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血來源於水谷精氣,透過脾胃的生化輸布,注之於脈,化而為血。血由心所主,藏於肝、統於脾,循行於脈中,充盈潤養全身的臟腑組織。目之視,足之步,掌之握,指之攝五臟六腑功能之協調,無不依賴血的濡養。
15
回覆列表
  • 1 # 一服堂中醫

    血病的表現一般分為出血、瘀血、血虛。出血為血不循經,溢於絡外,從九竅而出;瘀血為離經之血不能及時排出消散而停滯體內,或血液執行受阻,淤積於經脈或器官之內;血虛為體內血液虛少;三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絡,如出血是血虛的病因,有可能是瘀血的病機,血瘀可使出血不止,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又可導致血虛。

    血病的分型證治

    1、出血

    病因:大多是由於火熱迫血妄行所致。也有因為氣虛不能統攝血液,使血液無所依附而導致出血;此外尚有腎陰虧虛,陰虛火旺,虛火傷絡而導致出血。

    表現:臨床上血隨咳嗽痰沫而出者,為肺系的出血,稱之為咳血;如血隨食物嘔吐而出者,為胃出血,稱之為吐血;隨大小便而出者,為便血、尿血;由鼻、齦、耳、目、肌膚等出血者,均為衄血。

    治法:血熱妄行者宜瀉熱止血;氣不攝血者宜補氣攝血;陰虛火旺者宜滋陰降火。

    處方:瀉熱止血可用犀角地黃湯加減;補氣攝血可用歸脾湯加減;滋陰降火可用茜根散加減。

    2、血瘀

    病因:主要是由於陽氣虛損,鼓動無力,血的執行可因此而緩慢;肝氣鬱結,疏洩不利,血的執行可因而受阻;寒入經脈,血為之凝澀不行;熱入營血,血熱互結,血為之瘀結。

    表現:刺痛,痛處堅定不移,拒按、紫紺、腫塊、肌膚甲錯、舌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瘀血病症,常隨其瘀阻的部位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證候。瘀阻於心,可見胸悶心痛,口唇青紫;瘀阻於肺可見胸痛咳血;瘀阻腸胃可見嘔血、便血;瘀阻於肝可見脅痛痞塊;瘀血乘心可見發狂;瘀阻肢體區域性可見區域性腫痛或青紫等。

    治法:活血化瘀

    處方:桃仁承氣湯、血府逐瘀湯加減。

    3、血虛

    病因:主要是由於失血過多,新血未生;或者脾胃虛弱,生血不足;或者久病不愈,腸中蟲積,營血消耗過多所致。

    表現:患者多表現為面色蒼白或萎黃、口唇、爪甲淡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舌質淡、脈細無力。

    治法:補血

    處方:四物湯加減。

    出血的治療,止血為首要法則,但要甄別引起出血的不同原因,辯證論治。屬於血熱妄行的應當清熱瀉火,涼血止血;屬於氣不攝血的應當補氣攝血以止血;屬於虛火傷絡者應當滋陰降火以止血,並結合出血的不同部位而選用不同的方劑。

    活血化瘀是治療血瘀的總則,在臨證的時候應當根據不同的病因,適當配合理氣、散寒、清熱、涼血、瀉火、益氣、滋陰、溫陽等方法,應該靈活運用。

    血虛當以補血為主,但氣和血互相資生,氣虛不能化生,血可因此而虛少,故而補血常與益氣並用,以達到補氣生血的目的。

  • 2 # 郭偉峰23

    血循行於脈道,是人體基本物質之一。血來源於受納的水谷,透過脾胃化生為精氣,上輸心肺,注之於脈,化而為血。血的生成,必有賴於營氣的參與。營氣分佈於血脈之中,是血的主要組成部分。此外,精和血也可以相互轉化。腎主骨,藏精,精可生血,血可化精。故血液的生成,雖然主要來源於水谷之精微,但和營氣的參與和精髓的化生,都有著密切的關係。血的主要功能是充養全身,俠盜臟腑四肢九竅能各司其職。如目之能視,掌之能握,指之能攝,足之能步,以及面板之感覺,臟腑功能的協調,均須透過血的濡養,才能得以實現。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源泉,它既是臟腑功能的反應,又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氣和血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所以又有“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說法。

  • 3 # 乾緣醫生

    首先說明的是中醫認為氣和血是組成人身的基本物質,聽起來虛無縹緲但是它又客觀存在,所以說中醫不僅是一門醫學科學,還是屬於唯物主義哲學,這些物質確實是客觀存在的!

    中醫認為,血是紅色液態的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對我們的身體有營養和滋潤作用。而它只有在脈中執行才能發揮生理作用,如果逸出脈外了就是出血了,中醫也叫“離經之血”。

    血主要是由我們攝入的飲食經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的水谷精微所化生而成。

    血對我們機體有強大的營養和滋潤作用,只有血充足我們面色才能紅潤,肌肉才能豐滿、壯實、面板毛髮才能潤澤有華,我們的感覺和運動才能靈活自如。

    而血又為氣之母,也就是說血載著氣在脈管裡週而復始在流動,一旦血逸脈外,那麼氣也會隨之丟失,從而造成氣血兩虛。

    所以我們無論是學習中醫還是應用中醫都要用唯物主義的思維去研究運用它,這樣才能學的更好,用的更順!

  • 4 # 中醫科劉安

    氣血決定了這個人的生活狀態和健康程度。有很多俗語都說明了這一點,畢竟這些都是萬古不易的真理。氣是生命最本質的體現,血是生命最有力的支撐,氣和血構成了人體健康的能量和物質基礎。那麼中醫氣血中的血是什麼?

    中醫氣血中的血是什麼?

    在中醫上,血的概念和我們目前的概念差不多,而氣的概念就比較複雜,它包括我們常說的呼吸之氣,還把我們臟腑器官的功能歸屬於氣,比如胃氣指的是胃的消化功能。

    氣是一種至精至微的物質,是構成宇宙和天地萬物的最基本元素。運動是氣的根本屬性,氣的勝復作用即氣的陰陽對立統一,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根源。氣和形及其相互轉化是物質世界存在和運動的基本形式,天地萬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皆取決於氣的氣化作用。

    血,即血液,是循行於脈中的富有營養的紅色的液態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血主於心,藏於肝,統於脾,佈於肺,根於腎,有規律地循行脈管之中,在脈內營運不息,充分發揮灌溉一身的生理效應。

    氣對血的作用

    氣對血的作用,是氣為血之帥,氣為血帥包含著三方面的意義: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

    血對氣的作用

    血對氣的作用,即血為氣之母。血為氣母是指氣在生成和執行中始終離不開血。血為氣母的含義有二:其一,血能生氣。氣存血中,血不斷地為氣的生成和功能活動提供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是全身之氣的生成和維持其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質基礎。而水谷精微又賴血以運之,藉以為臟腑的功能活動不斷地供給營養,使氣的生成與執行正常地進行。所以血盛則氣旺,血衰則氣少。其二,血能載氣,“守氣者即是血”,“載氣者,血也”(《血證論·陰陽水火氣血論》)。氣存於血中,賴血之運載而達全身。血為氣之守,氣必依附於血而靜謐。故云:“氣陽而血陰,血不獨生,賴氣以生之;氣無所附,賴血以附之”(《醫論三十篇》)。否則,血不載氣,則氣將飄浮不定,無所歸附。故氣不得血,則散而無所附。所以在臨床上,每見大出血之時,氣亦隨之而渙散,形成氣隨血脫之候。

    怎樣補氣血最快

    加強鍛鍊身體,可以快速補氣血。 氣血不足,人的身體內的很多沒用的垃圾不能排洩掉,體內容易造成淤血,如果是特別愛生氣的朋友們,更容易造成氣血虧虛的毛病,所以保持心態平和,加強每天鍛鍊身體,包括慢跑運動,太極拳練習,都可以讓自己的情緒保持穩定,不被外界的一些環境所幹擾。

    晚上堅持泡腳,泡腳時間不要太長,少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晚上堅持泡腳,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季,人們容易感冒,泡腳可以減少感冒現象的發生,對於女性來說,在經期間最好了減少大量的勞動,可以適當的喝些紅糖,注意休息,這才是最重要的。

    避免久坐,為一些小事不必太憂愁。如果缺鈣也會導致氣血虧虛的現象。不要老是坐著,當自己累了可以適當的走一走,活動活動,看看周圍的環境,另外也不要因為一些小事情就十分憂慮,導致晚上睡不好覺,這樣對身體就會不好,造成氣血虧虛的問題。

    慢病慢慢調理,急病快速治療,小病一般不喝藥。慢性病一般好的比較慢,容易造成氣血,這時候就要學會自己保養身體哦,小病一般情況下,人體的免疫系統會起到很好的作用,不用立馬服藥,破壞體內的細胞,造成抗病能力弱,如果是遇到了急病,那麼就要到正規醫院去看,這樣可以避免造成氣血虧虛的問題。

    多喝紅糖水,多吃大棗,桂圓等食物。每天按時吃5個紅棗,堅持吃,喝水不要喝得太多,氣血虧虛的朋友們,如果大量的喝水,身體會出汗,氣虛更嚴重,所以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喝水。

    內心不要太要強,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工作。工作壓力太大,氣血不足的朋友們就很難承受,別人已經工作完了,自己如果繼續勞作,那麼頭暈眼花,身體會出問題,平時帶點糖果,補充些能量,休息後再工作。

    工作累了不要繼續勞作,多和心情愉快的朋友們常交流,減輕生活的壓力。 特別是在電腦旁邊工作的朋友們,感覺壓力比較大的時候,就要學會多休息休息,和朋友們常常聊聊天,喝點薑糖水,薑糖水是發熱的,也能補充氣血。

    做事不要太急躁,經常喝氣血口服液來補氣血。氣血不足,頭暈眼花,壓力太大,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氣血口服液,也可以補充氣血。平時走路累了要休息一會再走,不要繼續走遠路,會讓身體感覺喘氣,進而氣血虧虛。

    多按摩腳底,按摩腰部,按摩頭部,如果頭暈,可以用梳子從耳朵部位開始梳頭髮,一直梳到頭頂會更好。每天晚上睡覺前按摩腳底部會讓腳的部位發熱,可以促進血液的迴圈,改善氣血虧虛的問題。

  • 5 # 淡如九月

    中醫中的血,不僅僅指在人體血管中執行,儲藏的血液,還包括存在於我們人體各個臟器裡的精微物質,如我們平常所說的心血、肝血、腎血等等。

    中醫認為,中焦受氣取汁、變赤為血,指的是血由中焦水谷精微物質加上營氣在人體的心肺中生化而成。不僅在血脈中執行,還內養臟腑,外濡筋骨皮肉,在全身執行不息,對各臟腑組織器官有充分的營養和滋潤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龐統不死,劉備能否實現統一,迎來新的蜀漢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