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刁天之幸

    如果自己是成年人且經濟情況允許的話,可以自己去。如果需要幫助的話,就跟父母直言,可能父母不怎麼理解“心理諮詢”的必要性,那就需要你來做一下思想工作了,這個得看你父母的情況,你對症下藥了。

  • 2 # 魯子秋

    作為學過心理學的人,給你以下幾點建議:

    1、向父母先傾訴出自己目前遇到的心理上的問題有哪些,最好說出具體的表現;

    2、可以向父母說一些身邊或者聽過的,因為心理問題不引起重視而引發嚴重後果的案例,以引起他們的注意;

    3、向其他長輩尋求幫助,把自己的困惑和需求告訴他們,讓其出面勸說父母帶你去。

  • 3 # 林羽彤vlog

    父母是不太瞭解這些的,我抑鬱的時候我媽會說 你天天這不高興,那不高興的,你想幹嘛,得不到理解,所以至今我都沒有告訴過父母我有雙相。

  • 4 # 京城路姐帶你去旅遊

    心理諮詢在我國還不是非常普及,有些人包括你的父母,一說心理諮詢就會覺得丟人,像是得了精神病的人才去找心理諮詢師。

    這一點你可以向父母說清楚,也可以給他們舉一些案例,讓他們逐步瞭解心理諮詢的意義所在,明白心理疾病的危害。

    不知題主有多大年齡了,實在說不動父母也可以自己去呀。

    不知你想去做心理諮詢是感覺到心理上發生了什麼變化,如果是一般的心理問題找心理諮詢師就行了,但是如果每天非常抑鬱,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甚至厭煩一切,或者覺得生活沒有意義,有輕生的念頭,我建議你就不要找心理諮詢師了,因為他們是透過各種技術手段和語言來緩解疏導你的心理壓力,但是沒有處方權,不能配合藥物治療。如果你感覺已經很嚴重了,最好是去專科醫院的心理治療科,醫生會配合藥物進行治療,效果會更加明顯。

    祝你身心早日康復,生活幸福!

  • 5 # 寧宇與麥豆

    鍾南山曾經說過“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在我國,心理諮詢開展時間也不短了,但是影響力依然不夠。很多人仍舊有個誤解,把心理問題等同於精神病,羞於去看心理醫生。你能接受和正視自己的心理問題,難能可貴。

    父母為什麼不同意你去看心理醫生呢?無外乎以下幾種可能:

    1.小孩家家不存在心理問題,吃頓好吃的就好了,實在不行打一頓,沒什麼是捱打解決不了的事。

    2.就是如開頭所說,心理問題是精神病。看心理醫生,就是說明孩子心理不健康,父母自己就很排斥,所以也不支援孩子去看心理醫生。

    3.心理諮詢收費較高。心理諮詢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諮詢價格也是水漲船高。每小時諮詢費由幾十到幾百不等,甚至要上千元。對於,普通的家庭來說,似乎也是很大的開支。

    其實,心理諮詢不是洪水猛獸,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心理問題。及時疏導存在的心理問題,更有利於個人都健康成長。畢竟,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無論你是否接受,心理問題它就在那裡,不卑不亢。目前,國家在《健康中國行動》中,明確要重視個人,特別是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可以說關注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

    希望你能早日說服你的父母,早些解決你的心理問題,做一個積極樂觀的人。

  • 6 # 心理醫生小蔣

    “心理求助”的操作性定義是:“客觀上存在心理困擾者,以解決問題或解除痛苦為目的,向個人之外的力量尋求幫助的過程”。

    需要進一步解釋的幾點是:

    “客觀上存在心理困擾的人”,有知道自己有問題的,也有不知道的。越是年齡小的孩子,自知能力越低。

    “求助”的是需要解決的,給自己帶來心理痛苦的問題,而不是一般性的生活問題。

    “個人之外的力量” 不一定限於專業人員,如果孩子出現問題,家長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老師和學校。

    心理問題從發生、出現、表現、應對到求助,是一個縱向發展過程,在此基礎上,“決策——階段”模型將心理求助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問題知覺

    就是當事人認識到自身存在心理問題。認知能力較低的孩子,是依靠監護人,也就是家長來覺察和判斷是否有心理問題的。

    如果父母認同了孩子很痛苦,尤其是學習狀態出現顯著變化,意識到孩子真的可能有心理問題,就進入了第二個階段。

    第二階段:自助評估

    意識到有問題的時候,常見的第一反應是自己想辦法調節。不同年齡的孩子自我調節的能力不同,超出自己的能力就要依賴家人。而低齡的孩子連自我覺察能力都很低,更別說自我調節,所以很大程度上,是家長在想辦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孩子和家長髮現自己的力量解決不了問題,而且這個問題不解決不行的時候,即進入第三個階段。

    第三階段:他助評估

    家長決定求助於家庭之外的力量幫助孩子後,會有一個判斷向誰求助的決策過程。求助的物件可能是其他家人,朋友,學校和老師,也可以是心理衛生專業人員。

    在心理求助的三個階段中,都存在家長不帶孩子見心理醫生的可能原因,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長忽略有關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外部線索。

    對於孩子心理問題的覺察,經常要利用外部線索,比如情緒不對頭,和周圍的人衝突頻繁等。對於孩子而言,在學校裡的時間要遠遠多於家庭,老師其實是問題線索的主要提供者,然而家長很可能不願意接受,不認為孩子的問題是心理障礙,反而認為老師推卸責任,拒絕和厭惡自己的孩子。

    忽略孩子的心理問題,也可能是因為家長缺乏基本的心理衛生常識,不清楚孩子的哪些表現屬於障礙性問題的範疇。

    2.家長認為自己可以解決孩子的問題。

    家長如果認為孩子的問題沒有那麼大,是他們能夠解決或應付的,不但不會求助,連自己都不會施以援手。比如孩子不肯上學,那就不去,但是警告孩子不上學的後果要孩子自己承擔,以此逼他們去上學。

    或者家長憑藉自己的經驗,認為孩子的問題是階段性的,比如青春期的孩子,容易鬧彆扭,過一陣兒就好了。

    有一些家長認為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很強,自認為有能力幫助孩子調整過來,所以沒有必要求助。

    3.過於擔心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以及接受治療的“社會容認度”。

    說得通俗一些,就是關乎顏面。有的父母很在意孩子的發展,比如學習成績,才藝水準,在學校是否擔任重要職務等,都與自己和家庭的面子有關。

    自己的孩子不如親戚朋友或者同事同學的孩子優秀已經是個“痛點”,更別說出現心理疾病,還要去看心理科,甚至還要服藥治療什麼的。

    所以很多家長在孩子出現明顯障礙後,還是要找學校和老師,而不想去找心理醫生。

    4.考慮接受心理治療的“成本”。

    “投入”與“產出”的經濟學定律,在生活中無所不在,家長決定是否帶孩子去見心理醫生,也有這方面的思考和決策。

    家長考慮到的“成本”,可不單單指金錢,更包括時間、社會形象、親友的擔心、個人的自尊等。

    有些問題嚴重的孩子,很可能需要休息,甚至休學,耽誤上學的時間,是很多家長不願意接受的。

    還有如果孩子要接受心理治療,家中的長輩、親戚朋友很可能會擔心,辛苦帶大的孩子竟然出現心理異常,父母自身也難以接受。

    5.懷疑心理治療的有效性。

    對心理治療的過程缺乏瞭解,不認為可以幫助自己的孩子。家長之前接觸過心理諮詢師、心理醫生等專業人員,印象不好;或者從親戚朋友那裡聽到的消極意見,對心理治療有效性質疑。

    以上各方面,都是導致家長拒絕帶可能出現障礙性心理問題的孩子去見專業人士的常見原因,值得大家思考,也很希望一線教師和教學管理者,加大面向家長的宣傳。

    孩子出現障礙性問題,有著複雜的原因,個人的心理特點,漫長的成長經歷,家庭環境,學校生活,意外發生的創傷事件,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接受心理治療的孩子,自然需要學校和老師作為積極的外部資源,協助他們慢慢戰勝心理障礙,繼續完成學業和成長任務。

    如果孩子出現心理障礙,家長帶孩子積極接受診斷和治療,和學校以及老師友好合作,才是理性和明智的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3、4歲的孩子問題那麼多?要怎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