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擁抱不甘平凡的自己

    項羽是個意氣用事的人,做事憑情緒。

    1. 項羽的上司,上將軍宋義生氣訓了項羽兩句,項羽大怒,拔劍把他殺了。這在現代刑法理論上屬於屬於激情殺人。

    2. 項羽追擊秦將章邯,不留後路,破釜沉舟,咬牙切齒直奔章邯,這其實是章邯的全套,誘敵深入,聚而殲之。不料項羽全軍勇不可擋,一個頂十個,秦軍反被衝亂。破釜沉舟,傳為美談。其實則是項羽意氣用事,不管不顧,蠻性大發。如若有連續埋伏,項羽就算天生神力也在劫難逃。

    3. 鴻門宴上項羽欲殺劉邦,可是劉邦花言巧語的奉承了項羽一通,又"推心置腹"的表達了同心協力的友情,項羽這個老實孩子便信以為真,感情上就先偏向了劉邦,說什麼也不願意下手殺劉邦了。

    4. 項羽逃到烏江,仰天長嘆,天滅我也!烏江一個亭長勸說:江東雖小,也有幾十萬人口,一千里土地,大王趕快渡河過去。可霸王竟然說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死。意氣用事者都是愛面子之人,項羽本可以以江東為根據地,以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態度,伺機反攻,不是沒有機會反敗為勝,只因一時悲憤,情緒失控,便自殺身亡,一了百了。真是老天爺也愛莫能助了。

    范增罵項羽"豎子不足以謀"。何也?就是在說項羽只憑感情用事,缺乏理智。

    由於主觀和偏激產生的情緒便是意氣,被它左右,做事沒有不敗的道理。

  • 2 # 夢語連篇

    如何評價項羽?

    自古以來人們對楚霸王項羽褒貶不一,有人稱他為“人傑,鬼雄”,也有人稱他為“只知用武不諳機謀的匹夫”。我們且稱他為“‘近古以來未嘗有’的武夫”。

    項羽力拔山、氣蓋世、古今未有,他勇猛善戰,叱吒風雲,顯赫一時,在擊敗秦軍,推翻秦王朝的過程中建立了偉大的功績,這樣一個英雄豪傑在政治上卻極為幼稚,在推翻秦朝統治以後,他目光短淺,策略錯誤,企圖恢復春秋、戰國時代的封建貴族政治,燒殺破壞,以至喪失民心,終軍敗身亡。

    在劉邦和項羽的形象對比之下,我們可以看出,項羽從小就有雄心大志,而劉邦年輕時是好吃懶做的酒色之徒;起義以後,項羽英勇善戰,身先士卒,對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更有破釜沉舟的勇氣,而劉邦表現為一個膽小鬼,極端個人主義者,為自己逃生,六親不認,把子女三次推墮車下。項羽最主要的性格特點是坦然直率,而劉邦的性格特點是狡猾誣賴。從另一方面看,項羽驕傲、剛愎自用,聽不進別人的意見,而劉邦比較虛心、豁達,善於採納別人意見;在政治鬥爭上項羽非常幼稚,特別在鴻門宴上更是如此,對於一個敵將的放肆行為視而不見,更呼其為“壯士”且“賜之卮酒,賜之彘肩”相比之下,劉邦在政治鬥爭中老練,在宴會上不動聲色,全力取得項羽的諒解;項羽不會用人,劉邦善於用人;項羽比較殘暴,劉邦比他仁慈;項羽是軍事人才,善鬥力,彭城大戰,帶三萬人把劉邦打敗,而劉邦善鬥智。是的,霸王項羽確實讓人懷念。他英雄一世,敢作敢為,這是真正的男子漢,錚錚鐵骨,豪氣沖天。“力拔山兮氣蓋世”,這是何等的豪邁!真乃蓋世英雄,震古爍今,光照日月。英雄末路,他沒有選擇逃生,而是從容自刎。他演繹的那首《霸王別姬》成了千古絕唱,使得多少後來者扼腕嘆息,唏噓不止。

    同眾多卑微的靈魂相比,他雖敗猶榮,雖死猶生!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讓我們看看歷史對他的評價。

    兩漢

    司馬遷:“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楚國諸老將:“項羽為人僄悍滑賊,諸所過無不殘滅。”

    陳平:“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酈食其:“項王有倍約之名,殺義帝之負;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賂,積而不能賞: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故天下之士歸於漢王,可坐而策也。”

    高起、王陵:“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劉邦:“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韓信:“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王充:“項羽惡微,號而用兵,與高祖俱起,威力輕重,未有所定,則項羽力勁。”

    郭嘉:“昔項籍七十餘戰,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

    魏晉南北朝

    諸葛亮:“昔項籍總一強眾,跨州兼土,所務者大,然卒敗垓下,死於東城,宗族如焚,為笑千載,皆不以義,陵上虐下故也。”

    劉邵:“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則能長世;高祖、項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於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則智者去之,故項羽氣力蓋世,明能合變,而不能聽採奇異,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陳平之徒,皆亡歸高祖。”

    段灼:“秦失其鹿,豪傑競逐,項羽既得而失之,其咎在烹韓生,而范增之謀不用。假令羽既距項伯之邪說,斬沛公於鴻門,都咸陽以號令諸侯,則天下無敵 矣。而羽距韓生之忠諫,背范增之深計,自謂霸王之業已定,都彭城,還故鄉,為晝被文繡,此蓋世俗兒女之情耳,而羽榮之。是故五載為漢所擒,至此尚不知覺悟,……甚痛矣哉!”

    蔡漠:“夫以白起、韓信、項籍之勇,猶發梁焚舟,背水而陣。”

    隋唐兩宋

    李德林:“項羽誅秦摧漢,宰割神州,角逐爭驅,盡威力而無就也。”

    房彥謙:“故蚩尤、項籍之驍勇,伊尹、霍光之權勢,李老、孔丘之才智,呂望、孫武之兵術,吳、楚連盤石之據,產、祿承母弟之基,不應歷運之兆,終無帝主之位。”

    魏元忠:“假有項籍之氣,袁紹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終以破滅,何況復出其下哉。”

    司馬貞:“秦鹿走,偽楚狐鳴。雲鬱沛谷,劍挺吳城。勳開魯甸,勢合碭兵。卿子無罪,亞父推誠。始救趙歇,終誅子嬰。違約王漢,背關懷楚。常遷上游,臣迫故主。靈壁大振,成皋久拒。戰非無功,天實不與。嗟彼蓋代,卒為凶豎。”

    蘇洵:“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

    蘇軾:“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

    範浚:“若籍則無能有是,得范增不能用,得陳平不能用,得韓信不能用,皆使之怨僨棄去,徒以匹夫小勇,欲決雄雌於挑戰間,至力蹙勢窮,猶將馳殺一二漢將,以見枝能,此楚所以失天下也。然則籍之亡也,又胡望乎天哉?”

    何去非:“項羽之於力嘗強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彼項羽以百戰百勝氣蓋於一時,手襲天下以王豪傑而宰制之,自以天下莫能抗也。觀其所賴以為資,蓋有類乎力者矣。雖然,彼之所謂力者,內恃其身之勇,叱吒震怒足以威匹夫;外恃其眾之勁,搏捽決戰足以吞敵人而已。至於阻河山,據形便,俯首東瞰,臨制天下,保王業之固,遺後世之強,所謂真力者,彼固莫或之知也。是以輕指關中天險之勢,燔燒屠戮逞其暴,卒舉而遺之二三降虜,反懷區區之故楚而甚榮。......惟其知奪而不知其有,此所以亡耳。”

    劉叔友:“項王有吞嶽瀆意氣,咸陽三月火,骸骨亂如麻,哭聲慘怛天日,而眉容不斂,是必鐵作心肝者。然當垓下訣別之際,寶區血廟,了不經意,惟眷眷一婦人,悲歌悵飲,情不自禁。”

    明清

    朱元璋:“項羽南面稱孤,仁義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遜,濟以寬仁,卒以勝之。”

    王世貞:“嗟乎!古之有天下者,要必有人君之德,而其佐命以功臣終者,要必有人臣之體,人臣之體在才巨而心小其識不凡,而凡不遠而遠乃可保也無君德,而其材非人臣者。偏雄,則項羽、袁紹、李密;委質,則韓信及榮也。”

    李晚芳:“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筆,寫神勇之人。亦千古無二。迄今正襟讀之,猶覺喑嗯叱吒之雄,縱橫馳騁於數頁之間,驅數百萬甲兵,如大風捲籜,奇觀也。”

    近現代

    蔡東藩:“惟觀於項王之坑降卒,殺子嬰,弒義帝,種種不道,死有餘辜,彼自以為非戰之罪,罪固不在戰,而在殘暴也。彼殺人多矣,能無及此乎!天亡天亡,夫復誰尤!”

    周恩來:“時勢之英雄,固若是其眾也,然非吾之所論於項羽、拿破崙也。夫二氏,世界之怪傑也。具併吞八荒之心,叱吒風雲之氣;勇冠萬夫,智超凡俗;戰無不勝,攻無不取;敵邦聞之而震魄,婦孺思之而寒膽;百世之下,猶懍懍有生氣,豈僅一世之雄哉!是猶其勇之著於外也。若其關係於世界之進退,人類之盛衰,又非一時豪俊、二三學者所可同日而語。雖以帝王之尊、宗教之力、金錢之勢,莫以易之。故二氏者,吾之所謂造時勢之英雄也。”

    毛澤東指出項羽戰敗的三個錯誤: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走劉邦;機械遵守鴻溝協定;以及建都徐州。

    項羽是個意氣用事的人,做事憑情緒。

    1. 項羽的上司,上將軍宋義生氣訓了項羽兩句,項羽大怒,拔劍把他殺了。這在現代刑法理論上屬於屬於激情殺人。

    2. 項羽追擊秦將章邯,不留後路,破釜沉舟,咬牙切齒直奔章邯,這其實是章邯的全套,誘敵深入,聚而殲之。不料項羽全軍勇不可擋,一個頂十個,秦軍反被衝亂。破釜沉舟,傳為美談。其實則是項羽意氣用事,不管不顧,蠻性大發。如若有連續埋伏,項羽就算天生神力也在劫難逃。

    3. 鴻門宴上項羽欲殺劉邦,可是劉邦花言巧語的奉承了項羽一通,又"推心置腹"的表達了同心協力的友情,項羽這個老實孩子便信以為真,感情上就先偏向了劉邦,說什麼也不願意下手殺劉邦了。

    4. 項羽逃到烏江,仰天長嘆,天滅我也!烏江一個亭長勸說:江東雖小,也有幾十萬人口,一千里土地,大王趕快渡河過去。可霸王竟然說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死。意氣用事者都是愛面子之人,項羽本可以以江東為根據地,以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態度,伺機反攻,不是沒有機會反敗為勝,只因一時悲憤,情緒失控,便自殺身亡,一了百了。真是老天爺也愛莫能助了。

    范增罵項羽"豎子不足以謀"。何也?就是在說項羽只憑感情用事,缺乏理智。

    由於主觀和偏激產生的情緒便是意氣,被它左右,做事沒有不敗的道理。

  • 3 # 五里歸元俗人

    項羽自封“西楚霸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具男子漢性格、最勇猛的武將;是歷史裡最典型的悲劇人物,是漫漫歷史天空中的耀眼之星。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今江蘇宿遷人,他是中國歷史上作戰思想“勇敢作戰派”的代表人物。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跟著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後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去救趙王歇,鉅鹿之戰消滅章邯的秦軍主力。

    項羽領導的鉅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部隊在鉅鹿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項羽破釜沉舟,以“天不怕地不怕”的視死如歸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用實際行動引導諸侯義軍一起進攻,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外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起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秦滅亡後項羽稱西楚霸王。

    後來與劉邦爭奪天下,進行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公元前202年兵敗垓下。

    在那裡項羽寫下了絕筆《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漢軍包圍了垓下,並讓人在夜間高唱楚歌,楚軍以為漢軍已經佔領了楚地,於是士氣崩潰了。項羽看到大勢已去,便在夜裡率領精銳騎兵突圍出逃。天亮以後,漢軍知道了項羽已突圍出去,急忙派遣五千鐵騎精兵追趕。

    項羽渡過淮水後,只剩下百餘騎計程車兵相隨,到了陰陵由於迷路耽擱了太多的時間,被漢軍趕上追殺,項羽左突右衝到了東城,手下僅僅只剩下二十八騎將士。

    項羽帶著二十八騎將士,來回衝陣,再次殺開一條血路;向南奔行,來至烏江邊。他自覺無顏再見江東父老,由於命令將士下馬,用短兵器承漢軍搏鬥。項羽一人便殺漢軍百人,自己身上受傷達十幾處;最後自刎而亡,年僅31歲。

    宋代女詩人李清照對項羽之死頗為惋惜,寫下了《夏日絕句》 :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的一生,即曲折又波瀾壯闊。他的不幸悲劇是因為有了的劉邦這個對手,這劉邦深得“厚黑學”的精妙;在力量懸殊之時和項羽稱兄道弟,形勢不利便立下楚河漢界的停戰盟約。

    下面是漢高祖劉邦的畫像

    一旦戰場形勢變得對劉邦有利,立即撕毀盟約 ,最終打敗了項羽的軍隊。

    客觀的分析項羽的失敗,有個人的原因:首先對劉邦有婦人之仁,沒有在鴻門宴上解決掉劉邦。其次不善於使用人才,濃厚的個人英雄主義既造就了項羽又害了項羽。

    評價歷史人物要跳出“成則為王敗則為寇”的怪圈。項羽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用“破釜沉舟”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之戰,完美的詮釋“二軍相遇勇者勝”這句話。

    項羽雖然最終失敗,但在人們的心中仍然是是頂天立地的英雄豪傑。他用短暫的人生在世上叱吒風雲,帶領楚軍推翻了秦朝的殘暴統治,推動了歷史的程序。項羽在歷史的畫卷上,給人類留下了一幅壯觀的畫面。

  • 4 # 凡塵老方

    我相信在很多人的心裡,對項羽這個人物的評價有著些許的矛盾,或者說是複雜。從以往接觸過的很多人那裡瞭解到,基本上是這麼個過程,反反覆覆:從欣賞他,到質疑他,最後又變成了崇拜他,如果還變,那最終就不會再喜歡他了。

    這個過程換個說法,就是從一開始的不瞭解到“瞭解”最終到真正的瞭解,然後每個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觀點,就不會再輕易變了。

    我們不妨拋開那些史書上的記載,就用最簡單的幾個方面來解析項羽這個人物,或許最終會給大家一些思考。

    項羽與劉邦的年齡差距;

    這其實就是最關鍵的一點,很多人都忽略了這方面的對比,只要是個人都會進步都會成熟,你們要明白劉邦和項羽真正的差距在哪裡?不是他倆誰的智商高低,也不是政治方面的優劣勢,而是年齡的差距,你們可知項羽和劉邦差了幾歲?這個歲數在任何年代都可以說是一個爸爸和一個兒子之間的差距了。

    年齡的差距實際上就是人生經驗的差距,就是心性和城府深淺的真正源頭!

    就好比你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去跟一個比你大二十幾歲的人聊人生經驗和社會經驗,可以聊嗎?人家酸甜苦辣鹹五味都懂。你呢?只有一張大學文憑,一點專業技能而已。

    然而,年輕人最可悲的就是血氣方剛,有點本事就不服誰。你會覺得他老了,對這個時代的認知還沒你懂的多,你的人生才剛開始,你要自己走,聽不進他們的話。

    是不是這個道理?若是要你聽你父母的話,過一輩子你願意嗎?任何事都有人教你怎麼做,你受得了?

    項羽也一樣,他不是不相信范增等人對他說的話,而是他不想事事受到他人的指點,年輕氣盛,想自己做主罷了。

    70 80後的朋友們,我想你們已經真正的意識到20年前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性格有著多少的變化,原本為了一件事情可以爭的面紅耳赤,現在已經妥協了。

    劉邦正是佔了這個優勢,再加上他也沒有什麼其他的本事,自然凡事都要靠身邊的人出謀劃策。

    項羽滅秦時的年齡和死亡時的年齡;

    項羽通過幾場出色的戰役,20出頭就用他的實力滅了秦朝。可還有很多人會說他愚蠢,說他笨。

    大家試想一下,一個愚蠢的人會帶兵打仗嗎?他可是破釜沉舟一詞的締造者,請問你們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在幹什麼?

    請問當你們二十幾歲就成為這個天下的主人時,你敢說你不會自負嗎?

    項羽為什麼不重用韓信?

    許多人都說項羽沒眼光,看不出韓信的本事,最終讓他去到了劉邦那邊,其實我覺得並不是這樣的,在當時的項羽的面前,韓信確實沒有什麼發揮的餘地了,秦朝已經滅亡,劉邦也沒有成氣候,再者項羽自己本就是個軍事天才,那麼還要你韓信幹嘛?當時即使要了韓信用他打誰呢?韓信又有什麼發揮的餘地呢?

    所以很多的巧合最終導致了劉邦集團的壯大,其實韓信除了打仗之外,還真不是個好伺候的人。

    人人都會吃虧,吃虧多了自然會懂得聽取別人的意見,隨著年齡的增大,閱歷的增多,力氣的減少,都會逐漸變得成熟而穩重,可惜最後項羽一敗塗地,沒有這個翻身的機會,他死的那一刻,你敢說他沒有後悔過就沒有反思嗎?

    最終我對項羽的評價如下取得的成就和威望方面: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人中龍鳳,天地嬌子。為人處事方面:尚為幼稚,剛愎自用,婦人之仁。性格和精神方面:頂天立地,男兒的楷模。

  • 5 # 伊斯旦丁

    眼光決定高度,性格決定命運,一個人在事業上能夠有多大成就,其實都在這兩句話裡,項羽出身楚國貴族之後,自幼熟讀兵書,力能舉鼎,這是他養成了驕傲自滿的性格,他遇事往往剛愎自用,但同時他又意忌信讒言,在籠絡人心,用人方面,他和劉邦更是相去甚遠,韓信、陳平原先都是跟著他混的,但是後來都轉而投到了劉邦麾下,范增本是項羽最信任謀士,但是他卻輕信謠言,中了陳平的離間之計,導致他和范增之間產生嫌隙,後來范增一氣之下離他而去,最後死於歸鄉途中,後來項羽幡然醒悟卻為時已晚,這於項羽而言無疑是自斷一臂!

    (西楚霸王項羽)

    而在戰略眼光上,項羽更是過於狹隘,關中本是形勝之地他卻棄之不用,還說什麼,大丈夫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誰知道?留下了楚人沐猴而冠的笑柄!

    而從上述的話中不難看出,在項羽的心裡根本沒有坐擁天下的野心,估計他人生最大目標也就當個霸王而已!

    再看鴻門宴上項羽放走劉邦,旦丁認為這是項羽一生最大的敗筆,與其說項羽有這樣那樣考慮,不如說項羽動了婦人之仁的心!

    (漢高祖劉邦)

    所謂成大事不拘小節,機會不是常有的,有機會就一定要抓住。從上述情況來看,項羽並不具備成大事的眼光和素質。

    而同樣的事落在劉邦身上,劉邦就不會錯過,鴻溝議和後,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建議,趁項羽疲師東返之際,從背後偷襲項羽,並聯合韓信、彭越對項羽進行合圍,後來項羽兵敗逃至烏江邊上,有亭長搖船等待,本來可渡江以圖後勢,但項羽卻言:此天亡我也!我渡何為?況乎,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而來,而今卻是無一人而歸,縱是江東父老憐我而王,我也無顏相見,縱其不言,我也心中有愧!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從項羽所言,可以看出項羽是個自尊心太強的人,他經不起失敗,面對垓下的慘敗,他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所以最後他選擇了以死謝罪,自刎在了烏江之畔!

  • 6 # 清山峻嶺常青松

    項羽一代豪爽貴族頂乾坤,他推翻了秦始皇帝,頂天立地英雄師,偉大的軍事家,他失誤信認劉邦,當劉邦偽君子演得逼真,比方說《鴻門宴》。盡力給殺了劉邦的,項羽太魯莽。放棄殺劉邦的念頭,至止劉邦夥同他的同僚逃出《鴻門宴》。最後項羽投江自刎頸之交,而劉邦鞏固江山。建立了漢王朝。後代人回念項羽,他是一代梟雄。英雄豪傑。對項羽壯烈犧牲。揮淚散萬里河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堂姐和大嫂哪個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