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鐵軍158
-
2 # 生活輕心理
不知道題主問這個問題有沒有先想清楚,任何一個人能夠正常的生存下來,他一定是自私的,可這麼說吧,不自私則無人,所以當他在說自私是很多心理問題的原因的時候,我想這個問題從根本上就有問題。
-
3 # 生命是一碗紅湯
心理障礙是個人自身應對方式、錯誤認知模式以及不良環境共同造成的。
自私更多的是一種人類得以生存的本能。
著名的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提出人只有在滿足低階的生理、安全需要時,才會考慮其它諸如社會、尊重、自我實現。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說的也大體是這個意思 。
-
4 # 盧章林
要我說,自私不是什麼心理障礙,心理障礙這個詞是指心理疾病。自私在我看是生命個體剛需,是生理需要迫使心理產生的一種選擇。
自私也是有其性質區別的,有善的自私和惡的自私。例如愛財這個慨念,你能不愛財,有法子不愛財嗎,你身無分了,你怎麼過日子?你欠電費給你停電,欠水費給你停水。手機久費停機,欠費一長,拉黑。所以你不可缺錢,縱你設有拜金思維,這活生生的現實也非逼著你去認同錢財的重要性。但君子愛財求之有道,這個道,就是天理、良心,於是遵循這個“道”的自私是善的自私。例如做廣告,不做虛假廣告忽悠消費者來消費,也是“君子愛財求之有道”的愛財的自私。是善的自私,反之你知道虛假廣告是損人利己的欺騙手段,照做不誤,這就是惡的自私了。
性本善是孟子提出來的,荀子覺得不對,用性本惡的很多例項與孟子展開辨論。孟子主張性善,他舉出的證居有兩個。第一個是:“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第二個是:“仨見孺子將人入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看到這裡,李宗吾在《人性善惡之研究》一文中就提出了自己的質疑。他在文章中寫道:“他這兩個正據,都是有破綻的。說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心”。李宗吾認為是對的,但是,如果母親手中有一塊糕餅,小兒見了就伸手去搶,母親如不給,把糕餅放在自己口中,小兒把手伸出來把母親口中餅取出放進自己嘴裡,這種現象就不是“愛親了”。
說起對心理學的研究,自然是佛家講得最精深了,但我們這裡的答題是“自私”,是從利人還是利己去判其是否“心理障礙”。
“去人慾,存天理”是宋孺創出來的,程子說:“婦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那是他不知餓死的可怕,甚至根本不通人有生理和心理的兩大需求。
細細想來“怵惕”與惻隱是同一物,天理與人慾也是同一物。程子不通此論,認為天理利他,人慾利己,要把利己這個“自私”抹去。其實,這天理與人慾,就象同是一火,可用來煮飯,也可用來燒房子。
我們想研究古人的學說,得先要研究他們的學說對於人性的主張,先把他們學說的出發點尋找出來,研究清楚,不然是無法評判的。例如孟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兩說對峙不下,竟兩千多年了,還是未曾解決的懸案,所以中國的學術史上生出了許多糾紛。不僅中國人如此,歐洲亦然。於是經濟學上就生出了個人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派。一派說人有利己心,一派說人有同情心,資本主義經濟學之父斯密司認為,人人都是徇私的,人人都有利己,但他認為這種自私自利的心,不但與社會無損,並且是非常有益。因為人人有貪利之心,就可以把宇宙自然之利,開發無遺,社會文明,就因而進步……
仔細研究一下資本主義經濟學,是不是為了金山銀山,將“宇宙自然之利,開發無遺”呢?
愛因斯坦曾經說:“一種理論的前提越簡單,它所涉了人
所涉及的事物的種類越多,它的應用範圍越廣,它就越吸引人。”《新資本論》作者向松祚認為:物理學如此,經濟學亦如此。經濟學歷史上最吸引人的理論正規化之一是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原理……由“”看不見的手”進一步深化和細化的人性假說”和“效用最大化原理”為經濟學提供了一個統一和完美的數學結構。迄今為止,人性自私假說和效用最大化原理仍是經濟學者所能夠運用的最一般的正規化。
-
5 # 飛揚心理王老師
心理障礙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對事物的處理過程中,做錯了或者想錯了,從而導致產生一些現實的困難,這些困難又得不到解決,進一步進入一個心理的誤區,在這個誤區裡苦苦追尋卻不得要領。
解決心理障礙的辦法是,透過細密的心理分析,通過當事人現在表現出來的症狀,追及引起問題的根源,在這個根源裡找到其做事錯誤的做法和想法,改變這些錯誤的做法和想法,就可以使當事人合理面對困難,困難解決了,障礙也就隨之解決了。
自私也可以導致某些心理障礙,比如過度自私,本身就是一種人格障礙。而過度自私的人,由於自私而使人際關係惡化,導致其處於比較艱難的社會關係,這種艱難又引起他的痛苦,呈現出來的就是心理障礙的表現。認識到自己的自私,改變自私的人際關係,才能走出人際關係惡化的困境,這樣就會走出心理障礙。
本人從事專業心理疏導工作多年,這是我對心理障礙的理解,僅供參考。
回覆列表
“自私”是被誤解的概念。
“自私”不是“心理障礙”的原因,“實現自私”是本性的追求,“實現自私的手段不當”才是“心理矛盾”的肇因,持續的應對不當導致惡性迴圈,才是心理障礙的原因。
第一,“利己之心”是本性;
第二,人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社會支援與社會關係是實現“利己之心”的必要條件;
第三,損人利己,難以為繼;
第四,損人不利己,顯然愚蠢;
第五,“好心”未必有好報,但不忘初心,一如既往,則是一種情懷,此所謂“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第六,以利己之心為動機,以利他之行為手段,實現合作雙贏,這可以收穫持續的幸福,此為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