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司馬小絹

    《天心取米》,這是一個歷史典故,說的是漢武帝時期,北方匈奴為攻打中原而藉此謎題尋找的藉口,最終皇帝張榜招賢,由何塘破解且避免了雙方刀兵之災。

    天心取米說的是漢武帝劉徹登基後,遂步轉制,改變對外的軟弱無能的外交政策。

    有一年北方匈奴想進攻中原,派人送來一份戰書,上面寫著“天心取米”四個字。

    這四個字是何意思,皇帝看不懂,便召集文武官員研究,無一人知曉其意,皇帝只好張榜招賢。

    榜文貼出後,多日無人揭榜,這時有一名在宮中做修撰官叫:“何塘”的揭榜應招,他說:“小臣懂這“四字",並有退兵之計。“皇帝命他詳細解釋”。

    何塘說:“依小臣之見,天者,天朝也,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

    天心取米即奪我江山,取聖上龍位的意思,"。何塘說完,便提筆在“天"字中間加了一豎,變成“未"字,在"心"字的右兩點中間加了一長撇,變成“必"字!在“取”字左上頭加上了“乛",變成"敢”字,在"米”字上部加上橫,變成“來"字,即將匈奴的“天心取米”,改成“未必敢來”,並請求皇上派臣送回匈奴。

    匈奴首領原以為漢朝天子不敢應戰,沒想到漢朝以輕蔑的口吻說:"未必敢來",去應對,想必定有防備,並急令退兵,取消了進犯圖謀。

    其實這都是後人編輯的,這“天心取米”四個字在漢朝是這樣寫的:

    加一筆怎麼可能改成"未必敢來"呢!。

  • 2 # 別酒流年

    這是一個現代杜撰的故事。

    話說漢武帝時期,有一年北方匈奴派人給漢武帝送來一封信,信中只寫了四個字:“天心取米”。

    漢武帝看著這封信一臉疑惑:這是啥意思?難道時匈奴人漢語沒有學好寫的錯別字嗎?還是另有他意?

    於是漢武帝召叢集臣商議,結果一眾大臣也是一臉蒙圈。(這時候鬼才東方朔呢?)

    漢武帝只好張榜招賢。

    不久,一名叫何塘的低階官員揭榜了。

    漢武帝詢問何塘這是何意。

    何塘說:“‘天’者,天朝也;‘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天心取米,即是奪我江山,取聖上龍位的意思。”

    漢武帝大吃一驚:“這可如何是好?”

    何塘說:“陛下莫慌,臣有退敵之策,只需小小一支筆即可令匈奴退兵千里。”

    漢武帝即刻令人取筆,何塘提筆在“天”字中間加了一豎,變成“未”字;在“心”字上加了一長撇,變成“必”字;在“取”字左上頭加上了“乛 ”,變成“敢”字;在“米”字上部加上一橫,變成“來”字,將匈奴的“天心取米”改成“未必敢來”。

    漢武帝看了大悅,令匈奴使臣將字帶了回去。

    匈奴大單于以為漢朝無人,就等使臣回來然後自己領兵南下。結果看了使臣帶回來的字條,大單于認為漢朝有高人,此刻必定早已經做好了準備,再出兵也是徒勞了,於是取消了南下計劃。

    首領原以為漢朝天子不敢應戰,沒想到漢朝以輕蔑的口吻說:“未必敢來”,想必有防備,急令退兵,取消了進犯圖謀。

    要說這個故事編的還是有點水平的,但是編者卻忽視了一個問題:漢朝時的漢字和現代漢字一樣嗎?

    現在我們都是楷書書寫,楷書的出現是漢朝以後的事情,漢朝時的官方文字時漢隸,而且那時候還都是繁體字。

    再說了,確定這個故事發生在漢武帝時期?編這個故事的人可能對於歷史不太瞭解。

    漢武帝之前,匈奴南下不用這麼麻煩,他們是想來就來,根本不會給你打招呼。到了漢武帝時期,匈奴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漢武帝任內連續派名將衛青、霍去病多次出擊匈奴,收河套地區,奪取河西走廊,封狼居胥,將當時漢朝的北部疆域從長城沿線推至漠北(今天蒙古國北部地區)。匈奴在這個時期不是躲避漢軍打擊就是在躲避的路上,還有心思玩文字遊戲戲弄漢武帝?老天爺啊,給他們幾個膽子他們都不敢。

    周杰、任泉、李冰冰版的《少年包青天》當中,有一集是西夏王送給幽州刺史一封信,信裡面只有“天心取米”四個字,要求在這四個字上每個字加一筆並回信。包拯各加了一筆,變成“未必敢來”。

  • 3 # 仗義鼠輩

    最早看到這玩意的時候是大概七八歲的時候在一本叫《故事會》的廁所讀物上。

    現在想起自己竟然看過這種廣告夾頁上賣《九陽神功》的書都有些羞愧。

    你是哪來的勇氣覺得把這東西發出來很有文化很有內涵的?

    哦,對了,答案是未必敢來對吧?

  • 4 # 簡運書生

    外族進犯,來書:天心取米。意在窺視中原。亦有折辱之意。

    答曰:未必敢來。雖中氣有餘,終略顯怯懦。

    若實力爆表,當書:其罪當誅。即刻出兵平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炒雞丁怎麼不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