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聊城王崗愛講字
-
2 # 純鈞LHGR
《水滸傳》這裡寫公孫勝回薊州,有兩大用意:一,是為了上下文故事的銜接鋪墊。
金批《水滸傳》裡,金聖嘆夾批: 寫宋江取父一片假後,便欲寫李逵取母一片真,以形激之。卻恐文情太覺唐突,故又先借公孫勝作一過接,看他下文只用數語略遞,便緊入李逵,別構奇觀,意可見也。
這種寫作手法,是也《水滸傳》在故事構架上的一個技巧。有公孫勝尋親作為銜接,李逵尋親就不顯得太突兀。這就是純粹的寫作技巧了。如果沒有公孫勝的尋親作為緩和鏈,李逵的行為就太“急轉彎”了。
公孫勝可以因宋江父子團聚而感動,可以思憶老母在薊州,離家日久,未知如何,然後想回家探母參師,但李逵不配。
因為李逵的人設並不是這種很感性的角色,他是著名的魯莽衝動派。如果換李逵因宋江父子團聚而感動,想到要去接母,那就顯得李逵智商情商忽然升高了,那麼這種升高比血壓升高好不了多少,會破壞李逵這個人物形象的豐滿度。
所以,這就是一個很棒的寫作技巧。用公孫勝作為緩衝鏈,逐漸引出李逵接母的故事。這樣的故事編撰技巧,在現如今的小說裡是比較難以看到的,也足以說明,現在很多小說作者的水平,實在是比較爛的。
二,是突出了公孫勝的為人,併為將來公孫勝回薊州打下伏筆。公孫勝是個修道之人,應該有一種與世無爭的仙風道骨。他與晁蓋等人一起劫奪生辰綱,這是義舉,是俠義英雄情懷的展現,所以劫奪生辰綱的時候他可以在。
而宋江上了梁山之後,接下來的這段時間,是梁山進一步發展的階段。這段時間裡,不論是攻打祝家莊也好,攻打高唐州也罷,這種殺戮征伐並無法凸顯出大義,而是梁山部分人的小團體私義。如果這時公孫勝仍在,去幫助梁山征伐,這不符合他這個“修道之人”的設定,以殺戮為能,哪來的仙風道骨?
也就是說,如果《水滸傳》讓公孫勝在這個時間裡幫助梁山打仗,也會損害公孫勝這個人物“清高”“修德”的形象。
所以,下文才讓戴宗、李逵好不容易把公孫勝請出場。公孫勝高唐州鬥法,他這個時候登場,一來顯得他的確是一位修道高士,迫不得已才出手;二來顯得公孫勝重情重義,為了情義,不惜打破自己的原則;三來,所謂“好飯不怕晚”,晚一些登場,加重了人物的分量,讓讀者對公孫勝的能力更加期待,並且在公孫勝戰勝以後,讀者的滿足感也更強。
而讀者能理解,公孫勝不是一個爭名逐利之人,不是一個好殺的武夫,那麼他後來退場,安心回去修道,也就更為人接受了。
個人不喜歡過度解讀名著。過度解讀,最終都只是一些不靠譜的臆想。實際上,《水滸傳》這一段故事,金聖嘆早有夾批,而金批的準確性,也是幾百年來得到公認的。幾百年來這麼多文人墨客研究者都以為然,而今天卻有一些人像吃了毒蘑菇一樣去歪解,那麼這種歪解的譁眾取寵行為就是很討厭的了。 -
3 # 綠野萍蹤01
“水滸傳”中,公孫勝有兩次離開過樑山,題主問的,應當是《水滸傳》中宋江接了父親、兄弟回到梁山後,公孫勝以回鄉探母為由,“趕緊”離開了梁山。
公孫勝的這次離開,幾乎所有的讀者都是一頭霧水,歷來也都沒有個令人信服的解釋。因而,乾脆就丟擲公孫勝早就看透了宋江,不願意追隨招安派而保全自己的解讀。因為,後來在“水滸傳”中,公孫勝心灰意冷,提前脫離了梁山隊伍,按照羅真人“逢幽而止,遇汴而還”的囑咐,回薊州九宮縣二仙山修道去了。
這樣解讀,更是令人感到一頭霧水,公孫勝真成了能掐會算的半仙,早就預料到宋江要招安,所以便“趕緊”離開了梁山。
既然如此,公孫勝為何在打高唐州時又回來了呢?不僅回來了,還為梁山立了好些功勞。不僅為梁山立下功勞,還幫助宋江完成了梁山大聚義,一同受了朝廷招安。不僅招了安,還參加了攻遼之戰。更為奇葩的是,公孫勝並沒有按照羅真人的指令“逢幽而止”,繼續與梁山好漢並肩作戰,滅掉了田虎、王慶。
公孫勝的故事最為玄幻,歷來都沒有人解讀出來,這個人物的故事,其實就隱藏著施耐庵《水滸傳》的主題,是一條銜接全書,乃至收束全書的重要線索。本回答就從題主的提問切入,簡單的講一講公孫勝為何被列為梁山好漢後,便“趕緊”離開了梁山。
公孫勝離開梁山的時間節點非常重要本回答導語中講到,公孫勝的離開,是在宋江接宋太公、宋清父子上山之後,忽然想起家中老母,便在酒席上向眾頭領辭行,打算回薊州三五個月,照看老母。
晁蓋十分挽留公孫勝,但卻不忍阻攔,便在梁山關下襬酒餞行。臨別之時,晁蓋特別叮囑公孫勝“百日之外,專望鶴駕降臨,切不可爽約”。公孫勝十分爽快的答應了晁蓋,“重蒙列位頭領看待許久,小道豈敢失信!回家參過本師真人,安頓了老母,便回山寨。”
以晁蓋的囑託,公孫勝應當在三個月後回山寨。也就是說,晁蓋只批了三個多月的假,公孫勝就得歸隊。因為,此時的公孫勝早就是“梁山好漢”了。
然而,按照《水滸傳》的時間節點來看,公孫勝大概應當是爽約了。那麼,公孫勝去薊州住了多長時間呢?話休絮煩,公孫勝從離開梁山,到高唐州歸隊,期間恐怕有將近一年的時間。因為,公孫勝前腳走,李逵也下山探母。黑旋風前往沂州道上,秋葉正黃。而引發高唐州之戰的滄州城殺小衙內,則是七月初一。打高唐州至少又折騰了一個多月,高廉箭傷都養好了。
公孫勝去了這麼長時間,假若不是宋江、吳用派戴宗、李逵苦尋到二仙山,公孫勝是不是就不回來了呢?公孫勝是一定要回梁山的,因為,在這將近一年多的時間裡,公孫勝受了羅真人的特殊使命。
公孫勝究竟受了羅真人什麼樣的特殊使命呢?且讓我們回到公孫勝離開梁山之前的故事中,來簡單解讀一下,公孫一清先生為何要在加盟梁山之後,“趕緊”離開,此時的梁山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
從故事的文字看,公孫勝大概是因為宋江接了老父上梁山而觸景生情,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上,很自然的想到了離開梁山去探母參師。宋江在送別公孫勝時,也印證了文字故事。宋江說:“先生何不將帶幾個人去,一發就搬取老尊堂上山,早晚也得侍奉。”
然而,這只是文字故事,施耐庵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節點讓公孫勝離開梁山,更是在點明《水滸傳》的主題。公孫勝其實並非是因為宋江接了父親上山而動了回薊州的念頭,而是因為宋江去九天玄女廟走了一遭。
難道宋江去了九天玄女廟,就是公孫勝離開梁山的原因嗎?
九天玄女廟到底發生了什麼這回書的回目叫“還道村受三卷天書,宋公明遇九天玄女”,講的是宋江回鄉接宋太公、宋清上梁山,遇到鄆城縣新參的都頭趙能、趙得追捕,逃到了還道村,躲進了九天玄女廟,遇到了九天玄女的故事。
宋江逃難便逃難,施耐庵為何要讓他逃到“還道村”呢?鄆城縣真的有這麼個村子嗎?大致是沒有的,這個村子應當是個虛構的地名。那麼,為何要把這個村子寫成“還道村”呢?施耐庵虛構這個地名,原因就是為了照應《水滸傳》開篇故事——洪太尉誤走妖魔。
梁山好漢都是“妖魔”,但他們都不是一般的妖魔,而是北斗七星群中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妖魔是道家的妖魔,張天師引誘洪太尉將他們放出,是有特殊使命的,這個使命,就是九天玄女講的“替天行道”——這就是《水滸傳》的核心主題。
妖魔,原本是專門作亂的,要他們去“替天行道”,當然得先“還道”了。“妖魔”還於道家正道,才能去“替天行道”。所以,“還道村”寓意梁山妖魔從此開始“還道”,此後的故事,就是圍繞“替天行道”來展開的。
然而,宋江進的玄女殿,其實就是皇宮,書中有“龍墀”一詞,指代的就是皇帝。因而,宋江所遇見的九天玄女,實際上隱射著北宋兩代皇帝,即宋真宗、宋徽宗。這兩個皇帝都是北宋十分迷通道教的皇帝。
宋真宗崇道,偽造三卷天書,所以,九天玄女便授予了宋江三卷天書。從《水滸傳》的故事來看,這三卷天書根本就沒有一點用,根本就不是九天玄女的真天書,而是偽天書。
宋徽宗比宋真宗有過之而無不及,自封上帝長子“道君皇帝”,大搞“崇道抑佛”,施耐庵說他是個失道之君。北宋即將走向末路,所以,九天玄女下天言,要求宋江“替天行道,輔國安民”。
這是《水滸傳》中第一次寫到“替天行道”,但是,此處的“替天行道”,大可解讀為“替天子行道”。因為,九天玄女“替天行道”的目的是“輔國安民”。
公孫勝正是因為宋江受了三卷天書,九天玄女命他“輔國安民”,便立即動身,前往薊州去搬師父了。
這就是梁山第二次排座次,公孫勝位居第四位之後,“趕緊”離開梁山的真正原因。
張天師—羅真人—公孫勝,一脈相承的嫡派書說簡短,羅真人應當就是龍虎山上清宮的住持真人,按照張天師的意圖,引誘洪太尉放走妖魔之人。為何?
公孫勝再次離開薊州二仙山時,羅真人特地傳授他“五雷天心正法(五雷天罡正法)”,這是《水滸傳》中的最高道家法術。那麼,羅真人的“五雷天心正法”是誰傳授的呢?毫無疑問,就是張天師。
《水滸傳》中,龍虎山上的張天師是宋徽宗時期的虛靖先生,他是穿越到了宋仁宗時代,取代虛白先生放走了妖魔。那麼,施耐庵為何要讓虛靖先生穿越呢?原因也不復雜,因為這代張天師發明了道家最高法術——“雷法”。
“雷法”,在《水滸傳》中就寫成了“五雷天心正法”。這就是說,張天師虛靖先生把“雷法”傳給了羅真人,羅真人又把這個道家最高法術傳給了公孫勝。
於是,公孫勝的真實身份就昭然若揭了。此人就是一以貫之的“收放”妖魔的道家張天師傳人,來到梁山可謂“超級臥底”,要監督梁山按照《水滸傳》開篇故事設定的“替天行道”,來完成梁山大聚義,共同演繹梁山英雄好漢從“還道”,到“替天行道”的傳奇故事。
這是《水滸傳》貫穿主題的一條重大線索,這條線索的重要道具,就是“五雷天心正法”。
道家認為,宇宙間威力最大的是雷霆,因而,雷部就是道家上界最權威的部門,“雷法”當然是道家雷部的法術了。《水滸傳》寫了北宋九代皇帝(九紋龍),第一個出場的是開國皇帝趙匡胤。趙匡胤是“霹靂大仙”,當然也是雷部的。“霹靂大仙”結束五代戰亂,開創太平之世,這就是“替天行道”。
《水滸傳》中的“道”,講的就是“天下太平”。施耐庵對“天下太平”的最直接描述,就是:“五穀豐登,萬民樂業,路不拾遺,戶不夜閉,……百姓受了些快樂”。
九天玄女的“替天行道”,雖然也強調“安民”,但卻是以“輔國”為前提的。輔國,在當時來講,其實就是輔佐皇帝。而《水滸傳》是明確的反宋徽宗的,龍虎山伏魔大殿“替天行道”的妖魔們又怎能輔佐導致天下大亂的道君皇帝呢?
因而,宋江在九天玄女廟接受的是偽“天言”,如果按照九天玄女的天言去聚義梁山好漢,便將偏離道家的“替天行道”。
宋江從九天玄女廟回到梁山,隱瞞了九天玄女廟一節,但公孫勝如何不知?即便是公孫勝不知,羅真人豈能不曉。因而,這位梁山“替天行道”總監軍便“趕緊”離開梁山,去羅真人那裡領“法旨”去了。
《水滸傳》中“替天行道”的三個階段上面講了那麼多,十分的玄幻離奇,是不是綠野老道腦補瞎猜的呢?且繼續往下看。
經過一番折騰,羅真人終於肯放公孫勝下山了。臨行前,羅真人對公孫勝講了一番話,說的是:
弟子你往日學的法術,卻與高廉的一般。吾今傳授與汝‘五雷天罡正法’,依此而行,可救宋江,保國安民,替天行道。休被人慾所縛,誤了大事,專精從前學道之心。你的老母,我自使人早晚看視,勿得憂念。汝應上界天閒星,以此容汝去助宋公明。
高廉的法術近乎妖術,公孫勝原本也是龍虎山伏魔大殿地窖中的“妖魔”,其法術當然與妖術一般了。可見,宋江被九天玄女忽悠,“還道”不正。公孫勝離開將近一年時間,似乎也是在“還道”。魔心退去,便可學“五雷天罡正法”了。這與後來公孫勝傳授混世魔王樊瑞這一道家最高法術是一樣的,樊瑞繼續做混世魔王,肯定就學不成“五雷天罡正法”。
那麼,公孫勝參與生辰綱行動時,為何羅真人不教他“五雷天罡正法”呢?因為,當時的帶頭大哥晁蓋並非道家“妖魔”,而是佛教的護法天王。這是題外的話,擱下不表。
公孫勝上應“天閒星”,原本,羅真人就知道這個《水滸傳》最高機密。由此,也可看出,羅真人與張天師虛靖先生的關係。因而,在這段話中,最緊要的四個字就是“保國安民,替天行道”。假如按照統一句式來寫,便可將這八個字顛倒過來:“替天行道,保國安民”。
羅真人的二仙山原本就是龍虎山的“分號”,妖魔放出來了,但絕不能讓他們失去約束,羅真人就是以張天師的名義,來約束“妖魔”的。所以,他糾正了九天玄女的“替天行道。輔國安民”。不是為“君”,而是為“國”。
公孫勝再度回到梁山隊伍之前,宋江已經連吃兩場敗仗。其中,宋江以九天玄女的偽天書“迴風返火法”與高廉鬥法,同樣遭到了慘敗。施耐庵說,九天玄女之法肯定是沒有用的,梁山不能按照九天玄女的“天言”去“替天行道”。只有道家“正道”才能破敵,才能“救宋江”,“替天行道,保國安民”。
所以,公孫勝在宋江受到九天玄女哄騙後,立即動身,學道家“正法”,以糾正樑山有可能出現的道路偏差。
但是,《水滸傳》並沒有受任何“天言”約束,施耐庵的人文思想也絕不會低俗到“迷信”的程度。因而,梁山好漢的“替天行道”又在羅真人的基礎上進一步昇華。那麼,“替天行道”在經歷了兩個階段後,又將如何發展呢?
簡短的說,梁山好漢最終完成了“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誓言,抗擊金兵、保境安民。宋江因戰敗而投降張叔夜,然後接受了朝廷招安。此後,梁山好漢參與了徵方臘、攻幽州之戰。金兵大舉進犯北宋時,梁山好漢便投入了抗金之戰。此時,北宋矛盾上升,梁山的“替天行道”,也掙脫了道家的束縛,由“保國安民”而上升為“保境安民”。
雖然北宋王朝覆滅了,天下再也不能回到北宋開國時代,或者宋仁宗“三登之世”。但是,《水滸傳》的主題思想卻寄託著中國古代文人的家國情懷——施耐庵著作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此。
因而,從公孫勝離開梁山這段故事中,同樣可以解讀到施耐庵蘊藏在《水滸傳》的偉大人文精神。
公孫勝沒有“逢幽而止”,但在打完王慶之後卻“遇汴而還”,這都是續書《徵四寇》胡編的。從林沖在朱貴酒店的題詩,以及九天玄女廟“二龍戲水”的隱喻看,《水滸傳》將要寫到梁山好漢的汴京保衛戰,見證宋徽宗、宋欽宗“坐井觀天”的歷史。尚未完成“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監軍職責,公孫勝豈能臨陣脫逃?
-
4 # 為一天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時、地利、人和是成功的三要素。公孫勝離開梁山是其基於人性做出的決斷,是對梁山享有天時、地利有利,人和卻不明的反應。
什麼是《水滸》中的天時?梁中書搜刮民脂民膏,連年給他岳父蔡京進獻數額驚人的生辰綱,此為不義之財。奸臣當道,政以賄成,盤剝百姓的整體社會態勢,導致民怨沸騰,老百姓敢怒不敢言,所以百姓自然希望有人出來打擊下蔡京、梁中書等的囂張氣焰。而晁蓋、公孫勝等人智取生辰綱,正好打擊了蔡京、梁中書的囂張氣焰,讓他們不舒服,不痛快,順應了民心,也就是順應天意。所以,天時就是民心。
智取生辰綱
地利,山東省西南部濟寧境內,有一片八百里的梁山水泊。看過《水滸傳》的讀者肯定都瞭解,這片地域就是宋朝時期一百零八名梁山好漢的根據地,地勢複雜多變,易守難攻,所以,動亂時代在水泊梁山發展,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水泊梁山
梁山雖然佔有天時、地利,但公孫勝卻看出,但梁山即將迎來人心不和——“一宅二主”的格局已然形成,從宋江上山排座次,接風宴李逵等人的表現中,從晁蓋的反應和應對中,從吳用的態度中,公孫勝已經看到梁山社會的複雜性已經陡然增加,梁山發展的不確定性,兄弟相殘的可能性已經很大了。公孫勝還發現,自己追隨和扶持的晁蓋不是宋江的對手,梁山將會走過一段坎坷的歷程。公孫勝不願意參與到有較高機率的兄弟相殘中去,所以選擇離開。他的離開恰是基於人性做出的決斷,是對梁山天時、地利有利,人和不明的反應。
回覆列表
我是聊城王崗,來回到您的問題。
在整個梁山裡面公孫勝是一個閱歷最豐富的人了,公孫勝和他的師傅羅真人學的道法,得到了不少真傳,加之以後在江湖的磨練,可以說對人對事看的比較清楚。劫生辰綱可以說公孫勝是幕後總策劃。公孫勝訊息靈通,得知梁中書為了給自己的老岳父過壽,把壓榨老百姓的錢財作為壽禮送給老丈人,便精心策劃了劫生辰綱並且成功。
走上梁山之後,公孫勝也是排名靠前的核心人物,按說應該和梁山共存亡,可為什麼會離開梁山,我認為有下面3個原因。晁蓋與宋江,一山不容二虎,公孫勝不想在夾縫中生存。大家都知道,晁蓋是一開始梁山的頭把交椅,此人武功不錯,而且仗義疏財、為人仗義。可弱點就是政治頭腦太簡單(直腸子)。後來宋江帶來一批人明顯不與晁蓋等元老們同心,表面上互相謙讓,實則互相暗鬥。晁蓋想與朝廷對抗,帶領兄弟們在梁山快活一天是一天。而宋江更是想投靠朝廷,二人走到一起,畢竟最後會激發矛盾。而公孫勝早已看出裡面的門道,很早就萌生退意,假借母親生病為由離開。宋江最後有派戴總邀請才二次上梁山,只是顧忌兄弟感情,不好傷了兄弟們的心。
公孫勝與宋江沒有共同的目標價值觀。公孫勝是個何等聰明的人,論智謀遠在吳用之上。隨著梁山的逐漸擴大,公孫勝早已看透宋江的心思,早知宋江會歸順與朝廷,這與公孫勝的價值觀嚴重不符。公孫勝是個道人,喜歡自由自在,雲遊四方。歸順朝廷受人約束不是公孫勝想要的。他也注意到了梁山暗流湧動,在預測了晁蓋的敗亡後及時抽身,也是為了明哲保身。梁山在是否歸順朝廷一事上出現嚴重的矛盾,它已經預感梁山不長久,所以他選擇急流勇退,很明智。
不想看到梁山被朝廷當做一顆棋子。梁山好漢自稱替天行道的好漢,但在官府眼裡始終是賊寇,就算最後歸順了朝廷。“賊寇”的帽子一直扣到梁山頭上。別以為官府真是為了吸納人才,明眼人都能看出政府是想利用梁山攻打其他反動組織。這樣既可消滅方臘等團伙,也可以消減梁山的實力,是一箭雙鵰的事情。可宋江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誰勸也沒用。導致團隊內部人心不穩,該走的都走了。公孫勝就是其中的一人。想想公孫勝師傅說的話,就不難明白裡面的道理了。羅真人道:“一清既脫火坑學煉長生,何得再慕此境?”所以火坑指的就是梁山。公孫勝聽從師傅的話,道別梁山。最後活的也算是逍遙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