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峰峰說史
-
2 # 歷史檔案館
魯迅是病逝的,魯迅的一生有兩個女人,朱安和許廣平。但是這兩個女人在死後都沒有和魯迅葬在一起,到底是什麼原因?朱安是魯迅的原配妻子,是父母包辦下的婚姻,朱安嫁到了魯迅家後,深的魯迅母親的喜歡。因為這個兒媳符合封建社會媳婦的標準,非常的文靜把家裡打理的很好,但是魯迅卻不喜歡她。曾經在迎娶朱安之前,魯迅就反對過著們親事,但是始終是拗不過自己的女親。
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朱安是一箇舊社會的女子,還裹這腳,沒有一點新時代女子積極活潑的樣子,而魯迅是一個留過學的人,接受過西方的思想,所以兩個人沒有什麼共同的語言,平日裡就沒有什麼交流,這也是讓魯迅非常痛苦的。後來魯迅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二個女人,這個女子叫做許廣平。當時的魯迅在北京一所女子學校教書,當時的許廣平是魯迅的學生,許廣平一直都非常的崇拜魯迅,魯迅對這個學生也是非常的欣賞。
後來許廣平畢業以後,兩個人在慢慢的相處中,就產生了感情。後來的兩個人搬到了上海住在了一起,並生下了一個兒子周海嬰。魯迅到了上海之後,就不教書了,專心的在家裡寫作。但是好景不長,魯迅在上海待了10年,就因病去世了。他的原配妻子朱安一直和魯迅的母親生活在一起,在朱安去世之前,曾經說過要和魯迅葬在一起,但是在朱安死後,許廣平還是沒有把朱安和魯迅葬在一起,而是把朱安葬在了魯迅母親的墓旁。
可能朱安覺的,她和魯迅只有夫妻之名,沒有夫妻之實,因為在魯迅活著的時候都不願意和他生活在一起,所以沒有同意她的要求。就像魯迅說的一樣,稱朱安是嫁給的並不是他,而是他的母親。但是讓人疑惑的是,朱安死後墓地上並沒有立碑,這可能是和她生前和魯迅的關係有關吧,雖然兩人是夫妻但關係也是比較的尷尬。
讓人疑惑的是後來許廣平去世後,也沒有和魯迅葬在一起,也是沒有立碑。但是這是許廣平主動提出來的,因為許廣平雖然是魯迅的愛人,但是因為朱安的存在,兩個人並沒有結婚,只是生活在了一起。朱安屬於封建社會的就是女子,如果魯迅提出離婚的話,朱安就會自尋短見。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許廣平臨終的時候要求,死後不要魯迅葬在一起,將她火葬,還希望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全國各地,所以許廣平也就沒有墓碑了。
不管朱安和許廣平有沒有和魯迅葬在一起,朱安是在錯的時間裡遇到對的人,這是舊社會帶給他的悲劇,是她一生的遺憾。但是許廣平就不一樣了,她是在錯的時間遇到了對的人,如果她能在朱安之前就認識了魯迅,也不會和魯迅之間造成這樣的阻礙。但是她比起朱安要幸福多了,畢竟她得到了魯迅全部的愛。
-
3 # 淮北日月升
魯迅怎麼死的?是不是噎死的?
魯迅死於55歲,對於他的死,原來流行的說法是死於肺結核和哮喘,但也有不少爭論。
簡單、通俗地講,就是魯迅長期大量吸菸,並有肺結核,因醫治不當,病情逐漸惡化,最後的時候,部分肺泡破裂成肺大泡(肺大泡是指由於某種原因導致細小支氣管活瓣性阻塞作用,致肺泡過度膨大、破裂、相互融合形成含氣囊腫,在影像學上肺大皰表現為含氣囊腔),後來,肺大泡外緣破裂成了比較嚴重的氣胸,相當於肺部和胸腔聯通,呼吸愈發困難,心臟受到壓迫,後邊加上所請的日本醫生須藤水平實在低劣(有說是故意),沒有采取正確的急救方式挽救,結果一代文豪的生命就此終結。
實際上,即便是當時醫學技術落後,魯迅當時的幾種疾病都不是短時間能要命的病,對症治療,遠不至於死亡。庸醫誤診誤治,使得本來並非要命的病一發而不可收拾。
-
4 # 旅行者說文史
1936年10月19日5時25分,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先生逝世於上海,享年55歲。當時的死因是肺結核後期不治。自魯迅先生去世後,其質疑聲就一直不斷。
給魯迅先生一直看病的是一名日本醫生 ,叫須藤五百三,這名字起的,我懷疑這是須藤他媽生的第五百零三個孩子,雖然我沒有證據。須藤一八九八年畢業日本第三高等學校醫學部,曾任陸軍三等軍醫,曾隨軍到過中國的大陸和臺灣。一九一九年退休伍後,跑到了上海開設了“須藤醫院”,自任醫院院長。
魯迅先生與須藤兩人最初認識的時間不明,但是,早在魯迅先生一九三二年的《魯迅日記》中就有寫信給須藤的記載,此後,魯迅先生還為須藤買過幾本書,相互之間還饋贈過禮品,吃過飯。由於魯迅先生的兒子周海嬰體弱多病,哮喘病更是久治不愈,而魯迅先生又對中國的中醫很不信任,認為“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於是,在魯迅先生的日本朋友內山先生的推薦下,作為內山先生的同鄉,同時又是內山書店的醫療顧問須藤就走進了周家為周海嬰診病,後來就成為了魯迅先生的專職醫生。
須藤在魯迅去世前半年的病情曾有記載:(魯迅)先生突罹支氣管哮喘症,承招往診,當時檢查病者體格中等,營養稍差,食慾不振,近一年半來,常患便秘,致每隔四日,總需利緩下劑或洗腸用藥。也就是說,須藤在給魯迅診治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裡,始終是按慢性支氣管炎、消化不良進行治療的,從來沒有提到過他的主要病症是肺結。
隨著魯迅先生的病情越來越嚴重,一九三六年春,宋慶齡便介紹了美國的肺病專家Dr.Dunn(鄧醫生)給魯迅先生看病。經過診斷,鄧醫生確診為肺結核晚期,並提出了治療方案。為了證實鄧醫生的診斷,魯迅先生又去一個有拍片條件的醫院拍了一張X光胸片,結果跟鄧醫生的診斷結果一致。鄧醫生說,病人的肺病已經很嚴重了,必須抽出胸部積液,抓緊治療。根據鄧醫生的說法,只要在中國找個醫生,照他說的方法進行治療,病人再活五六年不成問題。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直到三月十九日,須藤仍然確定為系“消耗性熱型”,沒有認為或者懷疑肺結核晚期。三個月後,六月二十三日查出“咯痰多結核菌陽性膿球”,在X光片、結核菌陽性膿球確鑿無疑的情況下,須藤才最後不得不確診為肺病晚期。儘量如此,須藤仍然沒有對魯迅先生的病情做出積極的治療,用藥方面也未見變換。
早在魯迅先生病重期間,魯迅先生的三弟周建人先生就對須藤的診治提出了質疑,建議更換醫生,可是不知道什麼原因,魯迅先生仍然依賴須藤的治療。魯迅先生去世後,質疑的聲音更多了,但限於當時的歷史環境,也就不了了之了。一九四九年上海解放後,周建人先生和許廣平先生就魯迅先生之死向中央彙報,請求幫助查清原因,然而,早在一九四六年,須藤就被遣送回國了。雖然失去了直接澄清真相的最好機會,但是,周建人先生從未對哥哥魯迅先生之死放棄過懷疑和查證。他在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九日的《人民日報》發表文章,首次把心中的疑團向社會公開。
一九八四年,南京圖書館一名叫紀維周的研究員在南京一家報紙上發表了《魯迅之死謎釋》,提出了須藤對魯迅診治過程中的種種疑點,推測他是否死於某種圖謀。然而,當時正是中日友好的時代,文章發表以後,日本方面很快有了反應,紀維周也承受了巨大的政治壓力,無端受到了種種責難,並被迫公開檢討。與此同時,上海方面組織了相關專家對魯迅先生的胸片進行了臨床討論,得出的結果竟然和須藤的診斷是一樣的:1、慢性支氣管炎,嚴重肺氣腫,肺大皰;2、二肺上中部慢性肺結核病;3、左側結核性滲出胸膜炎,並推斷出魯迅先生是死於“自發性氣胸”。
上海方面這次權“威釋出”,雖然不被魯迅後人所認可,但是,給原本就疑點重重的魯迅之死又披上了疑雲,魯迅到底死於什麼原因,也許永遠成為了一個歷史謎團!
-
5 # 幸福教主劉
看題主的意思,是對魯迅先生有所偏見,我認為,在評判某個歷史人物時,一定要分析當時社會環境,和對當時社會發展所做到的貢獻。
當時,中國正處在一個時局動盪、新舊思想文化鬥爭白熱化結段,魯迅先生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有時言論確實有些過激,由其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瞥視。不過,世界上任何事物,任何理論思想都有這它的兩面性,正確與否都是要在爭鬥和歷史檢驗中得出。我認為魯迅先生當時的言論非常適合當時的社會需要,是正能量他旗幟鮮明衝峰在前,引領人們衝破了長期被禁錮的封建思想,使人們開始逐漸接收認識外部世界,特別是在對科學技術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的瞭解深化。在這方面,魯迅先生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至疑的。
歷史就是這樣,不論任何思想,任何事物總是在否定之否定的鬥爭中得到發展,正確與否要靠歷史檢驗。同樣否定肯定一個人的歷史地位,也要具體客觀,人非聖賢,全盤否定或全盤肯定,都是不唯物不科學的。
回覆列表
魯迅,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無數。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總之,魯迅先生是文學史上一個無法忽視的存在。
1936年10月19日早晨5點,魯迅終於因肺病,醫治無效,這位文學巨匠在上海病逝。
外界有許多關於魯迅先生死亡原因的說法,那麼我們回顧一下魯迅先生病逝的一些細節。
1936年10月19日,他本來與好友內山完造約好十點鐘見面。但是半夜突然哮喘發作,他知道要失約了,所以他用盡最後一點力氣寫下了一封信。信的內容大致意思就是:哮喘突然發作,今日之約不如踐行了,對不起老朋友。這也成為魯迅先生的絕筆。
而內山完造也是第一個趕到的朋友。據他回憶,他到的時候魯迅先生的手還是有溫度的,他握著先生的手,直到溫度漸漸消失…
好友陸續趕來,魯迅先生去世4個小時以後,趕來的人有宋慶齡、蔡元培、茅盾等,他們成立了治喪委員會,並向外界公開了魯迅先生的訃告和遺言。
其中有一條遺言是“不得因葬禮收任何人的一分錢。”
去世的訊息發出,舉國哀悼。
靈堂設在萬國殯儀館,靈堂上被各界送的輓聯和花圈塞滿。出殯儀式本來要從下午開始,但是早上,殯儀館已經排成了長長的隊伍,他們都是天沒亮的時候就等在這裡了。他們帶著沉痛的表情,想要送先生最後一程。
出殯隊伍出發後,沿途隊伍中又加入了許多群眾,送葬的隊伍長到一眼望不到盡頭…
最終魯迅先生人群的默哀聲中,長眠地下。一代文學巨匠畫上了句號。
時至今日,魯迅先生的死我們更相信是一種因病去世的自然死亡。他的精神任然在影響著世界,影響著我們,好像他從未離開過。
就好像魯迅先生說的:“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魯迅始終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