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毛猴談史
-
2 # 承諾過你
首先為什麼劉備選擇攻吳,真的只是為了給關羽報仇嗎?。不是的。
劉備攻打東吳的時候已經快六十歲了。北魏曹操實力強大,而且需要出祁山,路途遙遠。東吳國小人微,而且不存在長江天險。那麼攻打東吳就比較輕鬆。劉備知道自己年事已高,如果不趁有生之年統一全國,怕是以後就沒有希望了,權衡之下,只有先打弱國東吳。
替二弟報仇只是藉口 ,佔領東吳,統一全國才是真理。三國裡我最佩服劉備,一人一劍白手起家,織蓆販履卻不能磨滅他心中信仰。一步步走過來確實佩服。
其實劉備在當時的年紀,條件,位置,必須要攻打東吳,他深知自己兒子無能,不能偏安一隅,如果自己不把江山打下來,那麼自己老去後,兒子守不住的。所以他必須一博,打贏了,實力更壯,修養一年,再去伐魏,到時候大漢又回來了。再加上當時劉備在三國時期實力確實最壯。所以他根本不會想到會失敗。
白帝城託孤實屬無奈。又要依靠諸葛亮還要防著諸葛亮,所以託孤物件還有李嚴。要知道劉備的西蜀是三股力量,劉備自己本身的一股,西川老部一股就是李嚴的。
所以最後劉備必須要打,三國最後必須只能是一國,如果三國每個人都想著偏安一隅,那麼劉備知道自己的兒子是最弱的。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輸就輸了。歷史不能因為他一人而改變。其實最後,諸葛亮六出祁山。確實是逆天而行。我們不能說諸葛亮不忠於漢室。大勢所趨而已。並不是說漢室的江山就一定可以萬萬年的。
中國5000年經歷了多少朝代?諸葛亮六出祁山,耗盡了蜀國的人力財力。只想著統一全國。
而李嚴想著的確實改善民生,富國富民。
我們不能說諸葛亮是錯的,我們也不能說李嚴是錯。格局不一樣,。
-
3 # 孫興邦4
為關羽報仇只是個藉口,實際上他是有私心的,也是有野心的,野心就是剩機滅了吳國,為一統全國打下基礎。私心是孫夫人一去不還,他沒有面子,還有就是荊州六君被東吳奪去,兩家結盟完全破裂。你不仁,就不能怪我不義,你不如我,還要背判我,這口氣實在忍不下去。本來就想打你了。這下出師有名了。
-
4 # 小小小百科全書
這個問題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問題。劉備遊說那些不願意攻打東吳的將領?這不是一個笑話嘛。劉備身為蜀漢之主,他的決定就是蜀漢的意志。臣子們可以相對,但他們沒有拒絕接受劉備命令的能力。劉備也沒有義務,也沒有那個必要和臣子們解釋為何要攻打東吳。君主和臣子的等級地位要分的清楚。劉備不管怎麼說都是蜀漢的皇帝,他的身份和地位就已經註定了他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釋任何東西。
歷史上劉備決定攻打東吳的時候,反對聲音確實此起彼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諸葛亮和趙雲。但他們的反對有作用嗎?並沒有!諸葛亮和趙雲留守川蜀之地,劉備征討東吳並沒有帶他們一起。趙雲對劉備說“國賊是曹操,並不是孫權,滅了曹魏之後,東吳孫權自然會臣服。雖然曹操已經去世,但其子曹丕篡奪皇位,引起公憤,應該利用此民憤,先攻佔關中,佔據黃河、渭水上游以討伐逆賊,那麼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該放置曹魏,反而先打東吳。而且與東吳的戰爭一旦開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吳並非上策。”趙雲這些話可謂是仗義忠言了。但劉備怎麼做的?他根本不搭理趙雲這茬,直接讓趙雲留守江州。從此可見劉備根本就沒有興趣和將領解釋進攻東吳的原因。
我們在轉過頭來想,劉備能和臣子們解釋進攻東吳的原因嗎?並不可能!因為劉備攻打東吳的本質並非是為了關羽復仇。劉備之所以冒著和東吳決裂的風險發動戰爭。其目的就是重新奪回荊州。要知道荊州進可攻退可守,可以說荊州就是劉備日後爭霸天下的保障。沒有了荊州,劉備就等於被關在了川蜀之地這個籠子裡。所以劉備在丟失荊州後,他十分迫切的想要重新奪回荊州。但這個理由他不能對臣子說。畢竟荊州的歸屬按照劉備和孫權的約定,在劉備佔領益州後,荊州就應該屬於東吳了。所以東吳拿回屬於自己的荊州並不算什麼過分的事情。劉備本身就不佔理所以劉備只能表示要替關羽報仇,以此來爭取奪回荊州。
開戰前劉備並沒有想過失敗,畢竟當時蜀漢新敗,正是群情激憤想要復仇的時候。劉備不僅自己發動大軍要攻打東吳,而且劉備還聯合了少數民族部落首領沙摩柯一同起兵攻打東吳。孫權方面雖然實力要比蜀漢強,但山越一直都是東吳的心腹大患。所以可以調動的力量東吳實際上還比不上劉備。再加上開戰初期東吳一直想要求和,這就導致劉備更加看不起東吳,他認為自己可以輕易擊敗東吳。結果劉備小看了東吳,落的個夷陵之戰慘敗收場。要不是趙雲救援及時,劉備自己都有可能被東吳俘虜。但劉備也因為夷陵之戰的失敗,又急又氣最終白帝城病逝。
劉備攻打東吳導致自己損失慘重,三弟張飛也因此死亡,這才讓他白帝城託孤,要是他提前知道會損失慘重,他會怎麼遊說那些將領們?
回覆列表
劉備率軍攻打東吳,看似為了兄弟關羽被殺去討伐,實際遠遠不是如此。
以毛猴看來,劉備想法很多,還是想成就功名的。比起他的兒子劉禪,可以看到純粹兩個性格。再說劉備想打東吳,如何遊說將領,實際還是要看自己的核心思想大家接受的了不。且聽毛猴給大家剖析:
一、劉備想成就功名,就需要擴大地盤,去哪裡擴?
三國鼎立,打曹操魏國,想法有點太大膽,且路途遙遠,需要從祁山出發再入長安。後勤補給,調兵遣將,都要下血本。
打吳國孫權,順流直下,且東吳遍地水網,利於行軍。且吳國實力相對較弱,人才較少,吃柿子撿軟的嘛。
二、荊州失,則戰略失,戰略失,則功名要失。
咱們蜀漢是打著復興大漢的旗號起兵的,劉備不可能偏於一隅,解放全國,那也畢竟是大家的畢生理想啊。
所以,原本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規劃,佔據荊、益兩州的劉備可以靜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然而,就在劉備離“隆中對”的戰略構想無限接近的時候,荊州卻丟了。益州山川險阻,易守難攻,作為守成的大後方非常理想,但要光靠益州這點地盤去跟曹魏、孫吳爭奪天下卻又遠遠不足。荊州的得失可以說關係到蜀漢的生死存亡,因此劉備興兵討伐東吳自然就成了勢在必行的事情。
三、蜀國內部必有矛盾需要轉移
國家要亂,就在外面找茬,一致對外嘛,這話大家都容易理解。
有人肯定要問,蜀漢有啥矛盾,諸葛亮、劉備都是響噹噹的人物啊。收拾一下眾人,手拿把攥。
實際遠遠不是如此,所謂不破不立,劉備取得蜀國西漢地盤,主要靠收買人心,不是靠的殺伐果斷。
留的舊朝勢力人多,磕磕絆絆就多,既然不好調節,那乾脆發動一場戰爭,一是大家心往一處使,另外就是自己功成名就,就能收買人心,隊伍自然就好帶了。
最後大家就知道了,公元221年,蜀漢昭烈帝劉備親率五萬大軍攻打東吳,東吳方面則派出陸遜擔任總指揮迎戰蜀軍。吳蜀兩軍在夷陵一帶相持了近八個月時間後,陸遜透過火攻連營的戰術一舉破敵,大敗蜀軍。這便是三國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戰”。
讓劉備看似本來該贏的戰爭卻輸了,是戰略問題還是戰術問題?毛猴看來,戰略沒有問題,只是劉備的戰術出現失誤,導致被滅。