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玉公鑑藏
-
2 # 慎德堂主
宋代官窯是個大課題,在宋代的燒造歷史上百年,形式多樣,釉色豐富,款識多變,器身刻字刻印極有內涵,不能不說人們對它的認知可能存在著不少的誤區,還有一個很大的進步空間。比如只以為有宋元明清筆記記述的月白,粉青,米黃,油灰等色,其實紅,蘭,綠,金黃,薑黃,茶褐,紫色等多色也存在。人們以為底款始於明,清等等,以為只有常見的八大器形等等,其實都是見識限制了人們的想象而已。個人觀點,未必正確,謝謝。
-
3 # 以瓷惠友
有真正能看宋官窯的人嗎?當今社會魚目混珠,專家和磚家比比皆是,民間藏家就算有精品拿去鑑定,結果卻不好這是為什麼呢?
我是“以瓷惠(會、慧、匯)友”,對中國古瓷器的鑑藏有近三十年的實戰經歷和豐富經驗,早在十幾年前就發表過《古玩鑑定的誤區》、《淺談瓷器的手感》、《瓷器鑑定中的“望、聞、問、切”》、《氣泡在瓷器鑑定與鑑賞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論文和作品,現在就古董鑑定問題已經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現在入駐自媒體平臺,期待與所有真愛古瓷的朋友坦誠溝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見、相互切磋、共同進步!感謝各位朋友的捧場關注與點贊!謝謝!
而且宣告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個人的收藏,萬不得已用別人的圖片,我會特別註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圖片遠不如實物精美漂亮,沒辦法,個人技術不行,光線、角度、距離都把握不好,大家湊合著看吧,能說明問題就行。
有真正能看宋官窯的人嗎?當今社會魚目混珠,專家和磚家比比皆是,民間藏家就算有精品拿去鑑定,結果卻不好這是為什麼呢?如果說這個世界之上真的有人能夠看得懂所有朝代、所有窯口的所有瓷器的話,應該是非“瓷器微觀氣泡衰變進度對比法”的所有原創人員和所有遵從人員莫屬的了,因為“瓷器微觀氣泡衰變進度對比法”對所有瓷器都一視同仁,從來就不分朝代、窯口而區別對待,而是以時間差作為衡量瓷器年齡的尺度、標準和規則,同一標準、同一尺度、同一規範、同一結論。
由於“瓷器微觀氣泡衰變進度對比法”所依據和依仗的“瓷器微觀氣泡衰變進度、程度、力度、強度、烈度、幅度和梯度”簡稱“瓷器微觀氣泡衰變進度”,其本身就具有不可逆、不可仿、不可複製和無可取代的根本性、本質性、規律性和真理性內在特質,因而以其作為依據、尺度、標準和規則所得出的結論的可信度、可靠性和可考性都可高達百分之百。
相較於“瓷器宏觀特徵眼鑑學”鑑定依據、尺度、標準和規則的不統一、不規範、不標準,以及鑑定依據、尺度、標準、規則的隨意性、主觀性和斷代性和鑑定依據、尺度、標準、規則的可逆、可仿、可複製、可取代的淺表性特徵,“瓷器微觀氣泡衰變進度對比法”的優越性、優勢性一目瞭然、有目共睹、無可置辯。
方向不對,努力白費。始於小農經濟、小農意識和小農認知的“瓷器宏觀特徵眼鑑學”,僅能適用於“私鑑私藏”也就是“誰鑑定,誰購買,誰收藏”這一狹小領域裡,因為它的經驗主義、形式主義、自由主義、沙文主義並不會對古玩經濟中的其他人構成任何威脅與任何侵害;但可惜的是無知、無能、無恥、無道、無德的“學腐幫”、“技腐幫”、“師腐幫”們直接“私器公用”,沾沾自喜、洋洋得意地用這種“蒙、猜、估、賭、撞大運”的騙人的勾當來直接服務於“公眾收藏”,焉能不漏洞百出、醜態百出、罪惡百出?
真理從來都只會在極少數有真知灼見者的手中,我們只能真誠地期待能有更多的人能夠迅速從噩夢中醒來,考別無知無畏,要精於思考,精於思辨,精於思維,精於比較,精於比對,究竟孰是孰非,孰善孰惡,孰真孰偽,孰醜孰美,有比較就有鑑別,有鑑別就有抉擇,有抉擇就會有結果,有了結果也就有了判斷,有了反思,有了進步!祝願大家都每天都有進步!
上幾件宋代官窯瓷器圖片,以證上言,以餉同道。
北宋官窯鼎盛期神級臻品天青釉四雲足橢圓水仙盆。
北宋官窯神級臻品黃釉賁巴壺。
南宋官窯神級臻品厚胎厚釉典範翠青釉冰裂魚籽紋羊頭尊。
-
4 # 玉之王
宋官窯,是中國瓷器史上的一座頂峰,難以逾越。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還是沒變。現在的仿品,只能仿其型,不能仿其神。見其器只能仰望,歎為觀止。也成為藏家們魂牽夢繞的藏品。宋官窯瓷器存世量少,是不可爭議的事實。但說民間沒有其藏品,我認為不可能。只是沒有被確定而己。
-
5 # 番禺肥兔
這個問題問的好!我玩瓷器很多年了,別說宋官窯,明清官窯都沒上過手,你怎麼去鑑定,博物館只能近距離觀看,還看不到圈足,所以官窯瓷器對我們來說可望而不可及,更談不上怎麼去鑑定,那些動不動就談宋五大名窯收藏,元青花收藏的其實都沒入門。
-
6 # 一介須翁
宋代官窯分為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南宋官窯由於窯址的發現,一些學術問題已經得到答案。而北宋官窯一直是陶瓷學術界關注的問題,對於北宋官窯問題的研究,近幾十年來學術界並沒有中斷對其的研究。由於北宋官窯一直找不到窯址,對於北宋官窯窯器,學術界、收藏界以及官民的收藏也一直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你所說的能看到宋官窯嗎?剛好日前有藏友來看之前的收藏,且拍了照片,今發一兩件以前收藏的所謂宋代官窯窯器,第三件篆書方印款識【大宋官窯】目前國內博物館少有看到館藏,望你鑑看了並且能夠指教。
(圖一)是一件北宋官窯的瓜形瓶,瓶底有篆書方印款識:【汴京官窯】(圖二)
(圖一)(圖二)圖三為一件五稜瓶口花孤,瓶底款識也有方印篆書:【宣和元年】(圖四)。宣和元年應該是宋徽宗時期。這件花孤有藏友認為疑似汝官窯瓷器
圖三(圖四)圖五:弦紋貫耳瓶圖六:篆書方印【大宋官窯】款識
-
7 # 窮小子211110787
主要對一名收藏玩家來講,是否先考慮學習古玩歷史和了解。要放棄急功近利賺快錢的不正確思想;收藏古玩是一種積累知識和長久窮途投資,是經歷知識庫和實踐考研的經驗。而不是一種搵快錢途徑職業。盲目花大錢收購,靠投石問路去收藏,總是累了自己,更累了自己錢包,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
-
8 # 啥都不說4
借用一句話回答這個問題: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不要迷信所謂的專家,客觀承認專家的長處,也要看到專家和普通人一樣,也會受到時空限制,認知存在侷限。任何藏品都有自己的語言,包括宋官窯,當你不能和藏品同頻 ,它的語音你不懂,所以你寄希望於專家。崖山之後,文化都斷層了,哪裡還有什麼真專家,其實你和專家在同一起跑線上,所有收藏人都在透過努力共同彌補這個斷層。
-
9 # 山人收藏
現在鑑定的主要標準,還是用眼看,不管多權威的專家,也有走眼的時候,因為出土狀態,地區的不同,還有傳世的器物,保管不同,都會承現不同的狀態,所以說鑑定專沒有權威一說!
回覆列表
真正到宋的官窯系列品種很多,釉色有青綠,淡青,灰白,鱔魚黃等,胎質大部分白灰或淡灰色為主,器型多變,開片有大有小,有時深,有時淺,有時出現足部鐵色口沿因掛釉情況稍薄而露胎,所以稱紫口鐵足,但有時口部就不會出現所謂的流釉現象,器物大部分燒成後常出現縮釉點或縮釉線,也有時小片狀無釉,宋官瓷器基本上都是多次掛釉所以釉很厚,流動現象就比較明顯,以上這些問題只是理論性的知識,當今仿古亦不是難題,到不到代老與不老這是對收藏家展現實力的表現,悟性強的人則非常簡單,沒有達到或學到這個層次的則永遠看不懂,所謂難者不會,會者不難,裝懂只能是騙人騙己最終輸的不是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