇身世、顯赫先祖,以示真龍天子的威儀與神賦。然而布衣發家史中,難免有不足為外人道的尷尬與陰私,而從龍的功臣名將們往往對此瞭如指掌,甚至如數家珍作為炫耀資本,難免讓皇帝如芒在背、針在心。勢力平衡江山傳承。布衣天子開國之初,宗族勢力普遍偏弱,而功臣名將們唯恐自己功勞不彰顯,結黨營私、勾心鬥角,乃至結成利益集團,必然觸動帝王的敏感神經,猜忌亦步亦趨,慮及王權穩固、皇位傳承,必然要削弱功臣集團的勢力,隨之而來,離兔死狗烹就不遠了。

    較之在劉邦、朱元璋手下討生活,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麾下的功臣名將們,就幸福多了,安享榮華、得以善終的大有人在。

    這與後者起兵之初即君臣關係森嚴、政治經驗老道關係匪淺,一方面帝王念舊手下留情,另一方面功臣亦懂功成身退的存身之道,甚至以“自晦”、“自汙”全身避禍。

    正是,但求苟全性命於“盛世”,不求聞達功名於“天子”。

    當然,如果遇到的是勾踐這種帝王,後事如何,那就全靠功臣的自我修養了。

    公元前468年,范蠡助勾踐興越滅吳,成就霸業,因其大功,勾踐表示“孤將與子分國而有之“,而范蠡卻留書以辭,乘舟浮海而去,終不返越,其後勾踐將會稽山作為范蠡的封邑。

    勾踐辭行前,因與文種相交甚厚,囑其“蜚(同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這正是兔死狗烹典故的出處。

    可惜文種沒有徹底覺悟,仍留在越國當丞相,只是稱病不上朝,最終為勾踐所迫自殺身死。

    睿智如范蠡,能想方設法化解皇帝戾氣,以屈求伸,趨利避害,還能於政壇急流勇退後“二次創業”,白手起家,經商有道,成就“陶朱公”之名,被世人譽為“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司馬遷稱其:“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再度翻紅後還能審時度勢,韜光養晦,可謂將道家的持而不盈之道修煉的爐火純青了。

    道德經·第九章《論持而不盈是效法自然》——“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絕望的主婦》最令你著迷的地方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