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6xlee
-
2 # 顏逑君
劉備,小人也,他跟曹操請如至親,亂世煮酒互相取暖。卻想抹殺別人。
他跟劉璋同族同宗。走投無路去投靠別人,卻想著去別人地盤,還給別人安了胸無大志,小肚雞腸罪名。他跟了劉琦,硬生生把一個年輕力壯小夥子變成藥罈子。
跟著孫權更是姐夫和小舅子,結果投機取巧,取了別人多少地盤,借了別人多少地盤不還,最後還又給人安了小肚雞腸罪名。
你說劉備就是徹頭徹尾一個小人,偽君子而已。
所以他離開公孫瓚是意料中的事。
因為他野心太大了。
至於他的仁義都是假的的只能夠說他的主角光環太強大了。
-
3 # 未濟
劉備和公孫瓚不是一路人,行為不同,性格不同,劉備素有大志,再加上漢室宗親的身份,不會久居人下。再者,劉備也看出公孫瓚遲早敗亡,有機會自然脫離。
互補型朋友
公孫瓚和劉備的結交有著不用明說的默契,劉備空有宗室身份,但是家裡沒錢,沒權勢,而公孫瓚正好有這些。公孫瓚母親出身不好,這也影響了公孫瓚的仕途,他需要有身份的朋友,劉備正好是漢室宗親。因為緣分,二人拜同一個老師,成了同學,自然是成為好友。但是這是因為互相有需要,其實二人性格差很多,並不適合共謀大業。
觀念不同
公孫瓚崇尚武力,連年用兵,還不約束士卒,縱容士兵搶掠。而劉備則比較仁德,愛護百姓,劉備自然不願意跟隨公孫瓚。
劉備不受重用
劉備支援徐州的時候,只有一千多人。之前支援孔融的時候有三千人。而到了徐州之後,陶謙一下子就給了劉備四千人。公孫瓚和劉備雖是好友,但是從劉備帶兵數量來看,劉備並不受重用,反倒是陶謙比較大方,剛來就給四千人。後來陶謙又把徐州給了劉備。二者對比之下,劉備自然選擇了陶謙。
劉備不會久居人下
劉備前來支援徐州,又得陶謙的四千兵馬,就如同猛虎歸山,又怎會再回到樊籠裡。劉備是漢室宗親,他一直心懷大志,公孫瓚又豈能當他的主公。劉備趕上了這次機會,當然順水推舟,離開了公孫瓚。
劉備與公孫瓚本就不適合一起幹事業,雖然有早年的情分,但是劉備要的是成就大業,而公孫瓚不是能成大事的人,劉備放棄他也是正確的抉擇。 -
4 # 姑山之嵐
劉備和公孫瓚確實是親如兄弟的同學。正因為如此,劉備才不想在公孫瓚手下混。只有地位平等,才能平等的交往。
劉備隨盧植大破黃巾軍後在公孫瓚的幫助下,當了平原相。他的光輝人生就開始了。
如果沒有孔融來請劉備,估計劉備就一直會在公孫瓚手下對抗袁紹,也就完全改變了劉備的人生。
孔融請劉備,劉備正好可以有機會脫離公孫瓚獨立創業。後來又有陶謙請劉備,讓劉備堅定了爭天下的信心。
後來公孫瓚敗亡,也就沒有了劉備和公孫瓚聯手的機會。
一切都是天命。如果我們能看到劉備和公孫瓚在同一個時代征戰,就能看到劉備是否會背叛公孫瓚了。
-
5 # 一壺清茗品春秋
劉備與公孫瓚曾經是同學,他們都在大儒盧植的門下求學,據記載兩人關係還是很好。
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
瓚深與先主相友。瓚年長,先主以兄事之。
而且在仕途上也多次得到公孫瓚的照顧,劉備在任高唐尉期間,曾經被賊兵擊敗,不得已只得投奔老同學公孫瓚。公孫瓚讓劉備擔任別部司馬,後來又擔任平原令,平原相,可以說此時劉備一步步的升遷,應該和老同學的提攜不無關係。
但是,劉備卻最終離開了老同學公孫瓚。其原因:
公孫瓚不是成就大事之人公孫瓚雖然在對外作戰中表現頗佳,率領白馬義從全殲張純的胡漢叛軍,平定邊地。但是,在政治上卻是一塌糊塗,他殺害漢朝宗室劉虞,而劉虞不僅是公孫瓚的上司,而且為人“既有德義”“ 恩信流著”,很得人心,但公孫瓚不僅殺了劉虞,還殺害了大批幽州世族,可以說此舉讓公孫瓚完全失去了上層的支援。
虞眾大潰,奔居庸城。瓚攻及家屬以還,殺害州府,衣冠善士殆盡。
英雄記曰:虞之見殺,故常山相孫瑾、掾張逸、張瓚等忠義憤發,相與就虞,罵瓚極口,然後同死。
劉虞的部署鮮于輔、齊周、騎都尉鮮于銀等推舉閻柔做司馬,糾集有數萬人,在加上劉虞之子劉和、袁紹,此時公孫瓚可為內憂外患,被聯軍連連擊敗,只能退保易京。
虞從事漁陽鮮于輔、齊周、騎都尉鮮于銀等,率州兵欲報瓚,以燕國閻柔素有恩信,共推柔為烏丸司馬。柔招誘烏丸、鮮卑,得胡、漢數萬人……。袁紹又遣麴義及虞子和,將兵與輔合擊瓚。瓚軍數敗,乃走還易京固守。
而公孫瓚殺劉虞,正是在劉備離開的前一年,就是初平四年。或許正是劉備看到公孫瓚在幽州根基已失,借救援陶謙之機,離開了公孫瓚,避免玉石俱焚的自保之舉。
公孫瓚的用人很成問題公孫瓚非常不重視人才,對那些世族中有才能的,公孫瓚往往進行打壓,讓他們居於窮苦之地。別人問原因,他說那些富貴的人往往自以為到富貴之地是應該所得,不會感謝我。
瓚統內外,衣冠子弟有材秀者,必抑使困在窮苦之地。問或其故,答曰:"今取衣冠家子弟及善士富貴之,皆自以為職當得之,不謝人善也。"
他寵信的是什麼是呢?“故卜數師劉緯臺、販繒李移子、賈人樂何當”庸人,雖然家財萬貫,但對於群雄逐鹿沒有什麼益處。
最突出的就是公孫瓚對趙雲的表現,趙雲投奔公孫瓚的時候,正是公孫瓚為幽州人多投奔袁紹擔憂的時候,但是見了趙雲卻冷嘲熱諷,絲毫不見親近,最終,趙雲借兄長去世為藉口,離開了公孫瓚,不過卻成就了劉備一員大將。
(趙雲)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時袁紹稱冀州牧,瓚深憂州人之從紹也,善雲來附,嘲雲曰:"聞貴州人皆願袁氏,君何獨迴心,迷而能反乎?"雲答曰:"天下訁兇訁兇,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遂與瓚征討。
公孫瓚的識人之術、用人之道與他的老同學劉備差遠了,正是劉備看到公孫瓚所用非人,留在此處不是長久之計,特別是劉備志在天下,公孫瓚連趙雲都留不住,又怎麼能留下劉備?
陶謙給的條件很優厚劉備借救援陶謙之機,留在了徐州。雖然劉備在公孫瓚處為起抵禦袁紹,但是公孫瓚並沒有給劉備多少兵馬,起初,公孫瓚只是給了劉備一個別部司馬的職務,就是統率計程車兵各隨時宜,不固定。雖然劉備又擔任平原令、平原相,但此時劉備屬下僅有“兵千餘人及幽州烏丸雜胡騎,又略得饑民數千人”。有戰鬥力得大概也就是一兩千人。可見,雖然劉備為公孫瓚賣命,但是公孫瓚並沒有給老同學多少兵馬。但是陶謙不同,徐州財大氣粗,出手就是四千兵馬,超過劉備原有的幾倍。
既到,謙以丹楊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歸謙。
之後,陶謙上表劉備為豫州刺史,讓劉備的身份實現了質的飛躍。可以說,此時的陶謙完全是把劉備當作二把手培養的。而這些都是老同學公孫瓚給不了得。
-
6 # 不沉的經遠
嚴格的說,劉備不算完全脫離公孫瓚,他留在徐州應該是得到了公孫瓚的許可。而且陶謙給的條件太優厚,劉備自己肯定也是心動了。
公元193年,曹操的父親曹嵩因為董卓之亂避居琅琊,結果被陶謙手下士兵所殺。曹操大怒,起兵攻打徐州要為父報仇。曹軍攻勢猛烈,陶謙無法抵擋,被曹操連續奪取了十幾座城池。特別是彭城之戰,陶謙損失慘重,所幸曹操因為軍糧原因主動退軍。
公元194年,曹操再次攻打徐州,陶謙無力抵擋,於是向公孫瓚的部下青州刺史田楷求救。陶謙之所以向田楷求救,是因為之前袁紹、袁術兄弟相爭,互相拉攏其他實力派。這公孫瓚、陶謙都是和袁術交好,算是盟友。而曹操和袁紹關係密切,公孫瓚正在和袁紹打仗,曹操也算公孫瓚半個敵人。所以公孫瓚時最可能來幫他忙的人。
果然田楷在接到陶謙的求救以後,就立即率軍前往徐州。此時劉備也在他的手下任職,因此一起跟著田楷去了徐州。
陶謙對劉備非常欣賞,劉備一到徐州,就立刻給了他四千丹陽兵,以加強他的實力。此前劉備在公孫瓚手下屢建戰功,所部只有一千多人。陶謙一下子讓劉備實力翻了幾倍,可以算是給了劉備一份大禮。
而更重要的是,田楷並沒有因為陶謙這個舉動而生氣,而是繼續帶部隊留在徐州幫陶謙和曹操作戰。顯然陶謙事先應該已經和他透過氣,田楷才會對這種公然挖牆腳的行為不當回事。
田楷這麼大方當然也有自己的打算,劉備轉投陶謙帶走了本部的千餘人,確實讓他的實力受損。但是劉備在徐州可以牽制袁紹的盟友曹操,田楷在青州的壓力也會減小,實際上不虧。
既然田楷也默許了,陶謙的誠意又那麼足,劉備當然會心動,決定留在徐州也不奇怪。事後陶謙表劉備為豫州牧,還把小沛給他駐守,劉備這次跳槽獲益豐厚,而且還沒得罪原東家,可以說非常划算。
-
7 # 文齋堂
首先,劉備不算脫離公孫瓚。劉備並沒有真正意義上投靠公孫瓚而成為其部下,他只是與公孫瓚因同窗關係而找過他借兵借糧的,或停留在公孫瓚的地盤,這還不能稱其為投靠,所以劉備離開公孫瓚也就算不上脫離。
其次,劉備這樣的梟雄,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兄弟。劉備的理想不是一般人能摸透,他也結交了不少的所謂兄弟好友,如與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也曾下一段佳話,但關羽、張飛卻只是把劉備認著是他們的“主人”,而並不是兄弟。當然劉備也是這樣的認為的,也只是把他們當部下,而從未真正把他倆當成真正的兄弟。關羽、張飛都是如此,更不用談其他人了。所以,其實劉備是孤獨的,他算得上孤獨的英雄。
第三,劉備的遠大志向決定了他不可能長期投靠別人。劉備是一個有大志向的人,他為了完成他的宏偉的理想,他經歷了無數的坎坷,也經歷了無數次“屈辱”,他曾多次寄籬於他人之下,如曹操、袁紹、劉表等。然而,他終究不是一個任人擺佈的人。他是一個英雄,他能忍受失敗,忍辱負重。這是他走向成功的“砝碼”。所以,他投靠別人而又脫離,這只是他向成功邁進的一個過程而已,是他的一種成功“策略”而已。
-
8 # 凝沙學史
三國時期,公孫瓚與劉備的關係非同一般,首先兩人曾是同學,有深厚的友情,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瓚深與先主相友”。而且“瓚年長,先主以兄事之”,說明兩人關係好到劉備以兄長來對待公孫瓚。
既然劉備與公孫瓚是同學,親如兄弟,為何劉備會脫離公孫瓚呢?
首先,劉備投公孫瓚後,並未受到重用當年,落泊的劉備投奔公孫瓚,可是,公孫瓚並沒有重用老同學劉備,只是表劉備為別部司馬,安排到青州刺史田楷處抵禦袁紹。
後來,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劉備“數有戰功”,升為平原令。劉備在公孫瓚處,一直未受到重用,讓劉備看不到希望,於是劉備就萌生了離開公孫瓚的想法。
其次,劉備救徐州,受到陶謙青睞,於是劉備趁機脫離公孫瓚公元194年,曹操為父報仇出兵徐州,陶謙不敵,向公孫瓚求救。於是,公孫瓚派田楷與劉備率軍前來援救陶謙,一到徐州後,劉備受到了陶謙青睞,並收到了陶謙4000丹陽兵,這筆大禮讓劉備看到了未來希望。
最後,劉備趁著救援徐州這個好機會,“去楷歸謙”,脫離了公孫瓚,正式投奔了陶謙。
最後,公孫瓚殺劉虞,讓劉備不滿公元193年,劉虞看不慣公孫瓚縱兵害民等行為,選擇了起兵對抗公孫瓚,但是劉虞被公孫瓚很快擊敗,並被活捉到薊縣。最終,公孫瓚以劉虞和袁紹謀取稱帝為由將劉虞殺害。
殺劉虞此舉導致公孫瓚的人心盡失,自己口碑也大跌,而劉備對公孫瓚的此種暴行也非常不滿,這也促使劉備到達徐州後,選擇投靠陶謙。
-
9 # 饞嘴肥貓鏟史官
讀三國,品人生。和廣大三國迷們朋友們聊聊三國時代的“同學情”。
在我們的人生中,有許多感情值得一生永誌不忘。畢生湧泉難報萬一的父母養育之情,攜手白頭共歷滄桑的夫妻之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舐犢之情,一個戰壕裡並肩面對生死的戰友之情,還有同窗數載一齊走過青春年華的同學之情。
因為曾經共同經歷過一段歲月,共同面對過風雨滄桑,時間將這份感情刻印在我們心底,難以割捨和忘懷。
公孫瓚和劉備也做過同窗,他們一同在盧植老師的門下求學。公孫瓚這個人性格強勢剛毅,喜歡出頭,比較仗義,在同學們中享有很高的威信。而劉備雖然自詡為漢室“中山靖王之後”,但由於當時家境不是太好,大家都不當回事,多看做是個笑話,受盡冷落和嘲諷。但公孫瓚有個優點,他與人交往更注重品行才能,並不在意貧富貴賤,所以公孫瓚的人緣比較好,劉備也對他很是敬重,兩人關係處的不錯。
學業完成,各奔前程。公孫瓚出身貴族,家底厚實,關係網多,在老師和同學們中口碑頗好,自己又善於折騰,混得相當不錯。進入政府工作,當了個小吏,工作表現出色,被涿郡太守相中,看這年輕人很有出息,就將女兒嫁給了他,不久後升了“中郎將”。公孫瓚性格強勢,雷厲風行,對北方邊境的入侵者打擊毫不留情,立下了戰功,威震北方。他幹掉了持懷柔政策的官員劉淵,又透過運作,得到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朝廷授權,成為北平太守,大權在握。
而劉備畢業以後則混得很不好,家境貧窮,也沒有什麼關係,生活困難,主要靠“織蓆販屨”艱苦度日,這段艱辛的歲月也磨鍊了劉備堅韌不拔的意志。
漢末時分,天下大亂,爆發了黃巾起義。劉備三兄弟桃園結義,組織了一批民兵,隨著政府軍一同參加了鎮壓黃巾軍的戰鬥,立下不少功績。但由於“朝中無人”,所立下的功勞就被湮滅了,無法上達天聽。而公孫瓚也因有功被朝廷召見封賞,公孫瓚這人很熱心,就在面奏聖上的時候特意提到了劉備這位同學,為他說好話請功,朝廷就下旨讓劉備當了個“平原縣令”。
回想一下咱們自己,大家也都有很多同學朋友,關係處得怎麼樣呢?關心過他們的生活嗎?瞭解過他們的近況嗎?當你升騰得意的時候,有沒有想到過伸出手去拉一把哪個身處困境的同學?或者在你面臨危機的時候有沒有哪個同學向你伸出過援手?
萬事因一而成,因二三而敗。為什麼有些群體整個都沒出息,就是因為成員們從來都不能彼此照應,團結一心,而如散沙,各謀出路,凝不成一個圈子,也謀不成一件大事。
劉備當縣令不久,得罪了來巡視的督郵,張飛一頓皮鞭暴打,三兄弟又只能隱回鄉野了。董卓進京,濫殺無辜,擅自廢立君王,激起天下諸侯之義憤,決定會盟討董。此時雄踞北方大權在握的公孫瓚收到了會盟邀請,率兵向會盟地點進發,恰好路過劉備的地盤,公孫瓚非常高興,邀請劉備一同前往。
公孫瓚這個人沒有什麼架子,不但對學弟處處照顧,對他手下的弟兄也很關心。他看到劉備身後的關羽、張飛器宇不凡,就詢問起來,得知他們曾經在戰鬥中表現勇猛,屢立戰功,但至今仍然只是擔任著馬弓手和步弓手這樣的低階職務,公孫瓚立即為兩人鳴不平:“如此可謂埋沒英雄!”大家看,這就是公孫瓚的優點,不在乎別人的高低貴賤,願意肯定別人的成績和優點,為別人操心,所以後來虎牢關之戰他被呂布追殺之時,張飛能夠豁出命斜刺裡殺出來,“酣戰呂布”,救下了他的性命,這說明張飛對公孫瓚還是很有好感的。
這個世界處處藏龍臥虎,你千萬不要瞧不起人。有些人物今時雖困淺水平川,但它日卻難保不會騰雲駕霧,覆雨興雲。你的一番鼓勵和認可對你來說是隻言片語,但對某些有心人來說就有可能如醍醐灌頂,意氣風發,視你如伯樂,報之以湧泉。所以你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你在肯定別人的同時,你也得到了別人的肯定。路,就是這樣越走越寬的。
公孫瓚和桃園三兄弟到達會盟地點,十八路諸侯互相見禮,公孫瓚向大家介紹劉備“此吾自幼同舍兄弟,平原令劉備是也。”強調自己與劉備的關係,希望大家能給個面子。大家看在公孫瓚的面子上,“玄德乃坐於末位”,也列為諸侯級別。
這個世界上有個無形的東西叫做“圈子”,千萬不要小看圈子的能量,圈裡的人和圈外的人那完全是兩個概念。與能力無關,即使你有降龍伏虎之技,如果是被排斥在圈子外面,終身無用武之地,發揮不出你的才能。引人入圈,這是巨大的恩德,對大家來說,也就是賣你個情面,但對於苦苦尋找晉身階梯的人來說,這可是個天大的機會。
西涼大將華雄力斬鮑忠,夜襲孫堅,刀劈祖茂,“戰不三合”斬殺驍將俞涉,無敵上將潘鳳“去不多時”亦血染沙場,眾諸侯惶惶。關羽出列請命出戰,眾人詢問,公孫瓚又出來為關羽幫腔,說“此劉玄德之弟關羽也。”他不說是馬弓手,而強調是劉備的兄弟,也是為擔心關羽會因職位低微而遭到眾人鄙視。
公孫瓚能夠肯定關羽和張飛是被埋沒的英雄,還能處處為他們著想,這對關張二人來說非常重要,內心非常感激。虎牢關呂布大發神威,連勝數陣,諸侯震恐,而公孫瓚“揮槊上陣,親戰呂布”,是唯一一個敢於親自上陣搏殺的諸侯級別人物,有勇氣,能擔當,敢出頭,關羽和張飛就更敬佩他了。所以當公孫瓚被呂布窮追不捨的危急時刻,張飛為了要救下他,豁出去和呂布玩了命。
由於十八路諸侯各懷異志,勾心鬥角,彼此拆臺,互相攻殺,聯盟不攻自破,終於分裂。劉備隨公孫瓚離開,拔寨北行。到了平原地界,公孫瓚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權力,“令玄德為平原相,自去守地養軍”。這就將地方上的軍政權力賦予了劉備,使劉備獲得了人生中第一桶金。
徐州的陶謙嚴重得罪了曹操,曹操全軍掛孝,麾師征伐徐州,陶謙四處求救。而在北海孔融處做客的劉備敏銳的發現了這個千載良機,於是來向公孫瓚借兵。公孫瓚先是為劉備著想,認為他實力單薄,不值得為此得罪了勢力龐大的曹操,但劉備以信義為理由,執意要去,公孫瓚就借給他馬步軍兩千,還把麾下第一猛將趙雲借予他隨行一同出征。
到了徐州,劉備讓趙雲駐軍城外,自己和張飛殺進城去。劉備非常聰明,趙雲所率的這部兵馬雖然只有兩千,但繡著“公孫”兩字的大旗在營寨中一豎起來,曹操就不能不考慮了,他可以不把劉備放在眼裡,但對北平公孫瓚這人的脾性和實力還是得了解的。出兵就代表了公孫瓚的立場,雙方一旦動起手來,互相有所殺傷,以公孫瓚極度自尊愛面子的性格,那是決不肯吃虧示弱的,肯定會率主力部隊來進行報復,那就平添一個勁敵。所以曹操思慮一番,決定退兵。劉備巧施妙手,借兵,借名,借勢,片紙退雄兵,威震諸方。後又遷延不走,收盡徐州官民之心,終於熬倒了油盡燈枯的老狐狸陶謙,“不費半箭之功,坐得徐州”,終於成為一方諸侯,脫離了公孫瓚。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和理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業。彼此相識是因為緣份,相知是因為信任,相離是因為彼此深深的瞭解。無論聚合離散,都很正常,鳶飛唳天者心在天下,終究不會長久地寄身於他人的廕庇之下。
劉備對公孫瓚這位同學很瞭解,也很感激,但不會因此而牽拌自己遠征的步伐。感情是感情,事業是事業。公孫瓚性情率真,樂於助人,是個好同學,好朋友。但他的脊骨過分剛直,不願意委屈別人,更不願委屈自己,沒有曹操那樣“寧負天下人”的狠決,也沒有劉備那樣能屈能伸的韌性,他只能做個雄踞一方的諸侯,無法成為志在天下的梟雄。所以公孫瓚最終一戰而歿,寧可引火自焚,也決不肯屈身逃跑,向他人乞留。
由於出身和境地不同,我們很多朋友雖身負大才,心懷遠志,但始終難以一展雄風,因為能夠為我們施展才能的平臺少之又少,缺乏晉身之階。這個時候,如果有人“度”你,往往能事半功倍,收到以往千般努力辛勞也難以得到的效果。而在我們的人生中偶爾也會遇到公孫瓚這樣的人,他性情真摯,樂於助人,愛面子,喜歡當“大哥”,願意為人鋪路,扶人登梯,予人廕庇,這就是我們生命中的“貴人”。
無論將來你有了多大成就,身居何位,千萬不要忘記那位曾經扶你上馬,送你一程的“公孫大哥”。
-
10 # 常棣tandy
對於劉備來說,他是有匡扶漢室的大志向,投靠公孫瓚只是一時失敗的權宜之策,而不是屈居人下的長久之計。而且對於公孫瓚和劉備來說,可謂是龍虎在野的英雄人物,兩人在一起時間久了,自然會禍起蕭牆,爭權奪利!況且此時,剛好徐州牧陶謙急需援兵,對於劉備來說,自然要抓住這個日後發達的機會的。
一、公孫瓚其人
《後漢書·公孫瓚傳》說:“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也。家世二千石。瓚以母賤,遂為郡小吏。”儘管他出身於世代任郡太守的家族,但由於“母賤”,在當時“子以母貴”的禮法之下,公孫瓚是很難得到人們重視的,因此,只能出任“郡小吏”。根據《三國志•魏志•公孫瓚傳》,所謂“郡小吏”是“郡門下書佐”。“書佐”的職責,僅屬掌管文書的起草抄寫,地位低下,正是所謂“小吏”。
但是,公孫瓚“性辯慧,每白事不肯稍入,常總說數曹事,無有忘誤,太守奇其才”《三國志•魏志•公孫瓚傳》。說明公孫瓚是一個有才能的人。
當時,“書位”這個職位,不過是選拔通曉《史籀篇》、《蒼頡篇》等“學童”課本的人充當,文化水平是不高的。為了提高水平郡太守又派公孫瓚到緱氏山中從盧植讀經,劉備就是他當時的同學,並且成為好友。
盧植是著名經學大師馬融的弟子,與當時另一經學大師鄭玄是同學。但是,不同於馬融或鄭玄,盧植“通古今學,好研精而不守章句”,而且“性剛毅,有大節,常懷濟世志,不好辭賦”(《後漢書·盧植傳》)。說明他不是一個墨守經典的單純的經學家。
因此,在他從事講學時,才得以有公孫瓚、劉備這類學生。後來,盧植還以左中郎將率軍鎮壓過黃巾起義。惠棟《後漢書補註》卷一六說:“案《劉寬碑陰》載門生姓氏中,有(公孫)瓚名,則瓚又從寬學也。”劉寬是當時的“通儒”,曾任太尉,並常在漢靈帝面前“講經”。儘管劉寬也是經學家,公孫瓚作為他的“門生”,看來,不過是列名門下,因此,《後漢書》、《三國志)(包括裴注)的《公孫瓚傳》都沒有提到這件事。
盧植卻不同了,不但所講授的學問,就是他性格中的“剛毅",“大節”,以及“濟世”之志都曾明顯的體現在公孫瓚身上,說明他的確受到過盧植的頗大的影響。
二、公孫瓚所處幽州當時的政治環境
與當時的割據者相同,公孫瓚也是靠武裝力量起家的。他所割據的地區在幽州,轄境相當於現在的河北北部和遼寧等地,與烏桓等相鄰接;因此,他不斷與這些少數民族的貴族以兵戎相見。東漢末年,公孫璣是一個能征慣戰、手握重兵的割據者,在“武”的方面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能。
據《後漢書》、《三國志》的《公孫瓚傳》及其他史料,公孫瓚的經歷是這樣的:以屬於郡小吏的門下書佐任上計吏,舉孝廉為郎,再為遼東屬國長史、涿縣令;從任涿縣令開始,就奉命統率過三千名幽州突騎出徵,後來又以騎都尉率軍反擊烏桓貴族對幽、冀等州的掠奪;罷兵以後,又以降虜都尉統率步騎萬人屯駐右北平郡(今遼寧凌源西南),再以中郎將兼領遼東屬國長史,封都亭侯,掌握了一支相當強大的軍事力量;最後則是任奮武將軍、前將軍,封薊侯和易侯。
在戎馬生涯中,公孫瓚在河北,軍隊愈來愈多,職位愈來愈高;與此相應,對河北地區的其他割據者,矛盾也必然會愈來愈大,彼此之間,終於導致了相互兼併的長期戰爭。
除公孫瓚外,河北地區還有三支擁有強大武裝的割據勢力。其一是公孫瓚的上級幽州牧劉虞,其二是冀州牧韓馥,其三是韓馥屬下的渤海太守袁紹。
劉虞是東漢王朝的宗室,祖父劉嘉擔任過中央政府九卿之一的光祿勳。他“初舉孝廉,稍遷幽州刺史”,後來還曾被任命為三公之一的太傅是當時世族中的著名人物。初平二年,在討伐董卓的戰爭中,袁紹和韓馥甚至企圖推舉劉虞為帝,以代替董卓所立的小皇帝(即漢獻帝)。
韓馥"穎川人,為御史中丞,董卓舉為冀州牧"(《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他是董卓心目中的“群士”之一,即當時的名士;同時,他又是“袁氏故史”,與“汝南袁氏”這個顯赫世族有著密切的關係。
袁紹是當時汝南袁氏的代表人物,不但是世族,也是著名的豪傑和遊俠。
劉虞和公孫瓚共處幽州,韓馥和袁紹共處冀州,兩雄不併立,彼此都在企圖兼併對方。《後漢書·劉虞傳》說:“初,詔令公孫瓚討烏桓,受虞節度,瓚但務會徒眾,以自強大,而縱任部曲,頗侵擾百姓,而虞為政仁愛,念利民物,由是與瓚漸不相平。”
這件事雖然記載在初平元年,實際上,劉虞、公孫瓚之間矛盾的形成遠在這年之前,主要原因在於,公孫瓚“務會徒眾,以自強大",所擁有的武裝力量已達到劉虞不能控制的程度。次年,劉虞拒絕韓馥、袁紹擁立,儘管他的理由十分堂皇,說什麼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戮力,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以相詬誤邪!”《後漢書·劉虞傳》
其主要還在與公孫瓚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能得到他支援的。後來劉虞戰敗被俘,公孫瓚殺他的理由即是,“前與袁紹等欲稱尊號”。《三國志·魏志·公孫瓚傳》注引《典略〉說:“(公孫)瓚曝(劉)虞於市而祝曰:“若應為天子者,天當降雨救之。’時盛夏,竟日不雨,遂殺虞。”
充分說明,公孫瓚是反對劉虞稱帝的,劉虞拒絕袁紹、韓馥的擁戴,其原因也主要在此公孫瓚力量逐漸壯大,實際上,已經基本控制了幽州,劉虞將被兼併,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至於對韓馥據有的冀州,公孫瓚一直是虎視耽耽的;但是,袁紹卻早已在企圖消滅韓馥,佔有冀州。袁紹謀士逢紀利用公孫瓚的這種心理,建議說:“可與公孫瓚相聞,導使來南,擊取冀州。公孫瓚必至而(韓)馥懼矣,因使說利害,為陳禍福,馥必遜讓。於此之際可據其位。”(《三國志·魏志·袁紹傳》)
果然,公孫瓚為袁紹火中取栗,“引兵入冀州,以討(董)卓為名,內欲襲(韓)馥”。正如逢紀所策畫,韓馥被迫遜位,袁紹唾手得到了冀州。過去幽、冀兩州各自的內部矛盾,從此轉化為兩州之間的矛盾,亦即公孫瓚、袁紹爭奪整個河北地區的矛盾。
初平二年,當袁紹取得冀州之後,青徐黃巾軍三十萬眾進入河北, 為公孫瓚所破。透過這次戰爭,公孫瓚不但解除了黃巾軍對他的威脅, 而且得到黃巾軍的大量“車甲財物”,“威名大震”。
因此,公孫瓚認為, 進攻冀州的時機已經成熟,即以袁紹擁立劉虞為理由,發動進攻,展開了著名的“界橋之戰”。
為了爭奪河北地區,公孫瓚與袁紹展開“界橋之戰”。這次戰爭及其以後,公孫瓚都是失敗者。這裡沒有必要對這個問題作全面分析,僅就有關問題加以考察,即公孫瓚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遭到袁紹和幽州大姓豪族的聯合進攻。建安四年,公孫瓚終於在袁紹連年圍攻下,兵敗自殺,結束了這個歷史人物的一生。
三、公孫瓚與劉備
劉備是涿郡涿縣人,當時涿郡屬於河北地區的幽州。幽州與鮮卑、烏恆等少數民族鄰接或雜居。“河北之地,界接邊塞,人習兵戰,號為精勇。”
由於不斷受到少數民族貴族的掠奪,為了抵抗因而人們普遍富於戰鬥力。作為“好交結豪俠”,併為“少年爭附”的劉備,當然屬於幽州的“精勇”之士,當時人們即稱譽過他的“武勇”。此後成為中原群雄之,劉備仍然以“勇”著稱於世。
同時,劉備又是著名經學家同郡盧植的學生。盧植是經學大師馬融的弟子,與另一經學大師鄭玄為同學。不同於馬融或鄭玄,盧植“能通古今學,好研精而不守章句”,“性剛毅,有大節常懷濟世志”,當時他還以北中郎將鎮壓過黃巾起義。
劉備雖然曾在植門下,但“不甚樂讀書”當然不可能在經學方面接受盧植的影響;另一方面則不可否認,盧植的剛毅性格和政治抱負必然曾給劉備以影響,從此後劉備爭霸中原的經歷來看,有的即是這一方面影響的反映。
劉備“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為業”。曾被曹操稱為“賣履舍兒”(《三國志·魏志·曹彰傳》)。“販履”屬於“商賈",“織蓆”屬於“百工”,因而劉備一家不是“良家”,劉備也不是“良家子”。當然,東漢末年這個戰亂時代,人們已不完全受“良家”或“非良家”這種法律約束,但習慣勢力仍然存在,因而當時人們看來,劉備是一名不齒於齊民的卑賤人物,如曹操所譏的“賣履舍兒”,劉備曾自稱是“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劉勝子劉貞,漢武帝元狩六年封為涿縣“陸城亭侯”,從此成為涿縣人(《三國志•蜀志·劉備傳》)。
從西漢早期到東漢末年,其間已數百年即使屬實劉備與漢家皇室的關係已經極為疏遠,而且這個自述的真實性,是十分值得懷疑的,因為“亭侯”之封始於東漢。當劉備已躋身於中原群雄之列,人們仍然很少提到他的家族來自皇室,如諸葛亮在《隆中對》所說“將軍(劉備)既帝室之胄”這類敬重的語言。即是說,當時人們是不很相信劉備所自稱的皇族世系的。
在這個歷史時代,劉備所走過的道路,儘管與曹操、袁紹等人類似,但是,既缺乏社會地位,更缺乏政治上的憑藉。據《三國志•蜀志•劉備傳》,最初,劉備在涿縣得到河北中山大商人“金財”上的資助,才得以招募徒眾,組成一支不大的武裝,並隨從校尉鄒靖參加對黃巾的戰爭。
破虜校尉鄒靖,即是劉備隨同與黃巾作戰的校尉鄒靖。
公孫瓚是遼西令支人,遼西郡屬於幽州,不但與劉備同鄉裡,而且曾被遼西太守“遣詣涿郡盧植讀經”,與劉備又屬同門。“(公孫)瓚深與先主(劉備)相友,瓚年長,先主以兄事之。”(《三國志魏志·公孫瓚傳》)說明兩人之間的關係非同一般。
這時公孫瓚任遼東屬國長史,與在幽州共同作戰的鄒靖之間,應該關係密切,劉備得以參加鄒靖的部隊,也應該是透過公孫瓚的關係。漢靈帝光和七年黃巾大起義時,幽州是“莫不畢應”的八州之一,因此,劉備初次參加軍事活動即在幽州。
劉備以“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安喜屬於中山國,在冀州。後以杖擊郡督郵,“棄官亡命”。不久,劉備又隨同都尉毋丘毅赴丹陽募兵,“至下邳遇賊,力戰有功,除為下密丞”。下密屬於北海國,在青州。棄官之後又為高唐尉,高唐屬於平原郡,也在青州。
顯然,當時劉備地位低下,不為人們所重視,所依附的,不過是校尉鄒靖、都尉毋丘毅這類並非顯赫的人物;所擔任的,也不過是安喜、高唐兩縣縣尉這類“主盜賊”的小武官,下密丞也僅是縣令長的副手,“署文書典知倉獄”而已。(《續漢書百官志》)。而且,這些職位不是在冀州,即是在青州,都在河北,而不是在中原地區。
此後劉備從高唐縣尉遷為縣令時,“為賊所破”,又被迫從青州回到幽州,目的是尋求公孫瓚的助力。在長期對少數民族貴族的戰爭中,公孫瓚掌握了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並以幽州為根據地,逐漸成為河北地區擁有重兵的割據者之一。
劉備被公孫瓚任為別部司馬,參與公孫瓚與冀州牧袁紹爭奪河北地區的戰爭。由於阻擊袁紹勢力在青州的發展,劉備以戰功任青州的平原相。當公孫瓚的同盟者徐州牧陶謙遭到曹操攻擊時,向公孫瓚所署置的青州刺史田楷求援,劉備又同田楷馳援徐州(《三國志·蜀志·劉備傳》)。
劉備隨即投靠陶謙,而他的同鄉兼同門,並曾給以大力援助的公孫瓚,從此不再出現在劉備的個人史冊上。儘管現存史籍沒有明確記載,實際上,這次投靠陶謙的行動,是對公孫瓚的背叛,也是劉備“梟雄”性格的最早反映。
陶謙推劉備為豫州刺史,以豫州所屬的沛國沛縣(小沛)為其屯駐之地。當然,這不能滿足劉備貫的“志大”願望,他所窺伺的,是陶謙統治下的徐州,作為“梟雄”來說也必然如此。
四、劉備為什麼會被推舉為“徐州牧”?
這是彼此之間互為利用。劉備的企圖是藉此進一步窺伺徐州。至於陶謙,則是利用劉備以抗擊境外的敵對勢力。內部的敵對者不足以動搖陶謙的統治,而在外部,其時袁術初據淮南,對徐州雖有野心,尚無足夠的實力,威脅最大的還是來自充州的曹操,陶謙所以拉擾劉備,原因即在這裡。
但是,劉備真的具有可以抗擊曹操的武裝力量嗎?據《三國志·蜀志·劉備傳》,當劉備初來徐州時,“有兵千餘人及幽州烏丸雜胡騎,又略得饑民數千人",基本上這是一群烏合之眾。此後陶謙補助以四千名“丹陽兵”,劉備這才有了一支真正的軍隊。
如果說,以士兵的質與量而論,劉備遠不是曹操的對手;那麼陶謙為什麼拉擾劉備藉以抗擊曹操?
對這個問題,有必要從兩方面加以思考:首先儘管陶謙手中有精銳的“丹陽兵”,但如上所說,最大的弱點在於缺少戰將。當曹操第一次進攻徐州時,“攻拔十餘城,至彭城大戰,陶謙兵敗走,死者數萬泗水為之不流”(《三國志•魏志•陶謙傳》)曹操是以糧盡才退兵的。
陶謙所以如此慘敗,主要原因即是在於,作為一支軍隊,在統帥、將領、士兵缺一不可的有機體中,雖有精兵而無戰將,其失敗是必然的。
其次,劉備缺少精兵,但卻有戰將,特別是關羽、張飛兩人。曹操的謀士郭嘉曾認為“關羽、張飛皆萬人之敵”。另一謀士劉曄也曾認為“關羽張飛勇冠三軍”。孫權的大將周瑜同樣認為“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對此,陶謙當然瞭解。
綜合這兩點,陶謙擁有“丹陽兵”這樣的精兵,所缺少的是戰將;相反,劉備手下有關羽、張飛這樣的“熊虎之將”,所擁有計程車兵卻基本上是一支烏合之眾。取長補短,兩者結合,這就是陶謙的思考,對劉備來說,當然也是樂於接受的。
當興平元年曹操第二次對徐州發動進攻時,劉備即與陶謙的戰將曹豹奉命率軍阻擊。曹操的軍隊長驅直入,攻下五城,兵鋒所及抵達徐州的東海郡。劉備、曹豹在郯城截擊,又為曹操所破(《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這時,陶謙恐懼萬狀,已準備逃回家鄉丹陽。“會張邈叛迎呂布,太祖(曹操)還(兗州)擊布”,由於這個偶然因素,徐州才得以脫險,說明劉備及其戰將與徐州精兵結合,仍然不是曹操的對手。
但是,為什麼以後不久,劉備卻取得徐州牧的高位,成為當時的群雄之一?
據說陶謙病危之際留有“遺命”:“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三國志·蜀志·劉備傳》)如上所說,劉備在徐州初戰大敗,陶謙震於曹軍威勢企圖逃走,說明他對劉備的幻想已經破滅,為什麼還要將徐州牧的高位傳給劉備,而且傳達這個“遺命”的,不是陶謙親信,如中郎將許耽這類來自丹陽的人士,相反,卻是為陶謙所疏遠的、徐州豪族勢力的代表人物麋竺?
因而這裡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即陶謙是否真正留有傳位與劉備的所謂“遺命”。
人們不難看出,此後劉備與麋竺的關係非同一般。《三國志蜀志麇竺傳》說:“建安元年,呂布乘先主(劉備)之出拒袁術,襲下邳,虜先主妻子。先主轉軍廣陵海西,(麋)竺於是進妹於先主為夫人,奴客二千,金銀貨幣以助軍資,於時困匱,賴以復振”,“益州既平,拜為安漢將軍,班在軍師將軍之右。”
在徐州,當劉備處於困境之際,麋竺不但助以軍資,並嫁其妹為劉備的夫人;劉備取得益州之後,麇竺又被任為安漢將軍,地位甚至在軍師將軍諸葛亮之上。為此,人們對劉備如何獲得徐州牧高位,不能不有所推測。
首先,陶謙病危之際“遺命”,並非真實,而是出於竺的偽託。當然,在麋竺背後,是反對陶謙的徐州豪族勢力。
其次,劉備本來企圖染指徐州,也瞭解當地兩種對立勢力的矛盾,因與麇竺一方拉攏,藉此取代陶謙。如願以償在以麇竺陳登為代表的豪族勢力支援下,劉備取得了徐州牧這個高位。
為什麼以後劉備與麋竺之間的關係如此密切?我想,這個推測距離實際是不會太遠的,而且,這也符合劉備的“梟雄”的性格。
(正文完)
-
11 # 胖哥侃歷史
當一艘船即將沉沒時,首先離開它的總是船上老鼠,劉備正是這樣一個政治嗅覺十分敏感的人。
劉備和公孫瓚二人是同窗好友,二人曾經共同在大儒盧植處求學,關係非比尋常,是可以“抵足而眠”的那種。而要說對公孫瓚的瞭解,劉備估計僅次於公孫瓚的夫人了。他深知好友性格剛烈好勝,必然不肯久屈人下。而根據地在幽州地區的公孫瓚想要發展,想要染指中原,就勢必要和地處冀州的袁紹一決雌雄。顯然,劉備並不看好公孫瓚的未來。四世三公的袁家有太多獲勝的理由,敏感的劉備深知這艘大船即將沉沒,於是劉備走了,臨別時還不忘勾搭了公孫瓚手下的猛將趙雲。
公孫瓚影視劇形象
果然,不久公孫瓚就和袁紹擺開兵馬,圍繞著冀州的歸屬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一開始,二人互有勝負,但袁紹名聲好,公孫瓚對外卻總是“窮兵黷武”的形象。正是這看似無用的虛名,對兩個人的未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公孫瓚的做法讓漢室宗親劉虞十分不滿,這時劉虞是公孫瓚名義上的領導,手下出了這麼一個不安生的“小弟”,劉虞自然要教訓一番。
東漢十三州勢力分佈圖
於是在公元193年,劉虞親率十萬大軍討伐公孫瓚。但劉虞計程車兵久不經戰,公孫瓚的部隊卻是久經沙場。事實證明,仁義之師未必敵得過虎狼之眾,這一戰劉虞被公孫瓚活捉,還被誣陷稱帝謀反,最終被砍了腦袋送往許昌,自此,幽州全境已在公孫瓚的掌握之中。
但如此行徑讓公孫瓚的名聲更臭了。早年出征烏桓,討伐黃巾,忠義勇猛的白馬義從已然不再,如今的公孫瓚成了肆意殘害忠良,掠奪百姓的劊子手。
劉虞的老部下紛紛向公孫瓚討伐問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袁紹及劉虞殘部的圍攻下,公孫瓚的處境開始變得艱難,公元198年,袁紹修書公孫瓚,言及罷兵休戰,氣盛的公孫瓚卻不予回覆。最終,公元199年3月,公孫瓚被重重大軍圍困城內。自知逃生無望的公孫瓚揮刀砍向了妻子兒女,然後舉火自焚。
打敗公孫瓚的袁紹
性格決定命運,公孫瓚的命運似乎早已被劉備看透,所以劉備才早早脫離了公孫瓚。
或許你認為劉備這是碰巧,只是離開之後恰逢公孫瓚兵敗身死,拿結果推定原因肯定不能算數。但劉備可不是僅僅這一次改變投奔物件。
趨利避害的劉玄德
在離開了公孫瓚後,劉備先是投了陶謙,之後接管了徐州。在被呂布打敗後又投靠呂布,囤兵小沛。之後看呂布難以長久,劉備便又投靠曹操,隨後曹操征伐呂布,最終呂布殞命白門樓。在曹操開始懷疑劉備志向時,劉備又早早地溜之大吉,跑到了袁紹處,從此成為袁家的座上賓。之後袁曹爭鋒,官渡之戰爆發,決戰前夕,敏感的劉備又託詞去請劉表助戰,趁機離開了袁紹。
小結可以說整個三國前期的大事件劉備都參與了,然而他卻能明哲保身,安然無恙。如此一番操作,你能說劉備沒點本事?劉備從一個市井小販,做到一國君主,正是和他的這種能力息息相關。他總是能提前感知危險,趨利避害,在大船沉沒之前逃離危險。
-
12 # 十三哥喂
劉備和公孫瓚的關係確實不錯,公孫瓚在三國前期也給予了劉備不少關注和幫助。
但是劉備此人胸懷大志,不可能長期居人之下。寄人籬下只不過是權宜之計。
而他的胸中志向,當時也只有曹操看出來了,這才有了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
既然是胸懷天下,遲早要與天下所有的豪傑為敵,即便是親如兄弟的公孫瓚。
好在公孫瓚位居北方,劉備離開他也有不想兄弟相殘的想法,走遠一地,讓公孫瓚讓別人去消滅吧。咱們親如兄弟,不能手足相殘,所以我走,留下你讓別人去殘。
不過如果公孫瓚成為三國之一,那麼劉備為了統一天下,和公孫瓚也是免不了一番爭鬥的。
在天下最大的利益面前,別說是親如兄弟,就算是親兄弟,也照樣白刀子進紅刀子出。
-
13 # 奇文笑譚
人各有志,人生來就是自由的。就好比換工作一樣,離職要麼就是乾的不開心,要麼就是錢給的不夠。劉備與公孫瓚也不存在什麼真正意義上的上下級關係,只是劉備需要公孫瓚的資源,所以在他那混混日子,拿點好處。下面有請,劉備的各位老闆。
公孫瓚:我開局有劉備!
陶謙:我開局有劉備!
曹操:我開局有劉備!
袁紹:我開局有劉備!
劉表:我開局有劉備!
看看這些打工經歷,所以人啊,不要太死板,不開心不快樂就換個老闆,利益面前談感情的都是流氓。而劉備從來就沒有替他人賣命的打算,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對於劉備投靠的這些老闆的行為,就類似於現代的流亡,而非入夥。
而劉備每次都能被其他老闆接受和每次都要換老闆,那是因為他從來都不是一個人去的,是拉著隊伍去的。在戰火紛飛的時代,強敵環伺,這時候劉備帶著幾千人甚至上萬人來投奔你,你能不心動嗎。當然離開的時候,老闆也不想多樹立一個敵人,畢竟當時的劉備還不成氣候,走了就走了。
所以劉備不在公孫瓚那工作了,屬於正常操作,發育好了,當然要去尋求更多的機會,不然哪裡有後來的蜀漢,後來的漢昭烈帝。
-
14 # 愛在心中散落
我個人覺得有這麼幾種可能性:
1、劉備是胸懷大志的人,不可能長期投靠某個諸侯,我個人認為這個原因是最重要的原因;
2、劉備對公孫瓚非常瞭解,知道公孫瓚的性格剛愎自用,不是好的主公,劉備也並未獲得重用的機會;
3、公孫瓚的政治理念與劉備不同;
4、公孫瓚窮兵黷武,劉備已經看出公孫瓚敗亡的結局。
-
15 # 西府趙王爺
不知道為什麼,現在許多人經常會把劉備拿來和呂布做比較。
眾所周知,呂布是三國曆史上著名的白眼狼,一生多次跳槽,被稱為三姓家奴。而劉備在生涯前期,也是給人打工,而且跳槽次數也不少,從公孫瓚到陶謙,從曹操到袁紹等等。
那麼為什麼他和呂布的歷史評價差距如此之大呢?
事實上,這是一些人想要抹黑劉備的歪曲理論,劉備的跳槽和呂布根本不是一回事兒。
呂布跳槽純屬背叛,當初不管是丁原還是董卓,對其都是非常器重,有著知遇之恩。而呂布為了自己的私利,每一次都選擇跳槽到了競爭對手那邊去,而且還連帶著滅了自己原來的老闆,賣主求榮。
這樣的行為毫無忠義可言,乃是忘恩負義的小人行徑,所以三姓家奴的帽子他摘不掉。
但是劉備不一樣啊,他的跳槽更多是正常的人事變更,談不上背叛,更沒有忘恩負義。
就拿脫離公孫瓚一事來說,劉備的行為並沒有什麼不可取的地方。
話說當年劉備在青州高唐縣當縣令,結果遭到盜賊洗劫,城破落難,不得已帶領部曲投奔老同學公孫瓚。對於劉備的投靠,公孫瓚欣然接納,將其任命為麾下的別部司馬。後來,公孫瓚將劉備派到青州協助田楷,對抗袁紹,並最終結緣徐州之主陶謙,被其納入麾下。
所以,劉備算是公孫瓚集團的一員,算是在給公孫瓚打工。但是,此時劉備與公孫瓚並不是呂布和丁原、董卓那種緊密的主僕關係,它更像是一種盟友關係。
這從劉備的官職就看得出來,別部司馬這個官職在當時很常見,一般有著自己人馬,半路入夥的小股東,很多都會有這個職務。當時公孫瓚在擴張勢力,劉備帶著隊伍加入,服從其領導,成為了公孫瓚集團的小股東。
而後來劉備投靠的陶謙,其實和劉備一樣,也是公孫瓚的盟友,甚至是從屬關係。武帝紀裡有這樣一句話:
“瓚使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乾”
很顯然是把陶謙跟公孫瓚麾下的劉備、單經放在了一起,這說明陶謙在這個時間段裡面,和公孫瓚是同一陣營。
當然了,以從屬關係而言,劉備是公孫瓚的下屬,需要聽從公孫瓚的安排,實際上還是一個打工仔。這就好比一些現代企業,給予了員工股權,但是他們只能分紅,沒有參與公司管理和決策的權力。而陶謙作為一州之主,和公孫瓚更多的是合作關係,屬於董事會成員,有著自主的話語權。
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從這裡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劉備脫離公孫瓚,投靠陶謙,其實只是公孫瓚集團內部的一個人員變更,甚至連跳槽都談不上。
就算是跳槽,那也是在公孫瓚的允許之下,屬於正常的離職再就業。
這一點其實不難理解,因為當初劉備救援陶謙,是跟著上級田楷一起去的。而且當時陶謙和田楷是盟友關係,陶謙如果想要挖劉備,那麼肯定需要得到田楷的同意。所以,劉備歸於徐州,乃是雙方合理商議下的結果。這就好比是兩家合作公司,因為業務需要,進行了人員的一些調劑。
於情於理,劉備都不應該背鍋。
當然了,劉備成為徐州之主後,與袁術對抗,似乎有些背離的嫌疑,因為袁術和公孫瓚乃是盟友。但是換個角度理解,公孫瓚和袁術僅僅只是盟友,而不是田楷與公孫瓚這樣的部屬關係,雙方合作的基礎也僅僅是因為有著袁紹曹操這樣共同的敵人。
所以公孫瓚與袁術不構成從屬關係,他與公孫瓚的合作,不代表雙方所有的戰略目標都是一致。袁術在與公孫瓚合作的同時,依然可以進行其他的戰略活動,比如說攻打劉備的徐州。所以,劉備和袁術的恩怨,並不能說明他是公孫瓚的敵人。
這也是為什麼,劉備和公孫瓚一直沒有爆發直接衝突。你只能說說雙方的合作關係不再緊密,不能說劉備背叛了公孫瓚,更不能說他忘恩負義。
至於後來投靠曹操和袁紹,那時候公孫瓚早就被平了,劉備又不是他兒子,不用為其守節吧。而且劉備當初被袁術、呂布欺負得無家可歸之時,也沒見公孫瓚跑出來撐腰,情義也就那樣,何談忘恩負義?
-
16 # 遊子dream
劉備向來胸懷大志,只因少時不得志,多次寄人籬下,與他有著同學情誼的公孫瓚就曾於其落難時搭過手。如此恩情,劉備本應湧泉相報,可最終卻選擇離開,原因如下:
公孫瓚也算是亂世梟雄,且出身貴族,因此資源豐厚,在與劉備同窗時便以兄弟相稱。出師後,公孫瓚的事業可謂平步青雲,劉備卻在織蓆販履,後於危難之際投奔公孫瓚。得知好友前來投靠,公孫瓚禮遇有加,但始終未予其實權,以劉備之雄心,怎甘於此。
後來恰逢曹操為父報仇兵壓徐州,徐州牧陶謙恐不敵,遂向公孫瓚求援。劉備趁機毛遂自薦,以助陶謙抵禦曹操為由向其借兵,當然公孫瓚應允了,借了三千兵馬給他,至此劉備便脫離了此地。
除了不受重用外,劉備選擇離開,其實還因為公孫瓚濫殺無辜,劉虞就因其窮兵黷武、殘害百姓,從而率兵討伐,可最終不敵慘被殺害;另外透過朝夕相處,劉備深知公孫瓚雖勇猛無敵,可終究難成大事,後期與袁紹交戰時,就因謀略不足,致使兵敗,自殺而亡。
由此可見,劉備背離公孫瓚,確有先見之明,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他懷有雄心壯志,又怎會久居人下,因此脫離公孫瓚乃必然事件。
-
17 # 山野老人
劉備與公孫瓚是同學,親如兄弟,他為何卻脫離公孫瓚?
看完劉備的履歷,你就知道劉備為什麼脫離公孫瓚!
一、劉備與公孫瓚
劉備是怎麼搭上公孫瓚這隻船的呢?
劉備和公孫瓚是同學,比公孫瓚小几歲。讀書時,兩人關係很好!
劉備視公孫瓚為兄長,任高唐縣令的時候,縣城被黃巾軍攻破,由此去投奔已為中郎將的老同學公孫瓚。
公孫瓚看在老同學的分上表其為別部司馬,讓他和青州刺史田楷一起抵禦冀州刺史袁紹。
劉備多次立有戰功,由此暫時代理平原縣令,後又兼任平原相。
按理說老同學公孫瓚對其是有情有義的,在劉備無所安身時,不但接納了劉備,還上表為其申請了官職。後來又晉升為平原縣令,但劉備卻不安心,跑到徐州陶謙那裡了。
二、劉備與陶謙
劉備到徐州牧陶謙那裡,是因為徐州牧陶謙殺死了曹操的父親等一干親戚、家人。
曹操為報父仇,帶兵血洗徐州。
在這樣緊迫環境下,劉備去徐州解救。
劉備這人運氣好,來到徐州,寫信給曹操,勸說曹操撤兵。
曹操本來就看不上劉備,對劉備給自己寫信,勸自己撤兵嗤之以鼻,並說“劉備何人,敢以書來勸我?”但此時,曹操的後院,兗州出了變故。
呂布被李傕打敗後,來到了兗州。
陳宮與張邈叛變曹操,投靠了呂布,兗州幾乎都成了呂布的了。
此時,曹操不得不撤兵回家救火。
在這種情況下,曹操才賣了個順水人情給劉備。
陶謙不知道詳情,還以為是劉備退兵有功,將徐州讓給劉備。
三、劉備與呂布
徐州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再加上人口多,地方富裕,誰都想要。
劉備來到徐州等於是坐到了火藥桶上。
先是呂布來了,呂布是在兗州被曹操打敗後,無路可走時到徐州的。
劉備讓呂布屯軍小沛。
不久,袁術又來了!
呂布乘劉備與袁術交戰時乘機端了劉備的徐州老窩。
不過後來,呂布為劉備做了兩件好事。
一是劉備與袁術作戰,最後落得無家可歸,無糧可食,以至“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的悲慘景象。此時,劉備求救呂布,呂布接受了劉備的投降,讓其駐軍小沛。
二是在袁術遣三萬大軍圍攻劉備時,劉備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向呂布求救。呂布化解了這次危機。那就是著名的轅門射戟的故事。
後來,劉備又不安心小沛,在那裡不斷招兵買馬,壯大自己的實力,又搶走了呂布託人買的戰馬。由此,呂布惱怒。
呂布派高順打敗了劉備,並再次擄走了劉備的妻子兒女。
劉備無路可走,投奔曹操。
四、劉備與曹操
劉備與曹操的關係十分糾結。我這裡主要講赤壁之戰前,劉備與曹操的關係。
劉備與曹操早年志同道合。
劉備被袁術、呂布打敗後,曹操都出手相救。
劉備先後三次投奔曹操。
第一次是“袁術來攻先主,先主拒之於盱眙 、淮陰。曹公表先主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侯”,這是《三國志·先主傳》的說法。
曹操第二次相救:劉備經呂布同意,駐紮在小沛,不但大肆擴軍,還搶走了呂布的戰馬。由此惱怒了呂布,被呂布打敗。
劉備逃到曹操那裡,曹操不但沒有采納謀士處決劉備的建議,還厚待劉備,表薦劉備為“豫州牧”。以兵三千,糧萬斛,使往豫州到任,並向東進攻呂布。這段故事,《三國志·先主傳》與《三國演義》第十六回敘述的基本相同。
第三次是曹操幫助劉備打敗了呂布後,劉備又回到了許昌曹操那裡。
《三國志·先主傳》是這樣記載的:“助先主圍呂布於下邳,生擒布。先主復妻、子。從曹公還許。表先主為左將軍,禮之甚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並讓劉備見了漢獻帝,透過查閱宗族家譜,認了“皇叔”。之後,劉備還是離開曹操,去了徐州。
五、劉備與袁紹
到了徐州,劉備殺了曹操徐州刺史車胄,闖了大禍。
曹操一怒之下,派兵攻打徐州。
劉備丟下關、張兄弟,還有老婆、孩子,逃到了袁紹那裡。
袁紹父子是怎麼招待劉備的呢?
先是袁紹的兒子,青州刺史袁譚“將騎迎先主”。譚“馳使白紹,後是“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見”,“紹父子傾心敬重”。
曹操與袁紹開戰,劉備見袁紹大勢已去,無處可走的情況下,跑到劉表那裡。
六、劉備與劉表
到了劉表那裡,劉備同樣受到熱情接待和實質性的幫助。
《三國志·先主傳》是這樣寫的:“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後來“差其兵使屯新野”。
劉表既給劉備擴充了部隊,又給了他地方。
七、劉備與孫權
曹操統一北方後,終於來到荊州。
劉表死了,劉琮投降了,劉備沒有了依靠。
曹操率輕騎追劉備一日一夜急行三百餘里,於當陽長坂坡追上劉備。
劉備丟掉老婆、孩子,帶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逃跑。
在如此危急時刻“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
孫權是怎麼對待劉備呢?孫權給劉備做了三件好事。
第一件好事,聯合劉備於赤壁打敗了曹操。使劉備在生死存亡之秋終於活下來了!
第二件好事,打敗曹操後,給了劉備安身的地方。“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復從權借荊州數郡。”這是《三國志·先主傳》傳裴松之注《江表傳》的內容。
第三件好事,為了鞏固孫劉聯盟,孫權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劉備。
八、劉備與劉璋
劉璋是怎樣對待劉備的呢?
劉璋聽張松說:劉備是使君的漢室宗親,曹操的敵人,善用兵。若用劉備來討伐張魯,張魯必敗。打敗了張魯,益州就會強大起來。益州強大了,曹操就是敢來進攻,也不會有好果子吃。由此派法正帶四千人的隊伍去迎接劉備。先後送給劉備的物資巨以億計,劉璋自己也親自離開成都前去迎接,相見甚歡。
劉備最後鳩佔鵲巢,滅了劉璋。
綜上所述:劉備脫離公孫瓚,因為劉備不忍為人之下。
-
18 # 這個歷史很正
因為劉備並不甘心寄人籬下。
歷史上真正的劉備,並不是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那樣,起碼在漢末那個群雄並起的時代,劉備絕對當得上一代梟雄之稱。
劉備的出生可以說是魏蜀吳三國皇室裡面出生最低的。
曹操家族是東漢末年頂級權勢家族,只不過是屬於宦官這一邊的,漢末時期宦官雖然被洗牌了,但是曹操卻藉此崛起。
而孫權家族雖然沒有曹操家族那麼顯赫,但是相比於劉備的出身來說,也是要好過太多,起碼也是地方上的一方諸侯。(東吳孫氏家族是在孫堅手裡發跡的,在東漢末年的時候孫堅就因軍功被封為烏城侯)。
只有劉備,是真正從社會最底層,從一名打黃巾軍的大頭兵,一步步成長為蜀漢開國皇帝。
下面我們來看看劉備的履歷表。
24歲那年,劉備帶著關羽和張飛兩兄弟組織鄉勇對抗土匪,開始過上刀尖舔血的生活,因為平匪有功,混到了一個副縣級的官職上,之後因為得罪了人,然後棄官出逃。
28歲此時的劉備已經混到了一個縣令的官職,但是因為黃巾軍造反作亂,於是再次跑路。
30歲的時候透過與黃巾軍作戰混到了平原相的職位上(市級幹部)。
34歲又再次升官,成為了豫州刺史,此時的劉備已經是一個省級幹部。
第二年,也就是劉備35歲的時候,成為徐州牧,這是一個實權職位,是一方諸侯。
我們看看早期劉備的經歷,就可以知道,劉備是一個有野心的人,絕對不像是那種寄人籬下的人。
而且公孫瓚也只是一個北方的軍閥,而劉備卻一直在中原腹地發展,但凡是有野心的人也不會侷限於一隅之地,相比於劉備,公孫瓚有些要差不少。
回覆列表
現在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古人的相差甚遠。所以以現在人的思維方式看古人會跑偏的。更何況那時候是一個亂世為了自己和自己集團的利益,連親情都可以犧牲,別說是沒有血緣的兄弟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