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桃源種紅豆
-
2 # 晉唐風骨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陽(今湖北襄陽市)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隱逸卻以隱逸終老的詩人。壯年時曾漫遊吳越,後赴長安謀求官職,但以“當路無人”,還歸故里。開元二十八年詩人王昌齡遊襄陽,孟浩然背上生了毒瘡,依然和他相聚甚歡。最後因為“食鮮疾動”,病死於故鄉南園,享年五十二歲。
孟浩然一生徘徊於求官與歸隱的矛盾之中,用他的詩來說,“朱紱心雖重,滄洲去每懷”,直到親自在長安碰了釘子以後,才了結了求官的願望。他雖然隱居山林,但是跟當時的高官顯貴如張九齡、韓朝宗都有往來,和詩人王維、李白、王昌齡也有唱和。還常同一些隱者、道士、法師談玄說道,他的隱逸生涯並不寂寞。
孟浩然的詩已經擺脫了初唐應制和詠物的狹窄境界,更多的抒發了個人懷抱,給開元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並博得時人的傾慕。李白誠懇的稱讚他“高山安可抑,徒此揖清芬”;王維曾把他的他的像畫在郢州刺史亭內,後來人們稱之為“孟亭”。所以無論走生前、死後,孟浩然都是享有盛名的。
孟浩然的詩對生活的表現是不豐富的,他喜歡用五言詩反覆描寫幽靜的景物、個人的失意和苦悶,讀多了會有貧乏單調的感覺。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詩人,是王維的先行者。他的旅行詩描寫逼真,少數詩如《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勢磅礴,格調渾然天成,廣為傳頌。
孟浩然死後不到十年,詩集便連續編定兩次,並送上“秘府”儲存。第一個為他編定詩集的王士源讚美孟浩然“文不按古,匠心獨妙”,很能代表當時人對孟浩然的評價。
-
3 # 閱讀者芳菲
回答:孟浩然出生於盛唐時期的公元689年,早年在家讀書,壯年時曾遊歷長江南北的巴蜀、吳越等地。
四十多歲時到長安洛陽謀取功名,卻一再失意,一直過著漫遊的生活,晚年在張九齡府中做一個清客,沒有官職,後隱居。公元740年故於家鄉。他是唐代少有的以布衣終老的詩人。
孟浩然的詩詞主要以反映他的隱居生活和他遊歷的山水風光為內容,他的詩歌繼承和發揚了陶淵明的創作傳統,創造出一個優雅恬靜的意境和清淡自然的藝術風格,他也是唐代創作山水田園詩派的第一位詩人,儘管他的詩作數量不是很多,然而卻有較深遠的影響,歷來受到稱讚。
明代的詩評家胡應麟評價孟浩然:孟詩淡而不幽,時雜流麗;聞而匪遠,頗覺輕揚;可取者,一味自然。從這些評價中,便能看出孟詩在唐史上的歷史地位。
孟浩然最膾炙人口的詩詞,恐怕就屬《春曉》了: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全詩雖只四句,但卻寫出了作者感覺到、聽到、猜想到的雨夜春曉景色,充分體現了作者體情察物的精密細微,以情傳神,含蓄自然,概括力強,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而另一首《過故人莊》,也流傳至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詩人以清新質樸的語言描繪了農村優美的自然風光,刻畫了主客開懷暢飲、盡興談笑的生動場面,極富生活氣息,表達了詩人對田園風光的熱愛之情,同時也反映了作者與村民之間的真摯情感。
孟浩然的詩,極具藝術魅力和藝術風采,這是他深厚的文學功底的體現。在唐朝,他在眾多的詩人中便享有盛名,與崔顥、王昌齡、高適等相提並論,後來世人將他與王維並列,世稱“王孟”。
回覆列表
孟浩然是盛唐時期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但也僅僅是詩人。並且在詩星耀眼的唐朝,孟浩然的詩才並不是最耀眼的幾顆。但一定是不可忽略的一束光。
他是山水田園詩的先行者,後期的大咖王維在詩風上或多或少可以找到孟浩然的影子。
同時,孟浩然獨創了“興象”寫作手法。詩中的景物與自我的情感融為一體,相同的景緻,會隨著詩人的心情,情緒幻化出不同層面的魅力。
比如孟襄陽三首描寫江湖水景的詩《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宿建德江》。第一首,是在自己展露才華,有機會實現抱負的時候所作,所以詩句情感透露出興奮與激昂。第二,第三首,是落第所作,明顯感覺情緒低落,有遁世之意。
孟浩然詩才上流,但並不出類拔萃,多為五言詩,因此,題材和風格較為單一,但一首家喻戶曉,老少皆知的《春曉》足以令他為後人所銘記。
才情至此。在為人上,猶如他的名字一樣,一身浩然正氣,性格剛正不阿,所以一直未能入仕。人稱“孟山人”,與李白,王維,王昌齡交好。李白稱讚他“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是對他耿介不隨的性格和清白的高尚情操至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