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可以緩解症狀,減輕痛苦
辨證論治
1.邪毒侵心證
[證候] 發熱或低熱不退,心悸氣短,胸悶而痛,咳嗽流涕或腹痛腹瀉,神疲乏力;舌紅苔薄,脈細數或結代。
[治法] 清熱解毒,宣肺寧心。
[方藥] 銀翹散。主要藥物:金銀花、連翹、竹葉、荊芥、牛蒡子、豆豉、桔梗、甘草、蘆根。加用蓮子心、酸棗仁以清熱寧心安神;咽痛或紅腫較甚者,加山豆根、玄參、板藍根清熱解毒利咽;伴腹痛腹瀉者,加葛根、黃連、黃芩以清熱利溼;胸悶者,加瓜蔞、鬱金以行氣寬胸。
2.痰瘀阻絡證
[證候] 胸悶而痛,心悸不寧,喘息咳嗽,痰黏色白,噁心嘔吐,舌苔濁膩,脈濡。 [治法] 通陽祛痰,行氣活血。
[方藥] 瓜蔞薤白半夏湯。主要藥物:瓜蔞、薤白、半夏。可加鬱金、石菖蒲、丹參、陳皮、白蔻仁以共奏通陽豁痰、溫中理氣之功效。若咳痰色黃,舌苔黃膩者,加竹茹、膽南星、苦參以清熱化痰;噁心嘔吐者,加藿香、蘇梗、佩蘭以化溼和胃。
3.氣陰兩虛證
[證候] 心悸不寧,活動後尤甚,少氣懶言,神疲倦怠,頭暈目眩;口乾咽燥,心煩失眠,舌淡紅或少津,脈細數或促或結代。
[治法] 益氣養陰,寧心安神。
[方藥] 炙甘草湯合生脈散。主要藥物:炙甘草、人參、生地黃、桂枝、麥冬、麻仁、生薑、大棗、五味子。炙甘草湯具有益氣滋陰、補血復脈的功效;生脈散具有益氣生津的功效,兩方合用共奏益氣復脈、滋陰補血之功。心悸不安者,加茯神、酸棗仁寧心安神;自汗盜汗加黃芪、浮小麥、麻黃根以益氣斂陰止汗;便秘加瓜蔞仁、柏子仁、桑椹以滋陰潤腸;口渴加蘆根、天花粉以養陰生津。
4.心陽虛衰證
[證候] 面色白,心悸氣短,汗出肢冷,神疲乏力,舌質淡,脈細無力或結代。
[治法] 溫補心陽,救逆固脫。
[方藥] 參附龍牡救逆湯。主要藥物:人參、附子、龍骨、牡蠣、白芍、甘草。若氣虛明顯者加人參、黃芪大補元氣;肢腫者加豬苓、漢防己以利水消腫;若面色唇舌青紫、右脅瘀塊明顯者,加當歸、紅花、丹參以活血化瘀,以助血運。
5.心血瘀阻證
[證候] 胸痛如針,心慌胸悶,面唇晦暗,舌紫或見瘀斑,脈澀而結代。
[治法] 行氣活血,寧心安神。
[方藥] 血府逐瘀湯。主要藥物:桃仁、紅花、當歸、生地黃、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殼、甘草。上方有活血行氣、養心安神之功。胸悶、胸痛者,可酌加降香、鬱金、延胡索以活血理氣止痛;睡眠不寧者,加夜交藤、合歡花養心安神。
經驗方
周次清經驗方
[藥物組成] 金銀花,連翹,水牛角,黃連,黃芩,麥冬,竹葉心,丹參,生地黃,玄參,白芍,阿膠。
[功效] 清熱解毒,養心復脈。
[適應證] 病毒性心肌炎邪毒侵心證。
適宜技術
1.針灸療法
(1)體針:常用穴取內關、列缺、合谷、心俞、神門、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等。上述穴位交替適用,平補平瀉,留針15分鐘,每日一次,7日為一療程。適用於配合較好的學齡兒童,脈結代不齊者。
(2)耳針:主穴取心、肝、腎。配穴取脾、胃、小腸、神門、交感。主穴用電針,配穴用王不留行子粘布上帖壓,每日針刺一次,按壓6次,兩耳交替,10日為一個療程,每療程間隔3日。
2.推拿療法
按心俞、揉內關、魚際、迎香,清補心經,清補脾經,掐揉小天心,掐揉五指節。
3.中成藥
(1)生脈飲:具有益氣復脈,養陰生津之功效。每服10毫升,每日2~3次。適用於氣陰兩傷,心悸氣短,脈微虛汗等。
(2)複方丹參片: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每次1~2片,每日2~3次。適用於氣滯血瘀而致心悸胸悶、胸痛如針刺等症。
中藥可以緩解症狀,減輕痛苦
辨證論治
1.邪毒侵心證
[證候] 發熱或低熱不退,心悸氣短,胸悶而痛,咳嗽流涕或腹痛腹瀉,神疲乏力;舌紅苔薄,脈細數或結代。
[治法] 清熱解毒,宣肺寧心。
[方藥] 銀翹散。主要藥物:金銀花、連翹、竹葉、荊芥、牛蒡子、豆豉、桔梗、甘草、蘆根。加用蓮子心、酸棗仁以清熱寧心安神;咽痛或紅腫較甚者,加山豆根、玄參、板藍根清熱解毒利咽;伴腹痛腹瀉者,加葛根、黃連、黃芩以清熱利溼;胸悶者,加瓜蔞、鬱金以行氣寬胸。
2.痰瘀阻絡證
[證候] 胸悶而痛,心悸不寧,喘息咳嗽,痰黏色白,噁心嘔吐,舌苔濁膩,脈濡。 [治法] 通陽祛痰,行氣活血。
[方藥] 瓜蔞薤白半夏湯。主要藥物:瓜蔞、薤白、半夏。可加鬱金、石菖蒲、丹參、陳皮、白蔻仁以共奏通陽豁痰、溫中理氣之功效。若咳痰色黃,舌苔黃膩者,加竹茹、膽南星、苦參以清熱化痰;噁心嘔吐者,加藿香、蘇梗、佩蘭以化溼和胃。
3.氣陰兩虛證
[證候] 心悸不寧,活動後尤甚,少氣懶言,神疲倦怠,頭暈目眩;口乾咽燥,心煩失眠,舌淡紅或少津,脈細數或促或結代。
[治法] 益氣養陰,寧心安神。
[方藥] 炙甘草湯合生脈散。主要藥物:炙甘草、人參、生地黃、桂枝、麥冬、麻仁、生薑、大棗、五味子。炙甘草湯具有益氣滋陰、補血復脈的功效;生脈散具有益氣生津的功效,兩方合用共奏益氣復脈、滋陰補血之功。心悸不安者,加茯神、酸棗仁寧心安神;自汗盜汗加黃芪、浮小麥、麻黃根以益氣斂陰止汗;便秘加瓜蔞仁、柏子仁、桑椹以滋陰潤腸;口渴加蘆根、天花粉以養陰生津。
4.心陽虛衰證
[證候] 面色白,心悸氣短,汗出肢冷,神疲乏力,舌質淡,脈細無力或結代。
[治法] 溫補心陽,救逆固脫。
[方藥] 參附龍牡救逆湯。主要藥物:人參、附子、龍骨、牡蠣、白芍、甘草。若氣虛明顯者加人參、黃芪大補元氣;肢腫者加豬苓、漢防己以利水消腫;若面色唇舌青紫、右脅瘀塊明顯者,加當歸、紅花、丹參以活血化瘀,以助血運。
5.心血瘀阻證
[證候] 胸痛如針,心慌胸悶,面唇晦暗,舌紫或見瘀斑,脈澀而結代。
[治法] 行氣活血,寧心安神。
[方藥] 血府逐瘀湯。主要藥物:桃仁、紅花、當歸、生地黃、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殼、甘草。上方有活血行氣、養心安神之功。胸悶、胸痛者,可酌加降香、鬱金、延胡索以活血理氣止痛;睡眠不寧者,加夜交藤、合歡花養心安神。
經驗方
周次清經驗方
[藥物組成] 金銀花,連翹,水牛角,黃連,黃芩,麥冬,竹葉心,丹參,生地黃,玄參,白芍,阿膠。
[功效] 清熱解毒,養心復脈。
[適應證] 病毒性心肌炎邪毒侵心證。
適宜技術
1.針灸療法
(1)體針:常用穴取內關、列缺、合谷、心俞、神門、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等。上述穴位交替適用,平補平瀉,留針15分鐘,每日一次,7日為一療程。適用於配合較好的學齡兒童,脈結代不齊者。
(2)耳針:主穴取心、肝、腎。配穴取脾、胃、小腸、神門、交感。主穴用電針,配穴用王不留行子粘布上帖壓,每日針刺一次,按壓6次,兩耳交替,10日為一個療程,每療程間隔3日。
2.推拿療法
按心俞、揉內關、魚際、迎香,清補心經,清補脾經,掐揉小天心,掐揉五指節。
3.中成藥
(1)生脈飲:具有益氣復脈,養陰生津之功效。每服10毫升,每日2~3次。適用於氣陰兩傷,心悸氣短,脈微虛汗等。
(2)複方丹參片: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每次1~2片,每日2~3次。適用於氣滯血瘀而致心悸胸悶、胸痛如針刺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