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夏雨風
-
2 # 歷史摸黑人
韓信在佔領齊地之後,蒯通就對韓信進行教育,蒯通利用古典文集對韓信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無奈韓信不為所動。韓信堅信劉邦對他食同桌、行同車、住同屋,恨不得穿一條褲子,不會對他狡兔死走狗烹的。奈何劉邦政治手腕高超,韓信是個政治低能兒被劉邦的一套所欺騙,最後落得個不惑而亡。
韓信是典型的軍事天才政治侏儒,他對佔領齊地之後為了更好的治理齊地,向劉邦討要代齊王,劉邦雖然很生氣,但是為了籠住韓信的心,直接給了個真齊王。但是韓信沒搞明白,劉邦所給的都是劉邦給的,不是自己的,劉邦不想給他就沒有了。
垓下之戰前期,劉邦召韓信和彭越進行合擊,但是他倆都不願意來在路上磨磨蹭蹭,張良這時看破了韓信和彭越的心思:垓下之戰是楚漢最後一戰,再得到封賞之前絕不賣力。結果劉邦如其所願,給其想要。韓信和彭越就快快樂樂的來到垓下,將項羽送上了天堂。殊不知,劉邦收拾完項羽,韓信和彭越也就走到了盡頭。
-
3 # 姑山之嵐
“狡兔死,走狗烹”和“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是一對矛盾。為臣者,有什麼樣的命運不是自己決定的,是皇帝的抉擇。我們不能反推,因為劉邦殺了韓信,就證明韓信錯了。
韓信從一個底層的百姓,藉助劉邦的平臺,一躍成為威震天下的名將。這種心態就必須從一個準備成功的百姓角度考慮。
面對即將統一的時間點,韓信有幾個選擇。
一,割據一方。不幫劉邦打敗項羽,自己統一。
這個想法是要賭自己是“青史留名”還是“遺臭萬年”。反叛失敗就是遺臭萬年,成功了也是個卑鄙小人。左右都沒好名聲。
這對一個有政治思想,有志向的貴族來說是正常的。可惜韓信不是貴族,也沒有那麼大的志向。如果有志向,他早就組織起義或參加起義,必然上躥下跳,積極參與。可他寧可選擇胯下之辱等待機會,證明他並不是有積極的野心。
二、“義”。韓信是一個有義氣的人,他能感念漂母的一飯之恩,就證明他不會反叛主子。
三、反叛的成功機率到底有多大。韓信要考慮,彭越,英布會怎麼想。如果他們都反叛,那一切順利。如果不反。就會有兩種結果。
第一是大家聽說韓信反叛,劉邦就和項羽真正達成協議,退兵。然後大家群起而攻韓信,(項羽最恨反叛的人,又沒有軍師,肯定不會幫韓信)。韓信必敗!
第二是劉邦退回關中,等待機會。項羽和韓信一對一。韓信有可能贏,但沒有把握。畢竟正面和項羽對敵,確實不好說。如果輸了,韓信也就什麼都沒有了。
那個紛亂的時期,做一個臣子順應時代,建功立業是最好的選擇。把命運交給主公是臣子最好的選擇。
況且韓信死確實不是劉邦的問題。韓信在危難之際自己要“王”就已經把自己推上斷頭臺了。後來賦閒在家,還捲入叛亂,韓信必死無疑。
在世上生存,一定要多看看自己有什麼問題,不要總去指責對方!
-
4 # 一朵跳躍的浪花
垓下之戰是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漢戰爭中,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沱河北岸)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
這場戰爭可以用驚心動魄來形容。
(1)劉邦處於上風。齊王韓信率軍攻打項羽的時候,項羽有點緊張,與之簽訂了“鴻溝之盟”也就是我們象棋上的楚河漢界。這時候劉邦是勝者一方。
(2)劉邦反勝為敗。當簽訂完協議以後,劉邦和項羽都想回去過安穩日子了。可是這時候張良、陳平建議撕毀協議,對項羽進行偷襲。同時約定了韓信和彭越一起幹這件事情。但不知道什麼考慮,韓信和彭越到的有點晚,僅憑劉邦怎麼可能打過項羽,大敗。
(3)專案慘敗至烏江自刎。
在打敗的時候,史書記載,劉邦向張良詢問:"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張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馬上封官,在這種刺激下,韓信和彭越調兵進攻項羽,項羽慘敗最有烏江自刎。但是這時候韓信沒有想到,他已經成為了劉邦心中的陰影。也正是垓下之戰,註定了韓信“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命運。
哎,這就是歷史!
-
5 # 莫劉公子的資訊視界
韓信的名氣雖然很大,但是我們很多人對於他並不能用瞭解來形容,對於這樣一個建立過豐功偉業的古代大將軍,相信只有極少數的歷史學家才敢說對他有一定的瞭解。我們普通人對他的瞭解,基本上來自於影視和文學作品,包括我本人也是如此,有時候影視作品彷彿就是真實的歷史一樣。
影視劇中的韓信是一個追求完美的浪漫主義者,他的人生只有一個信念和追求,就是成為一個可以率兵打仗的將軍。為此他苦讀兵書忍受世間冷漠,只是誰也不會隨隨便便成功,誰也不可能知道誰會成功,所以對於他所受的委屈,我們完全不必過度解讀,這也是當下流行的道德綁架。
韓信是一個單純的人,這體現在他對於政治及人性的幼稚之處,所以他只能做一個兵之將。劉邦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帶兵打仗更是無過人之處,可是他卻能夠成為一代帝王,也就是所謂的將之將。韓信的人生信條就是打贏對手,這是他的價值也是他的理想,所以他不會輕易認輸和失敗。
如果韓信放了項羽,這就證明他不是好的統帥也會失去在劉邦心目中的價值,況且他和項羽已成為死敵,如果項羽能夠重整旗鼓相信死的可能就是韓信了,無論是對於上級還是對於信念和自己,韓信都不會輕易放走項羽的。這是項羽的悲劇,也是日後韓信自身的悲劇所在,當然韓信是不可能料到自己的結局的。韓信的人生就是征戰沙場,當天下太平之時,他的人生似乎也就失去了意義。
其實歷史上不止韓信是如此,諸多封建王朝的開國功臣大多難得善終,可是這並不影響無數後來人重蹈他的覆轍。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一將功成萬骨枯”,每個偉大將帥的豐碑都是建立在無數條生命的基礎上的,也許他們是為了所謂的正義吧!戰爭是一門藝術,歸根到底還是離不開殺戮生命。
有的人是為了戰爭而生,可是戰爭意味著動亂和生靈塗炭,結束戰爭很多時候只能靠戰爭。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為戰爭而生的人,也就沒有了戰爭,和平才是人類最重要的。
-
6 # 九品左侍郎
韓信當然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他與劉邦定下三不殺之約:“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
只是他在項羽帳下不得重用,而投奔劉邦,從一個無名小卒,被封為大將軍,一步登天。為報答劉邦的知遇之恩,才一心忠於劉邦。
項羽曾派帳下武涉前往齊國離間自立,從韓信的回答就看出他對劉邦的忠心。
武涉面見韓信說:漢王是靠不住的,他現在重視你,是因為有項王在,你對他還用,現在楚、漢成敗之間,關鍵在於你。你和項王曾經有過交情,為什麼不反叛漢國來與楚國聯合,三家瓜分天下各立為王呢?現在放過這個良機,自下決心投靠漢王來進攻楚國,作為智者難道原本就是這個樣子的嗎?
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武涉走後,帳下謀士蒯通也勸韓信自立。
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吾豈可鄉利而倍義否!”
項羽離間韓信失敗,不得已向劉邦提出和儀,簽下歷史上著名上“鴻溝協議”。然而協議剛籤,張良和陳平就向劉邦建議,趁項羽疲勞之師,東返之機從背後襲擊。
劉邦採納,於是召集五路人馬共計50多萬人馬於垓下交由韓信指揮。項羽兵敗後,韓信沒有趕盡殺絕,而是發動心理戰,以一首楚歌,吹散江東十萬子弟,而作為楚軍老大的項羽也機會回到江東,完全有機會東山再起,然而項羽卻是一根筋,最後選擇自殺,一代英雄就此謝幕!
天下初定,劉邦大封群臣,四百年漢室由開始。韓信也從最先受封齊王改為楚王,最後在陳平的獻計下,劉邦趁遊夢之機又把楚王降為淮陰侯。
漢十年(前197年),陳豨反叛。劉邦親自率領兵馬前往,韓信託病沒有隨同。
呂后趁劉邦不在,讓蕭何召韓信進宮,韓信深知此去難逃一死,但感念蕭何的知遇之恩,沒有拒絕。進宮後被呂后關進長樂宮,以謀反之罪把韓信抓了起來。
劉邦曾給韓信許下三不殺之約: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
呂后為不違背劉邦諾言,讓宮女把韓信眼睛蒙上,用白布纏住韓信身體掉了起來離開地面,然後用竹籤將韓信活活的捅死。
於垓下之戰,韓信就想到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所以他沒有對楚軍趕盡殺絕。而是採用四面楚歌吹散江東子弟,也是想放項羽回到江東,以此來制約劉邦,保全自己的性命。
無奈項羽寧願自殺也不想返回江東。沒有了項羽對劉邦的威脅,韓信的軍事又過於厲害,劉邦只得除之而後安!
-
7 # 紅面哥tv視角
世事無常!
馬雲也沒想過他的阿里巴巴會做這麼大!
同樣,韓信也不會想到他會從一個無名小卒變成名聲赫赫的大將軍!也不會想到未來會是這個結局!
親兄弟姐妹為爭家產打的頭破血流,老死不相往來的有的是!
父子母女因某個矛盾不相往來也時有發生?
多年的好朋友也會因一句口角而再不相見……!
劉邦韓信又何足奇怪哉?
戰爭能讓一個團隊抱團、團結一致對外,但,當和平來臨,人的思想就會懈怠:貪圖享樂安逸、爭名奪利、爭權奪位……,任何朝代,包括今天的世界各國,都在發生著!
和平時代,人容易出么蛾子!
而韓信與瀟何不同,瀟何知進退,而韓信居功自傲,看不起人!可以說韓信是軍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
韓信被封為楚王之後,不服從劉邦的指揮,劉邦的部將陳豨準備造反時,韓信暗中聯絡陳豨,密謀反叛。後韓信被告發。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劉邦也是人,劉邦也想大家一起團隊起來共建漢朝,但還是有人想叛變造反!
劉邦不是傻子,韓信對他的威脅最大!
最終,為了漢室江山,韓信的命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正如三國裡的開篇詩句所說: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
8 # 大風起
像韓信這麼聰明的人,怎麼會不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但是人的缺點往往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們還是應該從韓信自帶的性格特點進行分析:他為什麼寧死也不願反抗。
出身低微
韓信年輕時喜歡揹著劍到處遊蕩,秦漢時期,劍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只有士族才會用劍來彰顯自己獨特的社會地位,可見在韓信的內心,他是非常渴望能夠出人頭地,甚至出將入相。
正因如此,其他市井無賴看到韓信就像看到一根刺:大家都是社會底層混日子的普通老百姓,你韓信為什麼老是揹著個劍,感覺高人一等?並因此羞辱他,以此證明大家並沒有什麼不同。
可見韓信的出身實在低微,就算他的祖上曾經輝煌過,到了韓信這一代,基本已經沒落地無以復加了,吃飯還得靠大媽施捨,也許他像張良一樣遇到了一個世外高人傳授兵法,也許家裡曾經藏有一兩部兵書,但是,如果不是天下大亂,他這輩子恐怕都難以展翅高飛。
知遇之恩
恰逢陳勝吳廣掀起起義大潮,韓信認為項羽是當時的王中之王,因此,積極投靠項羽想要一展宏圖,然而項羽這個人非常傳統,他更看重家族名望,對於韓信這種起於市井的布衣,言不聽計不從,給他一個親兵的崗位已經是頂天了。
韓信十分失望,經國之才竟然無處施展,只能跳槽到劉邦陣營碰碰運氣,結果,由於無人舉薦,依然只是個管理糧草的後勤官員,連一顯身手的機會都沒有。
韓信再度失望,決定跑到其他諸侯那邊試試運氣,若不是蕭何能夠伯樂識馬,韓信的餘生估計就要在不斷地跳槽中歡度了。事實上,劉邦能夠啟用韓信為大將軍,並非他對韓信抱有多大的期望,而是不想失去蕭何,不想讓蕭何失望。
但是韓信不這麼看,無論如何,因為蕭何舉薦,劉邦任用,韓信從一介無名小卒,一夜之間躍升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將軍,在那個看重家世的時代,此恩等同再造,百年難遇。
缺乏野心
韓信的出身塑造了他的性格,他最大的夢想是衣錦還鄉,而不是坐擁天下。韓信是一個善良而純粹的人,當夢想實現,他並沒有懲罰那些曾經虐待過自己的市井無賴,對施捨飯食的大媽更是大加賞賜。
韓信年輕的時候沒有朋友,沒有家室,沒有族人,他始終一個人默默地學習,默默地奮鬥,即便成為大將軍之後,他也沒有籠絡到多少心腹死黨,某種意義上,依然孑然一身。
劉邦兩次奪王,一次封侯,徹底斬斷了韓信那微弱的根基,但是他依然不在乎,他覺得富貴已足,雖然偶爾發發牢騷,畢竟沒有造反。然而,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韓信的才華,冠絕天下,這對於已經一統宇內的劉家來說,正是最大的威脅,無論韓信是否要造反,他都不應該存在。
韓信不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嗎?他肯定知道,但是他沒想到劉邦下手這麼快,呂后下手這麼狠,蕭何下手這麼賤,他以自己的善良低估了皇權的毒辣。
一個對天下缺乏野心的人,即使知道皇帝想要殺他,他也不會想著取而代之,反而希望朝廷能夠念他往日的功勞網開一面,這種性格弱點,誰也無法改變。
垓下之圍
垓下之圍的韓信,因為劉邦封王的許諾,感覺自己已經達到了人生的巔峰,於是使盡全力圍攻項羽,正面對抗,漢軍依然不是楚軍的對手,紛紛敗退,但是因為韓信排程有方,令行禁止,因此,軍隊有序敗退,並未自亂陣腳,更沒有撕開缺口,無論楚軍殺多少人,依然被死死圍困。
倘若此時的韓信能夠網開一面,讓項羽順利撤回江東,但凡韓信以外的人前去征討,沒有人是項羽的對手,劉邦親自去也沒有用。而天下將依然四分五裂,有漢王,有霸王,有齊王,還會有其他很多王侯。只有養寇自重,像韓信這樣的王侯才能活得四平八穩。
然而韓信不願這樣,他把齊王的名號看得太重了,甚至重於生命,不管結局如何,他只想要最耀眼的那一刻,即便過後粉身碎骨。韓信註定重蹈兔死狗烹的覆轍,無論後人如何惋惜。話說回來,如果當時韓信尚在,白馬之圍以及嫁女和親這種事根本不可能發生,匈奴一族恐怕早就湮滅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一葉落而知秋,韓信的性格和才能,註定了他將會以悲劇收場,無人可以阻擋。
回覆列表
韓信是摧城拔寨的名帥,但又是眼光短淺的大臣。軍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
這同韓信性格上的隱忍丶為人處世的的漫不經心,大有關係。
韓信少有大志,卻又固步自封,不善變通,缺乏靈活和主動性。在市上遭一夥潑皮無賴欺辱,最後卻採用了鑽狗洞的"胯下之辱。"
在項羽丶劉邦手下,皆因孤獨難耐而選擇溜之大吉。不是蕭何慧眼相中,蕭何月下追韓信,說不定韓信從此與歷史無緣了。
韓信忠於劉邦卻又獅子大開口。不從謀士擁兵自雄,卻連基本防患意識都不具有。進不與劉邦交心,相處融洽。退不會效張良低調丶引退。
三國姜維都懂得"屯兵戍邊",遠離朝政,避禍自保。韓信可能自恃勞苦功高,劉邦不會翻臉無情。可韓信居功自傲,而忘記了功勳是雙刃劍,"功高震主"也會讓君王惴惴不安。更別說社會複雜,身邊的人丶部下任何不明智的言行,都會帶來飛來橫禍。更有心胸狹窄丶歹毒的呂后,隨時隨地取人性命。
糊里糊塗的韓信,只有在刀架上了脖子,最後一刻才清醒:狡兔死丶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已破,我自當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