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流淚的話劇
-
2 # 陳恭5
醫學是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同屬一種疾病發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可因病人體質不同,性別年齡與免療功能差異,出現不同的症候群,給醫生的診斷與鑑別診斷造成某些假象與困憂……
每位醫生由於學識不同,臨床經驗與專業能力差異,對病情的判斷與分析同樣存在認知偏差。再加上不同病人在病情發生發展過程中,是否伴有合併症與併發症,對病情的預後與轉歸顯然是存在不同的,有些病人到醫院看病,喜歡聽到醫生對病情輕重作出預測的心情可以理解,實際上醫生沒有絕對把握,也只能進行常見疾病的推理而難以斷言。
君不見,有些病人醫生或家屬在住院時,曾先後多次接到“病危通知書"卻奇跡般地康復;有的患絕症與重症病人,醫生也曾勸回家靜養“不要人財兩空",出院後不但存活多年,有人竟然還結婚生子……。恰恰相反,有些人雖患感冒,醫生認為無需住院治療,最後卻死於病毒性心肌炎……
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一分為二的,建議病人不僅要學會尊重生命,尊重科學,也要尊重實踐,尊重自身對疾病的感覺,不能聽醫生片言字語作為對生命權與治療權輕易作出抉擇。
謝邀!
-
3 # 山菜包子
想!哪怕是不治之症,我也想知道。我希望明明白白,哪怕沒有希望了,也希望有能自己規劃剩下日子的機會。至少給人生少留下遺憾
-
4 # 農村的小姐姐呀
想,無論輕重,我好奇心比較大,輕的還好,重的我也能規劃一下剩下的時間,治不好的那種,尤其是痛苦得半死不活的,我早點明白早點出院回家,省的錢花差不多,人沒治好,還一直抱有希望。
通常來講,病人自己就能體會自己病情的輕重程度。
但凡事都有例外,特別是某些晚期腫瘤,確實病人的本體感覺,和病程發展不符。
如果我是病人,我寧可本著“難得糊塗”的心態。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