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歌行

    小說中,若龐統不死,那麼諸葛亮在助劉備取得西川后,大機率回荊州協助二爺。那麼襄樊之戰中,蜀軍的戰果應該會擴大,由於諸葛亮是荊州士人的代表,加上和關羽關係還不錯,有他在一方面可以保證後方穩定,另一方面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應該會做的更好。那麼孫吳的背刺計劃會泡湯。

    另一條線上,皇叔士元依舊按部就班,打到漢中之戰,戰果大小不論,也能打贏。

    然後關羽不死,張飛不死,劉備不死,夷陵之戰蜀國折損的大將也能存活,蜀漢也不至於後期人才凋零。

    然後呢?然後三國繼續僵持,等老一代人死後,劉禪繼位,又進入原來歷史的軌道,蜀漢無非撐得更久一點。

    這可能就是歷史的必然與偶然吧。

    本回答只以《三國演義》為參考,請不要用“《三國志》裡怎麼怎麼寫的來懟我哈,我讀過。”

  • 2 # 漫妮觀影

    如果歷史能夠重來,如果龐統不死,劉備一樣不能統一天下。

    水鏡先生曾經說過:“臥龍、鳳雛,得其一者可以得天下”,劉備同時得到了這兩個人才。可惜落鳳坡之戰中,龐統被亂箭射死。然而即使龐統不死,歷史一樣不會重寫。原因如下:

    1、劉備的用人制度會影響他統一天下。劉備的前半生只有關羽、張飛、趙雲這幾個猛士。到了後期,劉備雖又求得徐庶、諸葛亮、龐統等人才。但是劉備只有名士推薦的人才他才會認可,他沒有正確的用人方法,手下人才凋零,而且蜀國一直延續子承父業。所以即使龐統不死,劉備一樣沒有能力統一天下。

    2、一山不容二虎。正軍師諸葛亮和副軍師龐統處事方法大相徑庭。諸葛亮擅長治國理政,行事方法主張穩中求進;而龐統擅於在軍事鬥爭中出奇謀,主張冒險。兩人性格都很驕傲。他們意見不統一,雙方勢力集團必會發生內部矛盾。

    3、從外部環境看,魏國和吳國實力強大。當時,魏國實力是最好的,曹魏治理的天下一片富足安定,而且人才濟濟。而吳國有長江天險作為屏障,內部團結一致,局面繁華,實力雖不如魏國,但在蜀國之上。

    綜上,即使龐統不死,也因蜀國地處偏遠,實力人才都弱小,加上內部管理落後,使它維持基本繁榮都不容易做到,更別說能統一天下。

  • 3 # 庫卡曲

    我很喜歡回答這一類的問題,因為這類的問題可以發揮我們的想象力,不用拘泥於歷史的束縛,讓人可以暢所欲言。說的直白點就是我們可以對歷史進行“為所欲為”的修改和杜撰,對歷史人物可以“隨心所欲”的編輯和指揮。這樣的問題能給人很大的創作慾望,讓人在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揮斥方遒間,滿足自己自由的靈感和無限的遐想。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假如龐統不死,劉備也不能實現統一,更不能迎來蜀漢的盛世。

    首先我先說明一下劉備建立的蜀漢,其實劉備建立的國家就是稱為“漢”,以表示自己漢室的正統性。而以“蜀漢”來稱呼劉備的漢朝是出自《三國志》作者陳壽。陳壽為了晉朝統治階級的利益,把劉備的大漢稱為蜀漢,是要區分於東漢,說的直接點,就是要證明晉朝的正統性。陳壽要表明曹魏是承接著漢朝的正統,進而晉朝承接曹魏的正統,這也就說明了晉朝的正統性。

    現在我們言歸正傳。

    龐統進入劉備集團的時候,劉備集團的整體政治軍事框架已然形成。劉備集團的內部派系林立,出現了好幾個大的利益集團。當時的劉備坐擁荊州,集團內部可以分為兩大集團。

    第一個是元老集團:

    元老集團的代表人物有關羽,張飛,趙雲、孫乾、糜竺、簡雍等等,這些人從劉備出道就一直跟著劉備的,可以說是劉備集團的元老。

    第二個是荊州集團:

    代表人物:其代表人物有諸葛亮、徐庶、黃忠、魏延、蔣琬、馬良、楊儀、馮習、張南等等。荊州集團是劉備在赤壁之戰前後投靠劉備的。

    形成兩大集團後,劉備控制的很好,兩大集團之間沒有出現很大的利益衝突。但是在龐統幫助劉備打下益州之後,又會有一個集團出現,那就是第三個政治集團--益州集團。

    益州集團的代表人物有張松、法正、李嚴、劉巴、董允等,益州集團是指劉備出兵益州後投靠劉備的。

    而龐統不屬於任何一支勢力集團,沒有勢力集團的保護,無論你龐統是生是死,最後都得成為政治下的冤死之鬼。比如之後馬超來投,因不屬於三大集團中任何一個,所以被人排擠,鬱郁不得志。

    古往今來,任何的人傑俊賢都逃不開國家的政治漩渦。內部的政治鬥爭是摧毀“人才”的“溫床”。

    龐統亦如此。

  • 4 # 侃劇三哥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影視劇中龐統以身做餌,誘使劉璋在落鳳坡伏殺劉備,最終給了劉備一個攻伐西川的理由。

    如若龐統不死,劉備穩定西川后,攻伐漢上應該不會帶上龐統,對於劉備來說,最好的局面就是諸葛亮坐鎮荊州協助關於以防東吳,龐統坐鎮成都穩定後方,而法證則隨軍侍駕攻伐漢中。

    這樣一來,荊州有諸葛亮坐鎮,關羽這個美髯公也不會嚷嚷著要進西川和黃忠比試一下武藝,也不會單刀赴會更不可能譏諷孫權虎女焉能嫁犬子。

    因為按照劉備的經略方針,曹魏才是他的頭等大敵,劉備憑衣帶詔樹立王旗,廣招天下英才目的就是興兵伐魏,恢復漢室,從短期利益考慮,東吳還是名義上的盟友。

    如若龐統不死,劉備也就不會調諸葛亮前往西川,關羽也就不會大意失荊州,從而喪失了劉備的根據地,也喪失的順江而下攻伐東吳的先天條件。

    如若龐統不死,法正在協助劉備攻取漢中後,不幸英年早逝,龐統可以繼續協助劉備完成未盡之事業,就算不能打到長安,但同樣可以幫助劉備穩固後方,以待時機。

    從本質上來說,西川畢竟是劉璋的西川,劉備初來乍到,很多西川本土士族心裡是瞧不上劉備這個織鞋販履之徒,劉備也急需一個經世之才來幫他管理西川政務,可是龐統死了,這一切都都改變了。

    劉備若是想攻取漢中,諸葛亮遲早還是要坐鎮成都的。但是龐統若在,劉備也就不會大費周章了。

  • 5 # 愛剪輯的二鵬

    三國時期臥龍鳳雛得其一都可分立天下,這其實也都是電視劇中的虛構。

    龐統在三國時期也算是一大某事了,怎料入川一戰出師無名,為了主公捨身取易,從而劉備出師有名一舉奪下川蜀之地。

    可是要說他不死就能夠統一天下我想就有些言過其實了,

    龐統卻有大才,但是應該和諸葛亮也就不分上下。在三國時期那個冷兵器時代,有人有兵才是硬道理,遙想川蜀之地確實富裕,但是能否有那麼多的兵源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再有就是“一山不容二虎”影視劇中諸葛亮和龐統雖然在當時還沒有什麼爭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能排除兩人分權的局面,在當時臥龍鳳雛並駕齊驅,誰又能服的了誰呢,況且又都是這麼有謀慮的人才。

    還有一點那便是當時的局面,三足鼎立已經成為了事實,雖然赤壁之戰中曹操大敗,但也不至於沒有防守的兵力,你有五虎上將,曹軍也是良將如雲,俗話說打不過還跑不過麼,這也就是為何諸葛亮幾次進軍中原都沒有什麼結果的道理了。

    即便是曹操不是對手,那孫權也不是吃白飯的,他不可能看著劉備一家獨大,孫曹聯手再出個“赤壁之戰”也不為過。

    所以來說透過以上的幾點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即使龐統沒有死我想也是不會助劉備一統天下的。但是格局可能會有變化,畢竟龐統也是大才,有這個能力。

  • 6 # 艾欣影視剪輯

    如果龐統不死,結果也不會太好。往好了說有龐統在 諸葛亮做起事來會有一個能力相當的幫手,結果會來的快些,畢竟曹操這樣對手也是很有實力的。往壞了說,家有百口主事一人,諸葛亮和龐統不可能一直意見統一,也不可能都說的算,如果二人有爭執劉備這甩手掌櫃就更不行了。龐統就像曹操賬下的許攸 楊修 看著用處很大 但是不具備決定性,如果劉備不那麼軟弱,該取則取,該奪當奪,別把諸葛亮累死 或許結果不一樣

  • 7 # 景觀歷史

    我們常說劉備三兄弟是“桃園三坑”,也有的說劉備手裡捏著雙王炸彈都贏不了,不是劉備贏不了,而是他實在沒有統一全國的實力。這個雙王就是諸葛亮和龐統,人稱臥龍、鳳雛。

    龐統的出現就是給劉備打西川找了一個絕佳的藉口,畢竟劉璋是恭恭敬敬請劉備入川的,現在反戈一擊,顯得有點不地道,而龐統的死,徹底激發了劉備的仇恨。

    於是立刻調諸葛亮率大軍助戰,荊州則交給了關羽。結果攻西川還算順利,劉備大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滅了劉璋的勢力,坐上了西川老大。

    假如沒有龐統,劉備照樣攻取西川,只不是是時間長短的問題,因為這是諸葛亮隆中對中的戰略,但要是龐統不死,能幫助劉備統一天下,這就有點不太現實了。

    因為統一需要的是實力,劉備鼎盛時期的勢力是佔據荊州、益州、漢中,後來還有模有樣的封自己個漢中王,但後來隨著關羽丟失了荊州,蜀漢勢力大不如前,談統一更是痴心妄想。

    反觀曹魏集團和孫吳集團,哪一個都比劉備強,曹操常常領兵吊打北方遊牧民族,地盤越來越大。

    當時雖說是三分天下,實際曹操佔了一半,而且中原地區人口密集,魏地有百姓500多萬,帶甲將士將近50萬。

    在我們的映像中,似乎東吳最弱,我可以告訴你,東吳比蜀國國力強多了。

    首先,東吳有著200多萬的人口,得到荊州後,勢力更是大增,後來孫權多次進行對山越(逃入山區的漢人)的戰爭,屢戰屢勝,最後,山越人全部編入吳國的戶口中去。

    所以劉備想吞掉他們其中任何一方,都很困難,我們看三國演義,劉備率70萬大軍攻打東吳,說實話,把劉備的血抽乾,也集齊不了70萬大軍,當時蜀國100多萬人口,頂多能徵調10萬軍隊,結果被東吳來了個火燒連營,全軍覆沒。

    如果劉備當時打贏了,或許還能跟曹魏政權較量一番,結果留給了劉禪一個爛攤子,就算給龐統買復活甲也救不回來,能自保就不錯了。

  • 8 # 鄂G遊天下

    匯入語

    感謝提問,《三國演義》中說臥龍和鳳雛,隨便得到二人中的哪一個就可以安定天下,這句話是對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這兩人才能的最大肯定,在很多人看來,劉備把這兩個都得到了,安定天下豈不是由兩倍的安全係數,絕對是毫無問題的,但是鳳雛卻意外身亡,導致劉備只能三分天下有其一,這個時候,很多人就在想,倘若鳳雛不死,劉備能否統一?

    我的答案是不會,至於為什麼,且看下文。

    比人才,誰能比的過曹操

    曹操在贏得官渡之戰後,幾乎擁有了整個的北方大地,而我們都知道,那個時候北方遠遠比南方強的多,像什麼汝南、潁川,那都是出人才的地方,同時曹操還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義名分,再加上他又善於識人用人,所以他麾下的人才絕對比劉備多得多,搞文的,大家都知道的就有賈詡、程昱、荀攸、荀彧、郭嘉、戲志才、司馬懿、陳群、毛玠、劉曄、滿寵等,這裡面善於內政和善於軍事的都大有人在,再說武的吧,劉備手上有五虎將,曹操不僅僅有五子良將,還有八虎騎,至於中生代的人才就更多了。

    諸葛亮實在是被《三國演義》吹的太離譜了,他主要擅長的就是內政,而曹操麾下搞內政的荀彧,怕是比諸葛亮厲害吧,就算沒有諸葛亮厲害,人家的地盤實力比劉備的大得多吧,再說軍事,人家曹操有郭嘉、賈詡、荀攸等,龐統再厲害,能比他們三高到哪裡去?

    曹操的人才隊伍遠遠比劉備擁有的臥龍和鳳雛強大的多,但是曹操都沒能統一天下,劉備就因為多一個龐統,可能嗎?

    性格決定命運

    如果龐統不死,那麼他就必然得需要和諸葛亮、法正、李嚴等人共事,但是我們從《三國志》對關於龐統的早期記載來看,這個人的性格並不討人喜歡,時不時就會來一句,你怎麼樣怎麼樣,就像他本來是跟著周瑜混的,周瑜去世後,他有一次遇到東吳的陸績等人的時候,直接就說陸績是一匹駑馬,見到全琮說他智力不足,不管是古代還是當代,喜歡評價人的人總是讓人覺得膈應。

    再說劉備的班底,劉備入川之後除了自己的老班底,還有在荊州收的一些人才,另外的就是蜀地的本土人才,其中像法正,那也是不輸龐統多少的謀士,法正這個人為劉備出謀劃策甚多,幫助劉備佔領了漢中,劉備稱王封賞功臣的時候把法正和關羽、張飛是放在一起的,但是呢,法正這個人是不服人的主,如果不是劉備寵著他,就法正那個性格早就被大傢伙拱下去了,那麼一個龐統、一個法正,這兩個人能搞好關係才怪,再加上一個還頗有權欲的諸葛亮,怕是要亂成一鍋粥,尤其是劉備一旦去世的話,情況只會更糟,諸葛亮連一個李嚴都容不下,何況是龐統?

    結語

    像統一天下這個大事,不是靠哪個人去完成的,拼的是團隊,還有機遇等各個方面的綜合因素,這個就像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後,感嘆說如果郭嘉在,他就不會失敗,事實上呢?曹操敗,是敗在很多方面,而不是單純的缺少郭嘉的謀略,可能有郭嘉在,他不會敗的那麼慘,倒是有可能的。這是一樣的道理,不是嗎?

    參考文獻:《三國志》等。

  • 9 # 不惑之年下南洋

    龐統不死,劉備也得不了天下。

    這是因為劉備有很大的侷限性,劉備優秀的一點就是知人善用還說得過去吧,再就是每次都能以仁德來換取明星,這也是他最大的優勢。其次就是錯綜複雜的皇室關係,號稱漢室血脈。

    那個時候瘋傳的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人者即安天下。

    可笑可嘆可悲的是劉備劉玄德大人,舔盡臉皮,用盡計謀,不恥下問,先得臥龍後得鳳雛,劉備的前期熟讀三國的人,大家基本上也能略知一二:不是正在逃跑,就是在逃跑的路上。

    雖然劉備身邊早早就有了關羽和張飛。也就是後人熟知典故的“”桃園三結義。“”,但是再沒有一個好的軍師出謀劃策的情況下,他們三人還是如同過街老鼠一樣到處顛沛流離。

    直到遇到水鏡先生,才引徐庶出山,小試試牛刀,就讓曹操頭痛不已,曹操在自己謀士出謀劃策之下,攜徐庶母親威逼徐庶。

    徐庶救母心切,投奔曹操營之前,給劉備劉全德引薦了,今天大家耳熟能詳的諸葛亮,諸葛亮其實並不看好劉備,但是熬不過劉備的死纏爛打,軟磨硬泡。終於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

    按常理說,臥龍鳳雛得一人者就得天下,可是陰差陽錯之中,龐統粉墨登場,由於龐統才華出眾,學富五車,但是他的面相實在是過於醜陋,而導致許多人不待見。

    最後在東吳魯肅的舉薦下,龐統投奔劉備,龐統才能學識,都很傑出,脾氣也比較怪癖,劉備雖然久仰龐統大名,但是見到其真人以後,還是覺得此人徒有其表,發配到一個邊遠小縣城,就此了事。

    剛好這個小縣城屬於張飛管轄,龐統龐士元,懷著“”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狀態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據說一連三個月不辦任何公務,整日除了飲酒就是睡在公堂之上,有附近的村民就把這件事情告訴張飛。

    張飛這個火爆脾氣,大家都耳熟能詳,不過張飛也有他的優點,就是傳說中的“粗中有細”!張飛來到小縣城看見龐統依然醉得一塌糊塗,便開始質問龐統!

    豈料龐統,立即升堂召集縣衙,把所有3月之內發生的一切大小案件,當事人被告全都傳上大堂。攤開所有案卷,下面人告狀他耳聽,眼觀、手下毛筆記錄,當堂判案,不到幾個時辰,所有案件全都判完,無一錯案。張飛見狀,知道龐統乃大能之士,遂親自護送龐統去見劉備。

    劉備聽完以後,心中也是懊惱不已,自己因為以貌取人,差點失去一位國家棟梁,然後重用龐統。

    縱觀龐統一生:世人皆因其相貌醜陋冷落疏遠他。他的才能和智慧,如同曇花般綻放。

  • 10 # 兔子愛吃甜甜圈

    如果龐統不死,蜀漢在法正死後,荊州應該會是主帥關羽,軍師龐統。而關羽對龐統還是比較認可的,因為龐統不像諸葛亮,能和他打成一片,為什麼說劉備會招諸葛亮回成都,是因為劉備也知道諸葛亮是個政才,蜀漢的建設和國家法治的建設離不開諸葛亮,而龐統就完全是個軍事奇才。關羽要打襄樊,龐統肯定是第一謀士。主要是由於龐統出生於襄陽,對這塊土地很熟悉,同時龐統的才能,他不會像關羽那麼自大,而襄樊的龐德、于禁也不是他們的對手。所以說襄樊大戰下來以後,蜀漢除了擁有荊州原來三郡還有了襄樊。那麼對曹操是個威懾,關羽不死,蜀漢荊州軍團在,同樣劉封和張飛也不會死,孟達也不會造反,那麼蜀漢上庸三郡在,劉備能否實現統一不知道,但是迎來盛世是有可能的,至少諸葛亮北伐不至於只能走祁山這麼一條路。

  • 11 # 劉一千五

    只能說龐統不死,劉備不至於那麼狼狽。至於劉備能不能實現統一,或者來個什麼盛世,還是不好說。

    龐統其實很醜,但是陰謀不錯

    龐統不死,劉備就不會兩頭擔心。劉備讓諸葛亮在荊州,是不放心關羽,這到不是說關羽不可靠,而是說關羽的脾氣可能會造成麻煩。在劉備集團,關羽只聽劉備和諸葛亮的,諸葛亮用能力和謀略使關羽心服口服。而劉備已經走了,那麼,諸葛亮就成了荊州方面的主心骨。龐統在劉備身邊,諸葛亮放心,諸葛亮在關羽身邊,劉備放心。

    但是,龐統一死,這種平衡打破了。諸葛亮不得不去劉備身邊。荊州就讓人擔心了。正是龐統一死,造成荊州的關羽粗心大意,荊州被東吳計算。劉備從此以後的多骨米爾牌被推到,一系列的麻煩成了劉備統一中原,還於舊都的重重障礙。

    如果龐統不死,還有幾種可能,

    一是,劉備集團內部權臣爭權,引起內亂,後來的法正不是讓劉備發怒嗎,法正一死,孟達不是反了嗎?

    二是,曹操和孫權在危急的時候,聯合起來對付劉備集團,這還是塊硬骨頭。

    三是劉備一旦有了成就,剛愎自負,不聽人言。走偏鋒,兩個能臣又如何?比如,後來的夷陵之戰,一個諸葛亮和所有的大臣的意見都不聽,證明劉備的脾氣有點怪。性格上的毛病,也是劉備進步遲緩的原因。

    四是 ,曹魏的實力和人才結構比劉備強大多了。單純地攻打曹魏就使劉備吃力了。畢竟曹操經營管理了幾十年,地盤又廣,不是說統一就能統一的。

    劉備,我走了,你們好好守著荊州

    最後,龐統不死,劉備就死了,兩個能臣提攜一個弱主,誰能保證不會出什麼事情。劉禪不是聽信了宦官黃皓,讓諸葛亮姜維吃了苦頭嗎?劉備死後,劉禪在成都,諸葛亮為什麼要把魏延下了,自己跑到漢中,次次北伐,次次功敗垂成。聰明如諸葛亮,他一定是體會出了什麼危險,所以才出徵魏國。如此,君臣相安無事了幾十年,如果天天在君主面前晃,霍光的下場難免不出現。

    所以,龐統死不死,劉備集團統一大業依舊是個不確定因素,而且變數極大。

    次次北伐,

  • 12 # 長江愛生活

    假設龐統不死,劉備也未必能夠實現統一大業,影視中一直強調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並沒說可得天下,下面我從影視的角度我來分享一下我的觀點:

    1.我看了網上的所有評論都是假如龐統不死,劉備就不會調諸葛亮、張飛、趙雲入川這種說法,這種說法我認為不妥,按照影視劇劉備攻打成都的時候,劉璋請求馬超作為援軍對付劉備,而劉備所帶的將領魏延、黃忠都不能敵過馬超,加上還有一個張任,勢必還是會調遣諸葛亮、張飛、趙雲入川相助;

    2.就算獨自拿下了四川的地盤,拿下後的軍民安撫問題還是需要有人來理順,龐統更適合做攻城拔寨的軍師不適合處理和守衛疆土,所以還是得調諸葛亮入川來安撫蜀中的軍民;

    3.要想統一全國需要的是國力,劉備剛獲取西川的階段不管是從人力、財力和糧草等都不足以讓劉備去統一天下;

    基於以上三點考慮,@長江剪電影 認為龐統如果沒有死能夠多擴張一些蜀國的領土,但是並不一定能夠讓劉備統一天下,畢竟劉備的年歲也已經到了那個歲數了;

  • 13 # 煩常笑

    這個很難講,因為變數太大了。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深度,當然,這種問題的探討性極強。

    《三國演義》作為一部歷史性題材的小說,首先說明一點,歷史作為記實性的文學題材角度來看,歷史沒有說什麼假如,因為變數實在是大。好比蝴蝶效應。

    那就讓我們來說說假如有可能吧!

    首先我們分析下,假如龐統不死,劉備實現統一。

    那麼,這裡的變數最大的幾個,需要滿足多個條件,首先是劉備大氣運加身,又招入多名能人異士,擴張地盤,曹操,孫權被壓制,當然變數中,主要考慮的是龐統與諸葛亮不會發生奪權爭端。然後隨著時間發展,劉備會實現統一。當然這是建立在很多的變數之上的。

    那可能性最大的還是龐統沒死,劉備無法實現統一這個了。因為龐統作為時代的一個能人,他只能促進時代的發展,卻無法改變整個社會的形態。

    劉備的實力和根基很明顯,雖然與曹操和劉備三足鼎立,然而明顯是三國中實力和根基最小的,顛覆時代的發展,實現三國統一,真正走的路相當長遠,變數太多。

    所以不大可能因為龐統一個人而改變整個社會的現狀。當然這是可能性最大的一個方面了。

    總得來說,變數是無法預測的,因為歷史的更替是一個過程,是社會發展的一個大走勢,一個大方向,因為一個人的生死影響整個大局,存在的變數太多。

    這裡呢,就引出一個更加值得深究的問題,那就是,到底是時代造就偉人?還是偉人造就時代呢?

    按歷史幾千年的發展規律來看,我認為是時代造就偉人,這是一個趨勢所決定的,畢竟一個人的力量,實在是無法與整個時代去抗衡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前有孫銘徽後有吳前,郭艾倫還是那個第一控衛,那麼他們三人誰更適合國家隊首發控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