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弈語

    對於荀彧而言,投靠曹操確實是當時最好的選擇,當初十八路諸侯討董之時可是矯詔,相當於已經承認了漢獻帝劉協的正統地位,討伐董卓的各路諸侯如果不認獻帝那就是自己打自己臉,可當時勢力最為雄厚的袁紹卻想著讓劉虞為帝,這種在戰略和政治上的短視也讓荀彧萌生退意,可在當時,想要掃平群雄,除了二袁,也就曹操比較靠譜了。

    此時的曹操確實是一個熱血的中二青年,這時他的理想就是匡扶漢室,討董聯盟成立之初,最有希望平定天下的就是袁氏兩兄弟,但是這兩人在討董過程中非常保守,反觀曹操身先士卒,留下“豎子不足與謀”這一句話,就率領自己的小部隊追擊董卓去了,追擊途中還差點丟了性命。

    曹操和荀彧有著共同的政治理想,他們是能一起奮鬥的(在早期)。雖然曹操本身有一點瑕疵,不是根正苗紅計程車家階級,但是荀彧看重的是曹操的雄才大略。(荀彧前期在中央政府上班,之後又去袁紹那裡上班)個人覺得荀彧在中央、士家大族中轉了一圈發現都無法實施自己的才能,最終才選擇了曹操。

    曹操對於荀彧是非常看重的,“吾子房也”,曹操迎奉漢獻帝之後,荀彧的職位可是尚書令,尚書令在東漢基本相當於宰相,曹操基本就把東漢朝廷的掌管權給了荀彧,之後的曹操除呂布滅袁紹基本平定了東漢北方,面對稱帝的袁術率先攻打,這可是大大的忠臣行為,曹操平定了北方給予人民修養生息的時間,還震懾了烏桓等少數民族,放在當時也算揚漢朝國威的大事,如此忠臣良將,荀彧為何不投靠呢?

    曹操和荀彧原本就是一對平肩作戰的好戰友,但是卻因為現實最終分道揚鑣,輔助曹操放在當時確實是最佳選擇。

  • 2 # 羅賓說歷史

    荀彧有王佐之才,早年投靠在袁紹處,後來覺得袁紹不是一個能成大事的人,就離開袁紹投奔到曹操這邊。此時的曹操也是以結束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恢復漢朝天下的能臣自居。這和荀彧的理念是一致的。荀彧認為曹操是終結亂世,中興漢室的最佳人選。所以選擇曹操才有可能實現自己匡扶漢室的理想。

    荀彧在戰略上為曹操制訂了統一北方的規劃,舉薦很多人才,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士和功臣。當初在漢獻帝遇險時,極力主張讓曹操迎奉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迎奉漢獻帝后,開始以朝廷的名義討伐各諸侯,征戰四方,這和荀彧的理念是一致的。

    一直到曹操成為丞相後,雖然漢獻帝已經徹底成為傀儡,但在荀彧看來,曹操最多是個權臣,就像霍光一樣,但只要忠心於漢朝,那荀彧也可以接受。

    直到曹操逼迫漢獻帝封自己為魏王,加封九錫後,曹操想代漢自立的心思已經很明顯了。這就和荀彧的理念相違背了。荀彧公開反對曹操的做法,兩個人開始決裂。

    所以荀彧一開始投奔曹操,是因為曹操和自己的理念相同,都是要結束亂世,匡扶漢室,曹操的理想和為之奮鬥的決心也讓荀彧認為只有輔佐曹操才能成就自己的理想。這是荀彧選擇投奔曹操的原因。後面隨著曹操權力和威望的提升,曹操的理念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就和荀彧的理念不再一致,雙方也就分道揚鑣了。

  • 3 # 信陵侃史

    很簡單,因為就當時的情況來看,只有曹操才是“真心實意”的匡復漢室。並且曹操還是難得的明主,那為何說曹操是“真心實意”的扶漢?

    觀遍當時漢末的諸軍閥,袁氏兄弟雖有實力,並且還世受大漢皇恩,但這這袁氏兄弟都不地道,一個想著另立新君,一個想著自立為帝,都是“心不在漢”的佞臣。

    而其他大漢宗室的諸侯,益州劉焉父子、荊州劉表,這二人有地盤,也有實力,和大漢皇帝也是一個姓,但這些宗室根本就不管大漢朝廷,東漢末年的州牧制度的提出者正是劉焉,這劉焉知道漢室不行了,便向靈帝提出了州牧制度,這樣使得地方大吏的權力進一步加大,到了漢末後期,這些州牧們儼然就是一地的“土皇帝”,而這真是劉焉想要的效果,這樣他便能割據益州以自保。

    而劉表呢,也只想在自己荊州的一畝三分地上過日子,並不想管其他事,想讓他去匡復漢室,除非太陽打西邊出來。

    當然了,漢宗室還有一個那就是劉備,這早期的劉備雖有雄才,但沒錢沒地盤,而到時很多人有都認為劉備只是打著“扶漢”的幌子替自己辦事。所以,也不是荀彧的選擇。

    江東孫家同意也是隻管自家的主兒,而這一圈比下來,也就只剩下曹老闆了,曹老闆後期雖變心了,但早期卻是一心扶漢的,討董聯盟軍,應該沒有比曹操更賣力的吧,只不過隨著自己勢力一步步膨脹了,曹操的內心也膨脹了。

    其實,荀彧早期並不是不對曹操產生疑慮,是他一直對曹操都抱有幻想,幻想他有一天平定天下,還政於漢天子,直到後來曹操受封魏公、魏王,荀彧才認識到自己的夢碎了,曹操再也不是以前那個忠於漢室的曹操了,而是變成了如今只忠於自己的曹操。

  • 4 # 文化歷史田園

    一、荀彧是大漢舊臣,家族內多人都世代享受大漢的俸祿,荀彧在朝廷為皇帝管理文房四寶,雖然沒有立過什麼大功,但荀彧本質上是個忠臣,他不希望大漢被董卓等人篡奪。

    曹操最初打著保衛大漢皇權的旗號,對漢獻帝尊敬有加,好吃好喝的招待漢獻帝,荀彧看在眼裡,就認為曹操是保護大漢的股肱之臣,他有兵力有實力有才能,跟著曹操就能復興大漢。所以荀彧就決定跟著曹操混了!

    二、後來,曹操的狼子野心逐漸暴露出來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獨攬大權,對皇帝頤指氣使,上殿面君,還挎著佩刀,根本不把皇帝看在眼裡。

    荀彧是忠於大漢的舊臣,看到曹操有謀逆之心,十分失望,開始反對曹操。曹操加九錫時,他強烈反對,認為這是曹操篡位的前兆。

    三、曹操意識到荀彧不支援自己,對荀彧也開始疏遠,一次,派人給荀彧送去一個石盒,裡面卻是空的。曹操是在借這個空食盒在嘲笑荀彧在白吃大漢的俸祿,白吃自己給他的俸祿,荀彧不甘受辱,自殺了。

  • 5 # 上下五千年歷史學徒

    荀彧這個人真的是三國第一矛盾的人,他不像劉備,也不像曹操,跟孫權也不一樣,他是曹操的第一謀士,同時他也想做大漢的忠臣。

    荀彧的前半生,跟隨曹操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前期的曹操大概也是真的想扶保大漢,想做漢室忠臣,荀彧跟曹操可能真的是惺惺相惜,引為知己,因為他們那時候有著共同的夢想,這是荀彧投靠曹操的基本思想之一,但是後期的曹操變了,他不再想做漢室的忠臣了,他想取代漢室,成立自己的王朝,曹操改變的原因可能也是多方面的,首先他有這個實力了,野心都是跟隨著實力走的,再一個他可能要為自己的家族著想,漢獻帝數次想除掉自己,更是讓曹操明白自己已經沒有退路了,要麼更進一步,要麼粉身碎骨。

    荀彧大概也看到了這一點,他從心裡是明白曹操的處境的,但是他內心其實是想扶保大漢的,一邊是追隨了數十年的主公,一邊是自己內心的夢想,這種情況下,真的很容易人格分裂,荀彧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痛苦又快樂的輔佐了曹操二十年,眼看著曹操一步一個腳印從一個漢室忠臣發展成了漢室國賊,荀彧的內心大概也是非常矛盾的,到後期還是內心深處的忠漢思想佔了上風,開始跟曹操對著幹了,想憑自己的一己之力阻止曹操封王撣讓之路。

    可惜的是,大漢王朝已經歷經四百餘年,氣數已盡,荀彧也被曹操殺掉,為這大漢王朝殉葬了。

  • 6 # 沉睡的天堂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亂世當中各路英雄豪傑、謀士武將各領風騷,荀彧便是曹操麾下極為重要的一位謀士,乃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當可謂功勳卓著。長久以來,便一直有荀彧忠於漢室的說法,在曹操欲進爵國公之時荀彧的確反應激烈,並因而吃罪於曹操。那麼荀彧為何不投奔同樣“忠於漢室”的劉備呢?其實主要還是時勢的問題。

    荀彧出身名門,天下大亂之際轉投曹操

    荀彧出身潁川荀氏,乃是荀子之後,其父荀緄曾任濟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彧年少時期便頗有才名,南陽名士何顒稱其為“王佐之才”,評價極高。

    永漢元年(189年),荀彧透過舉孝廉入仕,人守宮令。九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立獻帝劉協,十一月又自立為相國。荀彧雖無力推翻董卓,但卻也不想與其同流合汙,於是只好辭官歸鄉。

    後來,時任冀州牧的同郡人韓馥派人來接荀彧,而荀彧也認為潁川乃是四戰之地,於是便將宗族遷至冀州避難。當時冀州已落入袁紹手中,袁紹也將荀彧奉為上賓,且荀彧的弟弟荀諶和同郡辛評、郭圖都在袁紹手下,但荀彧卻認為袁紹最終不能成事,因而並未誠心歸附。

    初平二年(191年),荀彧離開袁紹轉投曹操,曹操見荀彧來投,大悅,言道,“這是我的子房啊!”於是任荀彧為別部司馬,荀彧時年二十九歲。

    荀彧為何投奔曹操?只因曹操在“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時表現出色

    初平元年(190年),“十八路諸侯討董卓”,袁術等人共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曹操任代理奮武將軍。董卓初戰不利,被聯軍擊敗之後,逐燒燬洛陽宮室,裹挾漢獻帝遷都長安。

    戰事初始階段對於諸侯聯軍可以說極為有利的,然而在董卓退卻之後,聯軍諸人卻都吞併酸棗一帶,無人敢向關西推進,只有曹操認為董卓“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應趁機與之決戰。眼見無法勸動諸人,曹操只得獨自引軍西進,結果在滎陽汴水因兵力相差懸殊,曹操遭遇大敗,士兵死傷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傷,倉皇逃得性命。

    回到酸棗後,曹操又建議各路諸侯各守要地,再分兵西入武關,共同圍剿董卓。而各路諸侯卻各懷鬼胎,眼見董卓已經退走,都在伺機發展自己的實力,甚至相互之間發生火拼,聯軍已成瓦解之勢。

    正是由於曹操在“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之中表現出來的“捨生忘死、一心為公”,讓荀彧認為曹操才是值得輔佐之明主,只有曹操才能擔得起匡扶漢室的重任,而其他諸侯或許實力要強過後起的曹操,但均是不顧大局,只為一己私利之輩。這種情況下,荀彧投靠曹操也就不難理解了。

    荀彧為何不投靠劉備,時勢而已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之際,劉備雖然投身洪流較早,奈何起步實在太低,初始階段只能到處尋求庇護,並沒有屬於自己的地盤,宛如亂世之中的無根浮萍。

    1、劉備初始勢力太小,劉備成事之後荀彧已死。

    在荀彧投奔曹操之時(191年),劉備此時不過是平原縣縣令,不僅沒有任何根基,還在到處尋求庇護。就算此時的劉備已經有匡扶漢室的熊心,但實力卻實在有些不夠看,荀彧或許聰穎,但畢竟不是神仙,豈會料到劉備之後能夠成事?劉備成事乃是在經歷赤壁之戰,奪取荊州、益州之後,這已經是建安十九年(214年)了,此時荀彧已經去世兩年了。

    2、劉備是否真心匡扶漢室,難以預料。

    這又是一個問題,就算劉備當時已經具備了爭奪的實力,可他真的是一心為了匡扶漢室嗎?劉備雖然是名義上的漢室宗親,但真實情況如何誰也不知道,而且就算他是真正的漢室宗親,可畢竟不是正統,誰又能保證他奪取天下後會還政於漢獻帝?而此時曹操雖然勢大,且獨斷專權,但曹操畢竟一生都沒有行謀逆之事。

  • 7 # 軒轅豆

    依曹操為主線就會發現:野心也是逐漸膨脹的 無非是過程中某些人的做法令文若鄙夷

    我朋友弈語已經講過關於“豎子不相與為謀”的故事了,我就不再多說曹操的發跡故事了,只說一句就是,曹操早期與那些養寇自重儲存實力的軍閥割據政權,很不一樣。

    從開始的不一樣,到終究的又一樣,有個漸變的,遞進的過程。

    就比如說二董的故事:

    太祖將迎天子,諸將或疑,荀彧、程昱勸之,乃遣曹洪將兵西迎,衛將軍董承與袁術將萇奴拒險,洪不得進。

    兩點資訊:1.曹魏集團內部,之於西迎獻帝有一個形成共識的過程,諸曹夏侯根本就不尿獻帝很容易理解。丘八們不幹,當然軍師們要參與說服工作,於是大家同去。

    2.董承作為獻帝使者,聯絡張楊的過程裡,又積極參與到了袁術部的據險設防,說明最初獻帝或者說董承的意中人,並非曹操,而是二袁。因為獻帝去洛陽前,恰恰已經是過了黃河的,和楊奉部在一起而大袁無視,而後小袁屬於優先拉攏物件。

    請注意以上事件發生的時間是建安元年正月:

    汝南、潁川黃巾何儀、劉闢、黃邵、何曼等,眾各數萬,初應袁術,又附孫堅。二月,太祖進軍討破之,斬闢、邵等,儀及其眾皆降。天子拜太祖建德將軍,夏六月,遷鎮東將軍,封費亭侯。秋七月,楊奉、韓暹以天子還洛陽,奉別屯梁。太祖遂至洛陽,衛京都,暹遁走。天子假太祖節鉞,錄尚書事。洛陽殘破,董昭等勸太祖都許。九月,車駕出轘轅而東,以太祖為大將軍,封武平侯。

    那麼接下來的5個月時間裡,袁術之於獻帝明顯就是愛理不理,並且極有可能因為黃巾四將的流民暴動屬性,不僅不理獻帝,而且把已經派出的武裝回收了。

    說明面臨流民暴動,袁術不打算武力鎮壓,反而透過重兵回防城鎮保護糧食等重要資源,因為那樣會損失自身力量,流民劫掠完就會相潮水一樣散夥的。(度過饑荒)

    反而是曹操,透過一些列的軍事上“亮肌肉”行為,收穫了獻帝的“芳心”!重要的是,張揚的態度變化了,有袁術的站隊就叫板曹操;袁術一閃,立即轉變立場?當然這也是中間勢力的必備生存之道。因為不看地圖我們就知道,即便擁有河洛形勝,洛陽的體量也太小了,更是個縮小版的“四戰之地”。也所以,收穫“接駕”的政治成果罷?只能成為張揚無奈的現實選擇。

    董承:董貴人她爹,哪一邊的自己想去?就一句話,董承的衛將軍是建安元年獻帝封的,然後是西迎事件裡屁好處沒有;直到建安4年,曹操看透他了,又封侯又招安,沒想到來年就後悔了,砍了他腦闊。

    董昭:絕對的“影帝”級牆頭草,本來跟袁紹玩,膩歪了跑去跟張揚,結果人家有眼力見兒,擱西迎獻帝事件裡中了“頭獎”;看人家的表現,進言洛陽殘破,勸曹操迎獻帝幸許昌。這話曹操聽見高興,不定張揚心裡萬千只羊駝呼嘯而過,因為根據記載,張揚起碼修過宮室,無非是是否為獻帝所“滿意”,豆哥不知道。

    也仍然是這個董昭(156年-236年7月4日),從此青雲直上,不出意外的積極參與到加九錫,勸進魏王的政治表演當中去了,而且歷經曹丕曹睿兩朝,活到了81歲。

    是不是還是那句老話:沒心沒肺,長命百歲?

    豆哥目前暫時對董昭的生平,未作系統研究,也無意批判董先生的政治投機行為,因為要知道,亂世裡苟全性命其實是理智的行為,衣食無虞的荀彧可能要命的就是那麼點“清高”?

    豆哥突然有了個奇妙的想法,譬如一家人兩公婆,老公問老婆我美不美?老婆一定會說,糟老頭子壞得很老不正經;再去問三姨太,三姨太做夢都在噁心大老婆,於是說:作為您終生的“小迷妹”,您渾身都散發著男性荷爾蒙的芬芳;告訴你老婦人為啥不告訴你真相?因為她想獨佔您到地老天荒。

    首先說:關於荀彧死因的公案,豆哥不涉及,因為《三國志》沒看完,所以迴避。

    如果說豆哥以上關於一家三口的臆想,屬於腦洞大開的話?那麼我們不妨把曹操和荀彧看做一對終身的摯友,曹操經歷過的,荀彧看得最清楚,甚至一定程度上,說荀彧就忠於漢室也是不嚴謹的,因為曹操的霸業裡,事實上他襄助最大。

    回到問題:以荀彧的格局和眼界,漢室衰微的跡象他不可能看不見,曹魏崛起的勢頭終將在未來收穫實現節點的來臨,他比任何人更清楚。

    譬如:

    冬十月,公徵奉,奉南奔袁術,遂攻其梁屯,拔之。於是以袁紹為太尉,紹恥班在公下,不肯受。公乃固辭,以大將軍讓紹。天子拜公司空,行車騎將軍。

    獻帝玩的這套“製造矛盾”的制衡把戲?大機率上,就是留守許昌的荀彧首先發現的,並且及時傳遞訊息,避免了袁曹過早翻臉的政治“危機”,也因此獻帝多少斤兩,敢說荀彧不清楚?

    最終回答:僅憑以上政治作為以及“莫須有”的死因,就判斷荀彧終於漢室,是不嚴謹的;反而是,在曹魏勢力未成型之際,舍袁紹而投曹操,一定程度上,荀彧與曹操是有著相近“政治訴求”的利益共同體,他們是夥伴,也是“知音”。

    是不是豆哥不解釋荀彧和董昭的差別,就不夠圓滿?那麼你們去縱觀歷史上的勸進故事,或者您直接就觀察您公司的同事,真正勞苦功高的重臣元老,往往還都不稀得幹這些下作買賣。

    因為那些勸進的,那些諂媚的,那些邀功請賞的,那些“功利主義者”們,往往吃相上的“醜陋”,都清晰地寫到了臉上。

  • 8 # 華夏風雨滄桑

    看過《三國演義》,在不少讀者的印象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還被世人罵作奸賊,他在世人眼中,也是個不折不扣的奸雄。那麼一直效忠漢室江山的荀彧,卻為何還一直為曹操出謀劃策呢?難道荀彧就沒意識到,他幫助曹操壯大,實際上是養虎為患嗎?荀彧忠於漢朝,為何要投靠曹操?

    荀彧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郡潁陰縣(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從荀彧的個人情感來分析

    荀彧當初他跟隨曹操,是因為看中曹操的才能,可興復漢室。正因他跟隨曹操多年,十分了解曹操(其實剛開始他就感覺到曹操的野心)。但兩人相處多年,是感情很深厚的朋友,荀彧不願相信曹操要稱帝。但當董昭等人勸曹操稱帝時,曹操對荀彧的反對感到不滿,不再信任荀彧。荀彧才對曹操徹底失望。

    然而荀彧當時任守宮令(即掌管皇帝的筆、墨、紙張等東西的小官),沒有大權。漢獻帝為堂堂一國皇帝,一舉一動都有人看著,憑荀彧當時的權力無法直接救出漢獻帝。

    荀彧對曹操失望,但作為朋友,還是希望透過勸說曹操使其放棄帝位。曹操不聽荀彧勸告,曹操想要逼迫荀彧做出抉擇,是繼續跟隨自己還是選擇背叛。荀彧無法背叛漢室忠於曹操,因友情,又不願背叛曹操。兩難之間,唯有一死。

    從家族利益來分析

    在曹操執政後期,荀氏家族和曹魏集團之間,也早已經是密不可分了。而此時的荀彧,在面對著自己的理想時,恐怕也是有心無力。前面也提到過了,當曹操要求自己加九錫,進魏王之時,荀彧這才看清了曹操的梟雄面目。因為曹操這些舉動,正是在模仿當年王莽篡權之前的種種行為。

    正因如此,荀彧才不能接受此時的曹操真正的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漢賊”。當然,荀彧在意識到這一點時,曹魏集團早就成了氣候,這其中也離不開荀彧的精心打理。

    面對如此情形,荀彧僅憑他一人之力,又如何能將這漢室江山,從曹操手上再奪回去還給劉氏呢?除此之外,荀彧所在的潁川荀氏,也早就和曹操集團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係,荀彧做事之前,也難免要為家族考慮。

    正因如此,在荀彧意識到自己理想破滅之時,他不是沒有想過反抗。但是曹魏集團的壯大,也有著荀彧自己的心血;而且荀彧身上揹負著的,還有自己家族的命運。在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之後,荀彧終於放棄了抵抗,帶著他的理想從容自盡,從此成全了他漢室忠良的名聲。

    結語:

    荀彧在當時可謂看人極準,當初家族和同鄉眾人投奔袁紹時,獨荀彧投了曹操,認為只有曹操能安定漢室。他薦舉的荀攸、郭嘉、司馬懿等人,俱是良才。但荀彧沒有想到,曹操一時豪傑,居然有了謀位的打算,這與荀彧的觀點產生了分歧。但在當時,漢室已名存實亡,荀彧也沒有料到,自己一心扶助漢室,最後卻扶助了漢賊。

  • 9 # 香姐逛歷史

    他開始幫曹操的時候,曹操剛起於微末,連諸侯都算不上,那個時候他幫曹操,是因為曹操剛刺殺完董卓,可以說是佔了“大義”,聚義旗興兵,打的也是匡扶漢室的旗號,所以他幫曹操就是忠於大漢。

    後來佔了兗州之後曹操才算一方諸侯,在那個時候,可以說各個諸侯仍然各自為霸,沒人尊汗,但曹操仍然尊天子,忠漢室(起碼錶面功夫做到了),所以算是諸侯裡比較異類的,這個時期荀彧仍然幫曹操

    荀彧忠於漢朝,為何投靠曹操?

    他輔佐曹操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曹操刺殺董卓,在天下諸侯都停下的時候,曹操毅然追擊董卓,所以,他認為曹操是真正的義士,至少比袁紹和其他的那些諸侯強,義是第一點

    2,曹操確實是個天生的領袖,無論是胸懷,文筆,權謀,用人,御眾都是諸侯裡最強的,所以他,認為,跟著這個人,有信心掃平天下,救黎民於水火,自己也能青史留名,所以,才是第二點

    3,前期大概是因為這兩條,但是在慢慢發現曹操的野心更大的時候,第三條原因就出現了,保護漢獻帝,如果他走了,恐怕漢獻帝早就被毒殺或者秘密處決或者人間蒸發了。

    忠於漢室的荀彧為什麼不拋棄曹操去投奔劉備?

    主要是因為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當時的荀彧以為曹操是真心想匡扶漢室

    首先,荀彧當時會選擇輔佐曹操,完全就是被曹操欺騙了。當時袁紹的軍師提出讓袁紹“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袁紹的軍師郭圖認為不可取,所以這個天大的便宜便被曹操撿到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後,不僅獲得了眾多諸侯的支援,還將漢獻帝緊緊捏在手中了,荀彧當時不僅僅是漢室忠臣,他還是忠於漢獻帝的忠臣,所以只要漢獻帝在曹操手裡,荀彧就會拼盡全力輔佐曹操。

    二、荀彧知道劉備是想“自立門戶”

    其次,當時的劉備雖然也算是漢朝皇室的後代,但是劉備當時並不是想“匡扶漢室”,而是想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漢室”。在第一點中已經提到過,荀彧不僅僅是想“匡扶漢室”,他還想好好輔佐漢獻帝,他希望皇位能夠繼續留在在漢獻帝這一脈,而以劉備當時的身份來說,他的血脈距離漢獻帝實在是遠了些,所以荀彧必然是不會支援劉備的。

    三、荀彧在曹操手下根本走不掉

    最後,荀彧當時之所以一直留在曹操身邊,我認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荀彧根本走不掉。曹操本身就是一個很聰明也很狠毒的人,他懂得如何欺騙荀彧來幫助自己,這也是荀彧剛開始不肯離開曹操的原因所在。後來荀彧雖然知道了曹操在欺騙自己,但是此時已經晚了,若是他不想留在曹操身邊的話,曹操也會殺了他,所以荀彧是不可能去投奔劉備的。

    總結: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對於荀彧這樣忠於漢室計程車人看來,漢室勢弱,難以憑自i己的力量力挽狂瀾。必須要有一個英雄來匡扶天下。在他的眼中曹操是伊尹,霍光。(伊,霍在當時的名聲很好)。既然如此,皇帝是否被架空就不太重要了。曹操當尹霍這樣的權臣,皇帝當吉祥物。天下安定,漢室延綿。就是荀彧的目標。

    但漢室的延續是荀彧作為漢士大夫尊嚴的底線。而曹操的封王,缺打破了這樣的底線。所以曹操一封王,兩人就反目了

  • 10 # 歷史神秘人

    荀彧作為曹操的大管家,在曹操崛起的路上幫助良多。荀彧是忠於漢朝,但還是投靠了曹操,這都有一個過程,也許在荀彧心裡,幫助曹操就是幫助漢室,只是後來一切都變了,後來的曹操已經不是以前的曹操了,荀彧還是那個荀彧罷了!

    年輕的曹操可不是後來那個奸臣形象,而是個忠君愛國的熱血青年!當年董卓亂政,曹操敢一個人去刺殺董卓,這勇氣讓人敬佩,妥妥的愛國青年啊!後來的十八路諸侯反董,也是曹操寫的佈告招致天下諸侯一起反董,曹操的行為已經充分顯示了他忠君愛國的一面,曹操也多次表示自己想要恢復漢室,語言和行動都無可挑剔,忠於漢室的荀彧自然喜歡曹操,在他眼裡,曹操雄才偉略,只有他能撥亂反正,平定天下諸侯,恢復漢朝天下!作為世家大族的知識分子,荀彧知道天下已亂,只能投靠一個有實力的諸侯才能恢復漢室,也能展示自己的才華,那個時代哪個知識分子不是去投奔有實力的人啊,為了自己的前途和家族的利益,忠心就放在一邊吧,先活下去才是重要的,荀彧認定曹操有恢復漢室的能力,認定他是忠君愛國的好人,畢竟年輕時的曹操也是那樣做的!

    荀彧不投靠曹操投靠誰啊,之前他去過袁紹陣營,發現袁紹實力是強,可志大才疏,不堪一擊!選來選選去,還是曹操合適,你說孫堅孫策他們,那時還沒發家呢,劉備就更是隻有關張兩人,還沒有地盤呢,劉表更是沒有志向,只想混日子!曹操表現的大丈夫氣概,確實讓荀彧心動,他認定曹操就是那個實現自己夢想恢復漢室的人,所以就一心一意,勞心勞力輔助曹操,就是夢想曹操有一天掃平天下,恢復漢室!曹操沒讓人失望,統一了北方,成了實力最強大的諸侯,還百萬大軍攻打吳蜀,只是赤壁之戰失敗,暫時沒有統一天下的能力!之後就變了,曹操的權欲越發的膨脹了,他再也不是以前的那個熱血青年了,變成一個妥妥的老謀深算的政治家,甚至想過廢掉漢獻帝坐上龍椅的想法,做丞相,做魏公,甚至到魏王,荀彧心碎了,曹操離自己越來越遠,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他用死諫來苦勸曹操不要篡位,其實也是為他自己做個告別,為理想殉葬!

    荀彧是個理想主義者,曹操是個務實主義者,兩者開始融洽,隨著時間的推移,分歧越來越多,感情越發淡薄,最終荀彧還是為自己悲哀的理想殉葬,這讓人感嘆啊,很多時候,形勢總是一點不由人啊,你是阻擋不了的!

  • 11 # 楊醫生講健康

    荀彧忠於漢朝毋庸置疑,就是因為忠於曹操,所以荀彧對曹操封王不支援,因為封王就等於立國,是違背荀彧思想的。

    荀彧

    荀彧當初選擇了曹操,是因為當時袁紹袁術這些大的軍閥不支援漢獻帝,而曹操則旗幟鮮明的在漢獻帝最窮困潦倒的時候支援了漢獻帝,所以荀彧經過判斷,選擇了曹操。其實漢獻帝非常睿智,並不是像一個木偶一樣任由曹操擺佈。荀彧希望曹操是如同周公和霍光一樣的人物,輔佐漢獻帝統一天下,興復漢室。所以荀彧用自己的智慧盡心盡力幫助曹操,官渡之戰當曹操堅持不下去的進修,就多虧了荀彧的勸說和鼓勵,曹操才沒有撤軍,否則說不定曹操已經被袁紹消滅都未可知。

    荀彧

    可惜隨著曹操羽翼日豐,其慾望也越來越大,或者說原來把慾望埋藏得很深,別個無法識破。荀彧不支援曹操封王讓曹操大為不滿,就賜給荀彧一個食盒,荀彧開啟食盒卻發現盒內空空如也,荀彧知道自己再也沒有希望幫助漢獻帝光復漢朝,便服毒自盡。

    荀彧

  • 12 # 小小小百科全書

    歷史上荀彧是一個極度矛盾的人。他是一個漢室的忠實擁躉。但又不得不效力於曹操。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這是中國千百年歷史上,那些世家大族生存的不二法則。東漢末年那個亂世時期,作為穎川士族集團中的一員。荀氏家族自然也會遵循這一規律。再東漢末年的亂世時期,潁川荀氏家族同樣也是效力於多個諸侯。荀彧的哥哥荀諶效力於袁紹,而荀彧卻效力於曹操。按照荀氏家族的計劃,只要荀氏家族如此這般的安排,那麼日後不管是袁紹還是曹操稱霸中原。荀氏家族都會是其中的功臣。

    荀彧之所以會投奔曹操,一方面是家族的安排。另一方就是荀彧自己的選擇。為何這麼說呢?因為荀彧的哥哥荀諶是早於荀彧投靠袁紹的。而且袁紹的能拿下冀州,荀諶可以說是居功至偉。顯然後來荀彧如果再效力於袁紹就有些資源浪費了。再加上荀彧本身雖然得顧著家族利益。但他內心還是尊於漢室的。而袁紹的狼子野心也讓荀彧不願苟同。所以荀彧就離開了袁紹,轉頭了曹操。之所以會這麼做,一方面是荀彧認為曹操又能力有手段,或許會是將來的一霸。另一方面就是因為當時的曹操還是一副漢室死忠粉的樣子。畢竟之前號召大家剷除董卓,勤王保駕的就是曹操。因此荀彧認為曹操是一個志同道合之人。所以荀彧才會選擇投奔曹操。

    我們從荀彧的職業生涯可以看出荀彧對於漢室的忠貞和對於篡漢者的不屑為伍。事實上,在永和年間,荀彧就已經舉孝廉入朝為官了。雖然荀彧當上沒有做什麼大官,但他絕對是皇帝的近臣。畢竟守宮令這個職位和皇帝的秘書沒什麼兩樣。荀彧原本以為可以為漢室拋頭顱灑熱血的奮鬥終生了。但誰知道好景不長。董卓進京後,廢少帝劉辯,立了漢獻帝劉協。自己更是開始霍亂漢朝。董卓的做法讓荀彧十分的不滿,因此荀彧就推出朝堂不替董卓效力。董卓礙於荀彧的名氣也不敢輕易殺荀彧,就這樣荀彧又成了一個平民。

    之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天下大亂後,荀彧帶著全家避禍冀州,但他看到袁紹也是一個野心家後,荀彧就選擇投奔了曹操。可以說曹操之所以霸業能成,荀彧是首位功臣。沒有荀彧也就沒有曹操的曹魏政權。荀彧本以為曹操是一個忠臣。但後來荀彧發現曹操也變成了篡漢者中的一員。即使如此荀彧也沒有放棄曹操。因為荀彧認為曹操還有可能回心轉意。除了曹操之外,其他軍閥更是一群豺狼。但最終荀彧還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低估了曹操的雄心。這也是為何荀彧最終心情抑鬱積勞成疾而亡的原因。

  • 13 # 百代千秋史

    正是因為荀彧忠於漢朝,所以,他才投靠曹操,且只能投靠曹操。這裡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看。

    (也許,吸引力法則,真的是宇宙間的第一法則。人能走到一起,絕不是簡單的偶然和所謂的緣分。亂世之中,荀彧投奔剛剛創業的曹操就是如此。)

    首先,二人是志趣相投,因此很容易走到一起

    透過《三國志-魏書》中《二荀賈傳第十》,我們可以知道荀彧最初投奔的並不是曹操。而是他的同鄉冀州牧韓馥。很可惜的是,他人還沒有到,韓馥就被袁紹取代了。無奈之下,他屈居袁紹帳下。可是他很快就離開了袁紹,投奔了剛剛開始創業的曹操。

    問題來了,此時的曹操剛剛開始在東郡創業。無論是實力還是影響力都遠不及其他群雄,尤其是那個四世三公的袁紹。可見,吸引荀彧的並不是硬實力,而是其他方面。透過日後二人的交流和探討,可以發現,首先二人對天子的態度和忠誠度是一致的。

    (天子,是個好職業,但有可能是個壞職業。一切取決於天下大勢,漢獻帝劉協就是。本來很聰明一個孩子,從登上皇位開始就是強權下的傀儡。天下人視他為草芥,突然間有人關心他、忠於他,豈不是鶴立雞群了?)

    如《三國志-魏書》中《二荀賈傳第十》所載,荀彧建議曹操迎天子的時候,是這樣對曹操說的:當董卓擅行廢立、禍亂京師的時候,是曹操首先聯絡義軍;當天子落難於李傕郭汜之手時,曹操不斷地派人與天子聯絡(這裡是能和《三國志-魏書》中《武帝紀第一》相互印證的。)。可見,在對漢室的忠誠方面,曹操與荀彧的價值理念是一致的。

    東漢大亂世的實質,是天子權威的喪失。此種局面,還保持著對天子的關心和忠誠是很不容易的。別人且先不說,就是那個袁紹態度始終很曖昧。曾經以不知獻帝的生死為藉口,要推舉劉虞做天子。劉虞嚴詞拒絕,他又推舉劉虞領尚書事。此等擅行廢立、私命朝廷要員,又和董卓有什麼本質區別呢?

    (劉虞,有聲望、有權勢的漢室宗親。難得的是,他對天子始終保持著忠誠。如果他的綜合素質值,特別是軍事值再能升那麼幾個級,也許會是荀彧的首選。可惜不是你啊!)

    其次,群雄之中曹操最有希望復興漢室

    荀彧,是屬於典型的“天才型”人物。很小的時候,就有人驚奇地說他是“王佐才也”。而日後他對形勢的敏銳觀察與判斷、對人物的準確識別和分析,體現地淋漓盡致。所以,他離開勢頭正盛的袁紹,轉投剛剛創業的曹操,絕不是一時的衝動,而是深思熟慮之後的必然選擇。

    當曹操決計與袁紹決裂要兵戎相見的時候,猶豫不定,問計於荀彧。荀彧從氣度、謀略、武備和道德等四個方面,總結了曹操一定可以戰勝袁紹的原因。可見,曹操的綜合素質是荀彧所認可和欣賞的。舉目天下,復興漢室的希望,也只能在曹操身上。

    (荀彧的影視形象。這是他勸說曹操去迎天子的場景。恰如其分地體現了《三國志》中的場景。)

    綜上,無論是價值理念還是綜合素養,曹操都是荀彧不二的選擇。至於日後二人的決裂,那是另外一個問題,此處不表。

  • 14 # 歷史的星空9527

    荀彧在朝廷中,做了多年的曹操代言人,他一直以匡扶漢室為信條來做事情,當曹操要做“魏王”的時候,無疑是改變了初衷,而荀彧作為中間人,無疑是要重新“站隊”的。但是他又代表了一批東漢舊臣的利益,如果對曹操稱王一言不發,就是有負於人,所以依照他的品行,還是規勸了一下曹操放棄稱王的想法。

    最終荀彧還是沒有改變曹操稱王的結果,那麼為什麼荀彧忠於漢朝,為何還要投靠曹操呢?

    曹操對荀彧的器重

    縱觀荀彧一生,即便在人才濟濟的曹營帳下,其才幹也顯得極為出眾。究其原因來看,荀彧和其他謀臣相比,他卻是個全能型謀士。

    荀彧在戰略佈局、識人眼光、奇謀詭策等方面上,都有著不俗的表現。曹操能順利一統北方,是荀彧堅持勸說曹操立足兗州之地,再伺機圖取徐州;在官渡之戰時,也是荀彧給了曹操分析了雙方局勢。

    除此之外,像戲志才、郭嘉、陳群等一流人才,也是荀彧舉薦的。正因如此,曹操對荀彧的器重程度,還要超過一些宗族兄弟:“太祖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

    從曹操的野心變化來分析

    人生在世,隨著環境變化,世界觀和目標信念都會產生變化。正如曹操起義當初,也並非想著要位極人臣或權傾天下。既然這樣,我們後人又何必強求荀彧能有穿越時空的眼光,去看清30年後的曹操呢?

    曹操稱王有著種種目的,既是個人權欲膨脹,又是日後政治需求。話雖如此,這並非意味著荀彧擇主眼光與自己的扶漢信念矛盾。

    在荀彧看來,曹操有著非一般的人主魅力、能力、性格、實力,對荀彧又言聽計從,相當尊重,這一切都使得荀彧堅信曹操能安定天下中興漢室,光復大漢神器。而事實上,在荀彧與曹操共事的日子裡,漢帝有立足之地,百姓有安定生活,橫掃諸侯和軍閥,使得動盪的漢土再次趨於王化走向統一。這些都證明,荀彧選擇了正確的人主,去實現自己扶漢安民的理想。所以荀彧之所以幫助曹操,其實也是為了維護漢室的統治,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曹操的野心發生了變化,這是荀彧所意料不到的。

    東漢末年的天下大勢來分析

    東漢末年,諸侯並起,這顯然是不利於漢室的。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單單依靠漢獻帝劉協等皇帝是不夠的,需要一位有實力的諸侯來解決諸侯割據的問題。而就東漢末年,荀彧比較看好曹操可以實現這一目標。

    所以,荀彧積極為曹操出謀劃策,併為曹操穩定後方。促使曹操得以擊敗呂布、張繡、袁術、袁紹等多個割據一方的諸侯。在此基礎上,荀彧希望曹操可以像周公一樣將權力交還給漢獻帝。不過,在一步一步掌握大權後,曹操自然不願意放棄權力。當然,這一矛盾產生時,荀彧已經四五十歲了。

    荀彧不僅僅是曹操的謀士,同樣也是荀家的族長,想全身而退不可能。此時的荀彧已年老體衰,無力再改變曹操稱王的想法了,同時還要為家族利益考慮,所以自盡身亡。

    荀彧的結局

    據《三國志荀彧傳》記載:“十七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密以諮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在曹操生出了僭越稱王的念頭後,荀彧曾明確表示反對。

    而此舉也讓曹操無法再容忍荀彧,後者在受到排擠之後,便憂憤而死了:“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後來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之時,也曾引《魏氏春秋》:“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可以看到,荀彧在自己匡扶漢室的理想破滅以後,他只能無奈的選擇自盡。

  • 15 # 文史學徒夢九霄

    荀彧忠於漢朝,但是不是簡單的愚忠,作為有王佐之才的荀彧不想一身本事付之東流,加上東漢末年朝政昏暗,良禽擇木而棲,荀彧必須找到一個所謂的明主,而亂世之中,曹操的理念在很多地方同荀彧不謀而合,所以荀彧投靠了曹操。

    一、少懷大志,不事暗主

    東漢末年亂世的時候,董卓執政,獨霸朝綱,物價飛漲,民不聊生,但是董卓手下沒有懂經濟的人,於是荀彧向董卓提出了三點建議:大意就是平準政策,定價監管,嚴格價格管控,用了荀彧的建議市場果然有所好轉。

    董卓誇讚荀彧,說你太聰明瞭,結果荀彧謙虛的說這都是以前古人用過的方法,結果董卓一聽,原來你不過拾人牙慧,認為荀彧沒什麼本事,不再重視荀彧。

    而後再族兄的推薦下,荀彧又投靠了袁紹,但是袁紹給荀彧不過是個空頭冕冠,地位比袁紹其他謀士差遠了,荀彧也發現袁紹這個人外寬內忌,於是揚長而去。

    直到碰到曹操,二人一拍即合,荀彧發現這才是和我一起可以振興漢室的人呀。

    二、全力助曹 振興漢室

    荀彧投靠曹操之後,前期一直為曹操出謀劃策,當曹操手下謀士還不是特別多的時候,就幫助曹操計破呂布,謀蓋陳宮。

    曹操出兵徐州的時候,呂布陳宮在背後搗亂,真是荀彧的臨危不亂,保住了曹操的兗州大本營,讓曹操回兵之後打敗呂布。

    面對袁紹時候,雖然郭嘉提出了十勝十敗論,更被後人所知,但是郭嘉之前,荀彧也為曹操提出了四勝四敗論,郭嘉不過是擴充套件了荀彧的思想,堅定了曹操取勝的決心。

    此外荀彧幫助曹操大量推薦人才,荀攸,郭嘉,程昱等人都是來自荀彧的推薦,這些人也為曹操後期的發展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貢獻。

    三、壯志未酬 憂憤而亡

    曹操也許沒有篡漢自立的心思,但是曹操的後人曹丕之流不見得沒有,荀彧看的很明白,也很透徹,隨著曹操力量的不斷壯大,二人在政治理念也慢慢產生了分歧。

    初期的曹操出於顧及舊情也好,出於荀彧的影響力也好,還在遷就荀彧,可是當曹操提出晉封魏王的時候,要加九錫,荀彧是萬般不贊成。

    自古來加九錫就是謀反的前兆,在荀彧眼裡透過曹操的力量,使得正太民安也許才是延續漢室的最佳選擇,但是曹操並沒有這麼想。

    也許荀彧並不在乎漢室江山未來誰做皇帝,但是根基不穩的情況下就急功近利,最後的結果還是換湯不換藥,後來證明荀彧的遠慮是有道理的,曹魏江山不過三代,就被司馬家篡權,司馬家後來也是五胡亂華。

    總結:荀彧作為儒家子弟,忠君思想一直是自己的首選,投靠曹操是為了亂世之中尋求安民之策,延續漢室江山,但荀彧也並非簡單的愚忠,審時度勢有自己的想法,可惜後來的曹操和之前的曹操因為權利的原因有所變化,荀彧最後只能壯志難酬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播種玉米時施底肥25公斤磷酸二銨中後期管理還用追尿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