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三農探討

    有山靠山,無山獨立。此處沒有魚,還能撲魚吃。再說,這個魚也不是隨便鋪的,有人管制,也不是由你自己決定的事情。

  • 2 # 高紅權先生

    這問題問的有點“何不食肉糜”的味道。

    首先,古代交通不便,運輸很不發達,由於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住在有水有魚的地方,所以很多人即便是想抓魚吃也找不到啊。比如,在山區你怎麼抓魚啊?過去,山西陝西的很多地方擺酒席的時候,要上一道木頭魚做成的“菜”。為什麼呢?就是因為黃土高原上實在是沒有魚,擺上一條木頭魚是個講究,表明主人對客人很重視,連“魚”都端上來了。

    其次,古代也有漁民,專門靠著捕魚為生的。但是古代沒有現在的運輸條件,把魚運到很遠的地方去那就臭了,所以也只能是靠近水邊的人才有這個口福。

    最後,古代捕魚的能力也遠遠不能和現代相比。古代沒有尼龍,沒有現代的編織技術,更沒有拉網用的機器,所以捕撈能力有限。想靠著抓魚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實在是沒有可能的。

  • 3 # 公子品史

    首先中國是個大陸型的國家,雖然也有靠海或者江河湖泊的地方,但是那些地方佔得面積並不大,所以中國根本還是個農業型的國家,漁業資源也並不豐富,古代的造船技術和現在相比也是差距巨大,只能造一些體積小的船隻,那種可以遠洋航行的船隻製造難度大非常消耗資源,所以造的不多,人們也無法像現在一樣進行遠洋捕魚作業。所以所能捕獲的魚還是有限的只能養活部分人,且古代沒有更好的長時間儲藏食物的技術,除了醃製也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了,這些都造成了捕魚只能作為食物的補充,不可能作為主食的。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談:

    古代的漁業技術

    古代的漁業技術還是比較原始的,直到近代鴉片戰爭以後才逐步的引入了西方蒸汽輪船,所以在此以前的古代捕魚,不管是近海還是江河湖泊都是靠著原始的帆船或者小漁船進行捕魚作業的,而且還得看天吃飯。當遇到狂風暴雨這樣的惡劣天氣的時候根本是無法進行捕魚作業的,如果天氣好那是可以進行捕魚的作業,不過能夠捕到多少魚還是得看運氣的。

    古代的百姓的食物按照地理環境給劃分為南方和北方,二者比較重要的區分就是北方人比較喜歡吃麵食,南方人比較喜歡吃米飯。魚這樣的食物一般都是作為名貴的菜餚而出現的,或者被製作成為鹹魚幹,作為長途旅行的下飯菜。從來沒有人把魚肉來作為主食的,首先習慣上無法接受,其次魚肉只是人體蛋白質的一種來源,偶爾吃吃可以,但是要是作為長期的主食來吃的的話,這樣會造成營養不良甚至患病的。

    所以在古代的漁民捕魚,一般都是把新鮮的魚獲給賣了獲取錢,然後在用錢來買自己所需要的糧食等物品,或者把捕獲的魚製作成魚乾便於長期儲存。捕魚在古代既然是看天吃飯的,那麼它的產量也是不固定的,有的時候好,有的時候差,這樣的收入是及其不穩定的,不像農民種地,只要沒有太大的惡劣氣候變化,一般都能獲得穩定的產量,並且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畝產還會繼續增加,捕魚就很難做到,古代也很少說有人養魚發家致富的。在當時作為漁民來說生活還是很艱苦的,很多人連岸上的房子都買不起,只能一家人住在船上,遇到惡劣天氣只能祈求不要把傳給掀翻了。

    古代捕魚的侷限

    在古代因為造船技術以及明清頒佈的禁止出海的命令,民間所能擁有的船隻是比較小的,朝廷用來運送漕米的船隻則不一樣。因為造出來的船隻小且簡陋,所以這些船隻航行的距離並沒有多遠,因此他們捕魚的範圍都是有限的。每天能否成功捕到魚一得看天氣,二得看運氣,這裡面有很大的機遇成分在裡面。

    所以古代的漁民考打魚為生的日子過得很辛苦,那時也沒有科學的養殖技術,也沒有養魚的手段,只能去江湖河泊和沿海地方打魚,駕船一般也只能靠人力划槳或者風帆,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所以打魚的效率是很低的,就算運氣好碰到魚群了,也只能收穫一部分,因為漁網是有限的,所以能捕到的魚也有限。這些漁民收穫的魚獲,也不是都能歸自己的還有一部分也要交稅的,以及地方的各種苛捐雜稅,這些都是壓在漁民頭上的大山。

    綜上所述,古代即使糧食產量不高吃不飽,他們也不會只想捕魚吃,因為魚只能作為生活的調劑品而不能作為必需品。

  • 4 # 秀場音樂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跟以前相比,簡直就是一個天一個地。現在人從來都不擔心吃不飽飯,甚至還會浪費糧食,但是這在過去是想都不敢想的畫面。過去人能夠吃上一口白花花的米飯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吃肉是過年過節才能夠過上的奢侈生活。番薯並不是我國本土的植物,是明朝時期從其他國家流入我國境內的。

      人們在餓的時候就吃一些番薯,然而在饑荒年代,甚至連番薯都吃不起,地裡面的草根都被挖完了。很多人就有疑問了,既然吃不起飯,他們為什麼不去河裡面捕魚,又或者是上山打獵呢?現實比我們想象得還要殘酷,饑荒年代人們自然是想盡了一切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的。

      很多人以為打獵非常容易,但是在過去不管是捕撈還是打獵都是一種集體活動,不能夠私下進行,一旦發生就屬於違法行為。正因為如此,所以那些住在山上的獵人才是饑荒年代最富有的。因為他們遠離人群,平時官府管不到他,甚至打仗了也很難波及到他。

      其次,就算有了魚或者是野獸,如何烹製也是一個很麻煩的問題。過去人的調料不像現在這麼豐富,甚至吃鹽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過去的鹽都是把控在官府手中的,價格非常高,一般人家根本吃不起鹽,更不要說是在戰亂年代了。

      最後,很多人都忽略了一點。如果沒有戰亂的話,饑荒往往是由旱災導致的,這種情況下河裡面根本沒有水,又哪裡來的魚呢?就連山上的樹葉子都被人們給吃光了,動物也死的死逃的逃,根本沒有能下嘴的東西。

  • 5 # 懶懶老貓

    先送你幾個,免得你餓著,大饑荒時土都烤一下吃了,還會放過會動的動物嗎?捕魚也要工具、技術。你真的是鍵盤俠,提得出這樣的問題

  • 6 # 山騾

    沒有化纖之前,織網的線什麼代價?賣得起漁網還愁買起糧食。職業漁民都吃不飽肚子,因為要三天打魚,二天曬網!棉,麻,絲長時泡水腐爛很快,網完了命也完了!過去河道農民常捻河泥作肥料,水質清而瘦,少浮游生物,魚少而生長緩慢。真是 " 何不食肉糜?"

  • 7 # 孤舟釣江雪

    首先,捕魚是一門技術活,不是誰都有這個能力去。對一個不會捕魚的人來說,弄得不好,捕魚所消耗的熱量,無法從捕來的魚中彌補,這樣豈不是得不償失。

    其次,到大江大河或大海中去捕魚,風險非常大,弄不好有去無回。只有沿海地區屬性海洋的人,才會從事這個行業。

    第三,魚不是什麼地方都有的,大多數還是分佈在南方地區,北方由於缺水,能捕魚的地方遠遠不如南方多,但北方的平原卻很多,所以捕魚的少,種地的多。即便是南方水網地區,捕魚也是一種副業,因為很難持續保證收成,而種糧食可以。

  • 8 # 東港朝天闕

    我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吧。

    我的姑丈人(妻子的姑父)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他二十多歲的時候,給生產隊趕大馬車。他們經常用馬車拉著柴禾賣到當時的東溝縣城(今東港市),回去的時候再到縣城邊上的葦塘,拉蘆葦回生產隊。當時的葦塘裡水溝密佈,裡邊的鯽魚密密麻麻。我姑丈人說站在旁邊就能看到鯽魚黑黑的背,根本不用釣,也不用網,直接拿鐵鍬就能撈出來。

    我聽了以後說,那你們一定撈回去很多吧?這下可解饞了。他說,你錯了,我們一條都不撈。我們為什麼?他說咋回去肯定會愛他老母親的罵,因為做魚需要油。當時的食用油(無論豬油還是豆油)非常非常珍貴,家家戶戶都不夠吃。還有就是如果做魚吃會非常非常下飯。而當時每家每戶的飯,也是剛勉強維持溫飽,根本不敢敞開肚皮來吃。

    我不知道這個解答您是否滿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起亞K3怎麼駕駛更省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