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湖小曉生
-
2 # 張生全精彩歷史
眾所周知,雍正登基以前,曾做了40多年的皇子,也參與了十多年激烈的皇位之爭。在這個過程中,他的一些“藩邸”舊臣為他出謀劃策、建言獻計,立下了汗馬功勞。戴鐸就是其中的一位,被稱為是雍正的重要謀士。
(戴鐸劇照)
不過,這位對主子忠心不二的人,在雍正繼承大統後,卻沒有迎來飛黃騰達的高光時刻,反而遭到了雍正的棄用,直至最終被以貪汙罪處死,這是為什麼呢?
康熙共有35個皇子,活到成年的只有20個,這些人當中,能力出眾又功勳卓著者不乏其人。他們個個覬覦皇位,為能有朝一日登上大位展開了你死我活的鬥爭,上演了史上有名的“九子奪嫡”好戲。
最先勝出的是皇次子胤礽,他在剛滿週歲時就被確立為皇太子,是清朝歷史上唯一一位明立的皇太子。不過,這位深得康熙寵信的皇太子,長大成人後卻乖戾暴躁、驕橫無禮、不可一世,越來越讓康熙失望。即便在此情況下,康熙也沒有放棄他,除了剪除他身邊的小人,頻繁調換東宮官員外,沒有對他採取更進一步的懲戒措施。
直到康熙47年,康熙對胤礽徹底絕望,痛下決心廢除了他,致使國之儲君一直空懸。讓諸皇子似乎看到了成為儲君的可能,從而引發血腥的太子爭奪戰。
康熙48年,皇子們爭奪太子之戰已愈演愈烈,其勢已到了無法遏制的地步。年老的康熙心力交瘁,為了避免手足相殘的局面出現,他又復立胤礽為太子,希望暫時填補儲位的空缺,平息諸子爭位之戰。
但復位之後的胤礽不但沒有吸取教訓,反而害怕再次失去儲位更加瘋狂。他為了能早日登上皇位,竟然糾集舊部,勾結其黨羽對康熙不利。康熙大失所望,於康熙51年第二次廢除了他的太子之位。
康熙52年,戴鐸認為雍正的機會來了,便給他上了一封千餘字的長信,對如何正確處理他和父皇的關係、如何平衡他和皇子之間的關係、如何網羅收買大臣人心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並叮囑雍正道:“當此緊要之時,誠不容一刻放鬆也!否則稍為懈怠,倘高才捷足者先主子而得之。”
(雍正劇照)
戴鐸確實不愧是一個才高八斗的謀士,他叮囑雍正,處理和父皇及皇子關係時,要“不露其長,恐其見棄,過露其長,恐其見疑。孝以事之,誠以格之,和以結之,忍以容之”。處理和大臣們之間的關係時,要“破格優禮也”,要廣結善緣,爭取眾大臣的支援。
這些建議可謂金玉良言,字字珠璣,確實是雍正爭儲的金點子。雍正也深為讚許,甚至和雍正的計劃不謀而合。
不過,雍正雖然深為讚許,但他也異常反感,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雍正比戴鐸聰明,比戴鐸的眼光更為長遠,他早就在實施爭儲的計劃了。
首先,他竭力掩藏自己的爭儲之心,將自己偽裝成與世無爭的人。在胤礽第二次被廢后,雍正就將自己包裝起來,自稱是“天下第一閒人”,終日和僧侶們廝混在一起,號稱“破塵居士”“圓明居士”,表現出一副與世無爭的面孔。其實,雍正無時無刻不在為儲君之位而努力。
其次,他竭盡所能地取得康熙的信任。雍正對康熙的脾氣十分熟悉,深諳取得康熙寵愛之道。他從胤礽的廢立中吸取了教訓,知道康熙特別討厭對權力貪婪的人,處處在康熙面前表現得謹慎小心,絲毫沒有流露出爭儲奪權之心。
即便康熙在封賜他為雍親王時,他仍然百般推辭,並站在其它被封為貝子的皇子立場著想,希望康熙能收回成命,將自己的爵位和賞賜分給其它皇子,以免“引來兄弟不睦”。
其三,雍正極為謹慎地對待其它皇子們。對威脅最大的胤禩、胤禔、胤禵、胤礽等人,雍正處處隱忍,處處表現得親切和善。康熙55年,雍正陪同康熙外出巡視,恰逢胤禩生病,雍正聽到訊息後,多次奏請康熙回京探望。對於兩度廢立的胤礽,雍正對他的態度也一如既往地尊敬。甚至在胤礽二度被廢時,他還心急火燎地上奏康熙,希望儘快恢復他的太子之位,以固國本。
(九子奪嫡)
當然了,對於大臣們,雍正也是極盡籠絡,希望他們為其所用,為自己暗中蓄力。禮部侍郎蔡珽是一個小心謹慎之人,從不輕易捲入皇子們的儲位之爭中,雍正為了拉攏他,派手下去請他赴宴,蔡珽深知康熙厭惡官員和皇子們結黨營私,婉拒了雍正的請求。
雍正見蔡珽不肯前來,又派年羹堯出面,但蔡珽依然不買年大將軍的賬,雍正只好暫時作罷。直到最後,雍正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里見到了蔡珽,雙方在一番推心置腹的深入交談後,蔡珽馬上成為了他的心腹。
那麼,既然雍正的奪儲方略幾乎,和戴鐸的計劃如出一轍,他又為何會對戴鐸如此反感呢?
這是因為雍正害怕戴鐸洩露天機,害怕他的心思被別人窺破,而戴鐸不但窺破了雍正的計劃,還將這些想法寫成了文字,當然會引發雍正的反感了。
於是,雍正在讀了戴鐸的來信後,馬上回復他道:“語言雖則金石,與我分中無用。我若有此心,斷不如此行履也。況亦大苦之事,避之不能,尚有希圖之舉乎?”意思是說,你說得很好,但對我沒用,我根本就沒有爭儲之心。
最後,雍正不忘反覆叮嚀戴鐸“凡此等居心語言,切不可動,慎之,慎之”。話說白了就是,你閉嘴吧,別再洩露天機了!
不久後,雍正就找了一個藉口,將戴鐸調離京城,發配到福建一帶任職道臺,以免他禍從口出,壞了雍正的大事。此後,戴鐸還三番兩次地耐心請求調回京城,雍正都拒絕了。
一直等到雍正繼位後,戴鐸都沒能飛黃騰達,反而被雍正發配到年羹堯的軍隊裡。之所以將他“發放與年羹堯軍前效力”,是因為他們二人都是雍正奪位的知情人,要讓他們互相監督。
此招果然奏效,不久後,年羹堯就舉報了戴鐸私藏當年雍正的密摺一事,讓雍正抓住了把柄,最終以“貪汙”為名,將戴鐸處死了。
可惜戴鐸一世聰明,卻最終死在了自己的小聰明上。
(參考資料:《清史稿》等)
-
3 # 呆萌小索隆
大清的十二位皇帝中,最不容易的皇帝就是雍正。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在一場轟轟烈烈的“九子奪嫡”中,以最不被人看好的身份,絕地反擊,最終贏得皇位。大清的歷史中,再沒有比雍正繼位更慘烈的皇子之爭。他一向被後人評價為是最勤奮又最苛責嚴厲的皇帝。曾經有一謀士,一心助他登基,但是當上皇帝后,雍正卻對他恩將仇報。
這個人就是戴鐸,很早的時候他就投靠了雍正。雍正繼位的時候已經44歲,為了得到皇位,他做了充足的準備,籌謀了很長時間。但是康熙子嗣眾多,而雍正當時並不出色,要從弟兄之中脫穎而出,必須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在雍正計劃奪嫡的過程中,戴鐸起了很大作用,他充當雍正的謀士,在康熙末年不斷為雍正出謀劃策,分析時局。八年間,他寫了10封信給雍正,每封信中,都是以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方式,告訴雍正應該如何處理他與父兄之間的關係。
信中提到“不露其長,恐其見棄,過露其長,恐其見疑”就是要提醒雍正,做人做事要懂得分寸,太平庸了會被棄用,太鋒芒畢露,容易引起兄弟的警覺。這樣的提醒,確實分析的很透徹。這話雖然對雍正有幫助,但是在回覆信件中,他卻擺出了另一幅架勢“語言雖則金石,與我分中無用。”
明擺著雍正是怕奪嫡不成或事情敗露,訊息洩露出去,自己被牽連,因此在信件表明的意思是:你說的確實是非常寶貴的建議,但是對於我沒什麼用“皇帝乃大苦之事”,我並沒有貪戀皇位的心。
雍正的心機非常重,他在康熙末年,故意表現的對皇位漠不關心。他不像其他皇子一樣,著急立功,還編寫了一部《悅心集》,讓人感覺他毫無奪嫡之心。其實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雖然表現上風平浪靜,實際暗地裡他卻有很多謀士,為他出謀劃策、打探訊息,戴鐸就是最衷心的一個。
不過這個戴鐸,雖然對時局分析得很透徹,卻不會看人心。他的大嘴巴,已經令雍正非常厭惡。雍正是一個非常謹慎嚴肅的人,對於與謀士之間的溝通,都防備的非常嚴密,就恐怕出現紕漏。偏偏這個戴鐸還是一個牢騷滿腹的人,有事沒事都要跟雍正嘮叨兩句,言語之中還總是露出雍正就是未來的皇帝這樣的說辭。
在戴鐸到福建做知府的時候,還曾經給雍正回信,說自己在這邊的山中遇到一個道士,行蹤非常神秘,說的話也很特別,等我下次看見他向他問問您的事。這樣的書信,就像說評書的一樣,一段講完,還要留個“扣兒”。雍正向來崇信道術,對戴鐸這樣的書信自然非常感興趣,趕緊回信問他都說了些什麼。但是在對方的回信中,也只說了一半,說道士回覆個“萬”字,等更詳細的事,待我回京再告訴您。
他還在信中滿腹牢騷,說在福建水土不服,又說窮苦難捱,就想早日回到京城。雍正對他這樣沒出息的話語也是非常厭煩,再加上他吊著自己的胃口,於是也故意回信揶揄他,怎麼能說這樣沒志氣的話?
此後戴鐸又三番五次表明想回到京城,就算沒有官職都行。越是這樣,越遭雍正的厭惡。因此等到他坐上了皇帝,對這個衷心的謀士也沒有任何寬待。先把他發到很遠的地方做官,後來又給他戴上貪汙的帽子,直接處死了。
都說伴君如伴虎,尤其像雍正這樣的不苟言笑,狠毒刻薄的人,更是不好伺候。而戴鐸雖有有高智商,但是情商卻很低,沒事就發牢騷、抱怨,又經常把奪嫡的事掛在嘴邊,留著他在,雍正自然也不放心,因此乾脆處決,一了百了。
-
4 # 林下樵
雍正帝為什麼要殺他的謀士智者戴鐸?在這兒我們來聊一聊,嘿嘿,不必象寫論文一樣,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與雍正和戴鐸兩的性格有關有。大家都道,雍正非常多疑,而且多疑本就是幾乎所有的最高統治者的通病。當然,這不難理解。一般人多疑,是老闆的,大不了砸了飯碗,是朋友大不了從此心生間隙,影響了今後的交往。
最高統治者就不一樣了,他不高興可以象割韭菜似的割掉任何人的腦袋。比如雍正,他對至親骨肉砍起腦袋來大概從沒有過愧疚過,何況他人!
那麼為何說雍正殺戴鐸是極可能發生的呢?其實怨那戴某人知道雍正的私密事(尤其是不太光彩的事)太多了。當初,雍正表現出一副不想爭大位的超然世外的樣子,戴鐸勸雍正“爭是不爭,不爭是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二月河的"雍正王朝"把一段表現得淋漓盡致。
不過那鄔師爺是個文學形像,二月河把鄔與戴的事蹟弄在一起,塑造出“鄔師爺”的成功的文學形像。最先,戴鐸“勸進”胤禛時雍正做著很高尚的樣子,但對雍正而言不過是“正合吾意”而已。
雍正說,哪個舅子想當皇帝嘛,我落得個清閒多安逸?快不要勸我了。——說歸說,雍正卻正經同戴密商起來。由此可以知道雍正的城府是非常深的。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戴鐸算天算地,自己的死法卻毫無預見。加之,“革命”成功後戴的尾巴傲起來了,甚至擺出老師的架子,關鍵是此人口風不緊,瞎吹起來,把他知道的事兒說出去了,那還了得?
這在雍正那兒可是必定要倒黴的。這一點,在這方面二月河的“雍正王朝”中塑造的文學形像張廷玉便是做得極好的。而現實中的張做得也是不錯的。而年羹堯在某些方面也與戴差不多。耍掉腦袋比截瓜容易。哈哈。
-
5 # 跪射俑
戴鐸很早的時候他就投靠了雍正。雍正繼位的時候已經44歲,為了得到皇位,他做了充足的準備,籌謀了很長時間。但是康熙子嗣眾多,而雍正當時並不出色,要從弟兄之中脫穎而出,必須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在雍正計劃奪嫡的過程中,戴鐸起了很大作用,他充當雍正的謀士,在康熙末年不斷為雍正出謀劃策,分析時局。八年間,他寫了10封信給雍正,每封信中,都是以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方式,告訴雍正應該如何處理他與父兄之間的關係。
信中提到“不露其長,恐其見棄,過露其長,恐其見疑”就是要提醒雍正,做人做事要懂得分寸,太平庸了會被棄用,太鋒芒畢露,容易引起兄弟的警覺。這樣的提醒,確實分析的很透徹。這話雖然對雍正有幫助,但是在回覆信件中,他卻擺出了另一幅架勢“語言雖則金石,與我分中無用。”
明擺著雍正是怕奪嫡不成或事情敗露,訊息洩露出去,自己被牽連,因此在信件表明的意思是:你說的確實是非常寶貴的建議,但是對於我沒什麼用“皇帝乃大苦之事”,我並沒有貪戀皇位的心。
雍正的心機非常重,他在康熙末年,故意表現的對皇位漠不關心。他不像其他皇子一樣,著急立功,還編寫了一部《悅心集》,讓人感覺他毫無奪嫡之心。其實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雖然表現上風平浪靜,實際暗地裡他卻有很多謀士,為他出謀劃策、打探訊息,戴鐸就是最衷心的一個。
不過這個戴鐸,雖然對時局分析得很透徹,卻不會看人心。他的大嘴巴,已經令雍正非常厭惡。雍正是一個非常謹慎嚴肅的人,對於與謀士之間的溝通,都防備的非常嚴密,就恐怕出現紕漏。偏偏這個戴鐸還是一個牢騷滿腹的人,有事沒事都要跟雍正嘮叨兩句,言語之中還總是露出雍正就是未來的皇帝這樣的說辭。
在戴鐸到福建做知府的時候,還曾經給雍正回信,說自己在這邊的山中遇到一個道士,行蹤非常神秘,說的話也很特別,等我下次看見他向他問問您的事。這樣的書信,就像說評書的一樣,一段講完,還要留個“扣兒”。雍正向來崇信道術,對戴鐸這樣的書信自然非常感興趣,趕緊回信問他都說了些什麼。但是在對方的回信中,也只說了一半,說道士回覆個“萬”字,等更詳細的事,待我回京再告訴您。
他還在信中滿腹牢騷,說在福建水土不服,又說窮苦難捱,就想早日回到京城。雍正對他這樣沒出息的話語也是非常厭煩,再加上他吊著自己的胃口,於是也故意回信揶揄他,怎麼能說這樣沒志氣的話?
此後戴鐸又三番五次表明想回到京城,就算沒有官職都行。越是這樣,越遭雍正的厭惡。因此等到他坐上了皇帝,對這個衷心的謀士也沒有任何寬待。先把他發到很遠的地方做官,後來又給他戴上貪汙的帽子,直接處死了。
都說伴君如伴虎,尤其像雍正這樣的不苟言笑,狠毒刻薄的人,更是不好伺候。而戴鐸雖有有高智商,但是情商卻很低,沒事就發牢騷、抱怨,又經常把奪嫡的事掛在嘴邊,留著他在,雍正自然也不放心,因此乾脆處決,一了百了。
-
6 # 神探歷史
這就是心腹的悲哀,因為你掌握的主子大量的秘密,你只是他的工具而已。一起創業有時反而沒有後續加入的人受到重用。太熟悉了,反而不能讓領導感到自己的受到尊敬。反而讓領導覺得你威脅到他的地位了。呵呵,人性有時很奇怪!
-
7 # D尋覓歷史中
戴鐸是雍正前期府中的重要謀士,他曾經為雍正奪嫡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其下場卻不是很好,最後被雍正處死,那麼雍正為何這麼做呢?
雍正這個皇帝跟其他皇帝不同,他面對手下的人的進言,無論對方的計謀多麼優秀,雍正總是不顯山露水,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而且通常不採納,還經常教導訓斥對方,以凸顯自己的英武,而背地裡卻偷偷採納對方的意見,這也是雍正的特點。
這些建議對雍正來說,非常有用,但雍正卻這樣回覆:“你的這些話,聽起來非常有用,但是對我而言毫無作用,因為我沒有繼位之心,像你這樣的言語,不能再有,希望你以後謹慎說話!”。雍正的這段話非常有水準,既聽取了意見,有樹立威信,訓斥了對方,還保證了這封信一旦落入別人之手,別人抓不住把柄。
後來,戴鐸多次給雍正獻計獻言,多達十封書信,雍正採用了其中的大部分,但是這個戴鐸最後也沒有想到,自己如此忠心耿耿,最後下場卻不好,先是被放到年羹堯處當官,後被指責為貪官,鑽營取巧,蠱惑眾聽,最後被處死。我想,雍正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戴鐸知道雍正奪嫡所幹的事情太多,再者,這樣一個懂得權謀之術的謀臣,一旦落入老八手中,會對自己的位子產生極大的阻礙。
可以說是戴鐸一手策劃了雍正奪嫡的戲碼,因為他是雍正最器重的謀士,雍正做了皇帝以後,戴鐸連根毛線都沒有撈到,不久還被雍正給處死了。
從戴鐸的結局,我們就能理解作者為什麼要給鄔思道安排那樣的結局了。鄔思道給雍正奪嫡出了太多的點子,最終不僅沒有得到雍正重用,還差點被雍正殺了。作者這是借鄔思道的名義,給戴鐸這樣的謀士伸冤,讓鄔思道歸隱山林,也算是不錯的結局了。
-
8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很多人都對電視劇《雍正王朝》裡的鄔思道記憶深刻,那就是一個如同“神一般”的存在,算無遺策,為雍正帝順利接班立下了汗馬功勞!可就在雍正帝剛剛繼承皇位、駕臨潛邸的那個晚上,鄔思道與雍正帝之間卻上演了看似波瀾不驚卻又暗流洶湧的一幕……
鄔思道想盡了各種辦法,威脅、恐嚇加感情牌……能用的路數幾乎都用上了,這才僥倖逃過一劫。最終,鄔思道以隱退並接受雍正帝的終生監視為代價,換取了自己的全身而退。鄔思道是不幸的,機關算盡、最終幫助雍正帝奪取了皇位,結果自己卻落得個查點命喪黃泉的下場。但他又是幸運的,至少他保住了自己的小命,得已全身而退了。真實歷史上雍正帝的另外一位謀士就沒有鄔思道那麼幸運了,他就是戴鐸。
戴鐸其人看過“二月河”凌解放先生的小說《雍正皇帝》的人想必都知道,小說原著中原本是有戴鐸這個人物形象的。電視劇《雍正王朝》的編劇或許是出於劇情需要,對原著進行了重新整合、改編,刪去了戴鐸這個人物形象,在劇中將他與鄔思道這個人物形象融合到了一起,於是便有了我們後來看到的那位道行深厚、神鬼莫測的“鄔先生”。
那麼,真實歷史上的戴鐸到底是怎樣一種存在呢?他的出身與電視劇《雍正王朝》裡的年羹堯倒是頗有些類似,用劇中的話講,他是雍正帝的“潛邸奴才”。從姓名來看,戴鐸應該不是八旗滿洲或八旗蒙古出身,大概其要麼是王府包衣出身、要麼是出身八旗漢軍,但不管怎麼說,他所隸屬的牛錄是雍正帝潛邸時期所擁有的旗份應該是沒有太大疑問的。否則,這個所謂“潛邸奴才”的身份就無從說起了。
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身為雍正帝的“潛邸奴才”,戴鐸很早便得到了雍正帝的賞識並受到了潛邸時期雍正帝的重用、將其視為心腹,成為了雍正帝潛邸時期的重要謀士。從某種意義上講,他的“內部資格”甚至比年羹堯還要老!在戴鐸受到雍正帝“器重”時,年羹堯恐怕還在翰詹科道的清流圈子裡苦巴巴熬資格呢……
戴鐸到底立下了什麼功勞戴鐸對於雍正帝而言,其功勞不在明面上。單純從明面上而言,他就是雍正帝潛邸時期的跟班、“辦事人員”而已,並沒有太多濃墨重彩的表現。這一點比起手握重兵、幫潛邸時期的雍正帝扼住大將軍王允禵“命脈”的年羹堯要“不起眼”很多。戴鐸對雍正帝最大的貢獻在於他對雍正帝提出了“不爭是爭”的戰略思路並細化到了很多具體的細節。說白了,其實就是電視劇《雍正王朝》裡鄔思道提出的那個建議——做好本分、取悅康熙帝,而不是去爭得頭破血流。可恰恰是這些,最終葬送了戴鐸。
戴鐸的下場為何那般淒涼戴鐸這個人,戰略眼光還是相當獨到的,但情商著實不怎麼樣。早在雍正帝還沒有即位時,就擔心他留在京師會“禍從口出”、走漏風聲,於是把他打發去了外省。可戴鐸顯然沒有明白雍正帝的用意,在外地仍然不“安分”,時不時寫信“指導”潛邸時期的雍正帝該如何如何、不該如何如何。事情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於這樣隱秘的事情,戴鐸居然留下了白紙黑字!這就讓雍正帝心中頗為不爽了……這些東西一旦落到對手手中,對潛邸時期的雍正帝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因此,雍正帝在給戴鐸回信時,假模假式拒絕了他的建議,而且還說了一大通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但內心其實已經將戴鐸打入另冊了。
更重要的是,戴鐸只是說出了雍正帝內心之所想而已,雍正帝並不認為這都是戴鐸的功勞。說白了,“不爭是爭”這一戰略思路,在潛邸時期的雍正帝心中其實已經形成了,戴鐸充其量也就是堅定了雍正帝的執行的決心而已。可戴鐸卻把這個完全當成了自己的功勞,這就為戴鐸後來的遭遇埋下了伏筆。雍正帝即位之後,戴鐸為了強調自己曾經的這些“功勞”,還是時不時給雍正帝上書,“指導”雍正帝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這就犯了大忌了!
作為皇帝,沒有誰願意自己那些見不得光的往事被曝光。可戴鐸卻在時不時提醒雍正帝:“你的皇位是我幫忙搶來的。”試問,如果您是雍正帝,能給戴鐸好果子吃嗎?再者,戴鐸只是雍正帝潛邸時期的“奴才”而已,他不是“帝師”,卻一派帝師的態度,“指導”雍正帝該如何、不該如何,雍正帝又豈能容忍別人?皇權歷來都是極度排他的,皇帝是不容許任何人“指導”自己的!戴鐸此舉直接把自己送上了黃泉路。
為了控制戴鐸,雍正帝在即位之後將他送去了年羹堯身邊,名為軍前效力,實際上就是讓年羹堯監視戴鐸。同時,戴鐸在某種程度上也成了雍正帝監視年羹堯的一枚棋子。但戴鐸在大西北依然不安分,讓雍正帝最終動了殺機,借“貪汙腐敗”為由,把戴鐸給殺了!
戴鐸之死,雖然是“偶然事件”,卻是必然的結果。說白了,其實就一句話——知道得太多了!雍正帝曾經的“黑歷史”他都一清二楚,雍正帝還能留著他?如果戴鐸在雍正元年之後能夠像電視劇《雍正王朝》裡的鄔思道那樣,或許雍正帝還能留他一條小命。可戴鐸偏偏不知進退,居然還在雍正帝面前擺起了功、“提醒”雍正帝自己曾經立下了什麼樣的功勞,這就是在作死了!自古恩出於上,皇帝可以封賞你的功勞,你卻不能伸手向皇帝要。就更別說是向戴鐸那樣還想要“干政”了……他不死就見了鬼了!
-
9 # 信陵侃史
提起戴鐸,估計很多人還不熟悉,他是雍正奪嫡時的關鍵人物,為雍正籌謀了很多奪嫡的策略,最有名的便是他的十啟長文,說白了就是戴鐸寫給雍正的十封關於奪嫡的長信。
戴鐸跟隨雍正的時間比較早,早年只不過是雍正手下的一個芝麻小官,因為時不時能提出異於常人的見解,而得雍正的賞識,得到提拔,戴鐸的第一封長信大約是在康熙五十二年,當時太子被廢,諸皇子均躍躍欲試想當太子,雍正也不例外,只不過雍正更懂得藏鋒避芒,一般人很難察覺他有奪嫡的念頭,但戴鐸察覺到了這一點,為了主子,更是為了自己的前程,戴鐸便開始向雍正寫了十啟長文。
戴鐸見識確實高明,提出了很多有建設性的意見,比如要和父親、兄弟搞好關係,要對身旁的人施小恩小惠啊,樹立好名聲啊,戴鐸出的這些建議,的確是為雍正奪嫡幫了大忙,而雍正也正是照著他的建議做的。
不過戴鐸這人雖見識高明,但卻沒有大智慧,在主子面前千萬要記住不要功高蓋主,同時也要注意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既要顯得自己有能力,也不能比主子太聰明,戴鐸在這方面做得太差了。
寫第一封信的時候,他就直接挑明自己看出了雍正有奪嫡的想法,試都不試探一下,你這是在挑戰主子的脾氣麼,因而,雍正再回復他的第一封信,就告訴他不必多言。
可這戴鐸根本就不懂得揣摩主子的意思,還是一直說個不停,給雍正又陸陸續續寫了九封信。
雍正繼位後,戴鐸以為自己替雍正出了這麼多不錯的建議,必定會大展宏圖,但沒想到卻被雍正發配到年羹堯軍中效力,說白了,還不是因為戴鐸知道太多的內情,雍正不信任他。
可這戴鐸真是作死,不僅不知收斂,還把寫給雍正的十啟全文拿出來,在年羹堯面前炫耀,年羹堯趕緊把這事稟報了雍正,雍正聞聽大怒,皇上發火了,戴鐸也就離死不遠了,不久就被雍正處死。
-
10 # 38110869
雍正是伺機而動的智慧猛虎,心思縝密。戴鐸計謀不是點醒他,而是猜中他七分心意,戴繹只不過是只普通的狐狸?自稱自吹,雍正繼位要殺戴繹認為戴繹無用了。
-
11 # 子月寒陽
人要大智慧,而非小聰明。何為大智慧?虛懷若谷,目視千里,謀全域性,思萬世。何為小聰明?事事爭先,顯山露水,爭一隅,搶一時。
正反例子都太多了。正者如范蠡、張良、湯和、張廷玉,反者如文種、韓信、藍玉、年羮堯,更有許攸、楊修。
蹄不急,步不穩,丟了主子的臉,壞了領導的事。甚至在老大面前擺譜,喧賓奪主,更想讓老大感恩戴德,給他提鞋。
這個戴鐸不識時局,不解主子心,貿然言事,終獲不測。後人宜慎之。
-
12 # 漩渦鳴人yy
在《雍正王朝》裡面!為了能夠讓雍正有一個知道劇本的權利,因此在他的身邊安了一個人,叫做鄔思道,但是歷史上面並沒有這個人兒,歷史上面讓雍正參與到奪嫡之問裡面,並且讓雍正處在一個不爭之爭的狀態的人,就是這個謀士,叫做戴鐸。
在九子奪嫡最高潮的時候,當時就是這個人給尚處於四皇子的雍正寫了一封信,告訴他,要用這種不爭的狀態來爭奪這個皇子之位,你只有表現得更加穩定,更加的心態平和,你才能夠爭得這個皇位!
可以說這一封信他的思想覺悟很高,為什麼?從這一點上來講,這個人是很聰明的,他明白康熙晚年的時候,究竟想要什麼樣的一個繼承人,雍正用什麼樣的辦法才能夠最穩妥地奪得這個皇位,但是這個人卻犯了一個忌諱!
他把這件事情明說了!其實說實話,雍正對這個事情到底明不明白,肯定是明白的,雍正也想奪得這個皇位。也想要這個位置,因此他當時也是處於那種狀態,甚至於比這個人要想的要早!但是等到這個人把這封信寫給雍正的時候,雍正心裡也咯噔一下子!你想想,你好不容易糊起來的那張虛假的臉皮,回過頭居然被人給撕了個乾乾淨淨!萬一這個人是其他人派過來的間諜呢?
一直等到雍正上位之後,這個人也一直想向雍正上表忠心,說我想回到中央,我想回到朝廷去辦實事兒!雍正這個時候也確實給了他一件時尚!也就是讓他去監視年羹堯!
其實說實話,年羹堯和這個人之間的關係,說白了就是互相監視。雍正的意思也很明確,你們倆互相監視,互相指出對方的錯誤,對我有意,反正無論搞死誰我都不心疼!
當然年羹堯是絕對不會允許這種事情發生的,你拍的這麼一個人到我身邊來,究竟幹什麼事情,年羹堯心裡一清二楚,所以他想著法兒的想要把這個人給弄死。因此就有了這麼一處,年羹堯舉報這個人私藏密摺,有這麼一出,郵政自然是不會手下留情,他巴不得你們倆之間內鬥了,這個時候借用年羹堯的這隻手把你給殺了,我既可以落得一個光明磊落,同時又可以在年羹堯的身上抹著這麼一個汙點!
為什麼他會死,很簡單,雖然有了看破紅塵的能力,雖然有了極高的智慧,可他不會為人處世。最起碼他不知道雍正到底想要什麼,這個人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
13 # 史海泛舟擺渡人
戴鐸是雍正幕府裡面的一個重要謀士,太子胤礽被廢之後,戴鐸給雍正皇帝寫了很多信,勸說雍正皇帝參與奪嫡。之後戴鐸遭到雍正皇帝訓斥,被髮配到外地做官。戴鐸在外地做官的時候,仍然經常給雍正皇帝寫信,分析朝廷裡面的利害局勢。雍正皇帝繼位之後,認為戴鐸知道太多雍王府的秘密,以貪汙受賄的名義將戴鐸殺害。
戴鐸的計謀只是畫蛇添足從表面上來看,戴鐸在太子胤礽被廢之後,給雍正皇帝寫信分析天下利害局勢,是一種有遠見的表現。然而仔細分析戴鐸給雍正皇帝出謀劃策的時間,我們就會發現戴鐸給雍正皇帝出謀劃策,僅僅是畫蛇添足,並沒有任何實際作用。
戴鐸在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廢之後給雍正皇帝寫信,請求雍正皇帝參與九子奪嫡。實際上雍正皇帝在太子被廢之前,就一直在謀劃奪嫡。只是雍正皇帝一直掩蓋自己的鋒芒,沒有讓人發現任何把柄。可以說戴鐸根本就是畫蛇添足,給不了雍正皇帝任何幫助。
戴鐸的計謀很愚昧戴鐸勸說雍正皇帝拉攏大臣,樹立仁義賢明的形象,這些手段顯然是八阿哥用過的手段。八阿哥一直擅長拉攏大臣,在朝廷裡面樹立了仁義賢明的形象,結果康熙皇帝對八阿哥不滿,直接剝奪了八阿哥奪嫡的資格。
同時戴鐸還勸說雍正皇帝站出來參與奪嫡,雍正皇帝能夠奪嫡成功,主要就是因為雍正皇帝擅長掩蓋自己的鋒芒,沒有讓康熙皇帝感覺到任何威脅。假如雍正皇帝站出來主動奪嫡,雍正皇帝就等於是走了大阿哥和八阿哥的老路,奪嫡勢必會以失敗告終。
聰明反被聰明誤戴鐸能夠看出雍正皇帝奪嫡的時機,不失為一個聰明人,但是戴鐸沒有看清雍正皇帝的真面目,這也說明戴鐸的聰明只是表面聰明,缺乏輔佐君王的大智慧。因為戴鐸的能力一般,雍正皇帝一直沒有重用戴鐸,只是將戴鐸發配到地方做官。
雍正皇帝繼位之後,戴鐸被髮配到年羹堯軍營裡面效力。年羹堯發現戴鐸儲存了很多跟雍正皇帝的信件,雍正皇帝得知這個訊息後勃然大怒,命人以貪汙受賄的罪名殺死了戴鐸。戴鐸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不僅沒能位極人臣,反而丟掉了自己的性命。
總結聰明的人擅長掩飾自己的鋒芒,最後達成自己的目的。戴鐸明知道雍正皇帝已經在秘密奪嫡,卻仍然寫信給雍正皇帝出謀劃策,這是戴鐸故意遞交投名狀,目的就是想要雍正皇帝重用自己。結果戴鐸聰明反被聰明誤,雍正皇帝看到戴鐸不懂得掩蓋鋒芒,不僅沒有重用戴鐸,反而將戴鐸貶到地方做官,最終殺害了戴鐸。
-
14 # 豪哥讀史
戴鐸其實就是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鄔思道的原型人物,在真實的歷史上,雍正能夠順利爭得儲位,戴鐸功不可沒。不過,這位堪稱雍王府諸葛亮的人物,最後的結局卻並不算好。
史書記載,雍正做皇子的時候,戴鐸只是府中的一名家奴,地位非常低。但是,戴鐸很懂人心,當他發現雍正為爭奪儲位而煩惱的時候,專門寫了一封長信,分析了康熙晚年朝局的形勢,還向雍正提出了爭奪儲位的全盤計劃。
其實,雍正並不是特別受康熙寵愛,他年輕時給皇父留下的印象是“為人輕率”,後來經過10年的磨礪,康熙還是給他了一個“喜怒不定”的評語,雖然在雍正的請求下,康熙皇帝撤銷了這項評語,但也能說明一點:雍正和康熙皇帝的關係並不親近,他也不是老爺子心中的理想接班人。
戴鐸看出了這一點,首先提出的建議就是搞好和康熙皇帝的關係,還讓雍正友愛兄弟,表面上不露聲色,避開政治漩渦中心。在那之前,雍正為了改變自己急躁的性格,開始痴迷於佛法,在外人看來,他就是一個對政治不感興趣的皇子。然而,戴鐸直接看透了雍正的內心想法,這讓他感到既尷尬又慌張。
於是,雍正在回信中告誡戴鐸不要把這件事透露給任何人,還表示自己無心整出,讓他以後不要再說這些事情。但很有意思的是,雍正表面上不認可戴鐸,但是他的實際行動幾乎全都來自於戴鐸的建議。特別是在皇太子胤礽二度被廢后,雍正逐漸贏得了康熙皇帝的信任,這後面就有戴鐸的功勞。
當然,戴鐸這個人聰明過頭,有點類似於三國時代的楊修,雖然雍正對他“言聽計從”,但是心裡也有些忌憚。於是,雍正找機會給戴鐸謀了一個差事,將他外放到福建任職。在這段時間裡,戴鐸依然不停地給雍正寫信,指導他如何爭儲,但卻遭到了訓斥。後來,雍正的親弟弟皇十四子胤禵受到重用,朝野內外都認為老十四將會是未來的皇帝。
在這種情況下,戴鐸竟然寫信勸雍正“早做打算”,還請求讓自己出任臺灣地方官,以便日後雍正奪儲失敗後,他們能夠逃離大陸、東山再起。在那樣一種緊張的局勢下,戴鐸在信中寫這些內容十分危險,一旦被別人發覺,雍正全家都會死無葬身之地。因此,雍正對戴鐸十分不滿,在回信中進行了嚴厲地批評。
幸運的是,雍正順利登上了皇位,戴鐸認為自己的好日子來了,還沒等雍正皇帝發話,就主動要求得到任用。此時的雍正早已不是韜光養晦的皇四子,他立即下令將戴鐸發往西北前線效力,交給年羹堯嚴加管束。即便如此,戴鐸還不死心,竟然四處炫耀自己收藏了雍正做皇子時批覆的信件、奏摺。得到年羹堯的奏報後,雍正勃然大怒,很快就找機會把戴鐸殺掉了。
總的來說,戴鐸是一個有才的人,他最擅長的就是洞察人心,也是雍正能夠順利即位的大功臣。但是,戴鐸只有小聰明、沒有大智慧,不懂得君臣相處之道,最後落得一個慘死的結局,也不能全怪雍正。
回覆列表
不光是戴鐸,但凡輔佐雍正登基的那幾個重要的幫手,基本上都沒有好下場。戴鐸也就是《雍正王朝》裡鄔思道的部分原型。
可以說是戴鐸一手策劃了雍正奪嫡的戲碼,因為他是雍正最器重的謀士,雍正做了皇帝以後,戴鐸連根毛線都沒有撈到,不久還被雍正給處死了。
從戴鐸的結局,我們就能理解作者為什麼要給鄔思道安排那樣的結局了。鄔思道給雍正奪嫡出了太多的點子,最終不僅沒有得到雍正重用,還差點被雍正殺了。作者這是借鄔思道的名義,給戴鐸這樣的謀士伸冤,讓鄔思道歸隱山林,也算是不錯的結局了。
戴鐸直接參與了奪嫡,是最重要的策劃人。
戴鐸曾經給尚未奪嫡成功的雍正,寫過一封很長的奪嫡策略。可以說將雍正奪嫡的整個套路都給分析了出來。
首先,戴鐸分析了當時雍正的處境。一方面跟康熙處理好關係,是很艱難的事情,另一方面跟兄弟們競爭也是很困難的。世上最難處理的關係,其實就是皇家父子之間的關係。
因為康熙是個聖明的君主,兒子又那麼多,你如果不表露出自己的才能,可能康熙就會忽略你,從而再也看不上你。可是如果你表露的才能太多,那麼康熙又會對你產生懷疑,認為你這是在邀寵獻媚,是想要奪嫡。這當中的程度,是很難把握的。
此外,康熙生了三十多個兒子,其中二十多個長大成人,有9個直接參與奪嫡。那麼這些兄弟當中各有各的特長,有些人善於讀書,有些人善於打仗,還有些人善於理財,很難在這麼多有才的兄弟中脫穎而出。
因此,戴鐸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要想奪嫡成功,首先就要以孝順對待康熙,以真誠、和睦來團結兄弟,加上自身的能力,遇到事情要懂得容忍,這樣做才能達到一個誰也不得罪的地步。
而不知孝以事之,誠以格之,和以結之,忍以容之,而父子兄弟之間,無不相得者。我主子天性仁孝,皇上前毫無所疵,其諸王阿哥之中,俱當以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為忌,無才者以為靠。---戴鐸
最終目的是什麼?當然是為了奪嫡的過程中,能夠妥善地保護自己。奪嫡路上,那些皇子又不是隻有胤禛這個一個對手。
只要胤禛能做到以上那些事情,那麼他們就會先跟其他對手爭鬥,最後才會想到胤禛。可是到那個時候,胤禛可能羽翼已經豐滿了。
其次,戴鐸希望雍正能夠善待康熙身邊的人。在戴鐸看來,康熙那些皇子,沒有哪個是省油的燈。因此直接進攻皇子,那是下下策。討好康熙才是正經事。
所以戴鐸希望雍正能夠多接近康熙身邊那些人,哪怕是一些小太監,小侍衛都要給予優待,為什麼?
因為這些人整天在康熙身邊轉悠著,早晚是能夠跟康熙說上話的。他們的嘴直接決定了康熙會接收到什麼樣的資訊。他們說你好,雖然你未必就能立刻得到好處,可是一旦他們說你不好的地方,那肯定會在康熙心裡紮下禍根。
我覺得這一招才是雍正奪嫡取勝的關鍵所在,康熙身邊的人,都被雍正給拿下了,他們對雍正非常敬重,自然是會有意無意地說一些雍正的好話,這才使得康熙對雍正好感倍增。
至於左右近御之人,俱求主子破格優禮也。一言之譽,未必得福之速,一言之讒,即可伏禍之根。主子敬老尊賢,聲名實所久著,更求刻意留心,逢人加意,素為皇上之親信者,不必論,即漢官宦侍之流,主子似應於見面之際,俱加溫語數句,獎語數言,在主子不用金帛之賜,而彼已感激無地矣。---戴鐸
但是有一個原則必須要遵循,那就是不要跟朝中各部的人員來往過密,為什麼?因為康熙最討厭的就是黨爭。康熙認為明朝就是因為閹黨和東林黨之間的黨爭才亡國的,所以他自然不能讓自己的子孫後代裡再出現有黨爭的情況。
最後,戴鐸提到了門人的事情。雍正手下的門人不在少數,這些人大多數都起於微末,沒有什麼正經工作。其中也不乏一些有才智之人。
他希望雍正能夠將部分可靠的門人,逐漸提拔起來,要麼在外成為封疆大吏,要麼在內成為內閣九卿,這樣一來,至少有一部分人是可以真正在未來幫到雍正的。
這些人未必個個受到提拔後,就都能夠成才,但是其中好歹有那麼一些人,將來可以成為雍正的左膀右臂。
戴鐸的意思就比較明顯了,他這是在為自己求官,也是在為那些跟自己一樣為雍正效力的人求官。當然了這也是為了以後能夠多些人可以幫助雍正。
這一點雍正並沒有採納,他不僅沒有重用府上那幫參與奪嫡的人,而且把這幫人基本都給殺掉了,理由很簡單,知道的太多了。
戴鐸還做著出將入相的美夢,雍正已經對他動手了。雍正登基以後,戴鐸志得意滿,是時候得到回報了。結果和電視劇裡鄔思道的情況一樣,雍正壓根就沒想到給他什麼名分。
從府邸的一個謀士,一下子成為朝廷命官,到底給他多大的官合適呢?過去他手握雍王府大權,是雍正身邊最重要的謀士。但是現在他入了朝堂,是不可能立刻就被加封為宰相的,甚至連入閣的機會都沒有,因為其他人不服。
到時候人家追問起來,說不定會引出奪嫡的一些細節來。所以雍正對戴鐸的態度,一下子就冷淡了,過去的功臣,現在成了累贅,咋整?當然是廢了。
這就好比《三十而已》裡許幻山過去十分喜歡林有有,可是後來林有有摻和到了他的家事,那麼許幻山忽然就覺得林有有成了一個累贅,甩都甩不掉。
過去感情再好,一旦出現矛盾點,那過去的一切都白搭了。好在雍正是可以甩掉戴鐸,所以雍正就把戴鐸給殺了。
總結:戴鐸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成不了鄔思道。不光是戴鐸,雍王府那幫人基本也沒有活下來的。甚至連昔日的陝甘總督年羹堯、九門提督隆科多,他們在奪嫡成功後,一個成了西北大將軍,一個成了中堂大人,可是他們也都被雍正給收拾了。
戴鐸的確很聰明,但是聰明人也有犯糊塗的時候。尤其是遇到事關自己的事情是,他們更加分不清方向。所以說他成不了鄔思道。
參考資料:《雍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